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我爱泥鳅(散文)

精品 【东篱】我爱泥鳅(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4532.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97发表时间:2025-02-01 06:50:43


   年夜饭,一定要有鱼,我不知道别人家的习惯,我家的习惯是这条鱼一定不能吃完,还要热了再吃一顿,寓意连年有余(鱼)。小时候,每年过年就是炖鲤鱼,好像约定俗成,人人都知道“鲤鱼跳龙门”这句俗语,象征梦想成真,事业有成。古代神话传说,黄河的鲤鱼跳过龙门,就变成了龙,这和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多么契和。尽管此鲤鱼非彼鲤鱼,人们顾不得那么多了,因为其中蕴含美好的祝愿,所以,大家愿意糊涂并快乐着。
   但我依稀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家的一次年夜饭吃的不是鲤鱼,也不是什么其他的大鱼,而是一盘泥鳅。什么原因已经记不清楚,但肯定不是因为一家人都喜欢吃泥鳅,想必和那时的生活条件有关系。别说鱼,过年能买几斤肉包顿饺子已经算不错了。记忆犹新的是,在等开饭的时候,里屋外屋都弥漫着泥鳅特有的香气,几次出去查看,泥鳅在大铁锅里咕嘟着,母亲嘱咐我们“不要着急”。那天,外面,天空凛冽,寒风刺骨,窗台上,夕阳静静地投下一片橙黄。火炉呼啦呼啦烧着,屋子里暖洋洋的。
   现在,我平日里一日三餐烧鱼,一定要放点料酒,目的是去腥,这当然是为一家人考虑。从平平常常家里的一餐饭的制作,可以看出一家人是否相处和谐,相亲相爱。标志之一就是,烧饭的人考虑到每个人的口味,吃饭时,味道咸淡,饭菜好坏,大家都说好吃。但我特别喜欢泥鳅鱼浓烈的土腥味儿,烧泥鳅,只象征性加点料酒。如果属相可以随意更改,我属猫比较合适。
   大鱼大肉吃过很多,包括河豚鱼,我也冒死品尝过,但印象都不怎么深了。尤其河豚鱼,我这靠大碴子、高粱米磨练出来的味蕾,就压根没尝出它的鲜来。然而,这黑不溜秋的泥鳅,却牢牢盘踞在我的记忆高地。他们不是“大鱼”,却时常“在梦境的缝隙里游过”。(歌曲《大鱼》)
  
   二
   有一首著名的歌曲《捉泥鳅》,歌中唱道:“池塘里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这显然指的是稻田星罗棋布之地。我的家乡,河沟河汊多,这些地方,才有泥鳅。泥鳅可钓可抓,我没钓过泥鳅,捞泥鳅的事小时候常干。拿着菜篮子,跳进水沟,下巴高抬,贴近水面正好,慢慢把篮子伸进靠岸的下方,如果太深,手臂短,就用一只脚向里面踢踢,然后,让水沉静一会儿,让那些受到惊吓溜之大吉的鱼儿再回巢。然后,人直起腰,瞬间突然上提篮子出水面,篮子里就会上演一场蹦床秀,大多是泥鳅。有个别的鱼儿侥幸跳出篮子,回到水中。我还徒手抓过泥鳅。那是在浅水沟里,我们一群小伙伴,将河沟彻底搅浑,泥鳅本来视力不佳,便茫然四处游动。这时,我们猫下腰,将双手合在一起,劈波前行,见到一条扭动的泥痕,果断张开,待泥鳅入“瓮”,再迅速合上。我曾用罐头瓶养过几次泥鳅鱼,但没几天都死掉了。我不解,也可能它们野惯了。这可能和养麻雀差不多,抓到麻雀,用绳拴起来,可是,它昂着倔强的头,水不喝,米不吃,不日暴毙,据说麻雀气性大,是被气死的。不讨厌麻雀,就像看《三国演义》喜欢周瑜。泥鳅,不管多大,都那么老成,嘴巴长着智者的胡须,触觉灵敏,能掐会算,竟不幸沦为一群小毛孩的阶下囚,宁愿死,勿求生。所以,至今,我也没看到观赏鱼中,有人养泥鳅,也许因为它们的外貌不够靓丽,但它们的确不易养活,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余暇上网,看到文字介绍,说泥鳅放入冰箱,只要不低于零下5℃,它们就不会死亡。几次我都想买几条泥鳅试试,但最终我没有去做。因为这样做,大概率是出于猎奇,因满足好奇心而快乐,将快乐建立在这些小动物身上,胜之不武。生命何其短暂,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哪个动物愿意去冬眠?再说睡眠之于人,单就人生的长短而言,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如果生理上允许,我宁愿每分每秒都睁着眼睛。前不久,网上传说一女子花200元请人疏通下水道未果,一怒之下,花70元买了两斤泥鳅放入下水道,结果下水道意外通了。如果这事件是真实的,也是凑巧,堵塞的必是软垃圾。如果是骨头或坚硬垃圾,这些英勇的泥鳅,它们面对沼气和严重缺氧,必将或死或伤,难有幸存者通过漫长的下水道,游回江河。我坚决反对这样的做法,哪怕是实验,太过于残忍。请尊重这些弱小的生灵,别拿泥鳅不当鱼。
  
   三
   有意思的是,到南方生活之初,去农贸市场,那一条条黄鳝差点被我当成了泥鳅,仔细一看,才发现不同。黄鳝体长偏大,太像蛇了,泥鳅体小细长,外形呈长圆柱形。顺便插一句,水蛭,也叫蚂蟥,和泥鳅形似,只可惜比泥鳅体短,没有头部,环节动物,没脊椎。但当时我们都怕它,据说它会吸附人体身上吸血,致人死亡。长大后,才知道,蚂蟥吸血在一定程度上能治病,吮毒功能、分泌抗凝溶栓,疏通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转来转去,在卖野生鱼的摊位上,找到了一盆能数得清楚的泥鳅鱼。摊主说是野生的,看到大小不很均匀,我信了。如果放到现在说,我不信了,专门养殖泥鳅的专业户大有人在。泥鳅属于底层鱼类,平民作风,对水质要求不高,只要不是污染水,水下淤泥深厚就行。水是它们的游乐场,淤泥是它们的别墅。这些基本条件外,还要考虑到,泥鳅杂食,水温要求10-30℃,和人类习性接近,只是它们一般要夜间用餐,这个和我们迥异。养泥鳅,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行业,它独特的鲜美味道和药用价值,给养殖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常去菜场和超市就知道,它比一般的鱼卖得贵,有时卖到每斤30多元。它的药用价值和食疗价值同样显著。补脾益肾,利尿解毒。据说治疗黄疸型肝炎效果显著,曾听说有这样的病人,抓了泥鳅,直接在河边就活吞了。这可能是求医心切者所为,有些夸张,我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希望泥鳅可以为人类死得其所。低脂肪和低胆固醇,适合老年人和心血管病患者,但要注意的是,泥鳅富含蛋白质,肝肾功功能不全、蛋白质过敏、痛风、糖尿病患者要慎食。泥鳅也分好多种,但常见的泥鳅叫真泥鳅,大概和它们水里来泥里去的真性情有关吧。
   可惜,在文化界,泥鳅混得灰头土脸。它们被塑造成靠圆滑立世的反面典型,记得在电视剧《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里,民营企业家杨巡说了句话,肯定伤了去全体泥鳅的心,他说:“这些做生意的,哪个不是泥鳅啊!”还有俗语:“冷酷无情,像泥鳅一样的人生”;“从泥鳅的无数逃跑中,我明白了逃跑的真谛”等等,其实都是对泥鳅的不恭和误读。当然,也有赞美声响起。“千万不要小瞧泥鳅的智慧”;“泥鳅能听到人类无法听到的声音”等等,如此评价,给足了泥鳅面子。我想尽微薄之力,为它们正名。我看到了泥鳅身上的优点,细数还挺多的。耐低氧环境,可用肠呼吸和身体呼吸。这羡煞我也,我一直想去西藏走走看看,向往西藏的高原和雪山,但一直恐于缺氧而未敢成行。泥鳅“躲”的能力令我钦佩,在淤泥中,它需要什么样的毅力,才能将重重黑暗,消化成内心的光明!?无论在水中游动,还是在淤泥里前行,它们都永远保持一股“钻”劲,它们的头就像钻头一样顽强和执着。生活中,有几人能做到,比如我的一些文友们,多少人如过江之鲫,三分钟热血,来去匆匆,似昙花一现,若一场流星雨。我至今没抹去统计表上你们的名字,仍怀抱希望,苦等你们回来。我曾写文《想做一条鱼》,这个信念,至今未改,即使做不成一条大鱼,做成一条泥鳅,我也无憾。泥鳅翻不起大浪,挺好的,平淡是真,平庸也是真。
  
   四
   最后,还是忍痛说说泥鳅的烹调方法。
   酱泥鳅,曾经是母亲的拿手做法。一盘酱泥鳅端上桌,我看一眼、吃一口就大概能断定这盘泥鳅烧得如何,无外乎色香味了。母亲烧的酱泥鳅,尽管有时有点咸,我永远赞不绝口。咸,是贫苦年代的美味,也不是家家都能尝到。困难的家庭,衣袋里抠不出买盐的钱。做这道菜,母亲放的是农家酱,和臭豆腐一样个性,闻着臭,吃着香。
   参加工作后,去过多次鲜族风味馆,饭馆里有一种干煸泥鳅,非常好吃。性价比很高。选取的都是小泥鳅,盐水腌制后油煎,加入佐料,炒干即成,略带点焦糊味儿最佳。口感微辣,不软不硬。问过老板娘,有时图快,直接用小泥鳅干做也可以,味道也不差。还有一种泥鳅的做法,于我而言,没有真正吃过,这个做法,只存活在传说和想象中,即泥鳅钻豆腐。泥鳅和豆腐同时下锅,泥鳅为躲避锅的热,便会钻进豆腐块中“避暑”,随着锅温持续上升,最后和豆腐一起“牺牲”。有些悲壮,所以,即使没吃过,也不想去吃。
   在上海,我时常买泥鳅,一般都参考鲫鱼的做法红烧,或者学母亲放点酱,来一盘酱泥鳅。我改用“晒足180天”的豆瓣酱,味道有些改变,加之我不放辣椒,就烧不出妈妈的味道了。这道菜做法一点都不难,就是红烧鱼的一种,关键在于那一小勺酱。买泥鳅时,我很好奇土著上海人怎么烧泥鳅,得到的回答是“烧汤”。我有点不敢想象泥鳅怎么烧汤,倒是立马想起“一条鱼腥了一锅汤”这句上口率极高的话,这个“鱼”字,指的不知是不是泥鳅。泥鳅一定还有其他烧法,但不管怎么烧,只要是泥鳅,我都会胃口大开,我闻到的泥鳅香,永远是老家四十多年前那顿年夜饭的泥鳅香。那时,父亲还健在,大嫂刚嫁到我们家,如今他们都已去世多年。吃泥鳅时,我格外想念他们。
   我喜欢泥鳅,不仅仅是因为喜欢吃……
  

共 36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第一感觉——谁能写好“泥鳅”文,就相当不简单了。我曾捉钓过泥鳅,也有一些好奇,也曾因为得病而吃过泥鳅。作者想起过年,一定要吃上一盘鱼,当然最好是鲤鱼,而作者在40年前的一顿年饭吃的却是泥鳅,当然是因为吃不起别的好一点的鱼。天寒地冻,铁锅里炖着一锅泥鳅鱼,一家人有了美味。40年的吃泥鳅记忆不淡,倒是吃大鱼吃河豚这样的高级美味却没有多少好感,足见泥鳅鱼对作者的意义。作者因那首泥鳅歌而想起捉泥鳅的故事和场景,一段少年故事,精彩无比,颇有返回的生动感。关于泥鳅,人们有过试验,在零下5度不死,还被人用来疏通下水道,作者猎奇,却有了一段心痛,弱小的生灵,被智慧的人类利用,真的成了奇观。因为喜欢,作者跑市场专注泥鳅,还想起了会吸血的水蛭,而且,对水蛭吸血的认知,颠覆了我们日常的认知。泥鳅的生活习性营养价值,泥鳅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点,作者都一一挖掘。关于泥鳅,很多人都有过议论,作者从正面挖掘,联系社团创作情况,有了感慨,这个感慨源自对泥鳅的的坚守品格的表达,让人发现写泥鳅的深意。泥鳅也是一盘好菜,可能是曾经的艰难日子里奠定了作者的口味味蕾,一直深爱这道菜。泥鳅容易和黄鳝混淆,需仔细分辨。还有一道菜叫泥鳅“避暑”,可能是别的鱼类根本无法企及的菜品。作者喜欢泥鳅做菜,还是沿用了母亲做泥鳅菜的方式,纯粹的农家口味,吃鱼闻香,更闻到亲情和生活的馨香。为了正视听,作者一再强调,喜欢泥鳅,不仅仅是因为喜欢吃泥鳅。惊叹作者关于泥鳅的很多素材的收集与挖掘,这么多的内涵,每一笔都是值得看的,这是读韩格拉图散文最喜欢的特点。作者善于挖掘泥鳅的特性品质,往散文体裁表达特点上靠近,写得很专业。这篇散文十分讲究章法布局,因小时候一顿泥鳅菜,引发了对泥鳅的关注,以至于泥鳅走进作者的生活空间。作者对关于泥鳅的很多说法的关注,不人云亦云,而是独立见解,写出了一种鱼的“鱼生”价值。从这篇散文的内容看,作者是一个兴趣相当广泛的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生活储备进行散文的思考,才会不断开创散文的题材。这些,作者给了我们很多创作方面的启迪和引领。【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202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2-24 22:24:39
  读老师的文章有时候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候带着淡淡忧伤,有时候还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幽默。这些日子躲清闲了,很少关注东篱,老师的文章还是要找来看的,果然有意外的收获。我们这里春旱,有一年我在河沟的淤泥里挖到了20多条泥鳅,回来母亲正准备烧豆腐,就简单清洗一下,放到锅里,就是一道“泥鳅钻豆腐”。我在的潮白河畔,有渔民专门大鱼来卖,其中就有泥鳅,从来没买过,看了老师的文章,回头买来尝尝,不管它血糖高不高了!祝老师万事如意!
回复1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2-25 07:09:06
  其实,泥鳅的营养很好,我到现在也喜欢这口,但毕竟高蛋白,考虑身体,才吃得少些。当初给文定的主题和现在的文有偏差,我是当时看后台文少,赶写了一篇,写着写着就换了格调。我一直主张,散文,散文,懒散之文,不要写得那么一本正经,起码要有趣味。现在舆论爆炸的时代,谁有心情听我们板着脸“上课”呢?老师的文风我很喜欢,自由洒脱无拘无束,且放得出去收得回来。老师忙,能抽出时间写文,且都是精彩华章,已诸多不易。谢谢老师热情的鼓励,顺祝生意兴隆,写作愉快!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