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暖】岁月深处的炉火情(散文)
一
万籁俱寂之时,仿佛有一双温柔的手,悄悄拨动记忆的琴弦。我的思绪如风中的落叶,飘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座充满温情的小屋。
屋中那座土炉子,宛如一位沉默忠诚的老友,静静伫立在炕前。炉身是用粗糙的砖块砌成,表面抹着一层厚厚的黄泥,岁月的痕迹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炉口上方的铁皮烟囱,微微冒着青烟,袅袅升腾,与屋内的暖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质朴而温馨的画面,守望着岁月,也守护着我们一家平凡温馨的生活。
寒冬腊月,北方大地被严寒无情地裹挟,北风如刀子般呼啸而过,无情地切割着大地,雪花好似鹅毛般纷纷扬扬地洒落。转瞬之间,大千世界银装素裹,陷入一片冰冷的寂静。唯有那座土炉子所在的小屋,透着丝丝缕缕的温暖与生机。
我常不小心弄湿棉鞋,寒意从脚底蔓延,冻得我打哆嗦。父亲见了,默默弯腰,轻轻拾起湿鞋,嘴里还轻轻念叨着:“这孩子,咋这么不小心,看把鞋弄湿了,别冻着了脚。”父亲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但此刻,在炉火的映照下,却洋溢着一种别样的温柔。他的双手宽大而粗糙,布满了老茧和细小的伤口,正是这双手,为我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他小心地将鞋放于炉旁,用他那宽厚的手掌反复摩挲着鞋子,时不时放在脸颊旁感受一下温度,生怕火太旺烤坏了鞋子。
炉火跳跃,橙红色光芒勾勒出父亲坚毅又慈祥的轮廓。他的眼睛始终盯着鞋子,里面满是疼惜与关怀,炉火的光在他的眼中跳跃闪烁。我坐在父亲身旁,静静看着,心中暖流涌动。在昏黄温暖的光晕里,我真切感受父爱的深沉细腻,如默默燃烧的炉火,驱散寒冷,温润心灵。
冬日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土炉子旁,父亲修理着家里的农具,母亲借着炉火的光缝补着衣服,我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小人书,炉火偶尔发出“噼啪”的声响,火星一闪一闪的,照亮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脸庞,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留下温馨与安宁。
清晨,曙光未穿透黑暗,屋里满是困意与寒冷。被子凉飕飕,手一伸出去摸衣服,寒意瞬间传遍全身,让人忍不住打了几个寒颤。母亲总是最先起身,动作轻柔敏捷,生怕惊醒我们。紧接着,父亲也起来了,他来到火炉前,熟练拿起火钳,轻拨炉中炭火,炉火逐渐增大,火星闪烁跳跃,炉火瞬间旺盛。
母亲站在柜子前,仔细地比对每一件衣服,心里想着哪一件最暖和、最柔软,能让孩子穿得舒服些,嘴里还会轻声嘀咕:“今天冷,得挑件厚点的棉衣。”
她将选好的衣服整齐摊开,靠近炉火,双手不停翻转,时不时用手指捏一捏衣角,探探衣服是否被暖烘烘的炉火烤热,那专注的样子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一件事。不多时,衣服热乎乎的。母亲微笑着拿衣服到我床边,轻声唤我起床,为我穿上带炉火温度的棉衣。那一刻,融融暖意将我簇拥,母爱填满身心。
二
土炉子不仅是取暖工具,更是母亲施展厨艺的好帮手。记忆中,母亲在火炉上做的烩麻食,令我回味无穷。
冬天玩闹一天后,饥肠辘辘跑回家,一推门,热气裹挟着食物香气扑面而来。母亲已在炉边忙碌,熟练和好面,搓成细长条,切成一个个小面疙瘩,再用大拇指轻轻一捻,小巧麻食便成型了,它们整齐地排列在案板上,宛如一群等待下锅的小精灵。
我眼巴巴地守在炉子边,看着母亲熟练地操作,时不时地问母亲什么时候才能做好,还会帮母亲递一下调料,满心期待着美味出锅,母亲则会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快了,小馋猫”。
母亲又赶忙在案板上切好各种蔬菜,红的萝卜、绿的青菜、黄的土豆,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她先往烧热的锅里倒少许油,油热后,微微前倾着身子,眼睛紧盯着锅里,手中的铲子在锅里快速地翻动着,每一下都恰到好处,让每一片菜叶都能在热油的包裹下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她的额前垂下几缕发丝,被汗水浸湿,也顾不上擦拭,脸上洋溢着为家人准备饭菜的幸福与满足。
炒好的菜被母亲小心地盛在一个大碗里,接着往锅里倒入适量的水,盖上锅盖。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就烧开了,咕噜咕噜地翻滚着,像是在催促着美味的诞生。母亲将捏好的麻食沿着锅边依次放入锅中,它们欢快地跃入水中,瞬间被滚烫的水包裹。母亲手持勺子,轻轻搅动着,以防麻食粘连。
待麻食煮得差不多快熟时,母亲便将之前炒好的菜一股脑倒入锅中,再加入各种调料,盐、生抽、少许胡椒粉,随着勺子的轻轻搅拌,香味迅速弥漫开来。很快,一锅色香味俱全、热气腾腾的烩麻食出锅了。
母亲微笑着给我盛上满满一碗,看我狼吞虎咽,眼中满是慈爱,还不时说着:“慢点吃,别噎着,锅里还有呢。”烩麻食的香气弥漫全屋,我瞬间被温热与美味包围,那滋味从舌尖暖到心底,温暖蔓延全身。
一家人围坐火炉旁,吃着简单却美味的饭菜。父亲讲述年轻时的故事,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怀念,声音沉稳而低沉,仿佛那些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他的手在空中轻轻比划着,富有吸引力,让人身临其境。我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饭菜,一边聚精会神地听着父亲的故事,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时不时因为故事中的有趣情节而笑得前仰后合。母亲不时给我夹菜,叮嘱我多吃点快长大,看着我,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炉火熊熊,蓝色火焰欢快舞动,仿佛也在为这温馨场景鼓掌。
写完作业,夜有点深,窗外寒风凛冽,树枝被吹得沙沙作响,窗户上结满了冰花,而屋内的炉火旁,父亲专注地烤着馍馍。那昏黄的灯光和跳跃的火焰,将父亲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投射在墙上,宛如一幅温暖的剪影。
父亲用一根细长的铁棍小心翼翼地翻动着馍馍,动作轻缓而谨慎,生怕一个不小心弄破了馍馍的外皮,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有时父亲还会取出母亲打的石子馍放在土炉上,不一会儿,烤得黄亮亮的石子馍,香气飘散开来。父亲递给我,我咬上一口,酥脆香甜,疲惫瞬间消散。
有一次,土炉子突然不好烧了,一家人齐心协力修理炉子。父亲皱着眉头检查烟囱是否堵塞,母亲在一旁帮忙递工具,我则在旁边看着,心里有些着急。后来发现是炉子里的积灰太多,清理之后,炉火又重新旺了起来,一家人都开心地笑了,那笑容比炉火还要温暖。
三
随着岁月流转,土炉子悄然变化,结实耐用,美观大方,散热快的铁炉子走进百姓生活。铁炉子刚搬回家时,我们都对它充满了好奇,围着它研究怎么让火烧得更旺,怎么利用它更好地取暖做饭。
后来,我们用上了煤柴两用的炉子,它有耐高温的不锈钢面板,中间一个大圆圈,干净又卫生,既环保又节能,还十分好打理。用它取暖时,热量散发均匀,整个屋子都暖烘烘的。在上面做饭,火力也恰到好处,大大提高了生活的质量。有一次邻居来家里做客,看到不锈钢炉子,忍不住夸赞它的美观和实用,我们心里也满是自豪。炉火燃烧,蓝色火焰舞动,展示时代进步,守护幸福生活。
从土炉子到不锈钢炉子的变迁,不只是取暖工具的更替,更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体现。现今,于现代化的不锈钢炉子旁,亲情的热度不减,还增添了从容与幸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回首往昔,感慨时代的沧桑巨变。往昔的艰难已然消逝,生活满溢着希望与美好之光。
这小小的火炉,它不仅是我们取暖的工具,更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温暖源泉。每当想起它,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无尽的怀念与感激。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欢笑,也承载了我们对家的深深眷恋。即使时光流转,岁月更迭,那座土炉子依然是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永远闪耀着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