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希望】石溪:千年人文的灵韵与传承(散文)

精品 【丁香·希望】石溪:千年人文的灵韵与传承(散文)


作者:剡溪钓鳌 秀才,1724.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5发表时间:2025-01-03 22:29:56
摘要:在江南的温婉怀抱中,新昌石溪,恰似一部尘封千年的古朴线装典籍,每一页都细腻地镌刻着岁月的故事与人文的传奇。这座隐匿于时光深处的村落,因石氏家族的渊源而璀璨生辉,宛如一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文脉传承,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在江南的温婉怀抱中,新昌石溪,恰似一部尘封千年的古朴线装典籍,每一页都细腻地镌刻着岁月的故事与人文的传奇。这座隐匿于时光深处的村落,因石氏家族的渊源而璀璨生辉,宛如一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文脉传承,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石氏家族的迁徙史,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轴,在岁月的长河中悠悠铺展。西晋建兴末年,风云变幻之际,石氏十五世建安太守石渊,毅然追随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在丹阳这片土地寻得了暂居之所。彼时,江左大地的微风,轻柔地拂过石氏家族的命运之舟,其子孙如繁星般散落于这片广袤区域,就此开启了家族在南方的繁衍之旅。
   南北朝的风云变幻,推动着石氏家族的一支后人继续南迁,向着浙江绍兴地区进发。他们似坚韧的种子,在新的土地上寻觅扎根的契机。时光流转至唐代,石氏家族在剡东上冈(今嵊州市浦口街道上江村)驻足,此地的山水仿佛对这个家族格外眷顾,为其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沃壤。
   然而,命运的轨迹总是充满变数。唐开成二年,石氏三十五世石元遂迁至五山乡石牛镇(今新昌县城西门外),却在咸通元年因裘甫起义的战火,不得不再次踏上迁徙之路,避乱移家黄坛。最终,石元遂长眠于附近的平顶山,他的离去,似为家族的一段旅程画上了句点,却又为新的篇章埋下了伏笔。
   后晋开运二年,石氏三十九世石文渥在县治西侧修建了庆云祠,并尊石元遂为新昌石氏首世祖。至此,石氏家族在新昌这片土地上,真正扎下了深厚的根基,开启了属于他们在新昌的辉煌纪元。
   在石氏家族的璀璨星空中,石文渥所生的四子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星辰。石待旦,官至刑部尚书,兼大学士之位,以其卓越的才学与智慧,在朝堂之上纵横捭阖,为国家的刑律制定与文化传承倾尽全力;石待聘身为卫尉寺卿,肩负宫廷守卫与礼仪的重任,以忠诚与担当守护着皇室的尊严与安宁;石待用任职工部尚书,凭借精湛的技艺与对工程建设的严谨态度,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使一座座宏伟的建筑拔地而起;石待举执掌兵部尚书之权,在军事领域运筹帷幄,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为国家的安全保驾护航。他们的显赫成就,让石氏家族的门楣光彩照人,成为当时社会各界瞩目的名门望族。
   宋咸平二年,石待旦与父亲石文渥在新昌城南的石溪村,做出了一项影响深远的伟大创举——创建石溪义塾。踏入石溪,仿若穿越千年时光,当年义塾的蓬勃生机与浓厚学术氛围扑面而来。义塾精心分为“白云青嶂”“石城半隐”“集贤讲道”上中下三区,布局独具匠心,就像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万卷书堂恰似一座知识的宝库,珍藏着无数典籍,墨香四溢,引得四方学子纷至沓来,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
   石待旦亲自坐镇督教,以严谨的学风和严格的纪制,为义塾注入灵魂。在这知识的殿堂,学业优异者,如那破云而出的朝阳,以奖励为羽翼,在求知苍穹中振翅高飞;贫困学童,恰似春寒中待绽的花蕾,获粮被资助,于求学道路上无畏前行。义塾声名远扬,如春风化雨,润泽四方。宋代理学家朱熹亦慕名而来,其讲学的足迹,似为义塾铺上一层璀璨金辉,更添学术底蕴。在石待旦悉心经营下,数百学子慕名登门。义塾开办七十年间,培育出七十二位进士,如七十二颗璀璨星辰,闪耀在浙中大地,德望首屈一指,成为私立学校的典范,为石氏家族的文化传承绘就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然而,岁月无情,往昔的辉煌在时光侵蚀下,难免留下斑驳的印记。如今,上区“白云青嶂”,旧迹难觅,仅存于人们记忆与传说的幽微角落,如缥缈的旧梦,只能在想象的迷雾中追寻其曾经的轮廓。中区“石城半隐”,位于现今石溪中村的小菜园,一半是绿意盎然的竹园,微风轻拂,竹叶摩挲,似在喁喁私语,讲述往昔的繁华与沧桑;另一半新辟的梯形旱地,地坎中镶嵌的长条石和宋时墓砖,宛如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伫立,倾诉着这里曾经的故事。而下区“集贤讲道”,在石溪下村,石氏后裔于其遗址上建起了石氏大宗祠。这座泥木结构建筑,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信仰,庄重肃穆。正厅中供奉的多尊石氏祖先肖像,目光穿越时空,凝视着家族的兴衰荣辱,似在无声地告诫后人,要铭记先辈功绩,传承家族精神。
   石溪村口的四相亭,飞檐翘角,仿若一方典雅的徽印,于岁月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传奇的见证者。相传,石待旦创办义塾时,广邀名师,程明道便是其中之一。四方学子慕名而来,求学之风蔚然。文彦博、杜衍、吕公著、韩绛等贤才先后在此授业解惑。夏日午后,他们常于潭中沐浴,享受片刻的清凉宁静。后来,这四位皆登上宰相之位,那潭水因此被赋予特殊意义,得名四相潭。后人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四相当年访石溪,结庐潭上事幽栖。无何次第登台鼎,荣被山川入品题。”此诗饱含对“四相”的崇敬追思。石溪村后人为纪念他们,自发筹资在四相潭上修建四相亭。历经岁月洗礼与波折,2007年初春,这座承载厚重历史与情感的亭子,以焕然一新的姿态重现。亭檐高翘,似展翅欲飞的凤凰,檐下狮雕栩栩如生,如忠诚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的荣耀与梦想。红柱挺立,“四相亭”三字由书法家李必达书写,笔锋刚劲有力,韵味十足。四根柱子上镌刻的赞诗,如同一首永恒乐章,向每一位过往行人讲述着那段辉煌的历史,让后人不禁对“四相”的风采心生向往与敬仰。
   石待旦的教育情怀并未止步于石溪义塾。北宋天禧年间,他又创办鼓山书院,为新昌的文化教育事业添上了更为绚烂的一笔。鼓山书院,就像一座熠熠生辉的知识灯塔,在时代的浩瀚海洋中,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学子如飞蛾扑火般纷至沓来。在这里,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如夜空中绽放的绚烂烟火;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似潺潺流淌的不息溪流。石氏一脉在两宋时期,凭借石溪义塾与鼓山书院,铸就了新昌文化教育的辉煌盛世,为这片土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仿若繁星璀璨,让新昌的文化之光,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漫步在石溪村的大街小巷,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斑驳的墙壁,宛如岁月在沧桑的面庞上刻下的皱纹,静静地记录着石氏家族的兴衰变迁;那潺潺流淌的溪流,犹如时光无形的脉络,悠悠承载着石氏家族的文化传承。石氏家族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早已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融入每一个石溪人的灵魂深处。他们以先辈为榜样,传承着对知识的敬畏、对文化的珍视、对教育的坚守。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石溪村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理念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续写着属于自己的灿烂篇章。
   当我缓缓离开石溪村时,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感慨。石溪村,它绝非一个普通的村落,而是一座承载着千年人文精神的巍峨丰碑。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石溪的文化传承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深刻地领悟到,文化的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每一代人都肩负着将先辈们的智慧与精神传承下去的神圣使命。石溪的故事,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在追求知识、传承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永不言弃。它如同一首悠扬的古曲,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成为我们心灵深处永恒的回响。
   (原创首发)

共 28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又编辑老师美文了,说实话越编我越不会编了,我才疏学浅,比起老师,相差甚远,不敢鲁班门前弄斧,无奈编辑人手少,真是赶着鸭子上架。我只得硬着头皮,斗胆编辑了。老师写作手法高超,连连获精,让江山、丁香作者刮目相看。今天的一篇美文,写出了石氏家族的整个过程,从古到今,写出了家族的兴旺发达,字字句句含意深刻。“在石氏家族的璀璨星空中,石文渥所生的四子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星辰。石待旦,官至刑部尚书,兼大学士之位,以其卓越的才学与智慧,在朝堂之上纵横捭阖,为国家的刑律制定与文化传承倾尽全力;石待聘身为卫尉寺卿,肩负宫廷守卫与礼仪的重任,以忠诚与担当守护着皇室的尊严与安宁;石待用任职工部尚书,凭借精湛的技艺与对工程建设的严谨态度,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使一座座宏伟的建筑拔地而起;石待举执掌兵部尚书之权,在军事领域运筹帷幄,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为国家的安全保驾护航。他们的显赫成就,让石氏家族的门楣光彩照人,成为当时社会各界瞩目的名门望族。”写的多么好呀,多么打动人心,语言细腻,描写的生动感人。另外还写出了石待旦“石待旦亲自坐镇督教,以严谨的学风和严格的纪制,为义塾注入灵魂。在这知识的殿堂,学业优异者,如那破云而出的朝阳,以奖励为羽翼,在求知苍穹中振翅高飞;贫困学童,恰似春寒中待绽的花蕾,获粮被资助,于求学道路上无畏前行。义塾声名远扬,如春风化雨,润泽四方。宋代理学家朱熹亦慕名而来,其讲学的足迹,似为义塾铺上一层璀璨金辉,更添学术底蕴。”老师真是一步一个脚印,写出了真情实感,好文推荐,分享阅读。推荐精品。【丁香编辑 闰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050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闰土        2025-01-03 22:38:19
  老师文笔细腻,写出了石氏家族,并且写出了深意,也挖掘的深,写的透彻,更写出了石待旦和父亲石文渥在新昌城南亲自督教,写的真好。
2 楼        文友:闰土        2025-01-03 22:42:15
  “漫步在石溪村的大街小巷,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斑驳的墙壁,宛如岁月在沧桑的面庞上刻下的皱纹,静静地记录着石氏家族的兴衰变迁;那潺潺流淌的溪流,犹如时光无形的脉络,悠悠承载着石氏家族的文化传承。石氏家族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早已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融入每一个石溪人的灵魂深处。”多么优美的文字,令人难以忘怀,写的太好了,真的。
3 楼        文友:剡溪钓鳌        2025-01-03 22:51:58
  感谢社长拨冗编辑,遥握,问安!
以三寸鸡毛书写余生的光辉。
4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1-04 22:22:52
  感佩才情,祝笔丰!
5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1-06 20:51:17
  精品阅读,受益颇丰。
回复5 楼        文友:剡溪钓鳌        2025-01-06 21:29:55
  感谢老师关注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