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新】梅花洲(散文)
千百年来人们都道“桃花源”,我却第一次听说“梅花洲”。
梅花洲镶嵌在嘉兴市凤桥镇,因为五河交汇,把陆地分成形似五瓣的梅花而赢得了这个美名。日前,我随群友来到这里。
我们从西头进入,首当其冲的是路边草坪里一块花岗岩顽石上,镌刻着硕大的草书“歸”字,放纵飘逸,融汇了无比温暖的亲和力;路口旁边的树头上,缀满了柚子,绿油油的枝叶黄灿灿的果实,人见人爱。
沿着宽阔整洁的石板路向东,一侧是柳枝在堤埂上轻轻拂动,喷泉在池塘里悠悠洒落;一侧是疏林芳草,间有小帐篷星星点点,为儿童提供了野营的无限乐趣。箭地之外,有一简易木架横跨路上,正中垂吊“西街”金字木牌,可谓原始的“衡门”。再往前数十步,一条小河横在眼前,水中丛丛簇簇的蒲苇、鸢尾随风摇曳,像是在欢迎我们;对岸的石栏护着曲径,紧傍街头“晒梅阁”店铺山墙朝北延伸,不见尽头;爬满了地锦的马头墙,绿里透红,丛中透露三块菱形木板,题写“梅”“花”“洲”斗大黑字,非常显目;足下一座石桥悄没声响地枕卧河上衔接街市,把“晒梅阁”对街的“云亭楼”引入我的眼帘。还没来得及有个思想准备,小桥流水的写意江南就跃然而出。
跨过石桥,就真正进了梅花洲。徜徉在石板铺就的西街上,二旁排列的仿古式两层楼铺都临水而建,清一色以花岗岩石条为桥与大街相连,齐整宽直的大街上静洁有加,有的商店悬挂招牌,有的铺面飘摇帘幌,还有些当地特产黑陶器、竹篾艺术品、针头线脑、儿童玩具等等,干脆就露天摆在街边货架上任人挑选。这里既有吴根越角古镇生活朴素和闲适的韵味,又比旧时开阔疏朗,它完全不同于那些商业化了的旅游景点。这里没有人头攒动,没有喧嚣,找不到烦恼,这种从骨子里透出的雅洁秀润文化底蕴,体现着江南水乡特有的婉约和昌盛。
我们悠闲的在街上溜达,遇到“炸爆机”,不禁勾起儿时的绵长回味,在编制篾器的老汉面前,我努力追忆故土的山山水水……俱往矣,那些贫苦的美丽不再,离我已然渐去渐远。
走到“水西草堂”客栈门前,这个五开间居中两层,两头对称三层的建筑,底层通为屏门隔扇,门头挑檐一米开外,垂挂“水西草堂”红地金字隶书木匾;第二层是木板面墙,镂空几何图案花窗,上下小瓦出檐;凸起的三楼两端是粉墙硬山顶,面墙、花窗与二楼大同小异,整个构架线条平直,不中不西。其实,梅花洲大多单体建筑,虽以江南水乡民居样式为主,但古今中西不拘一格,尽管格局有异,不管是粉壁黛瓦马头墙,还是屏门隔扇镂空窗,无不以简约明快而合成紧凑的整体。
往前就是麒麟院巷口,有一灰砖拱券的独孔拱桥与西街垂直连接,踏跺、望柱、勾栏、垂带均为花岗岩条石组合,不加雕饰;河沟里睡莲葱绿,水中一对精细的石雕麒麟,端坐在小桥两边津津有味地注目西街,一看便知是有来头的历史文物,可惜没有找到人打问它们的身份。麒麟院小巷雅静幽深,修竹后面的山墙上嵌着立体白字“麒麟院→60cm”,现在是图书馆,成为梅花洲人的精神宝库。
继续沿着西街対直朝前数十米,右首就到了“冯氏老宅”。所谓冯氏,名号冯守六。
冯守六原籍安徽,道光年间经营油榨起家,鼎盛时在东、西街多达四五处店铺,富甲一方。冯氏老宅坐北朝南临水而建,自东向西共由三栋房屋并排组成,西侧和中部建筑建造于清代同治年间,东侧房屋和宅院建于民国初年。
从西街进入冯氏东侧老宅,这栋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梁架用料粗大,大梁、牛腿、挂落及雀替均雕刻纹饰,富有徽派建筑特点。现在前头一进作为硖石灯彩舘,把海宁的民俗移到这里安家落户,为梅花洲增添了新的风采。室内陈列许多东西,一盏盏花灯悬挂在屋梁上,或动或静,光彩夺目,引人入胜。我穿堂而过就是天井,两侧是两层楼厢房,屏门隔扇雕刻精美,一边是“李育杭工作室”,一边是“冯氏黑陶艺术馆”,古老的建筑在此发挥了用武之地。过了带有大幅砖雕门罩的“千禄百福”内门,又是一进屋舍,现在作为“皮影馆”,排放着一条条矮矮的长板凳,墙上张贴相关皮影戏知识宣传画,还附带出售折扇,我在这里获得了有关“皮影”的许多知识,心满意足。
出得门来,花岗岩石条平铺地面,犹如两面临水的小小广场:东侧河道宽阔,垂柳婀娜多姿;南面湖塘旷大,碧波粼粼,停泊着许多船只。风和日丽,水汽氤氲,隔岸水榭亭台近在咫尺,远处廊桥和民居隐隐约约,好一幅亦静亦动的泼墨画卷。这里不仅视野开阔,而且交通便利,冯氏家族早先的河埠码头,而今成了游客的集散中心,泛舟顺着水乡河道四通八达。
回首移目冯氏老宅,高墙壁垒,一派庭院深深的古朴意境,让人感受到冯氏家族当年的庄重和森然。西面的“师傅禅院”原是冯氏西宅,现在是嘉兴文物保护点;中轴线上的中宅,可能是因为正在修葺,暂且关闭,我想,等待来日开放,旧貌必将焕然一新,会给人带来更新的惊喜。从东侧老宅与中宅的狭巷小门返回,途径冯氏老宅的花园,其间没有亭台楼阁的豪华和小桥流水的巧妙,但徽州商人那隐世遁俗的田园风情依然可见。
出了冯氏老宅右转身略微上坡,就是串连梅花洲各处景点的仪贤桥。这桥跨度60多米,以三孔石桥为基底,两边设花格护栏,桥面立木质结构廊棚,居中悬行书金字匾额“儀賢橋”,不显沧桑古老但见清新亮丽,与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仪贤桥是梅花洲居高临下的最佳观景处。置身桥上,清风扑面,神怡心旷。足下流水潺潺,摇船欸乃;放眼向北、向东,石佛寺、古银杏,川流曲抱;香花桥、三步两爿桥,古桥汇聚;周边的阡陌田畴,油绿一片,尽收眼底。虽是冬季时节,然而处处暖意融融。
走过香花桥,石佛寺大雄宝殿赫然在目。这座庙宇肇基于南朝,有没有跻身“四百八十寺”,尚不得知。它历经1500多年沧桑,屡逢灾变,遂成废墟,直到2005年才得以重建,逐步兴盛,被评为“南湖新十二景”。现在,石佛寺禅修堂是亚洲最大禅修中心之一,可同时容纳400信徒打坐、问禅、悟道,进行禅修活动。
石佛寺西侧有游船码头,惯于以车代步的人们,在此获得了泛舟河上,尝试新鲜的良机。画舫悠悠向前,两岸美色船移景换,那些无以言表的愉悦,道不尽的惬意,都涌进了满面的笑容。
码头附近的东西河岸,各有一株30来米的参天银杏,树身粗壮,四人不能合抱。东杏是雄,英俊威武;西杏是雌,风姿绰约。1300多岁老寿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除了像牛郎织女矢志不渝地坚守着自己的爱情,还同时守护着石佛寺,可歌可泣,可亲可敬,是梅花洲的骄傲。
耳畔忽然传来悠扬的琴声,顾不得再往前走,我迫不及待地循声找去。绕到石佛寺东边的横街,过药师殿、地藏殿、祖师殿、静思茶楼,终于,我终于找到了在河畔敞亭里自娱自乐的人们。这些人操着吴侬软语,时而圆润婉转的越调,时而清耳悦心的昆腔,像模像样,随心所欲。我夹在围坐的观众中,与梅花洲居民共享清新淡雅,安适祥和的美好生活……
这究竟是虚无的桃花源还是美真的梅花洲?我不能自己。
20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