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走亲戚拜年(散文) ——故乡的年之十
一
“从前,路很长,马车慢。”一段慢时光,总是驻在我们的心中。
从前拜年,节奏很慢,人们有充足的时间聊天、玩耍,是一种悠闲生活状态。而现在,走亲戚拜年,更多的像走过场,快快赶到,匆忙赶回。应了“点到为数”的说法。
那个年代,走亲戚拜年,总是觉得路途遥远,因为那时绝大多数人都是走路去亲戚家。马车牛车,也没有。所谓的“车马慢”是我们看着路上的车马感觉。所以,小时候去亲戚家拜年,真的是“路很长,慢慢走”。
我小时候,一条巷子,四五十户人家,有自行车的家庭很少,好像只有七八部自行车。在这仅有的七八部自行车之中,还有两三部“光杆司令”,脚踏板早已不知去向,只剩下光溜溜的轴承;车轮上方的挡泥板也没有了;只有两个轮子加上一个生锈的车架子,骑上能跑,除了铃铛不响,整个车都在响。链条随时可能夹住裤脚,车闸似有似无,整个自行车已经老掉牙了。这样的自行车,如果没有丰富的骑车经验,一般人是很难驾驭的。平时,如果想借这种自行车,主人倒是爽快,但是不一定安全。如果谁家有崭新的自行车,性能良好,主人是轻易不外借的,生怕不小心磕着碰着,生怕借车的人不爱惜。所以,如果不是很亲近的关系,没有十足的把握,最好还是免开尊口,十有八九借不到,反倒让双方都很尴尬。改变时光的速度,寄希望于自行车,这是一个时代的样子。我们经历了从一穷二白开始转折的时刻,自行车成为时光的记忆。
走路,那时戏谑为“坐11号汽车”。所以,那时走亲戚拜年,一天只能去一家。换句话说,到亲戚家拜年,是早去晚回的那种。
二
冬天白天短,吃过早饭,收拾东西,换好走亲戚穿的衣服,围上围巾,戴好套袖,提着装花馍的篮子,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人多的时候,在路上花馍篮子则是换着提。村口也有人看着,这是一道过年的风景。
一路走,一路聊天。如果没有人聊天,就四处看看。路上常常能碰到走亲戚拜年的人,都是提着篮子,缩颈弓背。路两旁的树木,只有光秃秃的树干,在寒风中摇晃。田野中的麦苗,似乎也怕寒冷,变成灰绿色。如果几个小孩子同行,少不了追逐打闹,不一会,感觉不到寒冷了,甚至有点热了,围巾也解开了,戴着套袖也嫌麻烦,统统放在篮子上面,继续玩耍。
等到了亲戚家,已是接近中午。一进门,大喊“XX,我们给你拜年来了!”等到主人出来迎接,相互问候新年好,还要给长辈磕头,长辈则要给小孩发压岁钱。那个年代穷,能给每个小孩发一毛钱的,已经是不错了。多一点的,两毛、五毛则非常少。如果小孩子太多,干脆就不发压岁钱,端出来一篮子爆米花,这就是与平时不同的招待了。
接下来,孩子就聚在一起玩耍,大人就要负责做饭了。拜年和平时不同,做饭是有讲究的。虽然冬天白天很短,但是却要连吃两顿饭:哨子馄饨、菜肉馒头加米汤。有的人嫌麻烦,或者感觉过年时人吃不了多少,就干脆来个二合一。先给每人来一碗哨子馄饨,接着将热菜凉菜一起端上来,就着馒头吃。
过年,那时真不在于排场,是氛围。大人们看着前来的孩子们,脸上挂着笑,那就是过年的样子。
三
哨子馄饨是合阳老家招待客人专门做的一种面食。馄饨是空心的,馄饨面皮擀的薄薄的,个头小小的,大概有指头尖那么大,总之越小越好,越小越讲究。如果馄饨的面皮厚了,个头大了,人家会说这家人做饭不够讲究,太粗糙,像山里人。哨子是切得小小的红白萝卜丁,加粉条白菜等混在一起炖的,当然有不少汤汁。馄饨在开水锅里煮熟,捞出来,浇上一点点哨子。吃的时候加上柿子醋、红油烫的辣子面。吃下去热乎乎的,其实就是饭前一碗汤饭。
过年招待客人的菜,也和平时不同。讲究十盘子八碗。菜的数目要双数,如果是十碗,就叫十全席,这是招待客人的最高规格。一般情况,六碗八碗居多。在老家,过年天气寒冷,菜都是年前做好的,放在大盆子里,然后放在人们不常住的房间,当然也是天然的冰箱。如果客人来了,拿几个碗,将各种菜分出来一些。如果是肉菜或者有肉汤的菜,就连同碗放在箅子上加热,通常有辣子肉、红白萝卜烩菜、豆腐白菜,规格高一点的,还有油炸的鸡蛋面块蒸白菜丝、油炸面粉裹肉块蒸海带丝、油炸红薯丸子等,再加上凉菜,如拌红萝卜丝、拌白萝卜丝、凉拌豆芽粉丝等。如果经济状况好的,买肉多一点的,可能会有八块子(肥肉块)、肘子等,凉拌的可能会有猪耳朵之类的下酒菜,不过这种情形很少。
热菜之中,多数是带汤的,菜不多,汤水不少,所以老家的这种十全席还有一个更形象的名称叫汤水席。碗呢,一般用的是底小口大、两寸多高度的碗;菜呢,看起来有大半碗,其实总量也不多,夹起来可能就一两大筷子,说起来有十盘八盘菜,如果菜碗都装满的话,充其量就四五碗罢了。如果吃饭的人多一点,菜的份量远远不够。当然,过年讲究谦让,讲究礼节,非得这样。大家也心照不宣,吃的时候都客客气气,你推我让,多吃馒头少吃菜。更多的时候,桌子上的肉菜似乎有剩余,代表主人盛情招待。也有不怎么客气的,有菜就吃。吃了不久,碗里的菜就见底了,主人就有点尴尬,说:“你吃菜,蘸点菜汤。”如果这样,恐怕连菜汤也蘸得干干净净。
粮食短缺、经济困难的年代,亲戚之间能够这样热情招待,已经是尽到最大的努力了。
无论如何,走亲戚拜年,大家还是开开心心,和和气气,这是亲戚之间的情谊,更是亲人之间相互礼让、相互挂念的见证了。
吃过饭,如果时间还早,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抹花花牌,抹牌当然不赌钱,照样是用玉米粒赌输赢,图个热闹。
四
过年走亲戚,一般来说是有先后顺序:初二到舅舅家,初三姑姑姨妈家,初四新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然后去老姨家、老舅家等等,大概是由近到远吧。当然,也不是不能变通,如果有什么事情,大家可以商量调整,如前一年有老人去世,大年初二要安新主位,这一天所有的亲戚都要来,吃过饭要去坟地烧纸,回到家在牌位前敬礼磕头。这样一来,就表示前一年去世的人,已经和祖先一起,逢年过节时,接受子孙后代的祭祀和礼拜。
或者有些人家认为年后大家有空闲,安排订婚、结婚、给孩子过满月、过周岁等。这样跟拜年二合一,图省事图方便,也节省。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初二去舅舅家拜年。其实,我们去舅舅家拜年,是没有压岁钱的。母亲说,舅舅的外甥外甥女太多了,所以都不发压岁钱了。喜欢去的原因,当然是因为那一天,姨妈一家、四姨一家、六姨一家、我们一家、还有五姨的儿子等,约好都去舅舅家,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再加上大表哥的儿子女儿,二三十个人,都是熟识的人,热热闹闹。这一天,外公外婆也非常高兴,儿女齐聚,孙子重孙子齐聚一堂,人丁兴旺啊!
我们小一点的,就看看舅妈和姨妈、母亲、四姨几个人忙着做饭,听听表哥表姐们聊天,或者跑到巷子里去玩耍。
有时天气特别冷,就到外婆的热炕上暖和暖和。外婆怕冷,所以外婆的炕烧得特别热乎,一边暖着,一边跟外婆聊天,外婆有时会问我们一些事情,我们就一一回答。那时,感觉外婆特别随和,非常亲切。因为平时在家,母亲有时会给我们讲讲外婆,在母亲的讲述中,外婆对子女非常严厉,如果子女有错,轻则骂,重则打,而且是那种打的特别狠。“就是那些地主,对待长工也不敢那样打啊!”母亲时常叹息自己小时候生活的不幸。正是应了那句俗话“人老隔辈亲啊!”
五
最不想去拜年的亲戚家,当然是老舅家。那是父亲的舅舅家。父亲也可怜,奶奶早早去世,是爷爷独自抚养了四个孩子。父亲的舅舅,已经去世了,只有一个舅妈和他的儿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通常是初五之后,父亲就要去老舅家拜年。老舅家距离远一些,大概七八里路。那时太小,走路慢,我们几个孩子都不大喜欢跟着父亲去。可是父亲也不愿意一个人走那么远的路,不想太寂寞,非得叫我们其中的一个陪他去。我跟着父亲去过几次,比去我舅舅家远了三倍还多,大概是去姨妈家路程的两倍。在路上,有时和父亲随意聊点什么,只感觉路途遥远,走得辛苦。
到了那里,都是老亲戚,都不认识。对我来说,也没有同龄人一起玩。我一个人呆着,真的很无聊。相互问个好,老舅妈还经常不在家,只有她儿媳妇在家,感觉人家不冷不热的。招待的饭菜,也是简简单单,没有过年时热闹的气氛。西头的一家,是一对老夫妻,似乎看着比外公外婆还要老,可是父亲让我叫叔叔婶婶,大概是父亲的老表哥。辈分有点乱,但只要有个称呼,人家觉得我们就是懂事的孩子吧。
去老舅家拜年,有一年恰好碰到他们家有好多亲戚,吃饭时,光是小孩子就坐了一围,热闹得很,可是那些小孩子我一个都不认识,也没有人和我说话。吃饭前,主人来发压岁钱,大概都是一毛两毛钱,最让我生气的是其他孩子都有,而我没有。也许他们觉得这很正常,而我心里却很不舒服。我想,大概我不是他们家最近的亲戚。这样想着,就有点释然了,可是后来就更不想去那里拜年了。不喜欢那种陌生感,也不喜欢那种人家似乎不大欢迎的感觉。毕竟,那时的一毛钱,能买十个糖呢!
我工作以后,父亲去世满“头七”的时候,按照传统礼节,我们必须去老舅家谢孝。那时老舅妈已经去世,我们兄弟姐妹一起去老舅家,见到老舅的儿子儿媳。那一次,也许是因为我们都长大了,也许因为这是最后一次亲戚间的来往,主人倒是热情地招待了我们,聊了父亲生前的一些事情。父亲去世后,这门亲戚以后就不再走动了。
有一次,我跟大姐聊天,大姐告诉我,她听母亲说过,父母刚结婚那几年,老舅还健在,他对我父母特别好。逢年过节,父母去老舅家,老舅非常热心,热情招待,一定挽留他们多住几天。如果逢上赶集的日子,老舅还会特意套上马车,带着父母到集市上逛一逛,给父母买好东西吃。后来老舅去世了,亲戚情分就淡了许多。
六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自行车、摩托车、农用三轮车,甚至小面包车、小汽车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过年拜年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路上花费的时间少了,走亲戚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大概除了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到其他亲戚家拜年,都是一天安排两三家,有的亲戚家,礼节到、礼品到,寒暄几句,就到下一家去了。走亲戚拜年大概两三天就结束了。
春节拜年,一般初五初六就差不多了。初五是破五,讲究吃饺子,勤快的人家,过了初五就开始干活了。
方便是方便了,可是,我依然怀念那个从前慢的拜年节奏,我总以为,那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那是多么正式而隆重的拜年方式!
二〇二五年一月十六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