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故乡的声音(散文)

精品 【东篱】故乡的声音(散文)


作者:简柔 秀才,195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23发表时间:2025-01-17 06:17:49

居于厦门,耳边填满不绝如缕的车流声、装修声,让我烦躁。那时,特别怀念故乡浒湾的声音,如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在记忆里跳跃。
  
   一
   最爱听故乡夏天的叫卖声,那是年少时的一曲天籁之音。
   清晨,炊烟在瓦上聚拢、扩散,悠然飘向青色的天空,烟火的气息在浒湾的大街小巷间暗暗流转。蝉在门前的树上叫着,饱满而生动,富有节奏感,把夏天的味道叫到巅峰。不久,巷子里飘来一个少妇的声音,——“卖豆腐了,香香嫩嫩的豆腐了,快来买了。”声音尖细而悠长。是巷子东头的张婶出来卖豆腐了。张婶夫妻靠做豆腐为生,兼着种点小菜。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小小的一块豆腐,很磨人,花精力,花时间,但发不了财,只能聊以度日,张婶一做十年,一头扎进豆腐里。张婶做的豆腐很好吃,外婆说在整个浒湾镇,就数张婶做的豆腐最香。据说张婶祖辈三代都是做豆腐的,技艺精湛,对黄豆和水质要求严苛,豆腐滋味自然更佳。
   卖豆腐声临近门口,外婆解下围裙,扯扯衣角,用篦子梳一下头发,到房间的抽屉里取出一个小布包,拈出一毛钱塞进口袋,捧着搪瓷缸子,乐颠颠地去买豆腐。我们家几乎每天都吃豆腐,外婆常念叨:说她小时候过年才有肉吃,平日里豆腐就是当肉吃的,便宜又好吃。
   人们纷纷围在张婶的豆腐担子边,七嘴八舌地嚷嚷:“我要一块,我要两块。”家里人多的,买三块五块。张婶取豆腐,收钱,一丝不乱。买得多的,她就少收一分两分的。一单身老男人买豆腐,趁机摸一下她的手,笑嘻嘻地说“好嫩”,然后赶紧跑开,她气得脱下黑布鞋,朝男人身上狠狠扔去,男人跳着闪开,哈哈一笑。
   七月的上午,十一点左右,一个小男孩的声音准时响起,“卖冰棒了,卖冰棒了……”声音老练而稚嫩。然后一个背着木箱的小男孩缓缓走来,十一二岁左右,和我一般大小,若不是家境过于艰难,大人怎舍得让他小小年纪就顶着大日头出来卖冰棒。小男孩黑黑的,眼珠子像两个黑豆子似的滴溜溜地转,木箱太大,他太瘦小,沉重的木箱压得他有点走不动似的。每次看到他,大人们都会相继感慨两句,说这个伢子懂事,小小年纪就会赚钱,然后把他当成教育自己孩子的典范。有些大人不见得很想吃,但是想照顾一下他的生意,就会大声说:“伢子,停一下,我们这里要买几根冰棒。”小男孩就会在我家门口的树下停住,放下木箱,打开,揭开层层叠叠的旧棉絮,丝丝寒气渗出,取出几根冰棒。算账,找零,非常敏捷,生活让他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成熟和灵敏。有人夸他长大了肯定是个做生意的料。
   父亲周末从抚州归来,心情好,就会给我们买冰棒。钱交给二哥,让他负责买,我、二姐、二哥,一人一根。次日早饭后,急切盼着卖冰棒的声音响起,生怕今天小男孩不来,一旦父亲下午返回抚州,钱势必被二哥“贪污”。当卖冰棒的声音远远传来,我比听到过年的爆竹声还激动,和二姐扯着二哥连走带跑,往那个声音冲去。
  
   二
   夏天里,一声声“快来买西瓜了,又大又甜的西瓜了,不甜不要钱”很有感染力,让人听着仿佛吃到水润润的西瓜。卖西瓜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古铜色的肤色,裤脚扎到膝盖上,肩上搭着一条破毛巾,背着一个军用大水壶,推着一大板车的西瓜从丁家村过来的,走了十几里路,每次走到我们巷子,就停在金婶门前的空地上歇脚,边歇边吆喝。大家买西瓜喜欢挑挑拣拣,有的甚至用手指关节左敲敲,右敲敲,以此判断西瓜的好坏。他也不介意,憨厚一笑,躬身,一只脚踩地,一只脚踩在板车的架子上,用毛巾擦汗,“咕咚”地大口喝水。喝完用手抹去嘴角的水汁,爽朗地说:“西瓜都是好的,大家尽管挑。”浒湾的西瓜特别便宜,每家至少会买上一个,买上三五个就算多了,金婶一次竟然买了十几个,那次我恨不能做金婶的孩子。有人对金婶开玩笑地说,“你被那个卖西瓜的迷住了?买这么多干嘛,发财了。”金婶瞪了那人一眼,笑骂:“乱扯!”
   阴天,卖西瓜的没来,会有一个中年妇人挎着竹筐来卖香瓜。她头上有稀疏白发,眼神呆滞,颧骨很高,衣袖上尽是补丁。她断断续续地吆喝着——“卖香瓜了,卖香瓜了”,声音软绵绵的,一点也不吸引人,加上香瓜比西瓜贵,又不如西瓜解渴,所以买的人少。外婆平日最小气,却会买上一个,并感叹:这个女的可怜呀,然后把香瓜交给二姐,让我们分着吃。
   “叮叮当当”的声音一响起,就是卖麦芽糖的来了,我们小孩子哄拥而上。那是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举止间颇有闲云野鹤的意味。他住在豆豉湾,隔一段时间就会来我们巷子卖麦芽糖。买麦芽糖不要钱也可以,把家里用完的牙膏,破旧得不能再穿的塑料鞋或皮鞋,用坏的锅、刀,废铁等,都可以兑换不同分量的麦芽糖。一次秋梅馋麦芽糖谗得厉害,趁家里没人,把她妈穿的半旧拖鞋拿去换麦芽糖,还分了一点给我吃,她妈回来把她重重地打了一顿。后来卖麦芽糖的再来,有大人就坏坏地怂恿:“秋梅,快把你娘的鞋子拿来换糖吃。”秋梅羞红了脸跑开了。
   有一次在厦门竟然听到一阵“叮叮当当”响,让我感到无比亲切而熟悉,当看到一个挑着麦芽糖的老人走过时。那一瞬间,我仿佛捕捉到一丝故乡的痕迹。
  
   三
   难忘故乡的鸡鸣狗吠,牛嘶猪叫声,让生活趋于家常和质朴,让岁月抵达安稳和静美。
   每天黎明,院子里的公鸡准时报晓,“咯——咯——咯”,清脆而嘹亮,随后,左邻右舍家的公鸡也相继打鸣,声声“咯——咯——咯”此起彼伏。随后夹杂几声狗吠,“汪——汪——汪”,狗吠声更远。鸡叫声、狗吠声划破黎明的寂静,也拉开浒湾每一天日子的序幕。
   外公于鸡叫三遍后起床,轻轻走过穿堂,“吱呀”拉开穿堂的门,进入厨房,做早饭,隐隐有锅碗瓢盆的声响飘入房间,伴我滑向梦的深处。
   猪圈在厨房左侧,七点半左右,十几头猪在猪圈里开始“嗷嗷”叫,吵翻天,像大合唱,抑扬顿挫。隔壁鸡舍的母鸡看到猪们叫得起劲,不甘示弱,也“咯咯”地叫,气势上远逊色于猪。母亲说猪和鸡都饿了,和人一样,要吃早饭了。母亲煮着猪食,不时走到猪圈门口,手搭在门上,轻柔地对猪说:“别叫呀,快好了,快好了,饿了是吧。”母亲对我们说话都没有这么温柔,这些猪是母亲的小心肝,家里过年吃的肉,每个人的新衣,盖房子欠的钱,都指望这些猪呢。除非太忙,母亲一定要亲自喂猪。母亲对猪的吃食更是十分上心,从米糠到猪草,精挑细选,对猪的习性,了如指掌,所以母亲养的猪又肥又大,猪肉更香,在浒湾颇有点小名气。年底我们家的猪,猪肉贩子抢着要。一次,一头猪生病,不肯吃食,恰巧兽医出了远门,次日才回,那天母亲请假没去上班,整日愁眉不展的,饭也吃不下,一夜没合眼,第二天眼圈都黑了,脸色蜡黄,一大早就心急火燎赶去兽医家等他,请来兽医治好了猪,看到那头猪肯进食,才笑了。
   当母亲往三个猪槽倒猪食的时候,猪们叫得更为嘹亮。弄得经过院门的邻居停下,往院里一探头,说我们家的猪叫声好响呀,又夸母亲会养猪,年底一定会卖个好价钱的。说得母亲眉开眼笑。猪圈门一开,十几头猪像箭似的射向猪槽,“吧嗒”“吧嗒”地吃着猪食,咂嘴咂舌,吃得十分酣畅。母亲站在一旁,随时准备添加猪食,看到猪们吃得欢,母亲比自己吃饱了还开心。看猪在吃食,鸡们急了,不停地啄着鸡舍的门,恨不能飞出鸡舍,看来是饿坏了,外婆在菜地还未回,母亲不敢喂,外婆说必须等她回来喂。
   猪叫声和鸡叫声是我家最雄浑的音乐,奏响在一日三餐里,母亲和外婆说,她们爱听。
  
   四
   故乡的唢呐声是年少最常听到的乐器声。浒湾人把吹唢呐的人称为“吹喇叭的”,唢呐带着唐诗宋词的余韵,带着民间的风俗,田野的气息,响彻千年,响彻浒湾。
   浒湾人娶媳妇,嫁女儿,要吹唢呐,吹的是《百鸟朝凤》,喜庆,明媚,欢畅,听得人心头一热,仿佛天地间一派繁花似锦,每一天都是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但凡听到欢快的唢呐声,我们小孩子就赶紧朝唢呐声的方向跑,看新娘去。
   声音来自河堤,已有很多人把河堤两边围得水泄不通,大家翘首以盼。一列红红绿绿的队伍,在唢呐声的伴奏下,逶迤从临里渠的方向走来。最前头的是喇叭手,腮帮子鼓鼓的,嘴里像塞了一个兵乓球,为首的是张婶的丈夫秦叔,他是浒湾比较出名的喇叭手,做豆腐之余就吹唢呐。喇叭手经过我们身边时,声音响到极致,似有一万个烟花在绽放,“呼啦啦”地响;又似雨点般重重砸下,每一个都有力度和韧性,却不觉喧闹,只觉心里欢喜。喇叭手身后是推自行车的新郎,身上斜披一块红布,胸前一朵大红的花比太阳还闪亮,笑在他脸上乱跑。自行车后座上坐着一身火红的新娘,头一直低着,瞧不清她的脸,只见脖子一片雪白,发髻上插的一朵红花随着自行车的滚动在颤颤地抖。最后是挑嫁妆的挑夫和送亲队伍。人们交头接耳,根据嫁妆的多少和档次议论新郎的家底和新娘的身价。迎亲队伍往豆豉湾的方向而去,唢呐声变得越来越小,飘飘渺渺,轻柔如一池涟漪,最终无声无息。我莫名惆怅,仿佛一场繁华落幕了,一桌酒席结束了,真盼着娶亲的唢呐声持续嘹亮,让日子变得风生水起。
   浒湾丧葬也要吹唢呐。外公就是在声声悲凉的唢呐声中走向他最终的栖息地——大地之下。
   那年,我小小的身子裹在不合身的孝衣之下,被低泣的外婆牵着,跟在棺木后,脚步踉跄,含着泪花,恨恨地盯着那具黑乎乎的棺木,我觉得那是一个黑色的漩涡,吞噬了外公。母亲弓背,头发散乱,身子贴着棺木,两手不停用力拍打棺木,嚎啕大哭,边哭边喊:“我的爷呀,您就这么走了,让仔怎么办呀。“母亲的肩膀一耸一耸,头时而扬起,时而低下,连续几天的悲伤和劳累让她的脸色显得异常憔悴。印象中,母亲一向克制自己的情绪,从不在我们面前大哭,外公的离世让母亲肝肠寸断。
   唢呐声,母亲的哭喊声,在九月的天空下显得如此悲凉。过巷,穿堤,田野一派丰收景象,我只觉满目萧瑟,满目离愁,想着从此与外公天人永隔,不复相见,不由“哇哇”大哭。这是哀悼外公的泪,其中也有被唢呐刺激出的泪。当棺木被厚土彻底覆盖,唢呐声嘎然而止,我的心仿佛被抽空。从那一次,我害怕听到悲哀的唢呐声,因为那意味着死亡。
   唢呐,在故乡,吹奏喜悦,也吹奏悲伤;吹奏嫁娶,也吹奏死亡。
   如今的故乡,终日见不到几个人,冷清得让我想哭。曾经的叫卖声消失了,唢呐声也消失了,所有的喜悦与悲伤都随烟消散,在死亡多于嫁娶的故乡,即使有唢呐,也是对死亡的祭奠,不要也罢。好在,鸡鸣狗吠声还在。
  

共 41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深爱故乡的游子心中,故乡的声音永远响在耳畔,旋律一定是刻在心上的。尽管身处闹市,人车红尘,尘世嘈杂,但永远不会扰乱游子心中的故乡之音。故乡的叫卖声,带起了年少时的欢乐,还有那纯粹的烟火气。豆腐,是张婶的精神寄托,生活依靠。外婆告诉孩子们豆腐就是肉,甚至比肉还香。张婶磨豆腐有故事,省个零头,还有男人来打趣,也不恼,淳朴而有趣的生活旋律,插进了插曲,也不会干扰了主旋律。小男孩买冰棒,从小就解除生意,懂得人情世故。买冰棒的声音,永远吸引着作者,那声音比过年的鞭炮声更人类,更能打动孩子们的心。夏天的西瓜,金婶疯了,居然抢了十几个西瓜,当然少不了和卖西瓜的扯上一段关系。外婆居然从卖香瓜的妇女身上看到了卖瓜人的身世。卖了废品买麦芽糖,那阵叮当响的声音,居然穿透岁月又来到耳畔。故乡最动听的声音是鸡报晓,狗汪汪。最香的声音就是猪嗷嗷,作者的母亲生怕猪患病,耽搁了杀年猪。母亲甚至以为谁家的猪叫得响,吃食时吧嗒吧嗒,那就是音乐就是旋律,因为在母亲的心中,那是生活的变奏曲。故乡的唢呐声,是最响的民风,娶媳妇,必须有唢呐声,那是新婚人最甜的声音记忆。唢呐换成悲切的声调,那是给亡者送行,一声唢呐起,一片恸哭,揪人心肠。喜也唢呐,悲也唢呐,欢喜与悲伤,都在唢呐声声里。作者笔下的故乡,是汇聚了美声的音乐殿堂,各种声音,奏成了故乡生活的交响曲,每一种声音都是乡音,都带着磁性。声音穿起了朴素的故乡生活,声音,唱响了故乡的韵律。可能我们写故乡不大关注这个角度,作者的视觉很特别,捕捉了不易存放的声音,让我们在温暖的文字叙述里感受故乡声音的持久魅力。如果写声音,一味地描摹,就少了韵味,作者以声音带起那些温暖而有趣的故事,就像给故乡的乐声谱写了歌词,一下子将故乡最本色的故事推送到我们眼前。各种声音在故乡交织,构成的是烟火生活的乐章,声音,对于游子而言,嘈杂会变成曲调,红尘声起,会带着游子走进生活的经典。声音是民俗里最动听的曲子,作者向我们推送了一场尘世生活的大合唱。节奏分明,声调悦耳,闻之如醉,拾取如宝。【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17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17 06:28:49
  故鄉的样子,十几年后,已变得不能再认识了,但奇怪得很,曾經故乡的声音却如在耳,从不变声,依然喧闹,依旧可还原。作者笔下的故乡声音,丰富生动,如一曲交响乐,章节完整,旋律优美。一读会被故乡温柔之声包围,很有艺术感染力。感谢作者对东篱的一如既往的热爱,远握,谨祝创作愉快!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简柔        2025-01-17 10:48:45
  谢谢老师精彩编辑,谢谢鼓励。乡音亲切,自然,淳朴,如潺潺不息的流水,响彻在心灵的河床。故乡冷清了,我在乡音里走进昔日的故乡,把温暖的时光捡起珍藏。祝老师新春愉快。
2 楼        文友:枫桦        2025-01-17 07:06:28
  以声音来表现故乡的特质,别出心裁!文章里卿凝聚的故乡神韵,是铬刻在灵魂澡处的!故乡的音符是那么的根深蒂固,是那么的清幽深远,让人觉得荡气回肠,百转千回!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简柔        2025-01-17 10:51:31
  谢谢老师精彩解读。一曲曲乡音,如歌如曲,我在乡音里与故乡人相聚,有喜悦,有惆怅。祝老师新春愉快。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1-17 08:00:32
  在老师故乡的声音中,我仿佛回到了故乡,这些声音,曾经在我耳畔一次次回响。文章循着每个声音的小故事展开,每个故事讲得恰到好处,温暖,质感,不拖沓。文章的层次推进非常聪慧,最后才提到唢呐声,写出这些欢喜的声音里淡淡的悲伤。结尾很有味道,平白的句子,深长的味道。好棒的美文,拜读学习,顺祝冬日愉快,万事如意!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简柔        2025-01-17 10:54:30
  谢谢老师精彩解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乡声音,有的声音是共性的,也是个性的。那一个故事像一幅优美的画,铺在记忆里,立体生动。祝新春愉快。
4 楼        文友:佳华        2025-01-17 09:43:32
  叫卖的声音,生灵的声音,活着和死去的声音,在各种各样的声音里,故乡一点点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乡愁一点点的洇开。很亲切,很柔美,很触动心弦的一篇美文。
回复4 楼        文友:简柔        2025-01-17 10:56:54
  谢谢老师精彩解读。乡愁在回忆里蔓延,变成一种美丽而忧伤的情绪。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所有的声音也永恒的响亮。祝老师新春愉快。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1-17 13:48:01
  各种叫卖声、家畜家禽的叫声、唢呐声等,是作者故乡最温暖的声音,其音悠长,唤醒了作者绵绵不绝的回忆,瞬间回到纯真纯美的童年时光。每个声音都与故事相连,每个音符都谱写着隽永的华章!唯美的文笔,清透的天籁之音,从旧时光里徐徐传来,在心海深处荡起涟漪。妙作,才思敏捷,盛赞,问候简柔,冬安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简柔        2025-01-17 18:10:38
  年少的故乡又清幽又热闹,充满了世俗的烟火气,每一天都是生动有趣的日子,纯美的时光里荡漾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当我们这一代人长大,走出,故乡渐渐走向苍凉,清寂。谢谢莲香精彩解读。你的点评是我坚持写文最大的力量。祝新春愉快。
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1-17 14:59:36
  故乡的声音,是挥之不去的,哪怕过去了几十年,各种声音犹在耳边。买卖吆喝声,孩子们的嬉闹声,家禽家兽的叫唤声,每每想起,都是非常亲切的。老师的美文让我也想起故乡的声音来了。好文章,学习点赞,祝老师工作愉快!
回复6 楼        文友:简柔        2025-01-17 18:13:42
  我们有着各自的故乡,我们故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声音,我现在最怀念鸡鸣狗吠声,我觉得那种声音有旧时光倒流的感觉。谢谢红花老师精彩解读。祝新春愉快。
7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1-17 15:16:09
  这篇散文以独特视角写故乡声音,如豆腐叫卖、鸡狗猪叫、唢呐声等,将温暖有趣的故事融入其中,展现烟火生活。作者以声绘乡,把嘈杂化为曲调,推送了一场尘世生活的大合唱,让读者感受乡音的持久魅力。 问候简柔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7 楼        文友:简柔        2025-01-17 18:17:03
  在江山看到有的文友写故乡的声音,于是我想起自己的故乡,想起年少时故乡里留给我印象深刻的声音。叫卖声是最有趣的。谢谢老师精彩解读。祝新春愉快。
8 楼        文友:石叶六        2025-01-17 22:22:09
  自从到江山,只是读美文,就让我的人文地理知识增长了很多。今儿特意查了浒湾在哪里,简柔老师的故乡是江西。故乡的声音纯粹、动人,流淌在心间,唤起无尽的思念与归属感。文章如行云流水,动人心弦,拜读学习,祝老师冬安,开心快乐!
回复8 楼        文友:简柔        2025-01-18 10:16:26
  谢谢石叶老师精彩解读。我也是,自入江山,看文章,彼此交流,长了不少人文地理知识,对熟悉的文友都知道他们来自哪里。我们在自己的故乡里都有自己熟悉的声音。祝老师新春愉快。
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1-17 22:53:39
  老师文章的格调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篇更接地气,生活化,老师的尝试是成功的。这些声音都很熟悉,现在很多都几近消失,我还记得有换鸡蛋的,换大米的,锔锅锔碗,蹦爆米花的,还有盖房子打夯的号子声......都能让人新奇,兴奋一阵子。我们的故乡都慢慢的走远了。拜读老师佳作,恭喜获精!
回复9 楼        文友:简柔        2025-01-18 10:23:26
  老师深夜还在看文呀,你的留言又勾起我的回忆,补锅声,爆米花声,上房号子声我们那里也有,还有补伞声,磨刀声。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手艺人都消失了,可惜。这个时代,很多人的故乡在沦陷。谢谢老师精彩解读,祝新春愉快。
10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1-18 06:35:16
  我们家乡有一句俗语:袖笼里的黄眉拉出来就叫。老师是锦心绣口,写什么成什么。向老师学习!祝老师身体康健!
回复10 楼        文友:简柔        2025-01-18 10:25:00
  老师谬赞,笔力尚浅,还需要像江山文友好好学习。感谢老师的关注。祝老师新春愉快。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