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善与恶,从木匠的一个行规说起(杂文)

编辑推荐 【菊韵】善与恶,从木匠的一个行规说起(杂文)


作者:类猿人911 进士,6936.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3发表时间:2025-01-26 09:13:53

过去是居家过日子,大都是自己准备好木料,请木匠来家打家具,做桌椅,做衣柜,做床。当然,现在不是了,都买现成的。
   那时候,我看到的木匠做完家具之后,常问主人,装不装东西?主人说暂时不装,木匠随手抓一把刨花,扔在柜子里面……啥意思?我也不懂。
   并不会是平白无故的。或许,有什么特殊的行业讲究,或许,有过怎样的故事。比如,船夫不打老鼠。唱戏的坐船不收钱。我知道盗亦有道,賊,不偷孤寡之人。
   前日里读到这样两个小故事。一个是说木匠的。
   有一个老木匠给一家做家具,木工活干完了,但做好的家具都没上漆,白茬茬的。木匠给顾主说,家具打好了,活干完了,可以结算工钱了。顾主说家具还没上漆呢,等你把漆上完再给你钱。木匠说,我们木匠活有个行规,只打家具不上漆,上漆的活你得再请油漆匠来干。
   顾主说,你帮忙把漆上好,我一样付你上漆的钱,你怎么这么死脑筋呢?老木匠坚持不给家具上漆,收下打家具的钱,走了。
   这是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久远的行规。木匠干完木工活,家具油漆的活要交给油漆匠来干。这个意思是木匠、油漆匠都有活干,都能有收入,都能有口饭吃。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小区有一个阿婆,经常在各个垃圾桶里翻找,捡废纸壳子,空瓶子,塑料桶什么的,往家拖。
   对于这种行为,阿婆的儿子十分反感。母子俩不止一次为这事吵架,阿婆总是责怪儿子不会过日子。儿子虽然不骂母亲,但烦躁和无奈都直接写在脸上。小区里很多人不理解儿子的做法:阿婆捡废品,不就是想卖几个钱,补贴家用嘛?你不心疼就算了,怎么反过来指责老母亲?
   一天,网友在等电梯时,正巧遇到阿婆的儿子又因为废品的事在和阿婆生气拌嘴。网友实在按耐不住好奇,就问他:为什么非要和阿婆怄气?
   他叹了一口气说:阿婆自己有退休工资,她不缺这个钱,没有必要去捡废品。
   他说道:垃圾桶,是社会底层最后的生存机会,每一个走投无路的人,都可以通过捡垃圾获得一点温饱。
   他解释,自己能够理解阿婆节俭,可是垃圾桶里的东西,有人比她更需要。一个吃饱的人,掠夺自己并不需要的资源,就是贪婪。
   古人云:“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礼记·大学》)。说得是,古代,凡是家有冰窖,能自己采冰和储冰,用来过夏消暑和储存食物的,必是大户人家,他们是不会自己去饲养牛羊的。所以,《史记•循吏列传》里有这样一句话:“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我便想起那个枯瘦的小老头,杜甫,自己家的茅草屋都被秋风吹破了顶,还仰着脸,望着天,捻着一绺山羊胡子,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
   这或是古人的善知和善为,延续至今。人性最大的善,就是为他人着想。
   我常想,这就是文化。这时,你就会理解这样一个结论,一个西方人,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给中国的定义:“中国从来都不只是国家,而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那么,什么是最大的伪善?
   是,拉良家妇女下水的男人劝风尘女子从良。
   恶呢?
   “人性最大的恶,就是在自己最小的权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为难别人。”这句话,出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
  
   2025。01。26。晨。于浐灞半岛
  

共 13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杂文,从木匠的一个行规说起,谈善与恶。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从来争论,莫衷一是。其实,善恶是人的利益选择,趋利避害是一切生命体的自然属性,包括人。但,马克思分析人的本质时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中的人,是受人与人之间相互左右,受利益链影响,受为人处世行为规范的文化熏陶。儒家的“仁者爱人”和“君子重义轻利,成人之美”就是这些社会关系的规范和我们社会的至高的精神追求。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与人好,自己才会好,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自然而然生成了一些善的规则:同情,怜悯,给别人留一条生路,给别人留口饭吃。“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也是圣人的教诲。古人云:“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礼记·大学》)也是一种好的传统。随后,作者谈了一个小区捡废品的老太太的故事,老太太的儿子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在今天,更是难能可贵。所以说“最大的善是为别人着想。” 旧的行规,旧的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有很多是时候是利他的,是与人为善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所在。所以,西方学者说“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肯定。在这种文化的熏陶和传承下,形成了中国社会普遍的谦和礼让的风俗,和与人为善、与人为乐的良好互动,这是中国文明之特征,也是中国民众之主流素养。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好与坏,善与恶,相辅相成。有善必有恶。特别是在当下利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和内卷严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笑贫不笑娼”,等等,利己主义的伪善和恶,自然发酵,不管不顾得,有时不择手段,毫无底线得,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周围发生着,侵蚀着我们的以往的善的观念。日趋的道德沦丧,也使人们价值观严重扭曲。这些,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重视和反思,应该有社会舆论层面的谴责和唾弃。人人都会厌恶那种在道德面前“双标”的伪君子,痛恨那些“在自己最小的权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为难别人”的小人。但是,这些,有时连我们自己都难以避免,我们也会不知不觉的去“伪善”和“作恶”,因为我们都是俗人是凡人,是经济人,是利益者,人性的恶也时常会露头,也常常“利欲熏心”,也会“附炎趋势”,也有“在狼的面前是羊,而在羊的面前是狼”的奴性心理。可怕的是,我们这样做而往往不自觉,不以之为耻不以之为非,这是更可怕的,是更值得我们警惕、反思和内省的。作者这篇杂文虽短,但寓意深刻,扬善抑恶,针砭时弊,用故事说理,大有前秦喻事寓言之风。欢迎大家阅读留评,也谢谢作者投稿菊韵。【编辑:千年一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