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暖】在田间(散文)
他立在田头,眺望着摇曳在风中的小麦,那关爱温柔的眼神,就像在面对自己的孩子。在他看来,绿油油充满生机的麦苗,就像天使一样。被阳光吻过的麦苗,在寒冷的时节努力表现出孩童的天真无邪。风,来自遥远的北方,来自那个苏武曾经呆过的地方,用凄冷寒凉抚弄着冀东原野上的万物。
他戴着秋天的帽子,深蓝色的上衣和裤子彰显着一个庄稼人的淳朴。西斜的太阳拉下树条的影子,落在他的身上,像大自然的手爱抚着自己的孩子。他已经七十来岁了,常言道:“人过七十古来稀。”可七十来岁的他并没有感觉到时光逝去的怆然,而是将整个身心寄情于这片土地,把深情与爱深植其中,生命的律动和奔向明天的脚步,就是他最大的享受。
他回味着播种机播种时的情形,回味着自己站在播种机上手拨弄种子时的幸福时刻。那一刻的他俨然成了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一个屹立于天地间铮铮铁骨的男子汉,有谁会把老朽二字与之联系起来呢?
如今,种种过往被新的浪潮推向远方。种子萌发,麦苗从土地中钻出来氤氲成了绿色。小麦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他还要在雪压冰冻中蛰伏,就像蛇和青蛙的冬眠一样。它的生命经历一场寒冬,才会在春暖花开的时候迎接一场青春大爆发。
眼前的麦苗,还保持着绿意,可它伸向天空的尖叶上,已经扭曲。在风中,它们还在努力保持着生命不屈的尊严。
他迈开步子,向田间走去,那强劲的步伐,坚毅的神情,还保持着当年的神采。如果不熟识他,谁也不会想到他的年龄已经接近风烛之年。
他走进绿色的波浪里,俯下身子,用农人特有的眼光去审视眼前的麦田,我的心内也泛起了涟漪。时过境迁,又有谁还会这样去接近土地。我下意识跟在后边,踩着表面蓬松,实则已经封冻了的土地。
脚下的这块土地并非肥沃的良田,既有东边沙坨土壤松散的性质,又有黏土地的某些贫瘠性。但他并没有放弃,多施鸡粪,买质量上乘的化肥来增加地力,经过一番努力,生长出来的麦苗长势也不比其它好地块差。人们走过这片麦地,纷纷伸出大拇指,更钦佩料理土地的主人。面对土地,人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渴望丰收,又感觉种地投入多,不划算。
谁的心里都有一笔细账,像他这样精明的庄稼人更能换算出种地除去成本,结余有多少。还好他有一个精明强干的儿子和儿媳妇,年青人的日子当然不会像老人一样埋头在土地上,他们出门在外的收入岂是这块小天地能比得了的。面对当前的形势,他也是一个紧跟形式的弄潮手,只是离不开家和土地。
农闲的时候,他就出去打工 跟着铺油的包工队走南闯北,哪里有活就干到哪里。累是累了些,有时加班连轴转,可他不在乎,只要每天多挣点不用给孩子们要,就是最大的快乐。家里农活多的时候,就种地,这才是根本,因为在很多农人们的意识中,看着土地荒芜不长庄稼才是最大的罪过。
喝着同一条河的水,耕着同一片田,我们的心血和情感全部都倾注在这里。自从老伴过世之后,他对这片田地的爱就更加深沉。如若不是命运太过无情,和他一起来到这片麦地的,还有那个把心交给他,伴他种地,伴他赶集的女人。
或许在他行进的脚步中,有哪一个朴拙的灵魂相伴。这块土地有它的名字,叫做猴娘子坟北。猴娘子坟,具体坐落在哪里,我没有见过,只是从老辈人的嘴里得到过一些信息。不管传说如何,这里已经变成一片开阔平展的土地,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许许多多的过往都会变成传说,虽然这些传说有点滑稽,可它,在我们这里却成了无人不知的地理代名词,并且一代代地延续下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树木成了路边的卫士,芳草得益于诗和名人的垂青,相伴地老天荒,即使变成了枯黄和沧桑的代名词,也不肯随秋风的意趣流落到天涯海角。它们等待着诗人,等待着寻访的脚步。他来了,一个徘徊在诗性之外的男人,我也来了,同样是倾情于土地而不懂诗情画意的人。
谁都会成为历史,区别就是看能不能被后世记住罢了。就算曾经少年英气的人,也会有秃废和衰老。他还是那样强健,可是明年,后年……谁能逃脱了成为记忆的命运呢?立在他的身旁,我就像站在一棵大树的旁边,尽管他的内心像寒冬的气候一样弥漫了苍凉,可他依然是永远不老的少年。
不远处,曾经的林带已经看不到一棵白杨,光秃秃的地面上,一百多米长,五六米的花生秧子的垛威严地横亘在那里,像一座山峰,山峰下边,一辆粉碎机静默地卧在它的脚下,如同我们守在父母身边。太阳西斜,时光是平静的,就连岁月也放缓了脚步。猴娘子,这个带有贬义的名词在心中泛起阵阵涟漪。小时候,我见识过那些被成为“猴娘子”的人。她们由倍受婆婆欺凌的小媳妇到变成婆婆,将自己经历过苦难,又转嫁给儿媳孙媳。有一位六十来岁的儿媳妇,在八十多岁的小脚老太太面前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地侍奉着,听着她的数落,看着她的眉眼,这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想象的。背地里,人们就叫她猴老娘子,尽管那是少数,可留给我的印象相当深刻。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和认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六七十岁的老人不再是靠着墙根静候岁月的观望者,他们打工,干农活,依然创造着新的生活。逝者已矣,怀念他们,也并不是沉沦,而是在在共同劳动的天地中回味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在麦垄间徘徊,遥望着明天,期盼风雪寒冬过后的春暖花开。他看到了花生秧子,感叹着现代年青人对于致富路径的精准把握。花生秧子粉碎后装入尼龙袋子里,被养殖专业户收走喂羊或是配制饲料。粉碎花生秧子粉尘大,还要有铲车和抓车以及传送带的辅助。这是我们村里四十多岁的两口子每天的工作,他们正在另外一个场地上忙碌着,看看远方腾起的烟尘和轰隆隆的机械声,就能想象到那活的艰辛。
他又回到了地头,说要到另外的地块上瞅一瞅。那渐行渐远的身影,让我看到了夕阳即将落下的美丽与孤独。只要还在地平线上,只要那橘红色的光不褪却,就会永远把最美的一面带给大地。
他走远了,离开了被滑稽的地名标定的土地,向着那个展现现代人风采的壮观的劳动画面走去。他将穿越那个灰尘蒸腾的场景,到达一片清境,又一个让他的灵魂驻足的地方。那里也有碧绿的麦田,凹凸不平的田埂,更有一个新的地名和故事让他继续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