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蒸花馍纪事(散文) ——故乡的年之三
一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腊月二十七八左右,在我的老家——陕西合阳,要蒸过年的馒头。在那个年代,这是年前非常重要的事情,每家每户都要蒸足够二十天来天甚至一个月吃的馒头,包括拜年走亲戚拿的各种花馍。
所以,在进入腊月之后,就要提前淘好麦子,磨好面粉,准备蒸过年的馒头了。一般是左邻右舍的三四家商量好,错开蒸馒头的时间,这样可以互相借用笼圈、笼盖,家庭主妇之间也要互相帮忙,也图个过年的欢乐气氛。
比如,第二天准备蒸馒头了,前一天晚上睡觉前就得发面。平时蒸馒头,用红面,大陶瓷盆发一盆面就够了,都是母亲发面。平时吃的馒头,面软一点硬一点都没关系。过年蒸馒头,用的是白面,大概要发三四盆面,这时就换成父亲发面。发面揉面本来就是非常辛苦的活计,和面跟和泥差不多,都是最累人的活计。况且过年要蒸走亲戚的花馍,面要发得比平时硬一些。面硬一些,做出的花馍样式才好看,才不会坍塌成一坨。陶瓷盆里发好的面,放在厨房热炕上,上面盖着厚厚的干净棉被。
红面,也叫黑面,磨面粉时,前面出来大约百分之二三十的面粉比较白,叫白面。白面平时做面条时用,或者蒸走亲戚拿的花馍。后面出来的面粉颜色稍微黑一点,叫红面或者黑面,平时蒸馒头用。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人从粮站买面粉,不再区分红面白面,叫做八零粉或者八五粉,介于白面红面之间,做面条蒸馒头都可以。当然,粮站买回来的面粉,做的面条比白面面条黑一点点,蒸的馒头却比红面蒸的白许多。
正因为这样,在那个缺粮少食的年代,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人向往的美好生活,就是能顿顿吃上白面馒头,天天都有油泼辣子干捞面,那就是人间至味,那就是帝王般的奢侈生活了。
二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先起来,将土炕继续烧热,然后叫我们早点起床。吃过早饭,一家人就分头忙活。一般是大人在家准备蒸馒头用的东西,如洗涮那些平时很少用的笼圈、剪刀、笼子、箅子、小案板等,准备蒸花馍用的红枣、黑豆、花生、鸡蛋黄、点红等;小孩子去东邻西舍去借笼圈、笼盖,请人帮忙。其实大人早就商量好了,让小孩子再去请一下,表示礼貌。
那个年代,拜年走亲戚的花馍,是非常贵重的拜年礼品,是要拿出来给别人展示的:谁家蒸的寿桃个头大、寿字的花形漂亮;谁家的油漆子面粉白,形状好看;谁家蒸的馒头样式精巧,甚至馒头是不是“笑”(顶部裂开)……关乎面子的事,非常讲究,一点都不能马虎。
等到把所有的东西都借来了,家里的东西也都准备好了,把蒸馒头需要的东西一一地搬到热炕上。蒸馒头的三五个人,围坐在小案板周围,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就开始揉面了。将发好的面从盆子里倒出来,清理干净面盆,把面团放在案板上,揉成长条形状。计算好要蒸花馍的个数,根据不同的花馍分成大小不等的面团,接着就一个一个制作了。心灵手巧的人,负责做花馍,如寿桃上面的万字花形——这是最讲究的,寿桃一般是送给长辈过年的寿礼。寿桃必须是一对,取双数,表示吉利,而且大小、花形都要一模一样。寿桃做好了,就做油剂子馍,这是小孩拿给长辈(一般是中年人)的礼品,还有瓜儿馍,这是平辈之间,拿给兄长嫂子或者姐姐姐夫的;最后就是小孩花馍,是拿给小孩的礼物。
四类花馍,寿桃是最大的。一个寿桃大约有一斤左右,只是一对寿桃,就可以装满一整个布袋子。油剂馍次之,比平时吃的馒头大一点点,可以做成螺旋状的盘顶样子;瓜儿馍和小孩花馍都比较小,大概有大人手掌那么大,样子做得好看就可以。
三
在粮食奇缺的年份,有些人过年蒸花馍时,为了节省,要给大一点的花馍中间包个心。譬如,寿桃的中间,包一团红面,甚至是玉米面。这样的寿桃,表面看是白面做的,如果掰开来吃,就会发现原来白面只是一层皮。没有办法,粮食短缺,面子上的事又不能少,人们总得想办法过年。
在那年大集体生产的年代,我家粮食虽然也短缺,好在母亲能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还不至于饿肚子。也许冬天的时候,得吃上许久的玉米馒头,加上一些红薯,勉强度过冬春。但是,过年蒸花馍,无论如何不会包玉米面、红面之类的,大小花馍里里外外都是白面。有时候,母亲还想着给寿桃里包点白面花卷,吃起来更是油香可口。花卷的做法比较简单,用擀面杖将面团擀开,给上面涂点油,撒一点晒干的花椒叶、盐,然后卷起来。
前来帮忙的大娘大婶们,都是平时熟识的。她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动作麻利,不一会儿就做出了第一批花馍。我帮着揉面,听着她们聊天。聊天的内容,当然都是家长里短,方圆几个村子发生的一些事情。除了帮母亲跑腿做杂事,如临时需要拿个用的东西,用水泡好点红,或者提前给锅里添水、烧火等。有时候,她们也会指使我帮她们拿什么东西、传个什么话,或者倒点开水喝。倒开水的事情好办,在厨房里不用出去,不耽误听她们聊天;如果要出去拿什么东西,或者要到她家帮她给家人传什么话,我就快快跑去,又迅速跑回来,为的是儿时喜欢听大人闲话时的好奇心。
馒头发了,摆到箅子上,搭到锅里,需要大火烧才行。
点红的事,通常是小孩子做,大人则负责揭开笼圈,端箅子,将馒头移动一下,摆放馒头等。还有,大人要看一下蒸的花馍是否漂亮,如果万一有哪个蒸的不好,下一锅馒头要重新做的。
蒸好馒头,年前的准备工作大概就有一大半了。
通常情况,第一锅先做花馍。第二锅呢,也许做花馍,也许做圆馒头。这要看重要的亲戚有多少,根据需要做的。像我们家,每年寿桃只做一对,是母亲拿给外公外婆的。其余油漆馍做三五对,我们去姨妈家、姑姑家,父亲去老舅家(老舅已经过世)等。所以,花馍只需要做一锅就可以了。剩下的,只蒸圆馒头,速度就快了许多。那些前来帮忙的大娘大婶们,等到馒头上锅后,就各自回家忙活去了,一般不会留下来吃饭。
四
出锅后的馒头,得摆开来晾着。看着那各式各样的花馍,非常开心。盘踞在寿桃上面的万字花纹,上面已经点缀了几个红点,看着非常喜庆,这是送给老人的美好祝愿。油漆花馍上面盘旋的造型,高高耸起,仿佛表示着收获的喜悦。瓜儿馍、小孩的花馍,都膨胀的圆滚滚,更加可爱。欣赏着各式各样的花馍,感觉窗外的空气中已经有了一点点春天的气息了!
过上一阵子,将馒头翻动一下,继续晾着。冬天天气寒冷,馒头凉的快,过上三五个小时,就可以收起来了。收馒头的时候,也要小心翼翼。特别是花馍,得用布包起来,不得透气,不能给风吹。如果不小心给风吹了,花馍表面的皮裂开的话,样子很难看了。此外,蒸好的馒头还得防老鼠等虫害。小时候家里都是砖木结构的房子,老鼠、簸箕虫等时常出没。所以,收拾花馍的时候,都是母亲亲自动手,仔细包裹,放到瓦缸里,盖好盖子,绝对不能给害虫咬到。
年前蒸好的馒头,放在房间里不会变质。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即使是室内,温度也很低,馒头就相当天放在天然的冰箱里。这些馒头,至少可以吃到正月十五以后。
花馍蒸完了,吃过饭,母亲开始清洗蒸馒头时的各种厨具。孩子们就负责把上午借来的笼圈箅子等归还给人家。这些已经是轻车熟路。归还的时候,当然少不了要说“谢谢大娘”、“谢谢婶子”之类的客气话。当然,也少不了给母亲带话,请母亲明天去她家帮忙蒸馒头之类。
过年馒头蒸好了,但是如果还有平时蒸的红馒头,得先吃掉。平时吃的红馒头,口感当然不如白馒头。生产队粮食缺的年代,平时吃的也许还有玉米面馒头、谷子面馒头等。这些东西,揉面时缺少筋道,难以揉成一团;发酵也不容易,蒸熟后也是硬梆梆的,咬的时候粘牙,咽的时候难咽,即使吃到肚子里,也不容易消化,统统没有白面馒头那么好吃。白面馒头是过年才能吃的,属于那个年代的高档食物,更是那时食物中的奢侈品。
也许是过年蒸花馍的记忆太深刻,也许是肠胃的记忆太强大,直到现在,每当过年的时候,我都要蒸点馒头,准备过年。当然,现在我蒸馒头,很简单,和平时一样,一大锅有二十多个馒头,够吃一两个星期。或者直接蒸两锅肉包子,吃的时候更方便。我蒸馒头蒸包子的过程虽然简单了许多,但似乎总在回味着那时蒸花馍的心境和年味。
过年之前蒸花馍,是我记忆中的年味之一。虽然忙碌,但是充满了儿时趣味,充满了温馨,更是充满了过年时的期待!
五
那时候过年蒸的花馍,和现在人们蒸的花馍相比,还算比较简单。现在合阳老家的花馍,早已改名了,叫做面花。说起合阳面花,名副其实,确确实实是用面粉做的各式各样的花馍,非常漂亮。现在的面花,也不是每家每户自己制作,而是变成一种商品了。在农村,心灵手巧的人很受欢迎,年前也是很辛苦的,但在那个年代,邻里之间只是互相帮忙;现在,会做面花的人很吃香,她们蒸的花馍已经变成商品,可以给她们带来相应的收入。如果谁家要用,打一个电话,就可以订做。有专业做面花的人,你只要说明自己的要求,谈好价钱,到时候人家帮你做好。从前的花馍,既是作为礼品,同时也是食物,随即就吃掉了。而现在的面花,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摆在那里供人们欣赏的。有些人把收到的面花礼物长时间地摆放在家里,时时欣赏,表示一种喜庆吉祥,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自从来到广东,很少回去过年。听老家的亲戚说,现在的农村,也变成了商品经济,随着人口越来越少,年味大概也淡了不少。过年准备吃的用的,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自己做了,从超市里购买现成的,方便实惠。也许,留存在我们为一代人记忆中年前的各种忙碌,已经成为农耕时代最后的热闹吧?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星期三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星期二修改
这个习俗,其实也是将教育融入节日,教育小孩子要勤快,不要懒惰,很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