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界江之上(散文)

精品 【东篱】界江之上(散文)


作者:加朋 布衣,174.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83发表时间:2025-01-07 06:46:02
摘要:黑龙江是我第二故乡,我生命与她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多次在梦境中是奔跑着回到她的身边,我想把我与这条江的故事说给你们听。

曾经的年代,在界江这个独特的环境里,总会发生摘精令人眼花缭乱的故事。当年的知青,热闹了北大荒;如今,之情年老,他们深情怀念曾经的青春宝地,要看看界江两岸的风景,体验一下异域风情。尽管发生的故事,并不是那么精彩,不属于喜剧,但属于一代人的,人在剧中。
  
   一
   黑龙江因水色发黑而得名。所以,古称“黑水”“弱水”“完水”,到了辽代的时候,民间有个传说,江里有条白龙,为非作歹,祸害百姓。一条黑龙为了附近的百姓的安危,与白龙拼死搏杀,挽救了百姓。于是辽太祖称这条河为黑龙江。黑龙江发源于石勒喀河,克鲁伦河、额尔古纳三条河流,流经蒙古国北部和内蒙古大兴安岭西侧古利牙山麓,全长5498千米,在中国境内河长3474千米,流域面积约88.7万平方千米,东流沿途接纳结雅河、布列亚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较大支流,最后向东北注入鄂霍次克海。
   黑龙江是一条美丽的河流,在祖国的东北蜿蜒奔流,宁静时她就像一位少女,轻轻地采撷着两岸秀美的风光,带着浅浅的笑意,舒展地流淌而去,只有在江边才能听到她的窃窃私语。狂风暴雨之时,她则完全变了模样,黑色的浪涛卷起雪白的浪花,浪花相互碰撞,像要撕裂整个世界。
   因为1968年珍宝岛战事,黑龙江一下子成为了国人瞩目的地标,然而她承载的国家和民族屈辱,却被遮掩在时代的河流之中。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期走进了这条河流。
   下乡的连队离黑龙江不过五百米,南方七月流火,在龙江亦是最热的季节,北方的热说起来有些夸张,最高27-28度,依然是两件衣裳在身。但知青确实不一样,中午、傍晚都会到江边去洗衣洗澡。黑龙江水是凉的,稍微深一些的地方江水会凉得刺骨。所以当地人说,黑龙江要横渡过去,难度很大,主要是指江水寒凉,凉得容易让人腿脚抽筋。那时虽是年轻气盛,曾经向江心方向游进三十多米,水确实很凉,不敢造次。那时在江边戏水偶尔可以看到俄方客轮经过,船上穿着布拉及(连衣裙)的女士会向我们招手,这边的人们也是不敢造次,只是默默地注视着她们的离开,两国人民是没有芥蒂的。据农场史记载,1956年9月,农场一名佟姓职工因重伤,我方无法医治向俄方求助,并用船送到黑龙江对的岸小镇阿穆尔捷特,经过俄方一个月的治疗康复回国。
  
   二
   下乡第一年冬天跟着师傅开车走进了这条界江。黑龙江冬季冰封在六个多月,但只有在11月末冰层厚度达到一米以上的时候,才允许汽车在江上通行。记得那天中午下江,冰面蔚蓝平坦,一直向前延伸着,停下车来趴在冰面上,可以清晰地看见江底的沙石和游鱼。师傅说,在冰上开车按常规速度是不得超过30公里的,是不能关闭车门的,主要是怕遇上青沟(没有完全冻结的水面)逃避不及,但开着车门又太冷,所以一定要注意观察,特别要注意江面的颜色变化,一旦发现前方有深黑色的横垣带,要立即打开车门准备跳车,在冰面上刹车、猛加或是猛收油门,车就会原地打转,是躲不过青沟的。去年连里的一个司机就是在冰面上急刹车,车在冰上连续转了几个圈迷失了方向,加之天黑,糊里糊涂地就开到对面老毛子那去了,回来按投敌遣送回了老家。于是在这种兴奋新奇的心境中,向前,再向前。我们要去的太平沟在江面上要走六七十公里,要经过号称龙江小三峡的高山峡谷,走着走着江面的路已然发生了变化,清亮碧蓝的路面变成了白色冰雪路面,由于战备紧张时期过往的车辆极少,已经分不清车辙,只能靠仅有的一点痕迹去辨识那些交错在地面上的车道。
   黑龙江封江分文封与武封,平坦透明的冰封江面是文封,因为在封冻的那段时间天气晴好,水面平静没有风雪。如果封冻时遇上大风暴雪,江面上则会冰茬堆立根本无法通行,只有用推土机推平,东北称之为打江道。其实江面冻得非常结实,推土机也没有能力推得非常平整,往往是只要车能够开得过去,也就可以通车了。天色将晚,对面俄罗斯的往来的军车已经开启了车灯,我们的车却恰恰在这时走错了车辙一下子卡在了冰楞子里前后都动不了。下车查看只有敲碎卡住车轮的冰楞才可能脱困。但车上没有锹镐,只有摇手柄和收紧木材用的紧线器扳手,砸在冰上受力点只有很小的一个白点。峡谷中的江面上风特别大,穿着皮大衣也无济于事,很快就被风打透了。我和师傅轮换着在车下砸冰,用了大约两个多小时才将车倒出来,我和师傅的手指都冻得不能打弯。师傅让我用雪快速搓手以免冻伤,他自己则从腰带下拽出贴身的上衣,将两只手贴着肉交叉伸到腋下紧紧地夹住,过了好一阵才暖和过来,重新出发。
   后来的几个月我们就一直在这条江道上给边防部队运送木材,直到第二年四月,江道上车辙里多少都有一些融化的水,有一段江道车辙里冰化得特别利害,解放车半个车轮都浸在水里,车开不过去,另外开辟新的车道已经不可能,部队只好专门派拖拉机专门在那里等着,车开到那段冰道时先把拖车的钢丝绳挂上,拖拉机在前边拉着,汽车开足马力向前开,这时如果有一块冰面塌陷,车就会落进大江里,可惜当时没有后怕,也没有如果,否则也不会一次次地去重复拖拉涉险。后来听说有一辆货车卡在了那段江道上,好几天才脱困,江道也就此不再通行了。再以后自己成了老同机,虽然每年冬季也会在这条江道上行车,但运气不错,再也没有发生过那次的事情。
  
   三
   六月的龙江是最美的,不仅因为江水经过一冬天的沉沥而异常清沏,还因为两岸新绿植被的渲染,把春天定意给了龙江。特别是朝鲜族村民,水稻插秧完成后,整个村屯的青年人会划着船来到江边最平缓的沙滩,安下营帐,点起篝火,喝酒吃肉,载歌载舞,把青春的旋律撒满了大江。然而到了第二天这些人一下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好像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江边最美的是一从从柳林,东北人称之为柳树毛子,长得不高,经常因龙江涨水而被浸泡在水里,然而一但江水撤退,她们又挺起婀娜的身姿,并且像南方的榕树一样长满了一条条须根,好像是刻意又好像是自然地修饰着生长着,恰到好处地装点着水的一方,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顽强。那里也是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晨光夕阳,明月清江,记下了多少喜乐悲伤,留下了多少年青人的身影。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条大江里的故事依然在我心中珍藏着,对这条江的感情依然让我梦魂牵绕,无数次在梦中走近她。以致我进城工作以后也会经常邀请朋友或同事到黑龙江边去游玩,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她的想念,另一方面竟觉得那是自己作为主人的一份自豪。
   那一年市里邀请知青回访,并组织他们去俄罗斯一游。我受指派成为了知青赴俄旅游的领队。那天清晨5点出发,一路的风雨,当我们赶到黑龙江边的时候,原定乘坐的两艘水翼艇因为风浪太大相互碰撞损坏,无法使用,于是请市政府协调很快调来了正常运营的客轮“龙客203”,临时作为这次旅游专用。一下子增加近百人对客轮的压力实在不小,好在每个人都有床位,虽经一夜风雨倒也相安无事,问题出在了第二天的凌晨。俄方因为该船入境没有提前报备而不让靠港,只能停泊在江心靠中方一侧等待官方交涉。清晨当晨雾散去的时候,对面的俄罗斯远东重镇哈巴罗夫斯克清晰可见。人们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心情不错,直到中午才感觉到不对,开始向我了解情况。其实从上了这条客轮开始我就努力对行程的安排与主管领导进行了沟通。那时没有手机,唯一的联络工具只有船上船长使用的对讲机。先要联系上河调(江河客运调度),再由河调联系上市里的主管领导,由主管领导去安排具体负责外事的同志,消息的反馈亦是要再通过河调转达,这一番折腾真的急死人。最后告之今天是周末,俄方海关休息不办公,只能等到周一,经过所有的努力俄方终于答应周一可以通关,并且为这个旅游团队多争取了一天在俄滞留的时间,但这也意味着要在船上生活整整一天。
  
   四
   首先“发难”的是各地知青的代表,面对他们的指责甚至对市政府的指责,最多的是说明情况、耐心解释,这些人多是返城之后的成功人士,并没有把小小的市政府和我这个小小的领队放在眼里,但是从同为知青的角度,又不敢过于造次,也怕失去了风度和体面。其实所有的解释他们都明白的,只是不愿意接受等待这个现实,情绪发泄一下可以理解,情绪终究归于了理智,很快局面就平静了下来。
   随之要做的是安排好活动,让大家感觉时间的加速度。我请导游全面介绍俄方城市的文化历史,旅游的重点和具体时间的安排,详细介绍过境、住宿和景点特别需要的注意事项,让大家尽量参与提问题,提要求,再进行答疑解惑,用大家关心的话题把人们的时间感受进行缩短。随即安排在食堂播放录像片,一部两个多小时,上午、下午和晚饭后各播放一个片子。同时与船长协商,将船上所有可以开放的场地包括驾驶舱、播音室、轮机舱都让大家参观。船前后甲板、船顶平台都成为了浏览观光的平台,增大了活动空间。同时还免费提供棋牌,满足小范围娱乐需求。经过一番操作,很快就把生活节奏稳定下来。
   再要说就是吃了。早餐是家常米粥咸菜和馒头蒸饼,容易为多数人接受,中午是米饭加上红烧鳇鱼土豆。吃这道菜时,大家议论不小,有的甚至阴阳怪气地埋怨骨头太多,鱼肉太少。为此,我特意作了解释,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是这样说的:这道红烧鳇鱼是东北的一道名菜。这道菜大多数人可能是第一次吃到,以后也可能没有机会再吃到。下乡那阵子,只有黑龙江边的农场或是连队才有机会吃到鳇鱼。鳇鱼身上所有的骨头都是脆骨,所以鳇鱼吃得就是脆骨,一道鳇鱼鼻在饭店至少要卖到五六百元,今天这道菜用东北人的标准衡量,也算做得十分地道,我劝大家把握好这个机会好好品品这道红烧鳇鱼。这鳇鱼的学名也称达式鳇,与中华鲟为同一科目,最大的能长到两三千斤。清代黑龙江曾经向乾隆皇帝进献此鱼,乾隆品尝后特意问起此鱼之名,下属称此鱼之大为水中之尊,于是乾隆亲赐鳇鱼之名,意为鱼中之皇,这鳇鱼的鳇字也是乾隆编造之字。说着听着,饭菜都见了底。九十多人上船,船上原来储备的粮菜已经捉襟见肘,晚上只好吃打卤面条,满满两大盆热汤面上来,一大盆青椒鸡蛋卤子,这个吃法也让很多人不满意,闲言碎语又来了。于是干脆就给他们来个“忆苦思甜”。我也端着碗大声说:“大家过去都在东北小城里吃过面条吧,那时候东北的饭店是将早就煮好的面条泡在水里,顾客要吃就用手给你捞到碗里,再给浇上点卤子,那个面条被泡得稀囊,那个恶心让人难以下咽,是不是啊?”“可不是嘛,那个印象简直太深了”,于是大家边吃,边赶着话题,你一句他一句的,把这面条也就吃完了。
  
   五
   那晚明月当空,微风轻拂,江面上波平浪静,那般景致真有点像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描写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意境,船舷、甲板和船顶浏览的人络绎不绝,想来也是在享受这界江之上的特别的体验和特别的风景。放松下来我与船长和小卖部的售货员在一起聊了起来。老船长在松花江、黑龙江上跑客轮三十多年了,风里雨里啥事没见过,但今天这样的场面还真是第一次遇见,但愿明天能如愿以偿,可以尽快回去交班,恢复正常客运。问到了对面俄罗斯那个城市,售货员小王说那可是个要随时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大市场上的吉普赛人会在你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偷你的东西,甚至会发生两人架着你,再上来一个人掏空你的口袋抢走你的背包的事情,出现这类问题你们要马上要找到附近的警察,他们有可能帮你挽回损失,警察与那帮吉普赛人熟得不能再熟了。
   那一次我下船去玩,照例船上收入的钱是不能离身的,下船没多久,我背着的小包就被人盯上了,当我察觉到有几个小子向我围过来的时候,撒腿就往回跑,他们在后边紧追不舍,一边跑一边摘下背包跑到江对船上的水手大喊一声接住包,随着喊声包也扔了出去,就在那一瞬间那几个人也抓住了我,但看到小包已经扔到了船上才悻悻而去。吓得我以后再也不敢单独下船了。一夜无话,其实对知青而言一夜又有说不完的话。
   第二天下船,与船长道别,拥着老船长百感交集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话来,最后约定回去有机会一定相邀喝一顿大酒。
   走进这条大江,总有一种激动的心情在驱使着你,总会一下子想起与她有关的所有的故事,总会有千丝万缕的情绪让你忍不住去回忆,去联想、去发现、去追寻,这正是这条大江的魅力。
  
   2025年1月4日撰稿,1月7日发表于江山文学
  

共 49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知青下乡时的连队离黑龙江不过五百米,从而对黑龙江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和深厚的情感。文章开篇向我们介绍了黑龙江名字的由来和有趣的传说,宁静时如少年女,咆哮时的怒吼,无不让人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江对面就是俄罗斯,于是黑龙江也承载着历史使命。一次,一位下乡的知青受重伤,还是俄方治疗好的。下乡第一年的冬天,作者跟着开车师傅进入黑龙江江面,没想到走错了,车辙一下子卡在了冰楞子里前后都动不了,作者和师傅轮换着砸冰,手都冻僵了,还好有惊无险。在这之后的几个月,作者仍然继续给边防部队运送木材。虽然冰层很厚,危险和意外却暗藏其中。江边最美的是柳林,最让作者留恋,离开后也常常怀念,多次和友人前去。有一年,作者被市里邀请作为知青回访的领队,带知青去俄罗斯一游,再次踏入黑龙江,带着一份自豪。只是天有不测风云,到达黑龙江,原定乘坐的两艘水翼艇因为风浪太大相互碰撞损坏,无法使用,于是请市政府协调很快调来了正常运营的客轮《龙客203》,临时作为这次旅游专用。只是需要在船上住一天,可想而知,会有多大困难。首先是情绪的安抚,然后要安排好大家在船上的生活,吃饭是大问题,饮食习惯,食物短缺。这些难题,作者通过智慧一一化解。晚上还欣赏了海上美景,只是下船背包差点被抢,幸而机智化解。与老船长告别时,百感交集,这一路,真是惊心动魄。看着老师描写自己的经历,我的心情跌宕起伏,兴奋、激动、担忧、害怕、紧张,哪一件事情,都让人难忘。也由衷敬佩老师,面对危险时候的从容、勇敢,面对突发事件轻松、机智,我们看到了老师知识的渊博和平和的心态,充满魅力。与黑龙江的不解之缘,成了老师人生中宝贵的经历和不可多得的财富,自豪感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好文力荐各位文友赏读,祝加朋老师在东篱收获更多快乐!【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08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1-07 06:48:10
  看着老师描写自己的经历,我的心情跌宕起伏,兴奋、激动、担忧、害怕、紧张,哪一件事情,都让人难忘。也由衷敬佩老师,面对危险时候的从容、勇敢,面对突发事件轻松、机智。我们看到了老师知识的渊博和平和的心态,充满魅力。与黑龙江的不解之缘,成了老师人生中宝贵的经历和不可多得的财富,这样的经历,不敢想象,值得自豪,值得一辈子回味,好文拜读学习了,问好老师,祝加朋老师在东篱收获更多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2 楼        文友:加朋        2025-01-07 09:10:56
  感谢老师的推荐和点评。我在黑龙江边生活了八年,后来进城离黑龙江一百多公里,每年有多次去黑龙江边的农场和江边风景区,如今的名山景点成为了南方人的打卡地,可惜火不起来,但绝对值得一看,看看界江特有的风光和纯朴的民风,品尝东北特有的美食。有机会过来看看吧。
3 楼        文友:枫桦        2025-01-07 09:17:37
  以自已的经历,描写黑龙江的奇遇!富于传奇色彩,美丽的黑龙江充满无限的魅力,我去过额尔古纳河,黑龙江还没有走到那里去!有朝一日,一定去看看!
回复3 楼        文友:加朋        2025-01-07 14:04:18
  黑龙江的确有着特殊的魅力,大界江、大群山、大林海、大煤矿、大平原,还有跨界最大的湖泊。三十多个少数民族。夏天最凉快,秋天最美丽、冬天最浪漫、春天最短暂。欢迎有空到龙江,肯定会不虚此行。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1-07 11:42:18
  我去过黑龙江边,眺望过对面的俄罗斯城市,是叫哈巴罗夫斯克吧,吃了大马哈鱼。我在黑龙江生活三十年,没有吃过鳇鱼,可见其珍贵。老师的文,描写了黑龙江的美丽风情和故事,非常吸引我。文章内容丰盈,格局粗犷大气,令人回味无穷。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顺祝冬暖,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加朋        2025-01-07 14:14:22
  老师在东北生活了那么多年,那是老乡了。鲟鳇鱼一般只有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有时可能在没有污染的松花江里出现,鲟鳇是两种鱼,本地的品种名称还可能多一点,鱼肉的滋味一样。过去打上来就是吃肉,现在在抚远已经有专门的鲟鳇鱼繁育放流基地。去抚远那个水族馆和养殖基地是必须看的。现在若是打到一条鳇鱼,若是雌性,光鱼籽就可以卖到2-30万元。市价在500多元一斤。鳇鱼一般是不容易吃到的,但在沿江的鱼馆里有机会吃到。若是有空可以回来试试啊。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07 15:11:42
  想黑龙江便生活,我相信,每个人都要弄清江名的由来,每个人的故事都会和与这条江有着联系。黑龙江,也是东北人的母亲河,承载着苦难,也释放着温暖,不管江水冻结没有,黑龙江都是有着别样的风采的。作者叙事生动,写出了别样的风情,写出了知青的真实生活。加朋老师的散文,内容充实,一口气读到了东北人的故事,那些饭菜,如果不了解,容易抱怨,但也是一份朴实,抱怨之后,要回忆饭菜的香的。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加朋        2025-01-08 09:46:18
  多谢老师的点评,东北人的性格肯定是缘于一方水土,龙江东部号称三江平原,下乡那年开车一两个小时都见不到人家,想问个路都找不到人。三江平原又是世界最大的黑土平原,从五六年开发北大荒开始先后有一百多万官兵、知青参加进来。知青大多只是奉献了青春,而转业官兵则是献了青春献子孙,于是才有了北大荒精神。老师说得确切,水土才决定魂魄,有了这方水土才有这有声有色的东北人。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