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我的老站长(散文)

精品 【星星】我的老站长(散文)


作者:庆林沟叟 白丁,23.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53发表时间:2025-01-27 23:12:32
摘要:出生贫穷的老站长,以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扎实的学识,浓厚的教育情怀倾情乡土教育。如今,老站长走了,但给作者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魏生福站长已离世二十年余年,他是我教育生涯的第一任站长,在我心中德高望重,我称他为“老站长”。虽我与他仅共事四年时间,但印象深刻。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平易近人、学识丰富、教育情怀浓厚的人。
   九五年我师范毕业,学校派遣到厚土乡他户完全小学任教。听人介绍,我家住址与厚土乡在县城的南北两极,虽仅有八十公里路程,但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约需一天的行程。记得报道的那天我起得很早,乘船顺江而下,纵情欣赏乌江山峡的秀色,徜徉在山色之间,洋洋之心不鸣自得。然停船过后,爬行岸溪,泥泞的“马路”上未等到舒适的中巴车(当年未有客运线,但我不知道),好在日落日分,一辆拉煤返程的解放牌汽车被我招手即停,让我成为“箱长”。汽车在陡峭的山崖间蜿蜒爬行,山风来袭,群蜂似鬼魅而至,令人不寒而栗。原本在山峡留存的美好心情,此刻并消失殆尽,到达厚土乡的时候,四野漆黑,寂经无声。
   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
   下车问询他户完小前行之路,路人回应,还有八公里左右的行程。用手再次挤压羞涩的“行囊”,不知今夜将宿何方?路人看出端倪,并做温馨提示,手指“马路”下方路发出微弱灯光的二楼告知,那时你们教育指导站魏生福站长的居住地。
   我百感无奈,只得振奋心情,背上简单的包裹,跌跌撞撞扣响房门。
   房门应声开起,一个身材不高,鼻梁上挂着一副眼镜的清瘦的中年男人便走在我的面前。我简单自我介绍两句,他便邀我入室。室内摆设简单,一本翻开的书本摆在正前方窗台下书桌上,破旧的藤椅后方安置着一个塞满书籍书架,如果没有门口顺墙摆放一张窄小的木床提醒,你会觉得这是书房而非居室。
   “吃饭没?”站长亲切地问道。
   “我……我……”奔波一天的我顿显的拘束起来。
   “我也没吃?我们简单吃点。”魏站长脸上带着笑容,亲和地说。
   他便猫下腰,从床底拿出一个煤油灯和锅,放在窗前的书桌上点起火来。
   那顿饭很简单,但特别香,面条和着地里田间的瓜果蔬菜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当晚,我与老站长同眠在那张窄窄的小木床上,睡得很沉,局促之室将我不悦之情洗涤无存。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对老站长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站长出生在厚土乡的一个贫寒家庭,他是家里唯一男丁,受“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为了让他出人头地,父母及其姐妹在贫瘠的土壤上拼命啃食,节衣缩食,为他提供就读条件。他天资不够聪明,好在后天勤勉好学,历经八年的初中生活,终于考上了令人羡慕的师范学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因工作出众,从学校主任,校长,最后成为厚土乡站长。人们戏称他为“初中研究生”站长,他自我打趣“坚持抗战八年多。”
   我与老站长熟识缘于工作。
   九十年代的厚土乡是落后的,没有任何电子通讯设备传递教育之音,老站长为此开设了《厚土教育之窗》,以刻钢板复印为方法,编辑传递为手段,宣传辖区学校常规教育状况及一些关于教育心得纯文学作品。我有幸写了一篇名为《山里的那群孩子》,记录我的教育点滴,受到老站长的青睐,于此我们便熟识了。
   在人生过往中,他是一个“善学”之人。
   在他的“陋室”的书架上,摆放整齐编有年号的工作日记,上面用笔工整地书写他在教育生涯中的历程和心灵感受。他常说“好记心值不住烂笔头”。人要学会总结过去,方能珍惜今朝,至今想来,语浅意深,让我受益匪浅。
   在工作前行路上,他是一个“善思”之人。
   厚土乡在撤区并镇建乡前属于九区,用城里人的话来说,就是“山那边的”,意思就是吃玉米疙瘩、鸟不拉屎的不毛之地。作为乡教育的“领头羊”,他特别认可“治贫先治愚”战略思想,让大山的孩子走出大山,成为他工作的神圣使命。面对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他明白“万丈高楼平地起”道理。为了整合现有资源,“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他决定从娃娃抓起,“都上学”是要求,“上好学”是关键。他凭借双腿,在崎岖山径蹒跚而行,通过家庭走访,学校调研,宣传教育,鼓励家长送孩子入学,开展课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留住学生。同时,创建“一校一色”的课题研修,形成了独具特色山区教学之路,有效解决了教育存在的短板。
   在我与他短暂的工作四年时间,县教育局组织的乡镇教育综合考核,各项指标在全县同级考核中名列前茅。听到这个消息,老师们笑了,老站长也笑了,他还说:“路还长,行则将至。”
   后来,我为了提升学历,在征得老站长同意后,我前往省城教育学院参加脱产进修学习,毕业后经调动离开了厚土之乡,由于受通讯的制约,见面甚少。次年,并听到我厚土的同事说,老站长因病离开了这个让他眷念的世界。
   二十年来,我常想起老站长,并合十在胸,愿天堂没有疾病,一切安好!
  

共 18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赞美乡村老站长的回忆性散文。作品讴歌了老站长为振兴乡村教育所做的感人事迹。作品不是简单地直叙主人公的业绩,而是用文学的笔墨叙述自己毕业时巧遇老站长,并与他共事四年的一些有趣故事,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进入那个特殊的时代。期间,作者亲身感受到老站长的人格魅力和他为振兴乡村量身定做的管理方法。作品不仅对场景有生动的描写,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而且巧妙地对老站长的管理经验进行了归纳,读起来也不觉得枯燥。文中写道“作为乡教育的领头羊,他特别认可治贫先治愚战略思想,让大山的孩子走出大山,成为他工作的神圣使命。面对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他明白万丈高楼平地起道理。为了整合现有资源,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他决定从娃娃抓起,‘都上学’是要求,‘上好学’是关键。他凭借双腿,在崎岖山径蹒跚而行,通过家庭走访,学校调研,宣传教育,鼓励家长送孩子入学,开展课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留住学生。同时,创建一校一色的课题研修,形成了独具特色山区教学之路,有效解决了教育存在的短板”。作品文字优美,情节感人,主题鲜明,融文学性与思想性为一体,属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一篇教育佳作。好文力推。【编辑:紫云朵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28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5-01-27 23:14:21
  这是一篇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佳作,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赞歌。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