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欲望与信仰(随笔)
欲望与信仰,乍一看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概念,其实细思量就不难明白,欲望仅仅只是欲望,与信仰无关,信仰也有真假信仰,所谓的信仰里就有可能藏着欲望。貌似高大上的信仰一旦掺杂了欲望,就是一件挺尴尬的事。
比如说,那些信佛的人乍一看像是信徒,你看他们在寺庙里、在佛像面前烧香跪拜,口中念念有词,貌似很虔诚的样子,但是他们当中有很多并不是真正把信佛教、佛理当成了一种纯粹的信仰,他们更多的只是希望神佛保佑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是在其他方面心想事成,这其实就是欲望。
把信佛当成真信仰,则是以佛教中的清规戒律来修养心性,尽量做到一点一点剔除自己心中的贪嗔痴慢疑,既能自渡,也愿尽己所能去渡人。这才是真正把信仰融入了生命中的人。而心存欲望的人关心的是自己能否靠着烧香拜佛、献供得到神佛法力的加持,继而达到长生不老、升官发财、金榜题名、喜遇良缘等等愿望。
对宗教的信仰里掺杂了欲望,其实本质上就是欲望在主导自己的一切行为,只是披上了信某种宗教的信仰之名。
再比如,多数人对身边人的态度其实是掺杂了欲望的,但会以真爱的名义标榜自己对别人有多么多么在乎。就像很多父母对孩子存在欲望,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梦想成为很优秀的人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然后享受荣华富贵,然后自己也跟着沾光享福。一旦孩子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轻则对孩子因失望而随意打骂,重则嫌弃孩子无用而横看竖看都感觉不顺眼。这就是欲望心重的父母对孩子只有功利心,而没有真爱。这样的父母只有欲望的本能,一旦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对孩子失去了耐心。
但是这样的父母也会坚持认为自己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他们认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经地义,却不知道这样的期待本质上就是欲望。而把爱孩子当成信仰的父母,则是一切尊重孩子的天性,懂得真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接纳孩子存在的先天不足,懂得因材施教,懂得对孩子扬长避短,即便是孩子不能成为同类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也能一如既往爱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全然接纳与温柔以待。
再说男女之间,存在乍见之欢,多半是欲望使然,存在久处不厌,才是爱的信仰让双方达成了高度默契。
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有可能是见色起意,因受欲望驱使,两人产生了亲密交往,女的年轻貌美、男的帅气阳刚,两人初见生欢喜,或许是迷于颜值,两个人把欲望萌生当成爱,于是草率结婚成家,一旦有一方年老色衰,另一方就有可能会心生嫌弃,另觅新欢。因为一方贪图另一方的权势地位、财富名气而结合的,也只是受欲望驱使而作出的权衡利弊。
把爱当成信仰的人,则是从一开始就知道怎么才能更好地去爱对方,不附加世俗条件地去爱,这样的爱,不会随外在条件消失而消失,那是不论对方是青春飞扬,还是年老色衰,不论对方是贫穷还是富有,不论对方是身体健康还是疾病缠身,都会不离不弃。同时,不论对方有多少缺点,也能以包容的心去给足对方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爱。
把爱当成信仰的人,更多的是问自己能为对方做什么、付出什么,而不是问对方给了自己什么、不是要求对方为自己改变什么。把爱当成信仰,更多的是用道德自律,而不是用道德绑架他人,所以这样的爱是令人放松的、放心的,能让人产生高度信任感的。
在头条上,我就看到了一个叫刘宁的女子,把对她男友的爱当成了一种信仰。数年来悉心照顾因煤气中毒而不能自理的植物人男友,她这种爱就与欲望无关。
另外还有一个叫申柯瑜的陕西人,他对一个因患病而失去了自理能力的河南好友的好,是得到了众人公认的,他像亲人一样无微不至照顾那个河南男子,这是他心存爱的信仰,而非心存欲望。
我想,唯有心存真信仰,才能让我们超越世俗的欲望,继而全力以赴、全情投入对待一个人、一件事,然后才能让自己的境界达到巅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