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福】茂陵(散文)
一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汉朝无疑是一座巍峨耸立的丰碑,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辉煌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茂陵,作为汉武帝刘彻的陵寝,就像一部无声的史书,静静地诉说着大汉的威武与荣耀。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大汉雄风的向往,我踏上了这次探寻茂陵之旅。
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在位五十四年,是一位极具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即位之初,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已经逐渐强盛,但仍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
在政治上,刘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得国家权力更加集中于中央。他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使得吏治更加清明。在经济方面,他改革币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同时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在军事上,汉武帝展现出了非凡的气魄。他派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多次出击匈奴,扭转了汉朝长期以来对匈奴的被动防御局面。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使得匈奴远遁,不敢再轻易侵犯汉朝边境。此外,汉武帝还开拓了西南夷、东越、南越等地,将汉朝的版图进一步扩大,使汉朝的声威远播四方。
在文化领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国家思想文化领域的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重视文化建设,建立太学,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二
茂陵始建于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历时53年才修建完成,是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
茂陵的修建,不仅是为了安葬汉武帝这位伟大的帝王,更有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意义。从政治层面来看,宏伟壮观的陵寝彰显了汉朝的国力和皇帝的权威。它是汉朝盛世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的繁荣昌盛。在文化上,茂陵的建筑风格、陪葬品等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和工艺水平。其陪葬墓众多,陪葬者包括汉武帝时期的众多功臣名将、后妃等,这些陪葬墓围绕茂陵分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陵区,体现了当时的丧葬文化和等级制度。
茂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北方向,距离西安约四十公里。其选址在咸阳原上,地势高亢,视野开阔。这里土地肥沃,风水极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陵寝之地。咸阳原作为西汉帝陵的集中分布区域,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茂陵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其他帝陵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壮观的历史画卷。
茂陵周边的自然环境优美,田野广袤无垠,四季景色各异。春天,田野里油菜花盛开,一片金黄,仿佛给大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夏天,麦浪滚滚,农作物茁壮成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秋天,成熟的田野上,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金黄的玉米,红彤彤的辣椒与古朴的茂陵相互映衬,展现出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与和谐。冬天,当雪花飘落,茂陵被白雪覆盖,银装素裹,更显出它的庄严和肃穆、凝重与辉煌。仿佛它并不是历史,并不是过去,它就是活着的,与活着的人们一代一代繁衍生息。
茂陵周围分布着许多小村庄,村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和习俗。这些村庄的存在,为茂陵增添了一份人间烟火气息。这些大汉的子民,用自己的勤劳和质朴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华夏民族的威严与荣誉。
三
茂陵陵园规模极大,占地面积约为56800平方米,周长约2400米。整个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30米,宛如一座巨大的古代城堡。其围墙高大厚实,墙基宽约6米,高达数米,给人一种庄严而不可侵犯的感觉。围墙用砖石砌成,历经岁月的侵蚀,依然坚固如初,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这些围墙环绕着整个陵园,将墓冢、神道、陪葬墓等各个部分都纳入其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空间,彰显出汉代皇家陵园的气势与威严。
茂陵的墓冢是整个陵区当之无愧的核心,它以其巨大的体量和独特的形状令人瞩目。墓冢形如覆斗,高约46.5米,底部边长约240米。远远望去,它就像一座拔地而起的巨型金字塔,静静地矗立在咸阳原上。这庞大的墓冢是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工程之浩大令人难以想象。每一层黄土都承载着古代工匠们的辛勤汗水和对帝王的敬重。墓冢的顶部较为平坦,周围有一些树木顽强地生长着,这些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为这座古老而庄重的墓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也让人们在敬畏之余感受到了一丝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之美。站在墓冢脚下,抬头仰望,那种雄伟壮观的气势扑面而来,仿佛汉武帝的威严穿越千年依然笼罩着这片土地,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茂陵的神道是整个陵园的中轴线,从陵园大门一直延伸至墓冢,犹如一条历史的长廊,连接着现实与往昔。神道全长约500米,虽然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岁月在其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依然可以看出它当年的规模与气势。神道宽阔平坦,可供数辆马车并行,显示出皇家陵园的气派。
神道两侧原本排列着大量精美的石刻,这些石刻是茂陵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现存的茂陵石刻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伏虎、卧象、野猪、鱼、蟾和怪兽吃羊等十多件。这些石刻沿着神道依次排列,间隔有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们大多采用巨石雕刻而成,每一尊都有着独特的造型和深刻的寓意。
马踏匈奴石刻位于神道的显著位置,它高1.68米,长1.90米,是茂陵石刻的经典之作。一匹矫健的战马昂首挺立,身姿雄壮,肌肉线条流畅,马的四蹄坚实有力地踏在一个手持弓箭的匈奴人身上。匈奴人在马下蜷缩着,满脸惊恐,生动地表现出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作战的胜利,象征着大汉的威武和民族自豪感。卧马石刻则展现出另一种姿态,马呈侧卧状,看似在休息,但仍能从它的肌肉线条和微微扬起的头部感受到它内在的力量,仿佛随时准备起身奔腾。跃马石刻更是充满了动感,马的前蹄高高扬起,后蹄用力蹬地,整个身体呈向前跃出之势,就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般,将马的力量与速度展现得淋漓尽致。石人雕刻得栩栩如生,他们神态各异,有的神情肃穆,有的目光远视,仿佛在守护着陵园。伏虎石刻则将老虎的凶猛展现得入木三分,老虎伏地蓄势,虎视眈眈,其威严的气势令人望而生畏。这些石刻作品不仅是艺术上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成就和民族精神。
四
茂陵的陪葬墓数量众多,分布在茂陵的周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陪葬墓群。这些陪葬墓星罗棋布,与茂陵主墓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陵区。陪葬者涵盖了汉武帝时期的众多功臣名将、后妃等,有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功臣名将的墓葬,也有李夫人的墓葬。他们在汉武帝的统治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死后能够陪葬茂陵也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卫青墓位于茂陵东北方向,其墓冢形状像庐山,这是对卫青一生赫赫战功的肯定与表彰。墓冢规模较大,体现了卫青在汉武帝心中的重要地位。霍去病墓则在茂陵东面,墓冢形似祁连山,以此纪念他在祁连山一带抗击匈奴的伟大功绩。霍去病墓的建筑风格独特,墓冢周围环绕着大量精美的石刻,这些石刻与茂陵的石刻风格相似,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们有的展现出战争的激烈,有的描绘了匈奴的生活场景,与霍去病的军事生涯紧密相关。其他陪葬墓的规模和规制也各不相同,根据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而定。这些陪葬墓的存在丰富了茂陵的文化内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风貌,为我们了解那个辉煌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茂陵石刻以其古朴、雄浑、大气的风格著称。这些石刻作品不追求细节的精致描绘,而是以简洁、粗犷的线条和块面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神韵。例如马踏匈奴石刻,整体造型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装饰,但却通过马和匈奴人的姿态、神情,深刻地传达出了作品的主题。这种艺术风格体现了汉代艺术的豪放与大气,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民族精神。
在雕刻手法上,茂陵石刻采用了圆雕、浮雕、线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的方式。圆雕作品立体感强,如石人等,能够全方位地展现人物的形态和表情。浮雕作品则通过在平面上突出物体的形象,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如一些石刻中的装饰图案。线雕则用于刻画细节,如马的鬃毛、人物的服饰纹理等,使作品更加生动。多种技法的运用使得茂陵石刻在艺术表现上更加丰富多样。
茂陵石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是汉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从题材上看,这些石刻大多与军事、狩猎等活动有关,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军事强盛和民族自信。马踏匈奴石刻直接表现了对匈奴战争的胜利,而其他的马、虎等动物石刻则可能与军事活动中的战马、军旗等元素相关,或者象征着力量和勇气。这些石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代人对英雄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追求。
同时,茂陵石刻也反映了汉代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例如,一些石刻中的怪兽形象可能与古代神话中的神兽有关,它们代表着神秘的力量和守护的寓意。这些元素与军事、政治等主题相互交织,构成了茂陵石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汉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五
踏入茂陵博物馆,仿佛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时空隧道。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从茂陵及其陪葬墓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金银器等,种类繁多,精美绝伦。每一件文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见证了汉武帝时期的辉煌与成就。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我看到了精美的汉代铜镜,铜镜背面的花纹细腻而复杂,有云纹、兽纹等各种图案,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还有那些造型各异的陶器,有的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仿制品,有的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明器。其中一些陶俑,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它们的服饰、发型等细节都清晰可见,为我们了解汉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沿着茂陵的神道漫步,我被两侧的石刻深深吸引。这些石刻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有的已经有了一些磨损,但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马踏匈奴石刻前,我驻足良久,仔细端详着这一伟大的艺术作品。战马的雄姿仿佛让我看到了当年汉军征战沙场的豪迈,匈奴人的惊恐则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汉朝的胜利。“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种霸气与威武,也只有站在他的面前,才能让人彻底的感受到,体会到。
参观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陪葬墓,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站在卫青墓前,望着那形似庐山的墓冢,我不禁想起他一生为汉朝立下的赫赫战功。他多次出征匈奴,为汉朝边境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霍去病墓则更加壮观,那祁连山形状的墓冢仿佛在诉说着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墓冢周围的石刻与茂陵的石刻风格相似,但又有一些独特之处。这些石刻与墓冢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让我对这些历史名将充满了敬意。是他们打出了汉军的威武,是他们开拓了华夏民族的版图。我们之所以称为汉人,五十六个民族之所以有汉族,其根源就在于此。
这是大汉威武之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强盛之精神,大汉雄风早已深深镌刻在人们的心里、血管里和骨肉里,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成为了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象征。伟大的人民所拥有的伟大之精神,永远都是如日中天,永远都是熠熠生辉。这种自豪与自信是与生俱来,就像我们的黄皮肤黑眼睛一样。我们生来如此,作为一个中国人,血管里所流的永远都是华夏的血,身上所具有的永远都是中国的魂。
此次茂陵之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之旅,也是一次感受大汉威武精神的心灵洗礼。茂陵就像一座历史的宝库,每一块砖石、每一尊石刻、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它向我们展示了汉武帝时期的辉煌成就和大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我们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与自豪。茂陵不仅是一座帝王陵寝,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它将永远屹立在咸阳原上,向后人诉说着大汉的威武与荣耀,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之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富民强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最后,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茂陵,领略它的雄风,感受它的魅力,站在雄伟的陵冢前,对着马踏匈奴说一声:我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