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烟火】二十八把面发(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烟火】二十八把面发(散文)


作者:陌烨晨 布衣,302.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1发表时间:2025-01-28 09:11:42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一首童谣,像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起了儿时关于年的美好记忆。而“二十八,把面发”,便是这盛大年俗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临近年关,整个世界仿佛都被一种无形的喜庆氛围所笼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红的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迫不及待地向人们诉说着新年的喜悦。集市上更是热闹非凡,人头攒动,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独特的年关交响曲。
   二十八这一天,面的发酵似乎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清晨,阳光刚刚洒在古老的房檐上,家庭主妇们就开始忙碌起来。面粉,那是来自大地的馈赠,白白净净地盛放在陶制的面盆里。主妇们将适量的温水缓缓倒入面粉中,水与面粉的交融就像是一场细腻的舞蹈。她们的手像是拥有神奇的魔法,轻柔地搅拌着面粉,面粉在水的滋润下渐渐形成了雪花状,然后又慢慢地揉成一个光滑的面团。这揉面的过程,讲究的是劲道与技巧,需要用力均匀,反复揉搓,直至面团的表面像婴儿的肌肤一样光滑细腻。
   在乡村里,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的灶膛里都燃起了红红的火焰。那火焰舔着锅底,将温暖传递到屋子的每一个角落。面盆被放置在温暖的地方,灶旁或者炕头,让面团在温暖的怀抱中慢慢发酵。这时候,小孩子们总会好奇地围在面盆旁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面盆,仿佛能透过那陶制的盆壁看到面团在一点点地膨胀起来。他们的小脸蛋被灶火映得红扑扑的,满是对新年的期待与兴奋。
   “二十八,把面发”这一习俗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面的“发”有着发财、发达的美好寓意。年关将近,人们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自家的生活能够蒸蒸日上,财源广进。面团的发酵过程,就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慢慢孕育、生长。而且,发好的面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面食,这也象征着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一天制作的面食种类繁多。普通人家最常做的便是馒头。馒头,那是最朴实无华却又不可或缺的主食。发好的面团被揪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剂子,然后经过主妇们的巧手搓揉,变成了一个个圆润的馒头坯子。馒头坯子整齐地排列在案板上,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还有花卷,那可是主妇们展示手艺的好机会。将擀好的面片抹上一层香喷喷的油,再撒上些盐、葱花或者花椒粉,然后将面片卷起来,切成一段段的,用筷子在中间轻轻一压,一个漂亮的花卷就成型了。那花卷层层叠叠,仿佛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除了馒头和花卷,有的人家还会做枣糕。枣糕的制作更为讲究,将红枣洗净去核,然后与发好的面混合在一起。红枣那甜蜜的味道渗透到面团里,让整个枣糕都充满了浓郁的香甜气息。每一块枣糕里都镶嵌着一颗颗饱满的红枣,就像是镶嵌着一颗颗红宝石。当枣糕蒸制出来的时候,热气腾腾,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香甜的味道弥漫在整个屋子里,让人垂涎欲滴。
   在城市里,虽然没有乡村那样的大灶膛,但“二十八,把面发”的习俗也依然被传承着。高楼大厦中的厨房虽然空间有限,但人们的热情丝毫不减。年轻的主妇们或是向长辈请教,或是通过网络学习发面的技巧。超市里,各种优质的面粉被摆在显眼的位置,人们精心挑选着适合做面食的面粉。回到家后,尽管没有农村那种充满烟火气的环境,但现代化的厨房电器也能为发面提供适宜的温度。烤箱、微波炉等都成为了帮助面团发酵的好帮手。
   在一些大家庭里,这天还会成为家庭团聚的契机。儿女们带着孩子回到父母家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到发面制作面食的过程中。老人们坐在一旁,指挥着晚辈们,讲述着过去过年的故事。小孩子们在面粉堆里嬉戏,弄得满脸都是面粉,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白面人,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不仅仅是制作面食的过程,更是一种亲情的传递,一种家族文化的传承。
   发面的过程也是人们交流情感的过程。邻里之间,相互分享着发面的经验。“你家的面发得真好,又松又软,有啥诀窍呢?”“我家今天做枣糕,到时候给你们送点过来尝尝。”这样的话语在邻里之间传递着,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让寒冷的冬天也变得温暖起来。
   在这一天,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面香和人们对新年的憧憬。从清晨到黄昏,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这个习俗如同一条纽带,将人们与传统文化紧紧相连,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到那一团团发酵的面团之中。在乡村,“二十八,把面发”的景象更是充满了传统的韵味。大灶膛里早早地就燃起了柴火,火焰舔着锅底,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是在为新年的到来奏响序曲。灶膛的火光映照着主妇们忙碌的身影,她们一边往灶里添着柴,一边留意着面盆里的面团。
   发面的容器也颇有讲究。一些人家用的是陶制的面盆,那粗糙的质地像是承载着岁月的记忆。陶盆的透气性好,有助于面团更好地发酵。面盆上往往盖着一块洗得发白的布,这块布就像是一个守护者,为面团营造出一个温暖而又适宜发酵的小环境。在等待面团发酵的过程中,主妇们也不会闲着。她们会准备制作面食所需的其他食材,比如将新鲜的蔬菜洗净切好,以备做馒头馅或者花卷的配料。
   还有的乡村会在二十八这天制作面鱼儿。面鱼儿可不是真的鱼,而是一种形状酷似小鱼的面食。制作面鱼儿需要一定的技巧,先将发好的面团擀成薄饼状,然后用刀切成窄窄的长条,再把长条捏成小鱼的形状,用筷子在“鱼身”上压出几道纹路,就像真的鱼鳞片一样。这些面鱼儿放在蒸笼里,与馒头、花卷一起蒸制。蒸熟后的面鱼儿白白胖胖,仿佛是在面的海洋里畅游的小鱼,给新年的餐桌增添了一份灵动的气息。
   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个习俗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比如在新疆的一些维吾尔族家庭,他们会制作馕饼。馕饼的制作虽然和传统的发面馒头有所不同,但也遵循着发面的基本原理。维吾尔族主妇们会用独特的发酵剂来发面,将面粉和水、盐以及发酵剂混合在一起,揉成面团后,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发酵好的面团被擀成大大的圆形,然后在中间印上独特的花纹,撒上芝麻或者洋葱末等调料。馕饼是在馕坑中烤制而成的,当馕饼放入馕坑的那一刻,火焰似乎也变得欢快起来。烤好的馕饼散发着浓郁的麦香和独特的调料香气,这种香气弥漫在维吾尔族家庭的小院里,也成为了他们新年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更是一种深深的乡愁。每到这一天,他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家乡的画面:老屋里弥漫着面香,父母在忙碌地制作着各种面食,自己和兄弟姐妹在一旁打闹玩耍。即使远在千里之外的城市,他们也会想尽办法在这一天制作一些面食。也许制作的过程并不那么完美,也许做出的面食没有家乡的味道,但这却是他们对家乡习俗的一种坚守,对家乡思念的一种寄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春节一些风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现在有一些年轻人会将传统的发面工艺与现代的美食理念相结合。比如制作彩色馒头,他们会使用天然的食材色素,像菠菜汁可以让馒头变成绿色,胡萝卜汁能使馒头呈现出橙色。这些彩色馒头不仅美观,而且营养丰富,成为了新年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还有人会把发面做成各种卡通形象,像小熊、小兔子等,这让传统的面食充满了童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二十八,把面发”这一习俗,不仅仅是制作面食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从古老的乡村到现代的城市,从汉族到少数民族,这一习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家庭的兴衰,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在这个习俗里,我们看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重视,对传统的尊重。每一个发好的面团,都是人们用心和希望揉成的;每一种面食,都是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祈愿。
   这一天的傍晚,当夕阳的余晖洒在乡村的小院或是城市的高楼之上,家家户户的蒸笼里都升腾起热气。那热气中带着面香,带着新年的喜气,弥漫在空气中,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新年即将到来。无论是传统的馒头、花卷,还是充满创意的彩色馒头、卡通面食,它们都将被端上新年的餐桌,成为人们庆祝新年的重要美食。这种美食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情感,将随着新年的钟声,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永远不会消失。
   当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品尝着刚刚出锅的面食,谈论着新年的计划。那热腾腾的面食不仅温暖了人们的胃,更温暖了人们的心。而“二十八,把面发”这个习俗,也将在这温暖的氛围中,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成为他们心中关于新年、关于家庭、关于传统文化的最美好的回忆。
   在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样的传统习俗。它是我们与祖先对话的一种方式,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让我们在传承这些习俗的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每一个新年都充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

共 36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二十八,把面发”这一传统习俗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从乡村到城市、从汉族到少数民族在这一天的热闹场景和丰富活动,展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文章通过对发面过程、面食制作、家庭团聚、邻里交流等细节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传统的尊重,强调了这一习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文章首先对比了乡村和城市的发面场景。在乡村,大灶膛燃起柴火,陶制面盆发酵,面鱼儿制作,充满传统韵味;而在城市,现代化厨房电器辅助发面,超市购买优质面粉,年轻主妇向长辈请教或通过网络学习。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不同生活环境下的习俗传承,也体现了现代化对传统习俗的影响和融合。在面食种类方面,文章详细描述了馒头、花卷、枣糕、面鱼儿和馕饼的制作过程。馒头朴实无华,花卷精美如艺术品,枣糕香甜气息,面鱼儿灵动,馕饼香气四溢。这些面食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也象征着生活的丰富多彩。家庭团聚和邻里交流是文章的另一大亮点。儿女带孩子回父母家,共同参与发面制作,老人们讲述过去过年的故事,小孩子们嬉戏。邻里之间分享发面经验,互相赠送面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亲情和邻里情的温暖,也体现了习俗在社会关系中的纽带作用。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文章的另一重要主题。从古老的乡村到现代的城市,从汉族到少数民族,这一习俗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年轻人将传统发面工艺与现代美食理念结合,制作彩色馒头、卡通面食,充满童趣。这种创新不仅让传统习俗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一篇语言流畅、主题鲜明的作品,全文通过对“二十八,把面发”这一习俗的详细描写,展现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传统的尊重。在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样的传统习俗,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每一个新年都充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1-28 09:13:59
  文章以“二十八,把面发”的习俗为引,生动地展现了从乡村到城市、从汉族到少数民族的热闹场景。通过对发面过程、面食制作、家庭团聚、邻里交流等细节的描写,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传统的尊重。文章不仅展现了习俗的传承,还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融合,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文化的力量。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1-28 09:15:53
  为佳作点赞,祝老师除夕快乐!
3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1-28 11:17:06
  年关节前,先向老师致以节日问候,祝愿老师新春快乐,阖家幸福!老师以“二十八,把面发”这一传统习俗为题生动描述从乡村到城市,从汉族到少数民族在这一天的热闹场景。感谢老师精彩分享!
4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2-05 09:01:29
  太爱这篇文章了!从童谣引入,生动描绘 “二十八,把面发” 的年俗,涵盖乡村、城市、少数民族,还有游子的乡愁,文化内涵挖掘深刻,读来满是温暖与感动 。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