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走亲戚拜年(散文)

精品 【东篱】走亲戚拜年(散文) ——故乡的年之十


作者:同淑君同淑君 秀才,2232.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9发表时间:2025-01-26 05:53:41
摘要:那个年代,走亲戚拜年,总是觉得路途遥远,因为那时绝大多数人都是走路去亲戚家。马车牛车,也没有。所以,小时候去亲戚家拜年,真的是“路很长,慢慢走。”


   “从前,路很长,马车慢。”一段慢时光,总是驻在我们的心中。
   从前拜年,节奏很慢,人们有充足的时间聊天、玩耍,是一种悠闲生活状态。而现在,走亲戚拜年,更多的像走过场,快快赶到,匆忙赶回。应了“点到为数”的说法。
   那个年代,走亲戚拜年,总是觉得路途遥远,因为那时绝大多数人都是走路去亲戚家。马车牛车,也没有。所谓的“车马慢”是我们看着路上的车马感觉。所以,小时候去亲戚家拜年,真的是“路很长,慢慢走”。
   我小时候,一条巷子,四五十户人家,有自行车的家庭很少,好像只有七八部自行车。在这仅有的七八部自行车之中,还有两三部“光杆司令”,脚踏板早已不知去向,只剩下光溜溜的轴承;车轮上方的挡泥板也没有了;只有两个轮子加上一个生锈的车架子,骑上能跑,除了铃铛不响,整个车都在响。链条随时可能夹住裤脚,车闸似有似无,整个自行车已经老掉牙了。这样的自行车,如果没有丰富的骑车经验,一般人是很难驾驭的。平时,如果想借这种自行车,主人倒是爽快,但是不一定安全。如果谁家有崭新的自行车,性能良好,主人是轻易不外借的,生怕不小心磕着碰着,生怕借车的人不爱惜。所以,如果不是很亲近的关系,没有十足的把握,最好还是免开尊口,十有八九借不到,反倒让双方都很尴尬。改变时光的速度,寄希望于自行车,这是一个时代的样子。我们经历了从一穷二白开始转折的时刻,自行车成为时光的记忆。
   走路,那时戏谑为“坐11号汽车”。所以,那时走亲戚拜年,一天只能去一家。换句话说,到亲戚家拜年,是早去晚回的那种。
  
   二
   冬天白天短,吃过早饭,收拾东西,换好走亲戚穿的衣服,围上围巾,戴好套袖,提着装花馍的篮子,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人多的时候,在路上花馍篮子则是换着提。村口也有人看着,这是一道过年的风景。
   一路走,一路聊天。如果没有人聊天,就四处看看。路上常常能碰到走亲戚拜年的人,都是提着篮子,缩颈弓背。路两旁的树木,只有光秃秃的树干,在寒风中摇晃。田野中的麦苗,似乎也怕寒冷,变成灰绿色。如果几个小孩子同行,少不了追逐打闹,不一会,感觉不到寒冷了,甚至有点热了,围巾也解开了,戴着套袖也嫌麻烦,统统放在篮子上面,继续玩耍。
   等到了亲戚家,已是接近中午。一进门,大喊“XX,我们给你拜年来了!”等到主人出来迎接,相互问候新年好,还要给长辈磕头,长辈则要给小孩发压岁钱。那个年代穷,能给每个小孩发一毛钱的,已经是不错了。多一点的,两毛、五毛则非常少。如果小孩子太多,干脆就不发压岁钱,端出来一篮子爆米花,这就是与平时不同的招待了。
   接下来,孩子就聚在一起玩耍,大人就要负责做饭了。拜年和平时不同,做饭是有讲究的。虽然冬天白天很短,但是却要连吃两顿饭:哨子馄饨、菜肉馒头加米汤。有的人嫌麻烦,或者感觉过年时人吃不了多少,就干脆来个二合一。先给每人来一碗哨子馄饨,接着将热菜凉菜一起端上来,就着馒头吃。
   过年,那时真不在于排场,是氛围。大人们看着前来的孩子们,脸上挂着笑,那就是过年的样子。
  
   三
   哨子馄饨是合阳老家招待客人专门做的一种面食。馄饨是空心的,馄饨面皮擀的薄薄的,个头小小的,大概有指头尖那么大,总之越小越好,越小越讲究。如果馄饨的面皮厚了,个头大了,人家会说这家人做饭不够讲究,太粗糙,像山里人。哨子是切得小小的红白萝卜丁,加粉条白菜等混在一起炖的,当然有不少汤汁。馄饨在开水锅里煮熟,捞出来,浇上一点点哨子。吃的时候加上柿子醋、红油烫的辣子面。吃下去热乎乎的,其实就是饭前一碗汤饭。
   过年招待客人的菜,也和平时不同。讲究十盘子八碗。菜的数目要双数,如果是十碗,就叫十全席,这是招待客人的最高规格。一般情况,六碗八碗居多。在老家,过年天气寒冷,菜都是年前做好的,放在大盆子里,然后放在人们不常住的房间,当然也是天然的冰箱。如果客人来了,拿几个碗,将各种菜分出来一些。如果是肉菜或者有肉汤的菜,就连同碗放在箅子上加热,通常有辣子肉、红白萝卜烩菜、豆腐白菜,规格高一点的,还有油炸的鸡蛋面块蒸白菜丝、油炸面粉裹肉块蒸海带丝、油炸红薯丸子等,再加上凉菜,如拌红萝卜丝、拌白萝卜丝、凉拌豆芽粉丝等。如果经济状况好的,买肉多一点的,可能会有八块子(肥肉块)、肘子等,凉拌的可能会有猪耳朵之类的下酒菜,不过这种情形很少。
   热菜之中,多数是带汤的,菜不多,汤水不少,所以老家的这种十全席还有一个更形象的名称叫汤水席。碗呢,一般用的是底小口大、两寸多高度的碗;菜呢,看起来有大半碗,其实总量也不多,夹起来可能就一两大筷子,说起来有十盘八盘菜,如果菜碗都装满的话,充其量就四五碗罢了。如果吃饭的人多一点,菜的份量远远不够。当然,过年讲究谦让,讲究礼节,非得这样。大家也心照不宣,吃的时候都客客气气,你推我让,多吃馒头少吃菜。更多的时候,桌子上的肉菜似乎有剩余,代表主人盛情招待。也有不怎么客气的,有菜就吃。吃了不久,碗里的菜就见底了,主人就有点尴尬,说:“你吃菜,蘸点菜汤。”如果这样,恐怕连菜汤也蘸得干干净净。
   粮食短缺、经济困难的年代,亲戚之间能够这样热情招待,已经是尽到最大的努力了。
   无论如何,走亲戚拜年,大家还是开开心心,和和气气,这是亲戚之间的情谊,更是亲人之间相互礼让、相互挂念的见证了。
   吃过饭,如果时间还早,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抹花花牌,抹牌当然不赌钱,照样是用玉米粒赌输赢,图个热闹。
  
   四
   过年走亲戚,一般来说是有先后顺序:初二到舅舅家,初三姑姑姨妈家,初四新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然后去老姨家、老舅家等等,大概是由近到远吧。当然,也不是不能变通,如果有什么事情,大家可以商量调整,如前一年有老人去世,大年初二要安新主位,这一天所有的亲戚都要来,吃过饭要去坟地烧纸,回到家在牌位前敬礼磕头。这样一来,就表示前一年去世的人,已经和祖先一起,逢年过节时,接受子孙后代的祭祀和礼拜。
   或者有些人家认为年后大家有空闲,安排订婚、结婚、给孩子过满月、过周岁等。这样跟拜年二合一,图省事图方便,也节省。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初二去舅舅家拜年。其实,我们去舅舅家拜年,是没有压岁钱的。母亲说,舅舅的外甥外甥女太多了,所以都不发压岁钱了。喜欢去的原因,当然是因为那一天,姨妈一家、四姨一家、六姨一家、我们一家、还有五姨的儿子等,约好都去舅舅家,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再加上大表哥的儿子女儿,二三十个人,都是熟识的人,热热闹闹。这一天,外公外婆也非常高兴,儿女齐聚,孙子重孙子齐聚一堂,人丁兴旺啊!
   我们小一点的,就看看舅妈和姨妈、母亲、四姨几个人忙着做饭,听听表哥表姐们聊天,或者跑到巷子里去玩耍。
   有时天气特别冷,就到外婆的热炕上暖和暖和。外婆怕冷,所以外婆的炕烧得特别热乎,一边暖着,一边跟外婆聊天,外婆有时会问我们一些事情,我们就一一回答。那时,感觉外婆特别随和,非常亲切。因为平时在家,母亲有时会给我们讲讲外婆,在母亲的讲述中,外婆对子女非常严厉,如果子女有错,轻则骂,重则打,而且是那种打的特别狠。“就是那些地主,对待长工也不敢那样打啊!”母亲时常叹息自己小时候生活的不幸。正是应了那句俗话“人老隔辈亲啊!”
  
   五
   最不想去拜年的亲戚家,当然是老舅家。那是父亲的舅舅家。父亲也可怜,奶奶早早去世,是爷爷独自抚养了四个孩子。父亲的舅舅,已经去世了,只有一个舅妈和他的儿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通常是初五之后,父亲就要去老舅家拜年。老舅家距离远一些,大概七八里路。那时太小,走路慢,我们几个孩子都不大喜欢跟着父亲去。可是父亲也不愿意一个人走那么远的路,不想太寂寞,非得叫我们其中的一个陪他去。我跟着父亲去过几次,比去我舅舅家远了三倍还多,大概是去姨妈家路程的两倍。在路上,有时和父亲随意聊点什么,只感觉路途遥远,走得辛苦。
   到了那里,都是老亲戚,都不认识。对我来说,也没有同龄人一起玩。我一个人呆着,真的很无聊。相互问个好,老舅妈还经常不在家,只有她儿媳妇在家,感觉人家不冷不热的。招待的饭菜,也是简简单单,没有过年时热闹的气氛。西头的一家,是一对老夫妻,似乎看着比外公外婆还要老,可是父亲让我叫叔叔婶婶,大概是父亲的老表哥。辈分有点乱,但只要有个称呼,人家觉得我们就是懂事的孩子吧。
   去老舅家拜年,有一年恰好碰到他们家有好多亲戚,吃饭时,光是小孩子就坐了一围,热闹得很,可是那些小孩子我一个都不认识,也没有人和我说话。吃饭前,主人来发压岁钱,大概都是一毛两毛钱,最让我生气的是其他孩子都有,而我没有。也许他们觉得这很正常,而我心里却很不舒服。我想,大概我不是他们家最近的亲戚。这样想着,就有点释然了,可是后来就更不想去那里拜年了。不喜欢那种陌生感,也不喜欢那种人家似乎不大欢迎的感觉。毕竟,那时的一毛钱,能买十个糖呢!
   我工作以后,父亲去世满“头七”的时候,按照传统礼节,我们必须去老舅家谢孝。那时老舅妈已经去世,我们兄弟姐妹一起去老舅家,见到老舅的儿子儿媳。那一次,也许是因为我们都长大了,也许因为这是最后一次亲戚间的来往,主人倒是热情地招待了我们,聊了父亲生前的一些事情。父亲去世后,这门亲戚以后就不再走动了。
   有一次,我跟大姐聊天,大姐告诉我,她听母亲说过,父母刚结婚那几年,老舅还健在,他对我父母特别好。逢年过节,父母去老舅家,老舅非常热心,热情招待,一定挽留他们多住几天。如果逢上赶集的日子,老舅还会特意套上马车,带着父母到集市上逛一逛,给父母买好东西吃。后来老舅去世了,亲戚情分就淡了许多。
  
   六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自行车、摩托车、农用三轮车,甚至小面包车、小汽车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过年拜年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路上花费的时间少了,走亲戚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大概除了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到其他亲戚家拜年,都是一天安排两三家,有的亲戚家,礼节到、礼品到,寒暄几句,就到下一家去了。走亲戚拜年大概两三天就结束了。
   春节拜年,一般初五初六就差不多了。初五是破五,讲究吃饺子,勤快的人家,过了初五就开始干活了。
   方便是方便了,可是,我依然怀念那个从前慢的拜年节奏,我总以为,那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那是多么正式而隆重的拜年方式!
  
   二〇二五年一月十六日星期四
  

共 41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回忆过去拜年情景的文章写得很有生活气息,那浓浓的亲情画面写得出彩。全文以过去拜年的经历贯穿始终。拜年的交通工具、这家那家的饮食、哪家能得到多少压岁钱等等细节写得比较详细,特别是对旧自行车的描写、十盘八碗的刻画、哨子混沌美食的描述等,写得很成功,生动形象地还原了曾经拜年时的场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将过去拜年节奏慢、重情谊与现代的速去速回的拜年形式做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拜年方式的怀念,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深思。文章感情真挚,结构清晰,语言质朴,连贯性强。 很美的文章,力荐各文友欣赏,感谢老师投稿东篱。祝老师开心每一天!【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26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1-26 06:13:25
  小时候拜年,的确是路很长,慢慢走,路上行人谈笑风生,那时候的拜年场景很温馨,拜年的味道很浓,心情也很美好。老师的文写得很详细,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学习点赞,祝老师开心每一天!
回复1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26 18:44:17
  非常感谢红花草编辑精彩的编者按!一说起小时候走亲戚拜年,我就自然想起了:“从前,路很长,马车慢。”其实,那个年代,我们连马车也没有,只有走路。三里、五里甚至八里十里,都是走路。也许小孩子走路慢,总觉的半天时间都花在路上。到了亲戚家,聊一会天,抹一会牌,吃过饭再回家,天已经擦黑了。有时风大下雪天,迎着风,顶着雪,更是觉的路程遥远。问候红花草文友,祝你生活愉快!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1-26 07:02:33
  那时候拜年,热热乎乎挺有意思。我吃过很多陕西的面食,但文中的哨子馄饨还是没吃过,诱人。通过拜年,表达淳朴的民风,这是那时候乡村的一大特色。老师写得很细腻生动,如在眼前。现在年味差了,估计都微信拜年了,拜年货都不知带啥好,家家都不缺,网上卖啥的都有,也说明国家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好文拜读,顺祝春节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26 18:49:27
  非常感谢韩格拉图文友的精彩点评!是的,那个年代拜年确实感觉是热乎乎的,特别是到了亲戚家,坐到热乎乎的土炕上,温暖舒适,等着吃饭。那个等待的过程,是特别天心,况且通常还有爆米花吃呢。现在,老家人们拜年走亲戚送礼,除了花馍,还可以送大米、面粉、食用油、鸡蛋等,这些礼物,平时都用的着,实惠体面,人人喜欢。当然,过年吃的东西,平时都有,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许多。说到底,还是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国家政策好。问好韩格拉图文友!祝你生活愉快!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1-26 07:58:49
  这篇回忆拜年的散文,生活气息浓郁,亲情画面出彩。以过去经历贯穿,交通、饮食、压岁钱细节详写,旧自行车等刻画生动。对比今昔拜年形式,情感真挚,结构清晰,语言质朴连贯,令人沉浸其中,深思不已。 问候同淑君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26 18:56:02
  非常感谢滴善斋文友精彩点评!是的,社会在发展,拜年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特别是交通工具,变化简直太快了,真是飞速发展。小时候,因为没有自行车,只要出门,就觉的为难。年轻人真不想走路,可是自行车又少,所以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将来有钱了,先买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如果踏上看到有人骑着崭新的自行车,感觉那个人一定是有钱人,自行车可以当作身份的象征。而现在,即使开着汽车,也不见得就有钱。问候滴善斋文友,祝你生活愉快!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6 09:12:33
  过年走亲戚,把时间放在了漫长的乡路上。拜年,是最隆重的过年,但孩子们心中也体会到了亲疏远近的人情态度。作者笔下的拜年,充满了从前时光的味道,写出了乡情乡愁。点赞!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26 19:04:09
  非常感谢怀才社长的精彩点评和润色!“孩子们心中也体会到了亲疏远近的人情态度”,是的,小时候的心理,敏感又多疑,也许是因为家里孩子多,父母又忙碌,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和照顾孩子,孩子也就早早知道了看父母脸色。和别人相处,也是处处小心,不能给家长惹事,不要给家长添麻烦,当然少不了经常委屈自己,求得平定无事。但是,有些事,终究是会在心里留下不愉快,留下深深的痕迹。这些痕迹,随着自己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见识的增长,有的渐渐淡忘,有的选择了原谅,或者慢慢让自己释然。问好社长!祝社长生活愉快!
5 楼        文友:岚亮        2025-01-26 09:22:34
  走亲戚拜年,在我老家叫“牧年”。记得儿时,这是我十分期待的事,因为去拜年,不仅有零食吃、点心吃,还有压岁钱。老师此文,回忆满满,重现了旧时光,甚是暖心。拜读佳作,问好新年!
回复5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26 19:07:31
  非常感谢岚亮文友的关注与鼓励!“牧年”,我第一次听到,感觉这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名词。小时候喜欢去亲戚家拜年,无非是好吃的好玩的。正是这些好吃的好玩的,让人喜欢,让人难忘。新年将至,问候岚亮文友,祝你生活愉快!
6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1-26 10:59:09
  拜年时候互相说些好话,感觉挺有意思的,我们小孩子就期待去一家可以拿到好吃的糖果,把口袋塞满,然后就到处跑着玩,快乐无比。满满的怀念!祝老师新春愉快,阖家幸福!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6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26 19:10:25
  非常感谢欣然花开文友的精彩点评!你说的对,拜年时不同于以往,人们都是说一些好听的话,谈论的也都是高兴的事,加上好吃的好玩的,小孩更是高兴的不得了。那时孩子多,同龄人多,在一起玩,很有意思。问候欣然花开文友,祝你生活愉快!
7 楼        文友:郑德友        2025-01-26 11:16:11
  那个年代已经渐行渐远了,确实是值得怀念!不但满足了人们味蕾上的渴盼,还体味着浓浓的乡情乡谊,展示着淳朴的情愫。拜读好文。
回复7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26 19:13:42
  非常感谢郑德友的精彩点评!正如你说的:“那个年代已经渐行渐远了,确实是值得怀念!不但满足了人们味蕾上的渴盼,还体味着浓浓的乡情乡谊。”因为平时没有多少好吃的,还要干各种活计。只有过年,才勉强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美食,才可以光明正大地去玩。问好郑德友文友!祝你生活愉快!
8 楼        文友:佳华        2025-01-26 13:48:33
  老师的过年系列文章可以称得上是民俗博物馆了。地域不同,民俗文化也有些不一样,但绝大多数都是相差无几的,这些文章值得好好收藏。
回复8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1-26 19:19:19
  非常感谢佳华文友的关注与鼓励!是的,中国之大,各地风俗不尽相同,但是总体上说是大同小异,更多的是相同的风俗:如亲人团圆、吃年夜饭、走亲戚拜年、给老人祝福、给小孩发压岁钱、舞狮子、放鞭炮、贴对联等,华夏节日文明就这样代代相传,凝聚着各族人民。新年将至,问候佳华文友,祝你新年愉快!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