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欣赏《道光陆季罕见官本天地契约》(随笔)
本人收藏古代地契已二十余年,其中以清朝的居多。然而,历经200多年,草契纸张难以完好保存。因其存世量相对较大,在收藏领域属于小众门类,价值相对偏低,藏家私下交易的规模也较小。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官契通常纸张较好,多为传家之物,对于研究古代法律史实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总体而言,其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史料价值。地契作为研究农村经济和中国古代房地产交易历史的关键法律资料,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下,明朝的地契已极为罕见,清朝的地契以及建国前解放区的地契数量也颇为稀少,而清朝带有契尾的官契更是稀罕物件。透过这些地契,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不同朝代土地交易的规则、价格变动、税收政策等关键信息,为我们还原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真实面貌。
其次是观赏价值。古代契约上的字体往往具备较高的书法水准,不论是官契还是民契,书写者通常都是当地的书法高手,有的甚至是官方御用书法家。朱砂红官印上的篆字阴刻,线条流畅,布局精妙,极具观赏性。在收藏界,明朝地契的价值常以字计价,依据品相优劣,一个字可达十元乃至百元。
再者是载有家族身份信息的稀缺性。物以稀为贵,地契存世量少,在收藏领域属冷门,收藏者相对也少。尤其是那些涉及特殊交易或者有明确传承后代,甚至四邻界碑仍有传人的地契,更具独特的收藏意义。
然后是纸张的优劣和质量。丝绵纸和宣纸制作的地契价值更高,草纸、麻浆纸、棉布制成的价格则低得多,越低档次的介质品相越差。倘若为明朝的宣纸地契,仅纸张在市场上的价格就可能在三千元以上,一张品相完整的清朝地契宣纸,价格也能达两千元以上。
最后是保存的完好性自然展现的装饰效果。地契具有浓厚的历史厚重感,装饰作用独特,其诸多收藏价值尚未被人们充分认知。港澳台人士对此颇为喜爱,有的民俗馆将其用玻璃木框装饰后挂于馆内,让人仿若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沉淀感和文化符号的特殊魅力。
比如眼前的这张道光陆季罕见官本天地契约,便是我颇为得意的藏品。它是一张16开的草宣纸,上面盖有两枚7厘米见方的直隶开州之印,另有三枚靛蓝色齐印方章,分别是济宁州烟草店和商标及烟草广告方章各一枚,还有木板刻印体加黑色广告语,双行十个字,“真正王圣木天字号为记”。该地契大约记载了道光陆季年间,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的相关情况。上面文字记载道光年代许镇刘姓村民前往济宁州购买货物,因交易额巨大,需要抵押自己在澶州的一座房产,济宁官府指定一家官办的烟草经营商加盖印章作保。这是一份极为罕见的一契两保合同,其复杂程度远超现代契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了担保和反担保,而这份200年前的契约却出现了第三方为买卖双方居中担保的合同,而且是不动产抵押担保合同,实属罕见,展现了当时的商业智慧,也值得现代法律制度建设充分考虑市场经济服务的需求,创新法律规制的超前性。另外,尤其出现了商业气息浓厚的广告语和服务商标名称,对于研究清朝中期中原地带的现代商业发展状况,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在史学研究方面,清朝和明朝的地契更是一片尚未完全开垦的处女地。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土地制度和经济运行模式,还能从侧面揭示社会阶层的结构和变迁。例如,通过地契中土地买卖双方的身份和交易规模,能够了解到交易双方的关系,以及大量土地兼并的情形和背后的动乱背景等。明朝的地契或许能呈现出明初土地分配制度的实施成效,以及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土地交易的影响。而清朝的地契则可能反映出满汉在土地所有权上的差异,以及清朝在土地管理政策上的调整与变化。此外,地契中的文字表述、格式规范、印章使用等细节,也为研究当时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文化传统等提供了珍贵的线索。比如,官契中的官方印章和批文格式,体现了政府对土地交易的监管方式和权力范围;民契中的约定条款和证人签名,反映了民间的契约精神和社会信用体系。
总之,清朝和明朝的地契虽看似只是一张张薄薄的纸张,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史学价值。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