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蒸花馍纪事(散文)

精品 【东篱】蒸花馍纪事(散文) ——故乡的年之三


作者:同淑君同淑君 秀才,2241.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2发表时间:2025-01-02 05:58:58
摘要:那个年代,拜年走亲戚的花馍,是非常贵重的拜年礼品,是要拿出来给别人展示的:谁家蒸的寿桃个头大、寿字的花形漂亮;谁家的油漆子面粉白,形状好看;谁家蒸的馒头样式精巧,甚至馒头是不是“笑”(顶部裂开)……关乎面子的事,非常讲究,一点都不能马虎。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腊月二十七八左右,在我的老家——陕西合阳,要蒸过年的馒头。在那个年代,这是年前非常重要的事情,每家每户都要蒸足够二十天来天甚至一个月吃的馒头,包括拜年走亲戚拿的各种花馍。
   所以,在进入腊月之后,就要提前淘好麦子,磨好面粉,准备蒸过年的馒头了。一般是左邻右舍的三四家商量好,错开蒸馒头的时间,这样可以互相借用笼圈、笼盖,家庭主妇之间也要互相帮忙,也图个过年的欢乐气氛。
   比如,第二天准备蒸馒头了,前一天晚上睡觉前就得发面。平时蒸馒头,用红面,大陶瓷盆发一盆面就够了,都是母亲发面。平时吃的馒头,面软一点硬一点都没关系。过年蒸馒头,用的是白面,大概要发三四盆面,这时就换成父亲发面。发面揉面本来就是非常辛苦的活计,和面跟和泥差不多,都是最累人的活计。况且过年要蒸走亲戚的花馍,面要发得比平时硬一些。面硬一些,做出的花馍样式才好看,才不会坍塌成一坨。陶瓷盆里发好的面,放在厨房热炕上,上面盖着厚厚的干净棉被。
   红面,也叫黑面,磨面粉时,前面出来大约百分之二三十的面粉比较白,叫白面。白面平时做面条时用,或者蒸走亲戚拿的花馍。后面出来的面粉颜色稍微黑一点,叫红面或者黑面,平时蒸馒头用。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人从粮站买面粉,不再区分红面白面,叫做八零粉或者八五粉,介于白面红面之间,做面条蒸馒头都可以。当然,粮站买回来的面粉,做的面条比白面面条黑一点点,蒸的馒头却比红面蒸的白许多。
   正因为这样,在那个缺粮少食的年代,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人向往的美好生活,就是能顿顿吃上白面馒头,天天都有油泼辣子干捞面,那就是人间至味,那就是帝王般的奢侈生活了。
  
   二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先起来,将土炕继续烧热,然后叫我们早点起床。吃过早饭,一家人就分头忙活。一般是大人在家准备蒸馒头用的东西,如洗涮那些平时很少用的笼圈、剪刀、笼子、箅子、小案板等,准备蒸花馍用的红枣、黑豆、花生、鸡蛋黄、点红等;小孩子去东邻西舍去借笼圈、笼盖,请人帮忙。其实大人早就商量好了,让小孩子再去请一下,表示礼貌。
   那个年代,拜年走亲戚的花馍,是非常贵重的拜年礼品,是要拿出来给别人展示的:谁家蒸的寿桃个头大、寿字的花形漂亮;谁家的油漆子面粉白,形状好看;谁家蒸的馒头样式精巧,甚至馒头是不是“笑”(顶部裂开)……关乎面子的事,非常讲究,一点都不能马虎。
   等到把所有的东西都借来了,家里的东西也都准备好了,把蒸馒头需要的东西一一地搬到热炕上。蒸馒头的三五个人,围坐在小案板周围,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就开始揉面了。将发好的面从盆子里倒出来,清理干净面盆,把面团放在案板上,揉成长条形状。计算好要蒸花馍的个数,根据不同的花馍分成大小不等的面团,接着就一个一个制作了。心灵手巧的人,负责做花馍,如寿桃上面的万字花形——这是最讲究的,寿桃一般是送给长辈过年的寿礼。寿桃必须是一对,取双数,表示吉利,而且大小、花形都要一模一样。寿桃做好了,就做油剂子馍,这是小孩拿给长辈(一般是中年人)的礼品,还有瓜儿馍,这是平辈之间,拿给兄长嫂子或者姐姐姐夫的;最后就是小孩花馍,是拿给小孩的礼物。
   四类花馍,寿桃是最大的。一个寿桃大约有一斤左右,只是一对寿桃,就可以装满一整个布袋子。油剂馍次之,比平时吃的馒头大一点点,可以做成螺旋状的盘顶样子;瓜儿馍和小孩花馍都比较小,大概有大人手掌那么大,样子做得好看就可以。
  
   三
   在粮食奇缺的年份,有些人过年蒸花馍时,为了节省,要给大一点的花馍中间包个心。譬如,寿桃的中间,包一团红面,甚至是玉米面。这样的寿桃,表面看是白面做的,如果掰开来吃,就会发现原来白面只是一层皮。没有办法,粮食短缺,面子上的事又不能少,人们总得想办法过年。
   在那年大集体生产的年代,我家粮食虽然也短缺,好在母亲能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还不至于饿肚子。也许冬天的时候,得吃上许久的玉米馒头,加上一些红薯,勉强度过冬春。但是,过年蒸花馍,无论如何不会包玉米面、红面之类的,大小花馍里里外外都是白面。有时候,母亲还想着给寿桃里包点白面花卷,吃起来更是油香可口。花卷的做法比较简单,用擀面杖将面团擀开,给上面涂点油,撒一点晒干的花椒叶、盐,然后卷起来。
   前来帮忙的大娘大婶们,都是平时熟识的。她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动作麻利,不一会儿就做出了第一批花馍。我帮着揉面,听着她们聊天。聊天的内容,当然都是家长里短,方圆几个村子发生的一些事情。除了帮母亲跑腿做杂事,如临时需要拿个用的东西,用水泡好点红,或者提前给锅里添水、烧火等。有时候,她们也会指使我帮她们拿什么东西、传个什么话,或者倒点开水喝。倒开水的事情好办,在厨房里不用出去,不耽误听她们聊天;如果要出去拿什么东西,或者要到她家帮她给家人传什么话,我就快快跑去,又迅速跑回来,为的是儿时喜欢听大人闲话时的好奇心。
   馒头发了,摆到箅子上,搭到锅里,需要大火烧才行。
   点红的事,通常是小孩子做,大人则负责揭开笼圈,端箅子,将馒头移动一下,摆放馒头等。还有,大人要看一下蒸的花馍是否漂亮,如果万一有哪个蒸的不好,下一锅馒头要重新做的。
   蒸好馒头,年前的准备工作大概就有一大半了。
   通常情况,第一锅先做花馍。第二锅呢,也许做花馍,也许做圆馒头。这要看重要的亲戚有多少,根据需要做的。像我们家,每年寿桃只做一对,是母亲拿给外公外婆的。其余油漆馍做三五对,我们去姨妈家、姑姑家,父亲去老舅家(老舅已经过世)等。所以,花馍只需要做一锅就可以了。剩下的,只蒸圆馒头,速度就快了许多。那些前来帮忙的大娘大婶们,等到馒头上锅后,就各自回家忙活去了,一般不会留下来吃饭。
  
   四
   出锅后的馒头,得摆开来晾着。看着那各式各样的花馍,非常开心。盘踞在寿桃上面的万字花纹,上面已经点缀了几个红点,看着非常喜庆,这是送给老人的美好祝愿。油漆花馍上面盘旋的造型,高高耸起,仿佛表示着收获的喜悦。瓜儿馍、小孩的花馍,都膨胀的圆滚滚,更加可爱。欣赏着各式各样的花馍,感觉窗外的空气中已经有了一点点春天的气息了!
   过上一阵子,将馒头翻动一下,继续晾着。冬天天气寒冷,馒头凉的快,过上三五个小时,就可以收起来了。收馒头的时候,也要小心翼翼。特别是花馍,得用布包起来,不得透气,不能给风吹。如果不小心给风吹了,花馍表面的皮裂开的话,样子很难看了。此外,蒸好的馒头还得防老鼠等虫害。小时候家里都是砖木结构的房子,老鼠、簸箕虫等时常出没。所以,收拾花馍的时候,都是母亲亲自动手,仔细包裹,放到瓦缸里,盖好盖子,绝对不能给害虫咬到。
   年前蒸好的馒头,放在房间里不会变质。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即使是室内,温度也很低,馒头就相当天放在天然的冰箱里。这些馒头,至少可以吃到正月十五以后。
   花馍蒸完了,吃过饭,母亲开始清洗蒸馒头时的各种厨具。孩子们就负责把上午借来的笼圈箅子等归还给人家。这些已经是轻车熟路。归还的时候,当然少不了要说“谢谢大娘”、“谢谢婶子”之类的客气话。当然,也少不了给母亲带话,请母亲明天去她家帮忙蒸馒头之类。
   过年馒头蒸好了,但是如果还有平时蒸的红馒头,得先吃掉。平时吃的红馒头,口感当然不如白馒头。生产队粮食缺的年代,平时吃的也许还有玉米面馒头、谷子面馒头等。这些东西,揉面时缺少筋道,难以揉成一团;发酵也不容易,蒸熟后也是硬梆梆的,咬的时候粘牙,咽的时候难咽,即使吃到肚子里,也不容易消化,统统没有白面馒头那么好吃。白面馒头是过年才能吃的,属于那个年代的高档食物,更是那时食物中的奢侈品。
   也许是过年蒸花馍的记忆太深刻,也许是肠胃的记忆太强大,直到现在,每当过年的时候,我都要蒸点馒头,准备过年。当然,现在我蒸馒头,很简单,和平时一样,一大锅有二十多个馒头,够吃一两个星期。或者直接蒸两锅肉包子,吃的时候更方便。我蒸馒头蒸包子的过程虽然简单了许多,但似乎总在回味着那时蒸花馍的心境和年味。
   过年之前蒸花馍,是我记忆中的年味之一。虽然忙碌,但是充满了儿时趣味,充满了温馨,更是充满了过年时的期待!
  
   五
   那时候过年蒸的花馍,和现在人们蒸的花馍相比,还算比较简单。现在合阳老家的花馍,早已改名了,叫做面花。说起合阳面花,名副其实,确确实实是用面粉做的各式各样的花馍,非常漂亮。现在的面花,也不是每家每户自己制作,而是变成一种商品了。在农村,心灵手巧的人很受欢迎,年前也是很辛苦的,但在那个年代,邻里之间只是互相帮忙;现在,会做面花的人很吃香,她们蒸的花馍已经变成商品,可以给她们带来相应的收入。如果谁家要用,打一个电话,就可以订做。有专业做面花的人,你只要说明自己的要求,谈好价钱,到时候人家帮你做好。从前的花馍,既是作为礼品,同时也是食物,随即就吃掉了。而现在的面花,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摆在那里供人们欣赏的。有些人把收到的面花礼物长时间地摆放在家里,时时欣赏,表示一种喜庆吉祥,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自从来到广东,很少回去过年。听老家的亲戚说,现在的农村,也变成了商品经济,随着人口越来越少,年味大概也淡了不少。过年准备吃的用的,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自己做了,从超市里购买现成的,方便实惠。也许,留存在我们为一代人记忆中年前的各种忙碌,已经成为农耕时代最后的热闹吧?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星期三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星期二修改
  

共 38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深情地描绘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者老家陕西合阳过年蒸各种花样馒头的情景。如何和面、请人帮忙、用“金包银”的方法将馒头的外表打扮漂亮,里面用黑面玉米面等代替、画卷的制作过程、怎么点缀、怎样包心等,送长辈、送同辈、送亲友、送小孩的馒头都各有讲究,这些情景都写得比较详细,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自始至终将过年的热闹快乐氛围刻画得淋漓尽致,且同时也展现出了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其乐融融的生动画面。时代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得到很大提高,现在要吃很是方便,不用亲自动手,只需要预定,交待清楚,什么样的馒头卷子是应有尽有,商家会按照顾客要求一一做好。文章感叹这份乡愁的记忆永远埋在了心底,现在已经找不到曾经的原始味道,也歌颂了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日渐提高。文章语言质朴,层次清晰,做馒头的过程写得详细,有较强的画面感。美文佳作,力荐各文友欣赏,感谢老师投稿东篱,希望精彩继续,祝老师元旦快乐,新年大吉!【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03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1-02 06:03:09
  文章蒸花馍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淡淡的乡,怀念过去,歌颂今天的美文,学习点赞。祝老师新年大吉!
回复1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02 19:05:11
  非常感谢红花草编辑精彩的编者按!从前蒸花馍,确实很繁琐,但是在这繁琐的劳作背后是人们那种融洽和睦的邻里关系,也是过年时候非常喜悦的忙碌过程。现在想起来那里的邻里关系,真的是相互帮助,朴实厚道。这样的蒸花馍每年一次,从我记事时就这样,直到我考上大学后就改变了。这是一种独特的记忆,美好温馨。问好红花草文友!冬日顺祺!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02 08:08:39
  蒸大饽饽,蒸花馍,可能是全中国人们过年的特点,陕西合阳的花馍饽饽没有尝过,一定好吃,劲道喷香。怀念曾经,留住那一锅大馒头的香,留住我们的乡愁吧。感谢投稿东篱,祝淑君老师新年快乐,佳作不断!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02 19:14:42
  非常感谢社长的帮助与鼓励!我们老家的花馍,的确好吃,这不是我乱说。合阳县地处黄土高原北边的边缘,应该是冬小麦种植的最北边。从我们那里再向北,就是黄龙县,也就是说进入了陕北的山区。再向西,进入甘肃。无论是向西还是向北,大概只能种植春小麦了。冬小麦的种植,从白露之后开始,一直到第二年芒种过后,冬小麦才成成熟。而春小麦,成长期短了许多。再向南,冬小麦种的晚,第二年收的早,生长期都没有我们老家的冬小麦生长期长。所以,老家的面粉,特别筋道,特别好吃。可惜的是,老家的小麦种植面积不是很广,外面难以买到。这是由小麦成长的不同地域决定的。问好社长!元旦快乐!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1-02 08:15:31
  这篇散文描绘了七八十年代陕西合阳过年蒸馒头的情景,过程详细,画面感强。时代变迁,虽如今吃馒头方便,但那份乡愁已难寻。文章语言质朴,氛围热闹,展现邻里互助,歌颂生活发展,令人印象深刻。 问候同淑君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02 19:16:27
  非常感谢滴善斋文友的精彩点评!从前过年确实热闹,村子里人多,家里人也多,一大家子七八口人。过年吃的用的都要自己制作,忙碌而兴奋。现在过年,家里人少了,东西也多是买现成的,人多时出去饭店吃,感觉跟平时差不多,所以感觉年味越来越淡。时光荏苒,乡愁难寻。问候滴善斋文友,祝你生活愉快!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1-02 15:23:52
  我的老家东北也蒸馒头,但远没有老师家乡那么花样多,那么气氛浓烈,但那段日子也够热闹的了,觉得年味到处飘着,人人都满脸喜气。文章通过蒸花馍细腻的描写,也讴歌了那个时代淳朴的乡情和民风。好文笔,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顺祝新年快乐!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02 19:18:09
  非常感谢韩格拉图文友的精彩点评!“家乡那么花样多,那么气氛浓烈,但那段日子也够热闹的了,觉得年味到处飘着,人人都满脸喜气。”过年,曾经要蒸的花馍,也许变成了买馒头。社会发展太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儿时这种独特的年味却留存在记忆中,温馨而美好。问好韩格拉图文友!祝你生活愉快!
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1-02 22:28:32
  我们这里过年炸丸子(就是年糕),东北是粘豆包,老师的老家是蒸馒头。我们这里给老人做寿也要蒸馒头,主家还会压回来几个馒头或者挂面。文章描写内容详细,突出了民风民俗,老师的最近几篇文章读罢,一股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祝老师万事顺意,身体健康!
回复5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03 06:36:09
  非常感谢天方夜谭文友的精彩点评!正如你所说的,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同地方的人,根据各地所生产的作物制作当地特有的美食。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馒头,而南方人过年则做年糕、汤圆,杀鸡宰鱼,这种饮食习惯、节日习俗,早已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并且一代又一代传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饮食习惯。问好天方夜谭文友!祝你生活愉快!
6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1-03 08:49:51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6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03 18:48:06
  非常感谢纪昀清文友的关注与鼓励!问好纪昀清文友!祝你生活愉快!
7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05 18:37:20
  前两天,偶尔看到东莞过年时有个习俗,即“卖懒”。在除夕的晚上,家长会把一个染红煮熟的鸡蛋给小孩,小孩边走边唱《卖懒歌》:“卖懒歌:“卖懒呵,等齐来,红花蕊,菊花开。今早人人都卖懒……”这个习俗称为“卖懒”。身着喜庆服装的小朋友左手提着红灯笼、右手拿着红鸡蛋和线香,围着供台唱着“卖懒歌”,随后,小朋友把这颗“懒蛋”卖给村里的老人家,寓意着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能够安逸稳定,而小朋友来年也能够勤勤奋奋。据说,“卖懒”分食的人越多,寓意自己的“懒”卖得越彻底,来年越勤快。
   这个习俗,其实也是将教育融入节日,教育小孩子要勤快,不要懒惰,很有特点。
8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08 19:29:48
  捧会:“那个时代的年味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只能借助你们这些“笔杆子”将它们留在文字里。”是啊,农耕时代已经远离了,但是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却留存记忆中,用文字把这些记忆记录下来,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至于将来社会怎么发展,谁也难以预料。每个人的生活,都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只是不断改变自己,才能适应社会。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