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 春】情海沉舟兆和值否(散文)

编辑推荐 【绿野 春】情海沉舟兆和值否(散文)


作者:玉树临风 榜眼,4650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84发表时间:2025-01-11 22:46:36


   民国的风,带着几分缱绻与动荡,轻拂过校园的小径。彼时的沈从文,不过是个初涉文学之海、崭露头角却仍带着青涩的青年,而张兆和,宛如一朵绽放在名门高第的娇贵幽兰,才情与美貌兼具,周身散发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清冷气质。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地上,光影交错。沈从文在人群中不经意间瞥见了张兆和,刹那间,仿若时间都为之静止,他的眼中只剩下那个身姿绰约的女子,心湖泛起层层涟漪,一见钟情的情愫就此种下。此后,他便开始了那近乎疯狂的追求之旅。而此刻张兆和却全然不知。
  
   沈从文常常独自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一封又一封饱含深情的情书从他笔下流淌而出。那些信,带着他炽热的心跳和殷切的期盼,飞向张兆和。然而,张兆和面对这些信件,总是神情淡漠,眼神中透着一丝不耐烦。她随手将信丢在一旁,对旁人轻哼道:“他这人,老是写这些莫名其妙的信,真是扰人清静。”在她心中,沈从文不过是众多追求者中平凡无奇的一个罢了。而且无论是学历还是家境,沈从文与张兆和都不可同日而语。
  
   沈从文见书信攻势不见成效,心急如焚之下,找到了张兆和的老师胡适走曲线救国的道路。胡适的书房里,茶香袅袅。沈从文局促地坐在椅子上,双手不停地搓着衣角,眼神中满是焦急与恳切,开口道:“胡先生,我对兆和姑娘是真心爱慕,情难自已,可她却对我不理不睬,还望先生能助我一臂之力。”胡适微笑着听完,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忍,说道:“从文啊,你的才情我是知晓的,只是感情之事,还需两厢情愿。不过,我且帮你问问兆和的心意吧。”
  
   胡适约了张兆和在校园的一处花园见面,正值繁花盛开之际,花香弥漫。胡适看着面前有些拘谨的张兆和,温和地开口:“兆和啊,我知道沈从文一直在追求你。他虽然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对文学有着一颗赤诚之心。我看得出来,他对你的感情是真挚而热烈的。婚姻啊,不仅仅是门当户对,更重要的是两人真心相爱,能够相互扶持走过一生。从文这孩子,我相信他会珍惜你的,你可以托付给他你的一生。”张兆和微微低头,看着脚下的落花,轻声说道:“胡先生,我明白您的意思,只是我对他,一直只有朋友之谊,并无男女之情。”胡适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感情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嘛。你看沈从文,为了你,茶不思饭不想,一门心思都在你身上。他的那些文字,你也读过,字里行间都是对你的深情。给他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说不定,你会发现他的好呢?”
  
   张兆和回到家中,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她想起沈从文那些密密麻麻的信件,那些炽热的语句,又想起胡适的话,心中十分矛盾。一方面,她对沈从文确实没有那种心动的感觉;另一方面,胡适的劝说让她开始重新审视沈从文这个人。她想,也许婚姻真的如胡适所说,不只是爱情,还有责任和相互扶持。而且,沈从文的才情和执着也渐渐让她有些动容。经过几天几夜的思想斗争,她终于决定给沈从文一个机会,答应了他的求婚。
  
   当沈从文得知张兆和答应嫁给他时,欣喜若狂。他紧紧握着张兆和的手,眼神坚定地说:“兆和,你放心,我会用我的一生来呵护你,疼爱你。我会努力写作,给你一个安稳的家,让你幸福。我知道我现在一无所有,但我会用我的双手为你创造一切。我会对你忠诚,不离不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张兆和看着他激动的样子,微微点头,心中也涌起一丝期待,希望这段婚姻能如他们所愿,幸福美满。
  
   婚后的日子,起初也有着寻常夫妻的温馨。张兆和每日穿梭于厨房与厅堂之间,系着围裙,手脚麻利地操持家务。她会在沈从文写作时,轻轻放下一杯热茶,眼神温柔地看着专注的他,虽无言,却满是关怀。而沈从文,也沉浸在这难得的宁静与幸福中,笔耕不辍。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此刻悄然转向。当时,沈从文在创作中陷入了某种困境,内心充满了挣扎与迷茫。一次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一位年轻且富有才情的女诗人高青子。高青子对沈从文的作品极为推崇,初次见面,她身着一件绿衣,眉眼间透着灵动与聪慧,眼神中满是对沈从文的倾慕。她轻声说道:“沈先生,您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直直地钻进了我的心里。”沈从文被她的这番夸赞弄得有些不好意思,脸上泛起红晕,客气地回应着。此后,高青子常常找沈从文讨论文学,她的见解独到而新颖,与沈从文的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在频繁的接触与交流中,沈从文逐渐迷失了自我,陷入了一场情感的纠葛。他们一同漫步在山间小径,分享着彼此对生活和文学的感悟,不知不觉间,爱情的火花在两人之间悄然绽放。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张兆和还是听到了一些关于沈从文和高青子的风言风语。起初,她不愿相信,觉得沈从文不会做出这样的事。但随着传言越来越多,她开始留意沈从文的一举一动。有一天,沈从文回家后,神色有些慌张,张兆和心中一紧,轻声问道:“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沈从文眼神闪躲,含糊地回答:“没,没什么。”张兆和看着他的样子,心中已经明白了七八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她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只是淡淡地说:“你若还念着这个家,便收收心吧。”然而,沈从文却避开了她的目光,低头不语,并未给出明确的回应,依旧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让张兆和的心彻底凉透,两人的关系也逐渐走向分居的结局。
  
   岁月悠悠,沈从文离开了这个世界。张兆和独自坐在堆满书稿的房间里,阳光洒在她满是皱纹却依然坚毅的脸上。她轻轻抚摸着沈从文留下的手稿,心中五味杂陈。往昔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甜蜜的过往和后来的背叛交织在一起,让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她想起曾经的海誓山盟,想起婚后自己全心全意的付出,怨恨之情油然而生,她怨恨沈从文为何如此轻易地违背了诺言,让她的爱情和婚姻变得支离破碎。但同时,多年的夫妻情分和对他文学才华的敬重,又让她难以彻底割舍这份情感。她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这份复杂的情感遗产,是该将那些回忆永远尘封,还是应该为了他的文学成就保留一丝温情?这种矛盾的情感在她心中不断拉扯,让她在整理沈从文手稿的过程中,多次停下手中的动作,陷入沉思。
  
   最终,她将沈从文的散文精心结集出版,让这些文字得以流传后世。回首往昔,张兆和的一生,在爱情的波涛中跌宕起伏。她为沈从文付出了青春的韶华、真挚的情感和对家庭的全心投入,换来的却是背叛与伤痛。可她在历经沧桑后,依然选择以一种宽容且具建设性的方式对待这段破碎的感情。这值吗?或许,在爱情的迷宫里,本就没有绝对的值得与不值得。张兆和用她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关于爱情、婚姻与人性的深刻谜题,让后世之人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探寻、思索,却始终难以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共 27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情感真挚,描写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民国时期沈从文与张兆两个人之间复杂而曲折的爱情故事。通过细腻的心理和神态描写,如“沈从文眼神闪躲,含糊地回答”“张兆和看着他的样子,心中已经明白了七八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将人物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张兆和的失望与沈从文的逃避。这些描写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能清晰地触摸到人物内心的波澜。情节的推进富有层次感,先讲述了风言风语的出现,再到张兆和的质问与沈从文的沉默,最终导致关系破裂,逻辑清晰,引人入胜。整个过程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吸引,跟随故事的发展而心潮起伏。在后续的叙述中,张兆和在沈从文离世后的回忆与矛盾心理刻画得极为深刻。“她想起曾经的海誓山盟……让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将怨恨与不舍、割舍与留恋的复杂情感交织,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这种矛盾的心态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她不再只是爱情故事中的角色,更是一个在情感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普通人。结尾的思考富有哲理,“或许,在爱情的迷宫里,本就没有绝对的值得与不值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整个故事不仅停留在个人情感的层面,更上升到了对爱情与人性的普遍探讨。它引发读者去思考爱情中的忠诚、背叛、宽容以及人性的弱点和光辉。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以深情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呈现了爱情的复杂多变,以及人性在其中的挣扎与抉择。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和情节设置,使得故事充满张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让读者在感受故事的悲喜之余,也能对爱情和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感谢赐稿绿野,问好玉树临风老师,祝福佳作不断,期待更多精彩。【编辑鹦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鹦鹉        2025-01-14 06:23:26
  拜读佳作欣赏,这篇文章感情饱满,文笔流畅,是一篇难得的上乘佳作。反复阅读文章的细节,仿佛给人带入到民国时候的人情世故,以及民国时期人文思想,复杂曲折的爱情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和难忘的印象。文章巧妙的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和情节设置,使得故事的悲喜之余,也能对爱情和人性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思想进度。感谢赐稿绿野,问候玉树临风老师,祝福佳作不断,期待更多精彩。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