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威海之门(散文)

精品 【东篱】威海之门(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08.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03发表时间:2024-12-30 05:54:41
摘要:来威海去什么地方打卡?当然是威海之门。要游览刘公岛,先登上威海之门,否则你不能高瞻远瞩地提炼出游览刘公岛的主题。


   我到威海城区,是不经过门的,畅行无阻,一旦有点时间,我喜欢停车到“威海之门”去看看,穿门向海,穿门入城,我觉得这是威海的仪式感。威海之门没有门槛,门下是“幸福步道”。不是消磨时间,而是不断感知这座“威海之门”存在的历史与现实的意义。
   威海之门在著名的景点刘公岛之外的海滩,海滩名为“幸福公园”;威海之窗,则在其南二里许的位置,名为“威海公园”;也有人不称其为“窗”,叫威海镜框。我还是习惯说,威海北门南窗。威海人这么在意门窗,常常引起我的探究。
   威海之门,落座于威海老港之南100多米处。老港已经迁址,但曾经有千帆密匝聚集,从此发往大洋,而成为威海最繁华的记忆。曾经的威海港,是弹丸之港,这座门雕,似乎是打开了一道记忆的通道,新港在南面,这门无异于一道过门,从曾经,跨到现在,门担负着既往启新的责任。
   当代人旅游喜欢打卡,这道威海之门,就是网红打卡地,游威海,不登刘公岛,不算完整的旅游,就像登上黄山,不与迎客松留影,纪念的意义就苍白了。登刘公岛,不经威海之门,就不算入门,这个说法,是说不懂得威海的历史。
   这道门,高45米,宽42米,门柱内设两部电梯,可瞬间把人送到30米高的门上观光长廊。这道门,是作为威海千公里海岸线的起点,确切地说是“幸福起点”。门,具有了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含义。
   1925年的时候,这里没有威海之门,2005年,威海人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闻一多那首“七子之歌·威海卫”传唱80周年而建。
   在门前驻足,不要用手的骨节头叩门,因为门扇永远是打开的,面向大海,一首悲婉而深情的七子之歌的威海部分的旋律就响起了,音乐低缓缠绵,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曾经备受欺凌的年代,以血泪谱成的旋律,和着丈远的海涛,一遍遍嘶哑地鸣唱着——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澳门,台湾,九龙,旅大,广州湾,威海卫,本来是祖国边海的一串闪耀的七星,却先后落入列寇之手,一度成为不归的游子。其中的威海卫的故事,更让人在苦笑中,难咽一口气。曾经的威海卫,就像列寇的洗足盆,1898年5月23日,日寇撤离的第二天,英国海军抢占刘公岛,然后,一纸“专约”,让强盗进占威海卫。闻一多先生写这首歌后的第五年八月,威海卫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古老而咆哮的黄海,碧波万顷,挡不住帝国的坚船利炮,在北京,写了几个字,威海卫就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曾经被视为“盾牌”的隔岸三里的刘公岛,成了帝国的踏脚石。岛后的山东,那可是中华民族的礼仪之邦,孔孟,孙武,诸葛,姜尚……他们的坟头,不飘青烟,荒草哀鸣。薄土几抔,风掠雨刷,骸骨骷髅,从此少了祭奠的香火。
   一个从地理地图可见的威海卫,曾经安静地缱绻在山东半岛的臂弯里,本以为揽得住,怀得紧,无需装上防盗的门,君子之心,揣列寇胃口,于是留下一段屈辱的失土丢疆的哀歌。一代诗人也只能“抒其孤苦忘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于是,这威海之门,就成了曾经丢失的七子之一的回家的门,80年后,这扇门打开了,傍晚,那首歌,在海的晚风里,在夕阳铺了红晕的色彩里,沉郁顿挫,低徊缓滞,忍不住眼角的浊泪,再望那漂浮于近海的刘公岛,注目岛上的战火遗迹。
  
   二
   威海之门,最早打开的还是一段悲壮的历史。
   1894年,在这处宁静的威海湾,发生了一场举世震惊的战争,是年农历纪年为“甲午”,这场战争就叫“中日甲午战争”。邓世昌,丁汝昌,及部属海军千余众,冒死抵御,定远,镇远,来远,济远,致远等战舰先后被击沉没,清廷的北洋舰队就此覆没,威海卫再一次遍体鳞伤,一直痛到了骨子里。
   远吗?历史并不遥远,只是百年而已。威海卫一湾水,熄灭不了列寇的兵燹鬼旌,我们曾经也有梦想,要抵达极远,那些以“远”命名的战舰,距离海岸不足百里,就被摧毁。清廷的唯一一次“强军”理想,被无情地摧毁。
   如果我们的历史一旦少了那些英雄,甚至是虽败犹荣的英雄,我们所在的城市就可能突然沦为废墟,就像一张薄纸被撕碎,至少,是先变成列寇的租界,而不是血腥占领。
   我们的内心可以“宁静致远”,我们的能力,必须强大致远啊。历史的致远,都不是怀抱琵琶,捻弦弹丝可以抵达的。所谓的“宁静”,应该是把自己的心放在祖国安危的前途上,摒弃那些斤斤计较的私念私欲,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不可能得到一丝的宁静。
   最终,一纸《马关条约》,再次在祖国的身躯上撒上了盐豆,如果,你对“宰割”这个词语稍微研究一下,那种刺痛,就是割喉,就是凌迟。威海,是威震四海是意思,在曾经孱弱的时代,地名的意义是,被宰割的痛,震惊四海。不要指望帝国主义会主持正义,他们公然默认着被割裂的事实,历史告诉我们,侵略者,永远是得意洋洋,连一个同情的字都不会轻易说给我们听一听……
   有时候我想什么样的主题才是人生的深刻,威海人从战火中感悟的主题,是两个字——幸福。幸福,是幸运而得福。不要以为我们应该得到今天的福满,一切都是带着幸运的色彩。经历过多少意外,侥幸,庆幸,民族安宁的时长更长一点,就是幸福。威海人的幸福,我是否可以这样解释——每天都可以幸运地接受来自大海的那一缕阳光,温柔地唤醒我们昨晚的那个梦。我们又不能心存侥幸,幸福的背后有着屈辱惨痛。就是这么奇怪,战火写成的历史,是没有什么密码的,只有强烈的告知。于是威海人称威海之门为“幸福门”,并非它座落于幸福公园。穿过幸福门,地上凸起一个圆形的锻铜建筑,高和直径都是1.38米,重达13吨,圆盖上五圈不同写法的“福”字,寓意是民间崇拜的“五福临门”。游人可以站上去,踩踩福字,眺望远方的海,有谁不生出沐浴在幸福的海洋里的美感呢。曾经的惊涛骇浪,硝烟弥漫,兵火干戈,我们恐惧,我们哭泣,海浪平静以后,有谁深切感受到安宁和幸福?幸福门,五福图,都在提醒着我们,好好思考一下幸福是怎么来的……
   当然,我们完全有权利沉浸在今天的幸福里,威海是世界“最宜居城市”,安居乐业就是人生的幸福,怎样强化这种幸福感呢?机关也在“威海之门”中。
   乘着电梯,直达第15层,这个门层是“幸福邮局”,展览世界的邮币,收集了112个国家的邮币和纪念币。逡巡展品前,我的第一感觉是想向世界传递一个幸福的声音——愿我们互联网接续着一张张小小的邮币,继续传达着我们的祝愿,愿你幸福!
   这里还给我们一个怀旧的机会。可以买一张明信片,一纸信封,选一张小小的邮票,写一段深情的话,给你的家人,亲人,爱人,朋友,投递到那个绿色的邮筒里,如果你有话要对未来的自己说说,规定好这封信是自己未来某一天收到,也完全可以。这里有着对自己的仪式感。寄信,差不多成为无法再现的历史,我们可以在威海之门,找到寄往五湖四海一封信的可能,真的是让人喜出望外。
   我没有写信投递。但我买下一张邮票。我攥紧了那张“小小的邮票”,手汗滋湿了邮票,我不想马上粘贴……想和余光中手中的那张邮票做一个交换,当作集邮。可余光中已经作古,有谁可收到我的邮票……七子之中,唯有台湾,还没有回归,数百年的伤口,也不是一日可愈合,“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出自《七子之歌》)上,什么时间能贴上我从威海寄出的那张来自幸福门的邮票……
   如果踏浪登上不远的刘公岛,恐被繁花绿树遮住了看透历史的眼,那就先站在威海之门15层的长廊上吧。海风殷勤,无论何时,都会撩起我们的衣角,也会撩起我们的情思,葱茏掩映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屋顶,红色的屋瓦,就像血色在流淌,甲午海战的北洋水师大炮,还卧伏在岸边,用第三只眼,注视着海面。1:1复原的定远舰,却不见了威风凛凛站在甲板上的勇士身影,他们已经枕着波涛休息了……
  
   三
   不要试图还原这场海上的硝烟,我提醒自己,无法接受曾经的孱弱。观光长廊的栏杆,被多少人握住又握住。我想起辛弃疾的词句“栏杆拍遍”,想起作家梁衡的书《把栏杆拍遍》,哦,原来这些栏杆,是让我们来拍的……
   栏杆,是我们寄托情感的特别之物。
   “满川风雨独凭栏”,黄庭坚凭栏思人生,凭栏念风雨一生,徒留感慨。
   更有诗人提醒自己,“花露重,莫凭栏”,轻妆经不住晓寒。
   无可指摘他们的凭栏之趣,椅栏的境界,有的就是在战乱的间隙里,偷得一时凭栏之趣,时势无法左右,只能偷得一时。我们的时代,让人凭栏思绪凝重起来。无一例外,凭栏多愁绪,面对威海卫,我们多了一份家国情怀。凭栏望,鲁海阔,雨歇雨骤,都是风景这般独好。
   我欣赏设计者的善美用心。他们推出了一个项目,系福袋,挂同心锁,可自拟“福词”“心词”,与子同福,与之同心,如今是,凭栏祈福,真的是“换了人间”。
   威海之门还有一层展览“英租历史”。一个“租”字,好像就是住客和房东的关系,多么轻巧,多么惠辩!侵略这个词,可以换成多少合理的说法,“租借”发展,“租界”自由,列寇扛着枪炮来租借,租,是抢,是占,是豪夺强掠。说出口时,总是堂而皇之,他们的修辞,并不用于文学,而是用在每一个对中华觊觎的阴谋上。
   刘公岛是国家级5A景区,是中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威海国防的屏障。我想,在这黄海的门户上建起一座威海之门,入门见海阔天空的风景,入门可接受一次历史教育,入门可知幸福怎样得来。这威海之门,有着多么丰富的内涵。
   有人说,威海之门是东方的凯旋门。我真的不敢苟同,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被列强宰割的历史,何来“凯旋”,刻意重复撞脸,来获得名声,不是威海的特色。它就是它,就是威海之门——将以伟大复兴的业绩威震四海的门。
   每次开车经过威海之门,手握方向盘,不敢腾出一手,对门做一个致敬,但我会在一瞥里,把最美的祝福和敬意投给这座门。
  
   2024年12月3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0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威海之门,也叫“幸福门”,位于威海老港之南100米处,是威海千公里幸福海岸线的起点,是人们热衷的网红。打卡地。站在威海之门,作者被厚重的历史气息感染,一首“七子之歌·威海卫”把记忆拉回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那是一段血泪史,厚重而深刻的,永远不会遗忘,它时刻提醒人们,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中日甲午战争”“远洋战舰”《马关条约》,敌人的战火一次次把威海之门摧残,任人宰割,它都经受住了,才有了如今的宜居城市。“幸福邮局”,给人怀旧的机会,作者手握邮票,想到了余光中的《乡愁》,是啊,还有台湾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不远处的刘公岛,繁花绿树,葱茏茂密,甲午战争的博物馆发出红色的光芒,里面是威海之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一道观光长廊,作者站在上面,凭栏望去,唯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想到古诗中栏杆是诗人寄托情感之物,曾经是战乱时代人们心中的柔情安放处,如今上面系上福袋,挂上同心锁,人们可以凭栏祈福,多么美好的创意啊,这是新时代的幸福。入威海之门,经受一次红色洗礼,唯有致敬!怀才老师这篇文章饱含深情,老师笔下的威海之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标,更是一部守卫威海的血泪史,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可歌可泣的近代史。威海之门,是爱国主义教育之门,历史教育之门。它威震四方,永远屹立在中国人心中。文章还描写了威海人的幸福生活以及作者对于威海的美好祝福和期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变迁与繁荣。怀着崇敬读完此文,深力荐各位文友赏读。【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30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周丽纯        2024-12-30 19:51:48
  威海是个好地方,我们哈尔滨的市民很多都在威海买房过冬。通过了这篇文章,我对威海又有了新的了解,老师的文章总是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遥祝老师冬安。
秋之枫叶如霞火红。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30 19:54:10
  东北的朋友到威海生活的很多,威海人也好客,现在威海 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谢谢周老师留墨,期待你的美文,谨祝新年快乐!
1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2-30 22:04:01
  都是中国人记仇,从国歌到各地的纪念馆,从学校的课本到各种论坛,都充满着战败被蹂躏的悲怆,也充满着对胜利的渴望。眼下老师的这篇文章也是如此,写威海卫,从七子之歌但威海门,都是再次唤醒居安思危的爱国情感。历史总会留给我们一雪前耻的机会,要不英烈无法安抚!拜读学习,遥祝冬安!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31 11:22:51
  风景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有的风景只适合我们的审美,有的风景就有深度了,我们应该挖掘这个深度,获得风景的深层内涵。我是觉得,人一定要懂得幸福,珍惜幸福,也有懂得幸福从哪来的,不然不会对幸福产生热爱珍惜的感情。就像我们写街市上的小贩,他们也是靠着自己的能力谋生,创造着平和的世界,应该尊重他们。生活是划分阶级的,但阶级不是我们要站队,是为了理解。尤其是当下,每个人都在谋生,幸福是一种终极也是过程的追求,懂得多了,幸福的深意就领会了。一个城市,总有它的特点,挖掘这些,会让我们更加热爱。谢谢天方老师的美评。年底了,又忙了,悠着点。祝你新年快乐!
1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2-31 11:54:26
  威海之门几乎成为国门,拜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怀才抱器老师佳作热血澎湃!好文点赞!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31 12:20:16
  谢谢枫叶老师的留墨。是的,曾经的门被无情打开,带给国家的是灾难,如今,成为幸福之门,不一样了,我们应该感知这段历史的巨变。遥握,祝你元旦快乐!
14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1-01 19:03:18
  刘公岛,中国近代海军的肇兴之地,也是北洋水师及国人的伤心之地。不能做到上下一心及国弱就要挨打。拜读老师大作!祝老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回复1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01 19:08:33
  强军何其不易,这是进口了一些德国的船舰,我们的士兵和军官,虽有同仇敌忾的精神,但朝廷无能,放敌人进门,怎么招架?历史总是我们悲伤和教训,这样的历史不会重演。谢谢塞翁老师留墨。遥握,祝你新年快乐!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