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善与恶,从木匠的一个行规说起(杂文)
过去是居家过日子,大都是自己准备好木料,请木匠来家打家具,做桌椅,做衣柜,做床。当然,现在不是了,都买现成的。
那时候,我看到的木匠做完家具之后,常问主人,装不装东西?主人说暂时不装,木匠随手抓一把刨花,扔在柜子里面……啥意思?我也不懂。
并不会是平白无故的。或许,有什么特殊的行业讲究,或许,有过怎样的故事。比如,船夫不打老鼠。唱戏的坐船不收钱。我知道盗亦有道,賊,不偷孤寡之人。
前日里读到这样两个小故事。一个是说木匠的。
有一个老木匠给一家做家具,木工活干完了,但做好的家具都没上漆,白茬茬的。木匠给顾主说,家具打好了,活干完了,可以结算工钱了。顾主说家具还没上漆呢,等你把漆上完再给你钱。木匠说,我们木匠活有个行规,只打家具不上漆,上漆的活你得再请油漆匠来干。
顾主说,你帮忙把漆上好,我一样付你上漆的钱,你怎么这么死脑筋呢?老木匠坚持不给家具上漆,收下打家具的钱,走了。
这是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久远的行规。木匠干完木工活,家具油漆的活要交给油漆匠来干。这个意思是木匠、油漆匠都有活干,都能有收入,都能有口饭吃。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小区有一个阿婆,经常在各个垃圾桶里翻找,捡废纸壳子,空瓶子,塑料桶什么的,往家拖。
对于这种行为,阿婆的儿子十分反感。母子俩不止一次为这事吵架,阿婆总是责怪儿子不会过日子。儿子虽然不骂母亲,但烦躁和无奈都直接写在脸上。小区里很多人不理解儿子的做法:阿婆捡废品,不就是想卖几个钱,补贴家用嘛?你不心疼就算了,怎么反过来指责老母亲?
一天,网友在等电梯时,正巧遇到阿婆的儿子又因为废品的事在和阿婆生气拌嘴。网友实在按耐不住好奇,就问他:为什么非要和阿婆怄气?
他叹了一口气说:阿婆自己有退休工资,她不缺这个钱,没有必要去捡废品。
他说道:垃圾桶,是社会底层最后的生存机会,每一个走投无路的人,都可以通过捡垃圾获得一点温饱。
他解释,自己能够理解阿婆节俭,可是垃圾桶里的东西,有人比她更需要。一个吃饱的人,掠夺自己并不需要的资源,就是贪婪。
古人云:“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礼记·大学》)。说得是,古代,凡是家有冰窖,能自己采冰和储冰,用来过夏消暑和储存食物的,必是大户人家,他们是不会自己去饲养牛羊的。所以,《史记•循吏列传》里有这样一句话:“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我便想起那个枯瘦的小老头,杜甫,自己家的茅草屋都被秋风吹破了顶,还仰着脸,望着天,捻着一绺山羊胡子,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
这或是古人的善知和善为,延续至今。人性最大的善,就是为他人着想。
我常想,这就是文化。这时,你就会理解这样一个结论,一个西方人,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给中国的定义:“中国从来都不只是国家,而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那么,什么是最大的伪善?
是,拉良家妇女下水的男人劝风尘女子从良。
恶呢?
“人性最大的恶,就是在自己最小的权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为难别人。”这句话,出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
2025。01。26。晨。于浐灞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