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岁月】窗前,那一片芦苇(散文)

精品 【金文·岁月】窗前,那一片芦苇(散文)


作者:东夷三子 秀才,178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9发表时间:2024-12-29 16:38:50

在我居住的铂金水岸小区5号楼右前方,有一片拆迁后遗留的洼地。由于今年雨水多,竟长出了一丛丛芦苇。秋天芦花开后,一直白着头霜到了现在,至今,仍不见凋谢。
   站在窗前,我仿佛能听见它们的低语。那是对生活的感悟,对时光的倾诉。它们经历风雨,却依然柔韧;它们面对变迁,却始终坚守。芦苇的坚韧与豁达,让我心生敬意。
   芦苇,又名蒹葭、芦花、苇。它不像梧桐那般自带凄凉之意,也不似枫叶那般绚烂夺目,然而芦花却有着极致的浪漫。微风轻轻拂过,芦苇起伏不定,洁白的芦花随风摇曳,如梦如幻,仿佛是大自然编织的一首浪漫诗篇。
   芦苇,这古老而坚韧的生命,在时光的长河中摇曳生姿,它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想起那远古的传说,女娲炼石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芦苇便似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守护着这片土地。它不择土壤,不惧风雨,无论是在江边湖畔,还是在沼泽湿地,只要有一片立足之地,就能生根发芽,蓬勃生长。即使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它也能顽强地伸展着身躯,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它的根深深地扎入土地,汲取着养分,它的茎笔直挺立,向着天空伸展。
   芦苇,是大自然中质朴而又灵动的存在。那一片片茂密的芦苇,修长的茎杆挺立,顶着蓬松的芦花,它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是生命的奇迹,更是坚韧与不屈的象征。每一株芦苇,都像是一位独立而又谦逊的诗人。它们不与繁花争艳,不与绿树比高,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守望着自己的自留地,守望着四季的更替。春日里,它们从沉睡中苏醒,嫩绿的芽尖探出,带来生命的希望;夏日中,它们郁郁葱葱,为鸟儿和蛙鸣提供了栖息之所;秋天时,它们染上了金黄,芦花绽放,像是在为丰收欢呼;寒冬来临,它们在冰雪中傲然挺立,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此刻,冬至来临,朔风渐起,它又幻化成一片洁白的海洋,芦花如雪,如梦如幻。
   “芦花白芦花美
   花絮满天飞
   千丝万缕意绵绵
   路上彩云追
   追过山追过水
   花飞为了谁……”
   歌手雷佳演唱的这曲《芦花》,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芦花的浪漫,想起了它的轻盈与飘逸。每到秋季,芦花绽放,如雪花般洁白无瑕,又似棉絮般柔软轻盈。在夕阳的余晖下,芦花泛着金色的光芒,与波光粼粼的水面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它的浪漫,还在于它所蕴含的诗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开篇那苍茫的芦苇,在深秋的晨露中,凝结成了千年的相思。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或许永远无法触及,但芦苇却承载着这份悠悠的情意,绵延不绝。它是爱情的象征,也是距离与思念的化身,那随风摇曳的姿态,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眷恋与期待。
   文人墨客们也对芦苇情有独钟。“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这一首无名的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芦苇的姿态与韵味。“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白居易笔下的芦苇,是孤独中的思索,是宁静中的感慨。它们在寂寞中守望,在风雨中坚守,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意义。在林逋眼中,雨后的芦花与烟火相伴的鱼船,是人间最实在的幸福;司空曙在江村的芦苇渡边,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与洒脱;而张炎欲折芦花赠远友,却在秋寒中洒落一身哀愁;杜甫借芦苇自叹身世,感慨岁月的蹉跎;郑谷望着秋色中的白波与黄叶,满心悲哀。但芦苇也并非总是与忧愁相伴。纳兰性德的芦花短笛,吹奏出了秋日的温柔与散淡;晏几道的芦管秋怨,诉说着无尽的相思。“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杜牧在秋雨中看到的芦苇,带着岁月的沧桑和人世的离愁。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却依然静静地生长,默默地陪伴着这片土地。
   芦苇不仅给予了诗人灵感,也温暖着寻常百姓的生活。它是穷人的百宝箱,叶子可供烧火,茎秆能编草席,芦花做的被子更是带来温暖与芬芳。贯云石以锦缎换芦花被的故事,让人感受到那份对质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真诚的追求。在佛家的世界里,芦苇更是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它如达摩祖师的一苇渡江,充满了神秘与智慧;又如那“鹭鸶飞入芦花里”的禅意,让人领悟到世间万物的融合与无别。
   芦苇也是心灵的栖息地。当我们疲惫于尘世的喧嚣,来到芦苇丛生的岸边,仿佛能听到大自然最纯粹的声音。那是风的低语,是水的吟唱,是芦苇轻轻摆动的节奏。在这里,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宁静,思绪也随之飘荡在无边的旷野之中。在诗人的笔下,芦苇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哲理的象征。鲁奖诗人娜夜的代表作《起风了》,宛如一首朴素而深情的乐章,在简洁的词句中,荡漾着深沉且广袤的爱意。那起风的瞬间,芦苇顺着风势摇曳,茫茫一片,竟成了爱的绝妙象征。“起风了 我爱你 芦苇”,毫无修饰与铺垫,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风乍起,心旌摇荡,爱之情感喷薄而出。那芦苇,或许平凡,或许质朴,在风的轻抚下,却展现出一种野性的美,一种顺应自然的自在。这恰似爱情初始时的纯粹与直接,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只是源于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野茫茫的一片,顺着风”,这茫茫的芦苇,在广袤的天地间,随着风的方向自由伸展。它们不需要思想的引领,不需要刻意的安排,只是凭借着风的力量,自然而然地展现出生命的姿态。这不正如同真正的爱情吗?真正的爱,往往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与算计,不需要复杂的谋划与策略,只需顺应内心的感觉,跟随情感的风向,便能绽放出最美的姿态。在这遥远的地方,爱似乎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和思想的束缚。不需要思想,因为爱超越了理性的思考,它是心灵深处的直觉与冲动。我们常常在爱中试图寻找逻辑和原因,却忽略了爱本身就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和思维完全诠释的神秘力量。当我们放下思考,只是去感受那风,感受那芦苇的摇曳,才能真正领悟爱的真谛。“像我们的爱没有内容”,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一种令人困惑的表述。爱怎么会没有内容呢?然而,仔细品味,便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真正深厚的爱,或许并非由具体的事件和言语构成,而是由无数个心有灵犀的瞬间、默默相伴的时刻、无需言说的理解所填充。这种爱,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营造的浪漫情节,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内核。它如同那野茫茫的芦苇,在风中自在生长,不依赖于外在的形式,却拥有着坚韧而持久的生命力。
   起风了,芦苇随风而动,我们的爱也在这风中悄然生长。让我们学会放下思想的包袱,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感受那份没有内容却又无比丰富的爱。我欣赏着《起风了》这首诗,一边顺着眼前的芦苇随风摇曳的生姿,我的思绪也起风了,我陷入了四十年前故乡的那片芦苇荡,陷入了北方江南水乡的魅力。
   我的家乡东水码头村,在昌乐县的最南端,汶水北岸,那里有大片大片的芦苇和荷花,这座约立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90年历史的古村,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关于东水码头村的来历,众说纷纭。一说这里历史上确有码头,曾经行过船,见证过繁忙的水上运输;另一说则认为这里是汶河洪水浪头之末,自然有沫头,故叫东水沫头,后来经过后人的讹传,便成了如今的东水码头。无论哪种说法,都为这座村庄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我的三叔徐培英曾在《徐氏家谱》中描述过,让我们对东水码头村充满了向往。这里不愧被誉为“北方江南水乡”,那时,“三面荷花四面柳,一村溪水半村泉,六月荷花满池香,八月芦花秋飘雪”的景象,仿佛一幅绝美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当你踏入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环绕村东南西三面的百亩荷花塘。每至盛夏,荷花盛开,粉色、白色的花瓣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娇艳动人。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令人陶醉其中。而在荷花塘中,数十亩芦苇穿插其间,增添了几分自然的野趣。“风吹芦苇哗哗响,雨打荷花满池香”,风雨中的东水码头村,更是别有一番韵味。那沙沙作响的芦苇声和四溢的荷花香,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有一次在芦苇荡里掏鸟蛋的经历,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趣味横生。
   那是一个初夏的午后,阳光柔和而温暖,微风轻轻拂过,带来芦苇叶相互摩擦的沙沙声。我和几个小伙伴相约来到村子外那片广阔的芦苇荡。芦苇荡一望无际,绿色的芦苇摇曳生姿,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
   我们小心翼翼地钻进芦苇荡,脚下是松软的泥土和交错的根茎。芦苇的叶子不时划过我们的脸颊和手臂,带来一阵痒痒的感觉。越往深处走,芦苇越发密集,我们只能猫着腰,艰难地前行。
   突然,走在前面的小伙伴兴奋地压低声音喊道:“看,那里有个鸟窝!”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几株芦苇的交叉处,有一个用树枝和干草搭建的鸟窝。大家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满心期待着鸟窝里能有几颗鸟蛋。我们分工协作弯下芦苇杆,慢慢靠近鸟窝。当我终于够到鸟窝时,心里紧张又兴奋。探头一看,里面果然有几颗小巧玲珑的鸟蛋,它们安静地躺在窝里,泛着淡淡的光泽。我轻轻地拿起鸟蛋,放入口袋中,然后小心翼翼地放下芦苇杆。
   正当我们为收获鸟蛋而欢呼雀跃时,远处突然传来了一阵鸟鸣声。那声音凄厉而急切,仿佛是鸟妈妈在呼唤自己的孩子。我们顿时愣住了,心中涌起一股愧疚之情。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行为可能让鸟妈妈失去了它的孩子。小伙伴们面面相觑,沉默了片刻后,一致决定把鸟蛋放回鸟窝。我们重新弯曲芦苇杆,将鸟蛋轻轻地放回原处,然后悄悄地离开了芦苇荡。
   如今,我离开家乡已经多年,那片芦苇荡已不复存在,但它在我心中的模样从未改变,依然是那样的生机勃勃,那样的宁静美好。时光可以流逝,人事可以变迁,但家乡的那片芦苇,将永远摇曳在我的心间,成为我灵魂的栖息之所。
   傍晚时分,我静静地坐在窗前,凝视着这片被余晖点燃的芦苇。微风拂过,芦苇沙沙作响,那声音如同轻柔的诉说,讲述着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此刻,夕阳渐渐西沉,橙红色慢慢加深,直至整个天空都被染成了深紫色。
  

共 39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清新的文风,精彩的文笔,写出了内心的深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读后令人倍感温馨,回味起来让人有所感悟。总体来说,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风光抒情类散文,感情浓郁,富有诗情画意,美轮美奂,美不胜收,精彩纷呈,让人难以忘记。推荐阅读欣赏,并申报精品。【金文编辑:王金启】【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30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2-29 16:42:27
  无限精彩,欢迎品读!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2-29 16:42:49
  妙笔生花,回味无穷!
3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4-12-29 19:58:23
  我们家乡的芦苇在我心中茂盛了40多年了,一直没有凋谢,而今在王老师的精彩编语里会更加葳蕤!
4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4-12-29 19:59:25
  欢迎各路文神阅后提出宝贵意见!
5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12-30 21:26:09
  祝贺老师作品获精!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