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盐缸里面有块肉(散文)
看着碟子里白花花的五花肉,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真的,那种滋味是一种无奈后的心酸。中国人什么时候把铺张浪费做得这么心安理得起来了?我们都是老大不小的人,我小时候吃的白面馒头,在印象中都很模糊;何况是你们这些比我爹妈都大的人。难道你们真的没有经历过那种饥寒交迫,饿的发晕的日子?还是你们忘记了!忘记了粮食可贵,无论在什么时候,粮食始终是每个人的精神口粮,人只有吃饱了,才能谈工作,谈思想,谈未来。如果一个人饿的头脑发晕,我想所有人,想的不是什么平步青云,聊的也不是什么飞黄腾达,而是想着能不能有口吃的;即使平时不吃的东西,只要在饿的时候,都会变成香饽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康熙微服私访记》这部电视剧,里面有很多片段,讲得都是老百姓没有粮食,饿得面黄肌瘦,皮包骨头,还有被活活饿死的。其中有这么一段,康熙独自离宫出走一个月,落魄到光脚饿肚子的场景;康熙一个人坐在石墩下,自言自语道:“天天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从来也没有想过一只馒头,一双鞋的事,总想着老百姓过的多么惬意舒心、多么美好,没想到,刚三十多天,就混成这个样子,吃没的吃,穿没的穿......谁能给我口吃得就好了”由此可以看出,人无论多么高不可攀,真到了饿的时候,什么尊严不尊严都不重要,只要有口吃的,什么都可以做出来。
小时候,常听家乡人说,有人为了口吃的,卖孩子,还不信,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不仅信,而且还有自己的理解。那时候,卖孩子,不仅孩子可以活,自己家里的人也可以活,虽然不舍,却也是无奈之举。
小时候,家里面的盐缸里总是放着那么两三块,一块不到一斤的羊肉;一年吃羊肉的次数,很少,很少,一个巴掌都没占满。那时候没有冰箱,所以为了防止肉坏,就将肉放到盐缸里,盐缸里都是那种大盐。每次有什么特殊日子,或者自己怄气,耍小孩子情绪的时候,母亲就会对我们说:“听话,给你们弄好吃的。”我和妹妹都知道,好吃的,就是将那盐缸里面的羊肉,拿出来,切上一点,将这一点弄成一点一点,拌到洋芋擦擦里,或者弄到老黑酱里(老家那时候自家做的酱),味道就提前来了。最好吃得,莫过于饺子,当然同样的,馅里面萝卜丝、蒜葱居多,羊肉也是为了提味用。
这些,都是记忆中的冰山一角,上学的时候,老师提倡的是节约,教室里,随处可见,标示语写的大多都是:节约是美德。而长辈们教育的也是,节约粮食,爱惜粮食,吃饭的时候也是吃多少盛多少,很少有浪费的场面出现。即使调皮的孩子,没有将碗里的吃完,也不会出现像如今这般,将白花花的大米饭,一片一片的五花肉倒入垃圾桶,看着真的很痛心。
作为一名九零后,看到这样的一面,不痛心那是假的,难道真的因为自己来自农村,才会有这样的感觉?我想不是的,只是现在社会好了,才会自私,看到吃得,不问好吃不好吃,而是先盛到自己碗里,不好吃,怎么办?那就倒,反正不是自家家里的,抱着这种心态,把中华的传统美德,践踏。
上次跟朋友吃饭,聊得也是关于浪费这个话题,他与我同样是九零后,想法也出奇地一致,对于浪费,发自内心的谴责,当然也会当面指出,这并不是自己多管闲事,而是良心上过不去,就算得罪某个人,也要将这种恶习给予制止。
居安思危,我们现在人很少有这种思想了,因为我们很多人的心态都跟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变得扭曲了。节约是什么?也许用言语表达,可以说的天花乱坠,但真要实践起来,你会发现,那不过是口头禅罢了!
我们现在走得多数都是形式,节约是啥?看着那些人写的很好,很好,但他们真的经历过饥寒吗?没有,一个没有经历过饥寒交迫的日子,所写出来的文章,又怎么来的心得体会?
粮安天下,不是一句口头禅,也不是一篇文章写的好了就能体现出来,去乡下看看,问问那些种田的人,粮食有多么的珍贵。也可以亲自体验一下,从耕地到种子发芽,从锄地到期盼雨水的倾洒,再到秋收的硕果累累,无论那一个环节出错,伴随的都是种田人的喜怒哀乐。
盐缸里面有块肉,这样的场景显然不会再有了,可是我们就可以将节约抛到脑后吗?不,这种思想可要不得,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始终应该去提倡,并去实行,将这种美德继续传承下去,而不是走所谓的形式主义,只打口号,而私下却铺张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