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年味(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年味(散文)


作者:类猿人911 进士,6940.9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5发表时间:2025-01-28 19:56:41

今天除夕,明天初一,又是一年的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宋代时王安石写的诗《元日》。毕竟是文学大咖,笔下年味浓浓。
   春节,是老祖宗留下的习俗,是农耕文明一年到头的休闲和狂欢。越千年,夕阳的余晖,再辉煌,也冷清。如今,入得新年来,年味越来越淡了。
   春打六九头。“六九”开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又要开始一年一轮的春耕了。辞旧迎新,团聚、祭祖、相互拜年、祝福,都在这冬闲结束春耕之前。在中国传统的节俗文化中,春节是家家户户最隆重的事,百姓的心目中,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盼过年,忙过年,如民谣唱得那样:“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二十五扫陈土,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里熬一宿。”再穷,也要过年。再远,也要回家过年。杨白劳卖豆腐挣了几个钱,集市上买了二斤面,也要包个饺子。扯上二尺红头绳,也要“给我的喜儿扎起来。”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辞旧迎新,期盼新年新气象需要一种仪式。年节里,爆竹、春联和灯笼,必不可少。年,早早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熬麦糖,祭灶送灶王。“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人也已早早准备好了给后辈的压岁钱。除夕守夜,初一,左邻右舍登门互拜,初五,破穷迎财神。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春节就要图个欢欢乐乐,喜喜庆庆。初一到十五,要闹他个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不知不觉,中国步入工业社会五六十年了。打工潮,脚手架,机器、流水线、写字楼,动车,电脑,AI,App,手机,微信,网购,外卖,快餐……“996”的忙,春节也就那么几天假期。对中国人来说,除夕夜是个无比温情的日子。老话说,“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现在人们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到头,一家人盼着团圆。临近年关,车站码头涌动着农民工返乡的人潮,雨雪中堵在高速路上的车流,告诉人们,春节来了。而过年的动静却越来越小。人和年,都透着一脸的倦态。旧俗,似乎,也只成了留在岁月里的痕迹,成为文化人做抑郁状,写写乡愁的,味如嚼蜡的,回忆了。这怕是时代进步的代价,或是农业社会凋零的无奈。
   春节禁炮已久了,今年春节,城市的禁炮却特别严厉。警车在小区墙外连续多日,广播着政府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三五成群的警察驻足街头,盘查来往的车辆,携带烟花爆竹是要被拘的。网上,有人便说,这是政府懒政。有人在抱怨:“准备给儿子买烟花,可是孙子不让。”我笑了,真是,拐着弯骂娘。
   也难怪百姓刻薄得嘴贫,他们是在向往旧时春节轰轰烈烈的气氛。没有炮声的春节,就像被霜打了的茄子,被阉了的太监。比如,前日里的那场雪。
   一冬天不下雪,前日,雪,也是装模作样地飘落几片,也失去了旧时沸沸扬扬潇潇洒洒,漫天飞舞的气派。似乎,懒懒得,也是来为这个懒洋洋的春节应个场面。人们调侃说,西安的雪很低调,不讲排场,不攀比、不奢靡,飘了雪花,湿了地皮,你不能说我没有下……但,说好的“暴雪”呢?
   春联还是要贴的。楼道里的门一边紧挨着墙,挤掐,这春联也只能顺势而为的去贴。仄着,门左的一联朝着东,门右的向着南,看着别扭。也是应景,也只能应景。
   如今的春联多是机制的印刷品,不再引经据典绞尽脑汁去构思,去抒发。不再铺开桌子裁开红纸,浓墨重彩地去书写,去挥洒。不再有“还将墨汁,自写春联帖”的仪式,不再有“小户岂曾窥邸报,也随人写太平年”的群情。不再有,“闲行坊曲看春联,暗露婵娟屈戍边”(屈戍,古义,门窗的搭扣,这里指门窗)的那种,诗人漫步街巷观看春联,偶然瞧见门后美丽女子身影的闲情和文雅。
   现在,贴春联的也少,即使遇到,映入眼帘的,也只是那些诸如“发财,高升”“开泰,平安”“春暖,花开”……之类的俗语,少了激情少了韵致少了情趣,便是少了笔墨的味道。
   不再有集市,不再有年货,不再顶风踏雪东奔西走去备年采购。这才几年?曾经的菜场上,人挤人,得排队,像我年轻时那样。家里不再熬夜蒸煮年夜饭,筹备年下里的待客的家宴的忙碌。今天,客厅里已堆起大盒小箱的,现成的预制菜,切好的鱼和肉,蒸好的碗子,秘制的配料,洗净的蔬菜。况且,平时吃得腻了,过年也就没有胃口。闲了下来,人,却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得寂寥和失落起来。
   客来的也少了,慰问还是要有的。前日里,春节前夕,照例,委里来人登门慰问离退休老干部。电话来了,车来了,约见在小区的门前。他们下车,递上一封慰问信和一张购物卡,蛮是热情得握个手,便匆匆离去……我知趣地客气了一句:“去家里坐坐?”他们说“不了,下次吧,还要赶往下一家。”我知道,临近年关,他们很忙。
   外甥还是要来的,一年到头了,看舅。照例,昨日,我的外甥和外甥媳妇来了,入门,放下节礼就要走,他们说要去洗车,理由总是那么恰当。现实里,“一杯茶”的寒暄都显得多余。他们说,“刚下班回来,忙。”我答应外甥,初六去给他们送灯……望着外甥两口离去的背影,我茫然得……失落。我嘴里嘟囔着:“再忙,也不至于一杯茶的功夫都没有吧?”
   或,是我老旧的落伍了。
   旧时的讲究,即使是无奈的迎奉,敷衍,也要礼节得走个过场。话不投机或如坐针毡,“一杯茶”的应酬还是要有的。落座,“上茶”,当一盏茶尽,客人方可起身告辞。“送客”,当客人不再续盏,主人也方可不再挽留。一杯茶的功夫,这是礼。礼是文化,礼是尊重和体面,是人情世故。过去,我们的父辈总教训我们要明事理、守尊卑,知礼节、懂进退。
   家人说我“穷讲究”。过去的春节,穷着过,却有滋有味。现在生活富足了,却是懒鸟不搭窝——得过且过了。穷讲究是没了,心劲也没了。
   这两天,听说中国春节申遗成功,2024年12月4日晚,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申不申遗,由他。今天除夕,明天大年初一,春节还是要过的。流淌在血液里的滚烫,无论怎样的未来,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
   只是,炮声淡了,春联淡了,人情淡了,年味也就淡了。几度春秋?年味淡了,人生也就淡了。
  
   2025。01。28。甲辰龙年,除夕。浐灞半岛
  
  

共 25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猿人大哥的散文《年味》,写出了对新年的感悟。这些年,人们都在说年味淡了,作者写《年味》,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慨。春节是老祖宗留下的习俗,有着浓郁的农耕文化的内涵。如今,社会工业化了,年味却淡了。如作者在《年味》里写道:春节来了,而过年的动静却越来越小。人和年,都透着一脸的倦态。旧俗,似乎,也只成了留在岁月里的痕迹,成为文化人做抑郁状,写写乡愁的,味如嚼蜡的,回忆了。这怕是时代进步的代价,或是农业社会凋零的无奈。在文中,作者讲了西安前日的雪,城市的禁炮,机制印刷的对联,委办的过节对离退休老干部的慰问,外甥两口登门礼节性的拜年。处处透着敷衍和懒散。他们都很忙,但一杯茶的功夫总是应该有的吧?传统褪去了尊严,人情也寡淡的无味了。旧时备年的采购和蒸煮的忙碌也没了,人反而,空落落的无所适从。炮声淡了,春联淡了,年味淡了,人情淡了,人生也就淡了。但,春节还是要过的。流淌在血液里的滚烫,无论怎样的未来,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这就是文化的倔拗。通过作者的这篇《年味》,我们更加理解了春节的传统习俗和年味淡了的原由。过去,我们有感觉,但作者却娓娓道来,说透了《年味》。好文,推荐阅读。在此,感谢类猿人大哥投稿菊韵。【编辑: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25-01-28 20:04:16
  这些年,人们都在说年味淡了,作者写《年味》,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慨。春节是老祖宗留下的习俗,有着浓郁的农耕文化的内涵。如今,社会工业化了,年味却淡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1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25-01-28 20:08:22
  谢谢远近编辑,辛苦了,除夕夜,祝新年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