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烟火】上池村的风(散文)

精品 【晓荷·烟火】上池村的风(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186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9发表时间:2025-01-08 10:38:25
摘要:王安石故里上池村,是那种去游访前心驰神往,游访后就更加羡慕与向往的地方。无论是烈日炎炎时的一阵凉风,还是村子里悠悠吹拂的古风古韵,抑或是从上池村吹散出去的文儒世宦之风,都是那么的文韵浓郁,就像一曲古老的歌谣,悠扬了千年,如今它古韵中带着清新的气息,仍然让人沉醉。

江西抚州市,古称“临川”,是著名的“才子之乡”。历史上,这里群星璀璨,名儒巨公云集,其中有一个家族传颂着“一门四代八进士,兄弟七人两宰相”的佳话。这个家族就是上池王氏,最杰出的代表就是王安石。
   八月份,我冒着酷暑游访了抚州的一些传统村落,其中王安石故里上池村是最重要的一站。
   那天,尽管天蓝云白,但暑气很重,好像浮在空中的那一朵朵白云都被晒得懒洋洋的,迈不动脚。小车行驶在并不宽的乡道上,路旁的稻田里稻穗正在灌浆,不紧不慢地赶赴那场金色的盛宴。有的白鹭在田间或水溪里觅食,被车子的掠过惊飞,洁白如精灵般的身影划破了沉闷的暑气。
   到了上池村,我将车停在王氏宗祠旁那片葱郁的林荫下,树下已经有好几位老年村民在乘凉。跟他们打过招呼,我感慨道:“真热呀,要是来点风就好了!”惊奇的是,话音刚落不到半分钟,树叶竟突然发出剧烈的沙沙声,真的刮风了,还不小,把我放在栏杆柱上还有大半瓶水的矿泉水瓶都吹落在地了。风呼呼地吹着,像是猛然响起的欢歌,但却唐突得让人感到诧异,这是不是有点突兀?有点怪异?我甚至有点被惊到了,担心自己初来乍到,有什么言行不周之处,触犯了这个值得世人崇敬的地方。风,如此突然地说来就来,莫不是有所暗示?这里果然是个神奇的地方?
   这风,让祠堂前的半月池荡起了层层轻波。水池倒映着气派的祠堂,天上的白云也来充当它的背景。我站在水池前隔岸凝视着祠堂,祠堂肃立,我肃穆。
   这座祠堂的牌坊式门罩,面阔五开间,高规格的七檐,飞檐上有腾跃的鳌鱼,门扁上“王氏宗祠”四个大字是鎏金的,两个侧门的门楣上分别书有表示追本溯源、饮水思源的“木本”“水源”。门罩顶部有宝葫芦,门罩上雕饰有一些简洁的花草、树木与鸟兽等。门面如此大气的祠堂,彰显了王氏家族的荣耀与显赫。
   进入祠堂,里面更加气势恢宏。粗壮的木柱支撑起这幢三进两天井的宽敞建筑,上、中、下三进的地基一进比一进高,这是“步步高升”的美好期望。
   享堂的前梁枋上高挂着气派的“荆国世家”匾。匾额是有“红军书法家”之称的舒同先生所书写,他也是抚州人,在红军时期他曾经在上池村战斗与生活。此厅堂立柱上的三幅对联,都是赞颂王安石的,其中金柱上的是“相君图至道,后贤复登临”。虽然这座祠堂兼为“上池村村史馆”,但显然侧重于王安石的介绍。
   中厅堂是“宝仁堂”,有上池王氏的世袭介绍,正中有一尊王安石的木雕像,雕像后是王安石的曾祖、祖父和父亲的画像,侧墙上挂有许多书法作品。
   王氏宗祠内,微风荡漾,悠凉宁静。这祠堂犹如一座历史文化的殿堂,这微风似乎是在慢言细语地叙述着上池王氏让人肃然起敬的辉煌历史,这微风好像是在喃喃细语地述说着王安石让人敬仰与崇敬的历史成就。这个家门昭显的家族,让人惊叹,令人仰慕。
   祠堂对面的小公园里,矗立着一尊王安石的塑像,他头戴官帽,气宇轩昂地微微仰视着前方,像是在执拗地展望着未来。风吹拂在塑像上,似乎是在为他轻拂掉身上的历史尘埃。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评价曾有不公,近代终于有人为他拂去污尘,他得到历史的公正评价,并被称为“十一世纪改革家”。梁启超在《王荆公传》中写道:“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庆历二年高中进士,先后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翰林学士等,政绩斐然。他上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述变法主张,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熙宁七年,他被罢相,“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来他被封为荆国公,最后病逝并葬于金陵(现南京)。
   虽然王安石不是出生在上池,但他曾六次回到故乡,先后写有十首赞美故乡的诗,特别是少年时期,他有三年在上池的云峰书院读书。所以现在我们看到,上池村许多景观都以他命名,如荆公井、荆公湖、荆公钓鱼台、荆公山、荆公桥、“荆公世第”门楼等。
   王氏宗祠东侧是村广场,一块巨石上赫然写着“王安石故里上池邨”。广场中央有一口古井,名为荆公井。广场南侧是一口大池塘,称为荆公湖。湖边一块大石,就叫荆公钓鱼台。
   王安石在《兰塘钓隐》中说道:“宅近兰塘水竹西,钓竿日日占苔矶。”诗中的“兰塘”就是荆公湖的古称。风吹湖面,层层涟漪,仿若一页页掀开上池村的史卷。
   北宋淳化三年,一个叫王明(字克明)的人,性忱山水,见这里东有明珠峰如屏,南北有山岭为翼,犹如一把太师椅,且有良田、美池,是块宜居的宝地,便携带家人从抚州城内迁居于兰塘北岸,并取村名为“上池”。次年,王明大儿子王用之的儿子王益诞生在这个新家,他就是王安石的父亲。
   王安石在云峰书院就读时,曾吟诗《云峰早照》,描写明珠峰的美景,他写道:“一珠明霞黯淡红,瓦沟已见雪花融。前山不放晓寒散,犹锁白云两三峰。”站在明珠峰顶,上池村尽收眼底,好山好水,村庄似是被搂抱在山臂中。几年之后,上池王氏走出了第一位进士,王明的二儿子王贯之在咸平三年考中进士。15年后,在大中祥符八年王益也考中进士。随后这个家族好像开启了科举功名的水闸,一发不可收拾,谱写了“一门四代八进士”的传奇。从王氏宗祠内的介绍看,上池王氏还有多位族人先后登进士和赐进士,其中王安石七兄弟五进士、两宰相的辉煌,更是举世无双。另外王安石的两个弟弟王安国、王安礼和他的儿子王雱合称为“临川三王”,是临川文学方面的杰出代表人物。所以我觉得,这上池村的风呀,是风流的风,是风采的风,是风流倜傥的风。
   随着上池王氏的人丁兴旺,他们的领地向东向西扩展,最兴盛的时候分化出了六支族,原来的上池,叫上池瑶田,其它的有上池周原、上池中原、上池下原、上池楼下、上池塔田。又由于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风云,现在的上池村仅是上池瑶田、上池周原、上池中原三族的合称。村内除了王氏宗祠,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总门里清代建筑群、大夫第、“荆国世第”门楼、“静节源流”门楼、世宦祠、南池公祠、竹轩公祠、长茂堂、“槐堂启秀”和“衍庆”老宅等。
   在上池村,进入一座座巷门,行走在村巷中,砖墙黛瓦马头墙,巷道里吹拂着的风,似乎萦绕在这里几百年,是那样的幽幽然然,是那样的浓郁纯朴。高墙下的石板路,古朴悠长,连接了一栋栋赣派的民居或官宅,串联起一座座祠堂。村中充裕着令人沉醉的古风古韵,似乎伸手即可触碰到这个古村曾经的辉煌历史。
   总门里清代建筑群坐落在明珠峰脚下,由七栋大屋围成一个总门,呈“七星伴月”之势。其中看上去最为气派的是“三重门”,由并排的三栋相连相通的古宅构成,每栋两天井三厅堂,共九堂,故又称其为“九宫格”。还设有自新斋,为族人闭门思过之所。
   在这组建筑群内,同一个家族各户既相隔又相通,完美诠释了中国古代宗族聚族而居,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的社会形态。
   世宦祠在上池中原,是上池村的一座专祀祠,它始建于明末,纪念王氏家族“一门八进士”的辉煌。它的门面比较简朴,飘出的瓦檐下,正门门楣上书有“世宦祠”,两侧门的门楣上分别书有“及第”“登科”,祠堂大门上的彩绘门神看上去挺显眼,而且不是通常的“秦琼与尉迟恭”门神,是文官与武将。
   走进祠堂,里面有点暗,显得很幽静。享堂的梁枋上醒目地挂着纪念王安石诞辰1000年的横幅,祠堂内的对联也基本是赞颂王安石的。祠堂内的木柱都涂黑,而粱、窗与阁楼等却抹红,应该是代表日夜与天地。祠堂大门后的墙上,有一块很不起眼的提示牌,写着:“文革期间画像端砚等文物挖取处”。此处夹墙是曾经封藏王安石画像和米芾赠与王氏后裔的砚台等物件的地方。古时,每年的正月初一将王安石画像取出,悬挂在祠堂供族人祭拜。
   “大夫第”是上池王氏三十世孙王采兰所建,由五栋建筑组成,门楼和门罩上的石雕砖雕精美壮观。王采兰三兄弟为清太学生,父子俱赠授大夫。古民居“衍庆”也是座高墙深院的大宅,结构上是所谓的“双龙汇水”式。村人王振武的家就在“衍庆”宅内。
   王振武与舒同是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他们俩私交甚密,王振武不仅经常给舒同讲家里老宅的事情,而且常接济舒同,而舒同则多次赠送书法作品给王振武。毕业后,舒同参加了红军,王振武则继续求学,两人失去了联系。当红军来到上池村时,舒同看“大夫第”如此气派,以为是王振武的家,遂将“大夫第”设为红军指挥部,而“衍庆”宅是红军部队的一个扎营点。第二天,舒同来到“衍庆”巡视部队时,发现屋内挂着他送给王振武的书法作品,才知道这里才是王振武的家宅。村里还流传着村民帮助红军的其他故事,这些都让人觉得,上池村不仅古韵悠悠,而且描抹了一道靓丽的红韵,由此上池村吹拂的风中,就多了份革命的激情。
   古话说:孝义传家永,诗书继世长。上池王氏以诗书课子,以礼制育人,耕读传家,让这个家族长久显赫于世。在上池村清丽的山水田园,在上池村古韵悠悠的村巷,清风习习,尽是文儒显贵的高歌与低吟。
   千年来,上池村文儒显贵的风,也吹拂到了各地。上池王氏在村子不断兴旺发达时,许多子孙在外为官,然后定居他乡,比如王安石最终就是在金陵度过晚年生活。有些王氏后人,从上池村迁出,远远近近,散布全国各地。就像是一棵树,这个家族不断地蓬勃发展,生枝发芽,开花结果,但是根始终在上池村,这里有他们追根溯源时的乡愁。
   比如,我这次游访中还有个浯溪村,距上池村十几公里,也是个以王姓为主的古村落。据说,浯溪王氏的始祖是王志,是王安石之弟王安国的第四世孙,于宋庆元元年从上池瑶田迁徙于此。浯溪村环境优美,村前有一条溪水,水流潺潺,清澈见底,村后的青山,葱葱郁郁。古时,浯溪村先后有5人高中进士。
   浯溪村那条南北向的主道,蜿蜒着在村前穿过。它其实是条“道中道”,中间还有一条用方砖砌界的“状元道”,看上去就像有轨电车的轨道。
   浯溪村最著名的门楼叫“奕世甲科”,纪念王汝为家族4代7人“父子进士、叔侄进士、兄弟同科”的佳话,门楼的文字给予了详细介绍,如“永乐丁酉乡贡进士文林郎为父王汝为、赐进士巡按两直广西监察御史子王常”等,这门楼古朴中散发着门庭赫奕的光芒。
   继王汝为后,他儿子王常、孙子王显与王统、来孙(第五代孙)王廷垣都中进士,孙子王昌、王盛中举,并且他们不仅为官勤政,还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尤其是王廷垣,令浯溪王氏最为骄傲。明代天启五年他中进士,任编修,后任詹事,负责掌管宫中事务,曾是内务左侍郎、宏光太子的老师。他著有《潜复奏议》《馆阁小草》《留园集》等20卷,“状元道”就是为纪念他而修建的,村里尚存“王廷垣官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故里上池村,是那种去游访前心驰神往,游访后就更加羡慕与向往的地方。无论是烈日炎炎时的一阵凉风,还是村子里悠悠吹拂的古风古韵,抑或是从上池村吹散出去的文儒世宦之风,都是那么的文韵浓郁,就像一曲古老的歌谣,悠扬了千年,如今它古韵中带着清新的气息,仍然让人沉醉。
  

共 443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文化长卷,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王安石故里上池村的风土人情、深厚历史底蕴以及与之相关的家族传承和文化辐射,带领读者穿梭于古今之间,领略这座古村独特的魅力,字里行间满是对其的赞美与向往,令人沉醉其中,回味无穷。文章开篇点明抚州 “才子之乡” 的地位以及上池王氏家族的辉煌,引出主角王安石,自然开启对上池村的游访叙述。接着,从抵达上池村时那突如其来的风入手,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神秘且庄重的氛围,让读者也仿佛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神奇之处,同时也为后文深入探寻村子的历史文化埋下伏笔。随后,详细介绍王氏宗祠的外观、内部构造及陈设,从气派的牌坊式门罩、高规格的建筑规格,到各处彰显家族荣耀的匾额、对联,以及与王安石相关的诸多元素,全方位展现出王氏家族的显赫以及王安石在家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使读者对这座承载家族辉煌的建筑有了直观且深刻的认识,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它庄严肃穆又底蕴深厚的模样。在描述村子其他景观时,作者沿着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了祠堂对面的王安石塑像、村广场周边以王安石命名的诸多景点,还有如总门里清代建筑群、世宦祠、“大夫第”、“衍庆” 老宅等各具特色的古建筑,细致地刻画了它们的建筑特点、历史渊源以及背后的故事,像世宦祠内藏有王安石画像和珍贵砚台、“大夫第” 与红军的渊源等情节,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更让这些古建筑充满了生命力,彰显出上池村浓厚的古风古韵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也让读者仿佛漫步在古村的街巷之中,亲身感受着那穿越时空的文化气息。此外,文章还通过讲述上池王氏家族的科举成就、人丁兴旺后的分支情况以及子孙在外为官定居等内容,展现出这个家族的蓬勃发展与深远影响,如浯溪村作为王氏后人聚居的村落,同样有着辉煌的进士佳话和独特的文化景观,进一步体现了上池村文化的传承与扩散,凸显其作为根脉所在的重要意义。最后,作者以王安石的名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结,呼应前文对村子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将上池村那如古老歌谣般悠扬的文韵、清新且令人沉醉的气息再次强调,使文章在充满历史文化韵味的同时,也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与回味,引发大家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深深共鸣。整体而言,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叙事条理清晰,善于运用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故事来展现古村风貌与历史文化,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一篇极具感染力、能让人深入领略传统村落独特魅力的佳作。【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08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1-08 10:39:01
  这篇文章实在是太精彩了!作者对上池村的描写细致入微,仿佛带着我们亲自走了一趟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古村一样,从王氏宗祠到各处古建筑,再到王氏家族的故事,每一处都栩栩如生,让人沉浸其中。文字优美且饱含深情,是一篇让人越读越着迷的好文章呀!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1-08 13:17:29
  非常感谢汪震宇老师辛勤的编辑,尤其是详细、周全的按语,给本文增色诸多!江西抚州文化底蕴深厚,古村落很多,王安石故里上池村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代表。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1-08 10:39:28
  读罢此文,心中满是感慨与向往。文章就像一部关于上池村的纪录片,把古村的风貌、历史、文化以及家族传承等方面都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建筑的细节、背后的故事都特别吸引人,让人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真切地感受到上池村的独特魅力。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反复品味回味呢!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1-08 13:21:44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古村落正在逐渐消失。通过游访,把它们记录下来,无论是照片,还是文字,都显得是那么地有意义,这也算是文化的传承吧。
3 楼        文友:何叶        2025-01-08 20:39:18
  恭喜老师烟火征文获得第一个精品!加油!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1-09 10:17:10
  谢谢何叶社长的关心和帮助!
4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5-01-09 15:24:44
  欣赏老师佳作!恭喜获得精品!
静心读书,安心写字。
回复4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1-10 09:34:09
  谢谢淡文竹雅老师的关心!!!
5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1-09 21:49:17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
回复5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1-10 09:34:26
  谢谢芹芹森老师的关心!!!
6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2-05 17:44:46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