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老妈真的老了(散文)

精品 【流年】老妈真的老了(散文)


作者:今非昔比 白丁,2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8发表时间:2025-01-02 15:59:52

最近,我们一回家就像老师考学生似的考老妈:“妈,你看看,谁来了?”我把声音放大到最大分贝。 “你是谁呀,我怎么不认识你呀?”老妈睁开半眯着的眼睛,像看陌生人一样上下打量着我。
   “你再看看我呢,我是谁?”妹急切地把我扒拉到一边,站在老妈的对面大声说。“ 你,你是……贾桂英吧?”(三姨的名字)老妈擦了擦混浊的眼睛显然有点儿不大自信。 “啊?哎……那我三姨叫啥名字呀?”“对呀,你三姨叫贾桂英啊。”我们又分别说出姐姐和弟弟的名字让她说出与她的关系,老妈有时摇摇头,“不记得了”,有时笑着说“那不是我儿子吗”。看来老妈真的是老了,有时清醒,有时糊涂,连自己的亲人都快不认识了。
   说起母亲,在我们这个大家族中也算得上高寿了。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一部五味杂陈、内容丰富的历史剧。我的母亲自然也不例外。母亲是三七年生人,排行老二。据母亲说姥姥一生育过十一个子女,由于那个年代医疗条件有限,好几个孩子出生没多久都相继夭折了。最后就只剩下了她们姐弟四个。母亲在小时候似乎还过了几年好日子,但好景不长,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片段似乎还没来得及收藏到记忆的相册里就被接下来的苦难给打碎了。
   那是“土改”期间,因姥爷家中有几亩薄地而受到牵连。性情倔犟、耿直的姥爷实在想不通自己一没偷二没抢老实本分地过日子还要把土地和财产充公。固执的理论不但无效而且被强行带到了外地就再也没能回来…几个月后,托人经多方打听才将姥爷冰冷的尸体运回了家,时年只有三十九岁。从此就撇下了姥姥她们孤苦伶仃的娘儿几个,姥爷被带走时舅舅还没过满月。
   接下来的日子可想而知了,一家人挤在一间低矮的茅草屋下遮风避雨,每天过着的都是捉襟见肘、食难裹腹的苦日子。好在姥姥出嫁前也算得上是个大家闺秀,太姥爷识文篆字是个秀才,家境还算说得过去,看到女儿沦落到那般境况,自然少不了些许接济。大姨心灵手巧帮姥姥做着家里的所有针线活,母亲小小年纪则干起了里里外的杂活。母亲喜欢读书,但平日里还要干活,一般只能等雨、雪天或农闲时才去学校上课。别看一年到头上不了多少课,母亲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却总是遥遥领先。她利用一切时间边干活边读书。就是在那样家徒四壁的环境下母亲断断续续地读到了高小毕业。在那个年代的乡下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后来母亲唯一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大姨在婚后没几年得了“痨病”早早去世了。几年后姥姥也因多年的积郁成疾,在母亲出嫁不久也撒手人寰了。母亲一次又一次经历着亲人的生离死别。三姨为了照顾舅舅与本庄纯朴、老实的三姨夫结了婚。姐俩又帮衬着给舅舅取了媳妇成了家。这样总算给了去世的姥爷、姥姥一个安心的交代。
   母亲是经人介绍嫁给的我父亲。媒人和母亲是同村的,他的女婿就是我的三大伯。母亲讲当时媒人隐瞒了父亲的真实年龄,实际年龄比母亲大七岁,父亲脾气急躁刚烈,点火就着,而母亲则性情优柔平缓,脾气秉性的差异导致两人经常吵架。用她的话说是“白马犯青牛”属相相克,克人又克财。父亲的身体状况的确不好,从我记事起就面黄肌瘦,隔三差五不是打针就是吃药。在生产队上班也只能干点轻活儿。后来随着我们姐弟五个的陆续出生,给父亲原本瘦弱的身躯又增添了沉重的生活压力。一年到头不但分不到红利,还要往队里倒找钱。无奈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姐被迫辍学,早早就到林业队上了班,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吃了这顿没下顿,艰难困苦的生活一直困扰着我们全家。
   不过最让我欣慰的是儿时生活虽苦,但我们有着丰富的精神食粮——那就是我母亲给我们讲的津津乐道的故事。那时候没有课外书,从小我就是听着母亲讲的故事长大的。故事从古到今,内容及其广泛。有纪实和历史,也有寓言和神话,还有谜语、诗词…别看母亲在人前不善言语,但讲起故事来却是妙语连珠、口若悬河。尤其在冬季农闲时,屋内虽然四面透风,冷得像冰窖,但也阻挡不了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到我家缠着母亲讲故事,什么《秦琼卖马》《四担挑行酒令》《朱买臣休妻》《人心不足蛇吞象》《荞麦女的传说》……一个个传奇又不乏教育意义的故事被老妈讲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我们听得都废寝忘食,以至于经常误了她做饭的点儿。
   印象最深的是母亲讲她的太姥爷割肉孝母的真实故事:太姥爷的母亲病入膏肓想肉吃,那时条件所限,到处买都没能买到。情急之下太姥爷就从身上割下自己的几两肉给母亲吃,他母亲病故后还为其到墓地守孝三年。后来事情被当朝皇帝知晓,为此特受到皇帝的嘉奖,且赐金匾,上书“割肉孝母,春孝可嘉”八个烫金大字。而且母亲小时候就有幸亲眼看到过那块御赐金匾。这个尽忠尽的故事对我印象颇深,都过去了几十年至今我仍然耳熟能详。
   除了讲故事,母亲日常生活中的“老古语”还特别多,动不动就会在适时的场合中如探囊取物般脱口而出。什么老古语说得好:“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喝蜜也不甜。”“秋天弯弯腰,冬天转三遭”“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活到老,学到老,躺在床上学不了。”“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那时候年龄小,听得似懂非懂的,不知道“老古语”是什么。现在想想那些话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真理,句句都那么贴切生活且富有一定的哲理性。
   贫困的生活造就了母亲过于节俭的生活习性。节衣缩食、精打细算惯了,吃剩下的饭菜变了味道也舍不得扔掉。买的水果不舍得吃,放得发了霉,还要把坏的地方削削再接着吃。有时往往是坏的水果吃完了,好的又放坏了。穿着上更不用说,母亲总是说“笑破不笑补”,新衣服要在出门入户时才能穿,一件衣服往往是老大穿小了给老二,老二穿坏了给老三。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好多年以后母亲依然如此。就在前些年母亲执意让我和妹妹把出嫁前穿的旧衣服拿回来穿。那衣服可真是有年头了,早该淘汰的了。可如果不拿走母亲就会唠叨个没完。为了不让她生气,没办法我们只好拿回来偷偷在半路上“处理”掉了。她最忌讳别人扔她的东西。其实有些东西确实是没有了利用价值,可她就是舍不得扔。有一次,我们给她收拾屋子,明明把不能穿的衣服鞋子扔到了屋外的垃圾桶里,可是等我们下次再去时那些衣物就像长了脚又回到了屋里。
   尽管如此,有时母亲也会一改往日的“吝啬”,变得很是大方。比如:家里买了或是亲朋拿来的新鲜的东西,她舍不得给我们吃,却总是说“谁谁闹病呢,拿这东西看看她去吧”,“谁谁接济过咱们家,人挺好的,把这个东西给她们家送去吧”。尽管有时我们都不太情愿,因为那时物资的确匮乏,但最终还得依了母亲。母亲常对我们说:吃水不忘打井人,别人敬你一尺,你要还人家一丈。对你有恩的人可要记着一辈子”。
   我们村上有个老太太双目几近失明,母亲说那是她的远方表姑——母亲的祖母的侄女。老人的儿子没讨上媳妇,出嫁的女儿又得了癌症去世了。只因为我弟出生时她给我家送过一袋红糖几斤白面,母亲便时常念起她的好,平日有个头疼脑热她都要去看望,而且逢年过节都要送去礼物,直到老人活到九十多岁寿终正寝才作罢。
   记得还有一年,大队救济贫困户给了我家一床被面。被面是深粉的底色,上面错落有致地印着大朵大朵漂亮的牡丹花和龙凤朝阳的图案。母亲欣喜地抚摸着被面喃喃道:“还是共产党好,还是共产党好呀!”为此她还专门做过一首诗,虽然诗的内容较为俗浅,但足已表达了母亲内心的感恩之情。后来母亲把它做成了棉被,我们轮流着去盖。那厚实软乎的棉被盖在身上暖在心里。被子每年拆洗一次,记不得拆洗了多少次,被面破了母亲就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到最后我数过,那个四六尺的被面,上面竟然大大小小补了21块补丁。母亲仍然舍不得扔,她说那是国家救济的应该保存着留作纪念。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一晃母亲在岁月的长河中,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走过了八、九十年。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历经沧桑。目睹过日寇侵华,国共战争时的惊惶恐怖,也感受过新中国成立的喜悦。经历了国家土改、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幸免了七六年那场史无前例的唐山大地震的浩劫,还有近年的非典和新冠事件。如今已是耄耋之年,成了我们名副其实的老妈。老妈有幸赶上了现在的好年代享上了福:膝下儿孙满堂,热热闹闹二十几口,天气冷了住电梯房,暖和了再回到宽敞舒适的平房住。不但享有老年社保险,近年国家又给上了常护险,每月定期由护理人员免费上门服务。用老妈的话说:“国家真好,我真幸福,能活到这个岁数就非常知足了。”
   现在的老妈虽然耳聋眼花,皱纹交纵但面色红润,容光焕发。本已花白了的头发鬓角发际又长出了些许乌发,真是老树又发了新芽。“有钱难买老来瘦”.老妈的体重比以前轻了许多。除血压偏高之外,血脂、血糖一切正常。前些年得的轻微脑梗每年需输一次液。只不过最近老妈认知度明显下降,最重要的还是行动不便,多年的腿疾,弯曲成“()”状的双腿根本支撑不了身体的重量,下床如厕只能在屋里。行动要靠臀部和四肢着地。加之老年人肠胃功能下降,一不小心就会“一泄千里”。“不怕儿女晚,就怕寿命短”,这也是老妈以前常说的“老古语”。的确,老妈前面生下了我们姐妹四个,她四十一岁那年才有了唯一的男孩我的弟弟。弟弟十六岁那年我父亲就去世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弟弟初中没念完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后来又翻盖了新房取妻生了子。现在老妈的一切吃喝拉撒都得益于弟弟、弟媳的精心照料,老妈真是得了儿子的济,也真正做到了“养儿防老”。
   俗话说“小小孩、老小孩”,这话一点不错。有时我常想,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无论是从思维还是肢体上就是一个轮回过程。不是吗?从小时的会爬、会借助扶靠物走,到最后的自由行走。而到老了则正好相反,走不了杵拐杖,拐杖不行又靠爬了。思维上也同样如此。现在我的老妈就是一个顽皮又淘气的孩子,时常令你可气又可笑。比如有时她会把上衣的扣子张三给李四系上;有时裤子提不上去露出半个臀部;有时连蹭再爬着把炕上、地下搞得一片狼藉。有一次竟把弟弟前一天腌的酸菜全部捞到了地上,还有一次竟把内裤穿在了裤子外面,让我们哭笑不得…
   “门前有车不算富,家有老母才是福。”的确是这样。大姐和二姐住得离妈家近,抬腿就到,我和妹稍远车行也就一二十分钟。每个单休日我俩或上午或下午都要回家看看老妈,这已经成了我们近年的一个生活规律。每次回家我们都会对老妈例行考问,老妈也总是顺从的有问必答:
   “你听话着吗?”
   “听话着“
   “淘气着吗?”
   “没有。”
   “今天吃啥饭了?”
   “吃啥了?忘了,不记得了。”
   “吃啥都忘了?你是傻了吧?”
   “嗯,是傻了。”老妈呵呵地笑着。
   “还会给我们讲故事吗?”
   “不会了。”摇摇头。
   “以后别自己瞎倒腾给别人添乱了,记住了吗”
   “嗯,不了,记住了。”
   别看她答应的好听,等我们走了,她可照样会我行我素。
   我望着孩子般的老妈,不禁视线有些迷离……我不知道回家看老妈的日子还能有多久,但我知道只要有妈在,根就在,有妈在,家就在。有妈在,就有一缕浓浓的牵挂,有一份唯美的期待,有妈的孩子永远最幸福!
  

共 44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母亲年少时,由于父亲早早过世,吃进了苦,受尽了累,喜欢读书,却只能在雨天去学校上课,就这样断断续续地上学,母亲的成绩也在班上遥遥领先。母亲结婚以后,生了十一个孩子,由于生活困难,只留下了四个孩子。由于丈夫体弱,生活一直处于贫困之中,好在母亲读书不多,却会讲故事,在那些贫困的日子里,这些故事滋润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母亲知道许多古语,用那些古语来教育孩子们,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孝顺老人。母亲一直勤俭持家,舍不得浪费,过日子精细,却对有恩于家里的人,一直念念不忘。文章讲述了母亲勤劳的一生,一位贤妻良母跃然纸上。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05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5-01-02 16:00:25
  感谢作者的分享,祝福冬安!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今非昔比        2025-01-04 04:54:55
  谢谢五十玫瑰老师百忙之中的按评,拙作望老师多多指教。预祝新年快乐!(是姥姥育过十一个子女)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