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第三只烧饼(随笔)

编辑推荐 【东篱】第三只烧饼(随笔)


作者:加朋 布衣,193.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6发表时间:2024-12-28 14:16:27
摘要:烧饼演绎出的人间冷暖,寓人寓事寓情寓理。品品第三只烧饭,会让自己有一份清醒。

说起烧饼,特意上网查了一番。从定义来讲,烧饼属于大众化烤烙面食,种类繁多,大饼、烤饼、缙云烧饼、芝麻烧饼、油酥烧饼、缸炉烧饼等,足有百十多种。据史料记载,烧饼由汉代班超出使西域时传入中原。《续汉书》载:“灵帝好胡饼。”这胡饼便是早期烧饼,唐代时已颇为流行。据此推测,新疆烤馕或许是内地烧饼的源头。《资治通鉴·玄宗》提及,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与杨贵妃逃至咸阳集贤宫,饥肠辘辘,宰相杨国忠买来胡饼呈上。当时长安辅兴坊的胡麻饼最为出名,诗人白居易还赋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谗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描绘在咸阳所购胡饼与辅兴坊胡麻饼的相似之妙。
   烧饼也是一个有故事的食品,其中两则传说颇有味道。一个是湖沟烧饼的传说,据楚汉传说记载:当年陈胜吴广起义占领大泽乡,临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拿出粮食来慰劳他们。送来烧饼的大婶,因为紧张,烧饼未送到骑马将士的手中,掉落在地上,摔成好几块。于是这烧饼还有另一名字“马蹄酥”。另一个就是产于苏北黄桥镇的黄桥烧饼,它之所以出名,因与著名的黄桥战役紧密相连的。当年在陈毅、粟裕直接指挥下的黄桥战役打响之后,黄桥镇12农磨坊,60个烧饼炉,日夜赶做烧饼。镇外战火纷飞,镇内炉火通红,当地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烧饼送到前线阵地,谱写了一曲民军同仇敌忾的壮丽凯歌。时隔30余年之后,即1975年5月,粟裕将军重返黄桥,黄桥人民仍用黄桥烧饼盛情款待他,他手捧烧饼,激动地勉励大家说:“从黄桥烧饼我们看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我们要继续发挥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那黄桥烧饼的确好吃,并非虚名,那年去南京,酒店边上就有一家正宗做黄桥烧饼的店铺,那烧饼黄松酥脆,吃着满口余香,为了吃上这口,天天早早就去排号,走时还带了三十只给家人朋友。
   说了半天的烧饼,还得言归正传,说说这第三只烧饼。
   而今社会上第三只烧饼的说法不少,第三只烧饼与最后一根稻草的意思差不多,虽然一个是成就一个是落败,它们都是起决定作用的那个东西,尽管用法上有些差异,但其作用基本相同。但这个“烧饼”已经没有了烧饼的本意了。
   朋友是位名医,但因所研究的专业对于外界而言相对冷辟,而被人忽略,甚至为同行所轻。往往有很多其他科看不明白或久治不愈的病就被推到他那,而到他那又往往是手到病除,其治病的理念和手法说起来竟是轻描淡写,让其他科的医者心有不服,于是就有了许许多多第三只烧饼的故事。归其所言,不外乎说那些病人已经在别的大夫那吃了两个烧饼治得差不多了,到他那吃了第三只烧饼自然就吃饱了,言外之意就是到他治与不治,病都能好,这种悻悻之言所表达出的醋意是不是相当的浓啊!
   现实中,这般言语的人不在世俗中,这般言语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如同普通烧饼摊主,兜里顶多“两只烧饼”,只能让人垫垫肚子,甚至毫无作用,这还算好的,更有甚者,自身没本事让顾客吃饱,见他人能力强,只剩嘲讽。实则,他们缺的是提供“第三只烧饼”的实力,有此实力,自无闲言碎语。
   第三只烧饼的故事虽然俗化了医者,当然也不妨说是当今医者的画像,其实也不止为医者。由此推开去,各个行业不都是如此吗?能用好第三只烧饼的人太少了,而只能卖一两个烧饼的人又太多了。还是少些闲言碎语,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烧饼做好了才是正理啊,饼之有了名儿,人自然也就有名儿了!
  

共 13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文章里,烧饼被赋予了深厚内涵,宛如一把独特的钥匙,解锁了历史、人文与现实的多重门扉。作者从文化源头起笔,详述烧饼自汉代随班超传入中原,在岁月中不断演变,胡饼见证唐时繁华,又于安史之乱时安抚帝王,这一路传承勾勒出古代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尽显历史底蕴。湖沟与黄桥烧饼的传说更是添彩,前者因农民起义有了“马蹄酥”别称,后者在战火纷飞的黄桥战役中,凝聚着军民同心的磅礴力量,它们承载着先辈热血与民众情谊,成为地域精神的鲜亮符号。文章借“第三只烧饼”之喻,从往昔跃至当下现实。以名医遭同行冷遇的事例,映照出职场、行业普遍存在的狭隘心态,那些手握“两只烧饼”便嘲讽他人的人,凸显了进取不足、嫉贤妒能的弊病。这促使我们反思,应追求如那决定成败的“第三只烧饼”般关键力量,在各自领域沉淀打磨,用真本事突围。整篇文章以小见大,借烧饼之微,启迪人生奋进、行业共荣之道,值得读者细品回味。【编辑:袍泽俱乐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28 14:49:00
  如果放在食者的嘴里去说这话,就是——如果我知道最后的这第三只烧饼吃了就饱了,我就不吃那两个烧饼了。很多事情,到底怎么看,需要智慧。我觉得作者的这篇随笔,由烧饼说开去,说到当下的这个现象,相当尖锐,见不得别人好,自己本事又有限,也要张嘴说闲话。我还是喜欢看这第三只烧饼,用第三只眼看最合适。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加朋        2024-12-28 15:57:37
  感谢老师的点评,老师的来访总让我有底气。以食论人毕竟要有一点侠义的味道,可惜没有青锋在手,狂歌对酒,好好地去去世间的邪气。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2-29 07:51:05
  这个文很有特色,选题和视角都令人耳目一新,尤其读到最后,文章表述的主题很有见地,叫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我喜欢的是哈尔滨烧饼,更喜欢老师这篇精短的“第三只烧饼”。拜读学习老师佳作,冬暖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加朋        2024-12-29 19:30:07
  谢谢老师光临点评,还请多来小坐,多多提点。祝福安好。
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2-29 21:08:40
  烧饼,在我的老家叫做火烧,是唐山地方特产。也有叫棋子烧饼的,也是地方特产。第三只烧饼名字很有意思,但生活中我们不能从第三只烧饼开始吃,还要一步步的来。老师的文章很有意思,揭露了一些社会现象,有着现实的意义。感谢投稿东篱,祝老师冬暖笔丰!
回复3 楼        文友:加朋        2024-12-31 09:50:49
  烧饼各地可能都有,名品肯定不少,它的历史渊源可能追溯得很远。但毕竟是老百姓的家常食品。我说的第三只烧饭的原型是我的朋友,因为在脊柱相关疾病上独树一帜,而遭同行相倾,于是一些疑难杂症也都推到他那,久而久之竟然出了不少的奇迹,又是于是同行间对此风言风语不受领导和同事待见,一气而下到另一家医院独开诊室,退休后创立了几家诊所,专门卖第三只烧饼,如今也做得风生水起。
4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2-30 07:24:07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4 楼        文友:加朋        2024-12-31 09:52:35
  感谢昀清先生来访和点评,祝福您冬安,欢迎您有空过来小坐。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