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阅读之趣(随笔)
我的少时和中青年时期,正值“文革”和后文革时期,那时受时代的影响读书不多。参加工作时老爹让我带上《毛泽东选集》四卷、马恩选集以及鲁迅的作品,虽然分别通读和选读,但总体收益不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上掀起一股读书热潮,步入知识爆炸时期。那时有人提出了“知识三年半废期”的概念,即1976年的大学毕业生到1980年已有50%的知识已经陈旧和过期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也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系统地学了一些东西。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除了认真学习文学和写作知识,以适应当时从事的文秘工作外,其它的业余生活也主要是读书看报、养花喂鱼,偶尔也胡诌些歪诗拙文。到了退休之后,更有了大把的闲暇时间,我便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中医药和保健方面,先后购买了《黄帝内经》《易经》和中医药书籍,还适时收听收看一些中医药及健康方面的讲座,随之做些自我按摩、站桩等方面的操作,生活内容更加丰富。
回想年轻的时候,我们这些人共同的生活模式大多都是三口之家一起度日,夫妻围着小“皇帝”转。某一日,雏燕儿飞走了,两只老燕子下班后除看看电视,剩下的时间也就是大眼瞪小眼了。所以如果没有个什么爱好,似乎日子过得缺了点儿什么,甚至平添不少忧愁。我感觉这时候还是需要用哲人和圣人的视角审视一下人生,思考思考生活。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中年时期正是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人生黄金时段,是抓住机遇拓展人生内容干出一番事业,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时期。那么就不妨从自我充电阅读书报开始,只要你当下感觉是享受的,是充实的,那就是有意义的事儿。
我感觉生活枯燥的主要原因就是远离社会、与世隔绝。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也是人的社会,一个家庭成员再少,也是一个社会细胞。一旦离开社会,那将会变成濒临死亡的家庭。因此,读书看报就是让自己融入社会的一种不错的生活模式。我当下就自费订购了《北京晚报》《生活晨报》《中国艺药报》《生活与健康》《人文科学研究》《汾水》还有作家协会增送的《山西作家》等报刊,通过这个窗口了解社会、融入生活,下班后茶余饭后翻翻读读好不新鲜。如此这般,妻子也渐渐习惯了这种阅读形式,闲暇之余还可以互相交流、畅谈感受,谈话内容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这样以来,不但增进了夫妻感情,而且还丰富了生活内容,日子过得好不温馨。
我读书看报还有个臭习惯,就是喜欢用笔勾勾画画,有些还在书报的边边缝缝作些批语,重要内容分类剪贴,最后再装订成册。如此这样积累起来,一到年底还要抽出双休或者假日时间集中筛选,存其精华。比如我特别喜欢的《中国花卉报》就一张不落地装订成册,养花喂鱼时便以此作为参考,每每乐在其中。其它剪辑的文章也是一样,一有闲暇时间再行重温,伏案精读,真是温故而知新,这时才感到文章的初读只是识其皮毛,只有精读复读再三方可得其精灵。通过这些阅读活动,加上我的养花喂鱼之类的爱好,平时喜欢摆弄花草甚至石头之类,从中也能感受到这些小生物小物件儿的灵性和特性,不仅增加了生活乐趣,而且还能根据生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悟出一些养生和生存技巧。不同时期不同季节进行不同的饮食和活动,自己的身体也会自然而然地日益强键起来。可见,只有自然界的和谐万物共生,才是我们应该共同遵循的科学而自然的最佳生活方式。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各种事物在相互依存、平衡与共生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我的生活圈子中又多出了一些文学和花鸟鱼友,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