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敏思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敏思】怎么样继承中国春节传统文化?

编辑推荐 【敏思】怎么样继承中国春节传统文化?


作者:邓和生 白丁,5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1发表时间:2025-02-04 22:48:33

怎么样继承中国春节传统文化?
   文/邓和生
  
   一、引言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然而,如今却出现了年味渐淡的现象,引人深思。
   曾几何时,春节是那样的令人期待。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年货,腌制腊味,打扫房屋。孩子们掰着手指头盼着过年,因为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还有各种平日里吃不到的美味。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喜庆的春联、火红的灯笼,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氛围。
   而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衣和美食不再是过年的专属。超市里随时都能买到各种物品,物质的丰富反而让过年失去了那份特别的吸引力。再者,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人离开了家乡,搬进了高楼大厦,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陌生,那种走家串户、相互拜年的热闹场景也逐渐减少。
   电子设备的普及也是年味变淡的一个原因。一家人团聚时,常常各自捧着手机,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少了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过去围坐在一起看春晚、聊家常的温馨画面变得难得一见。
   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感叹年味的消逝,而应该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春节的文化内涵。或许,我们可以重拾那些传统的年俗活动,如写春联、剪窗花、舞龙舞狮等,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新的过年方式,比如线上拜年、云端团聚等,让距离不再成为阻碍亲情传递的因素。
   年味的淡去,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传统的节日文化。春节所蕴含的团圆、和谐、感恩等价值观永远不会过时。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彩,找回那份失落的年味。
  
   二、探讨年味淡了的现状
   春节,本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然而近年来,年味渐淡却成了许多人共同的感受。这一现象体现在多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春联的简化:传统习俗的悄然褪色
   春联,作为春节的重要符号,曾是家家户户喜迎新年的必备之物。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然而现在,人们似乎越来越懒得贴对联,转而只挂个福字敷衍了事。
   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对传统习俗重视程度的降低。一方面,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工作繁忙,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贴春联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挑选、张贴,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成了一种负担。另一方面,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现代思潮的冲击,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敬畏心有所减弱。春联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在一些人眼中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他们更注重节日的形式和表面的热闹,而忽视了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2)年夜饭的变迁:团聚氛围的微妙变化
   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家庭活动之一,曾经家家户户都要精心准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共叙亲情。但如今,年夜饭从家庭自制到餐馆应付的转变越来越明显。
   在餐馆吃年夜饭,虽然省去了在家做饭的繁琐,看似轻松方便,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家庭团聚的氛围。在餐馆里,环境相对嘈杂,服务人员来来往往,家人之间的交流容易受到干扰。而且,餐馆提供的年夜饭往往是标准化的套餐,缺乏家庭自制美食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和温暖。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准备年夜饭的过程,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传承,而在餐馆吃年夜饭则少了这份互动和参与感,使得年夜饭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形式上的聚餐,而缺少了那份浓浓的亲情味道。
   (3)亲戚往来的减少:亲情关系的现代挑战
   曾经,春节期间亲戚之间互相走动、拜年问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浓浓的亲情在你来我往中不断加深。然而现在,亲戚之间走动变少,亲情关系逐渐疏远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亲属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大量人口迁移流动,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生活,与亲戚之间的地理距离增大,见面的机会自然减少。其次,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也成为亲戚之间关系疏远的重要原因。年轻人更注重个人隐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传统亲戚关系中一些过度关心和干涉的行为,容易让年轻人产生抵触情绪。再者,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年轻人更倾向于在虚拟世界中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而忽视了现实中亲戚之间的情感沟通。
   (4)社交互动的弱化:春节社交的新变化
   在过去,春节期间同事之间也会互相串门,增进彼此的感情,社交圈子十分活跃。但现在,这种现象越来越少。
   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前大家多住在单位宿舍或家属院,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往来方便。而现在,人们大多住在单元楼里,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都有所增大。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在工作之余更希望能够好好休息,享受个人空间,而串门拜访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很多人选择放弃。此外,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随时保持联系,沟通成本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必要性。
   (5)鞭炮禁令:传统与现代的艰难平衡
   燃放鞭炮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那噼里啪啦的响声和绚丽多彩的火花,给春节带来了浓浓的喜庆氛围。然而,为了保护环境和公共安全,许多地方实施了鞭炮禁令。
   禁放鞭炮确实对春节氛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没有了鞭炮声,春节似乎少了一些热闹和活力,那种传统的节日仪式感也有所减弱。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鞭炮燃放会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安全隐患,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在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禁放鞭炮是必要的举措。这就需要我们在环境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寻找平衡。一些地方开始尝试采取限放政策,规定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允许燃放鞭炮,既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习俗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和安全的影响。
   (6)春晚的冷落:时代变迁下的文化现象
   春晚曾经是春节期间全家人围坐观看的重要节目,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但近年来,春晚的受关注度逐渐降低。
   从节目内容上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春晚的节目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但在创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节目与观众的期望不符的情况。同时,老一辈艺术家的逐渐淡出,年轻演员的成长需要时间,导致部分节目在艺术水准和表现力上有所欠缺。从观众需求方面来说,如今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网络视频、短视频平台等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选择,观众不再局限于观看春晚这一种娱乐方式。而且,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观众对节目的需求和喜好差异很大,春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导致了部分观众对春晚的不满和冷落。
   年味淡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提醒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我们应该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让春节这一传统节日重新焕发出浓郁的年味,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发展。
   三、过去年味的美好记忆
   春节,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节日,承载着无尽的欢乐与温馨,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尤其是过去那浓郁的年味,令人难以忘怀。
   在农村,春节的筹备是一场盛大的忙碌。每到年关,杀年猪的热闹场景便会出现。左邻右舍纷纷前来帮忙,大人们熟练地操持着,孩子们则在一旁好奇地张望着。腌制腊肉腊鱼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那挂满院子的美味,是对新年富足生活的期待。丰富的年货堆满了屋子,从糖果点心到各种干货,无一不是精心准备。这一切的忙碌,都充满着喜悦,展现着农民对春节的重视和期待。
   农村的春节期间,各种庆祝活动精彩纷呈。舞龙舞狮的队伍走街串巷,锣鼓声震耳欲聋,欢腾的身影带来了祥瑞和欢乐。庙会更是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小吃摊、精彩的杂耍表演,吸引着男女老少。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乡村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欢乐的氛围让人陶醉,也让春节的味道更加醇厚。
   城市的春节同样别有一番风景。街道上张灯结彩,红色的灯笼高高挂起,将整个城市装点得喜气洋洋。商店精心布置,推出各种春节特色商品。人们盛装出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城市的繁华在春节期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到处都弥漫着节日的气息。
   而最让人怀念的,莫过于亲情友情在春节期间的紧密连接。亲戚朋友们相互串门拜年,一进门就是热情的问候和温暖的拥抱。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收着红包,然后聚在一起玩游戏,笑声在房间里回荡。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聊聊家常,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经历和收获。
  
   四、对继承中国春节传统文化的思考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这引发了我们对其继承的深入思考。
   教育在春节文化的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应将春节文化纳入教育体系,通过生动有趣的课程和活动,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春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家庭更是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贴春联、包饺子,讲述家族的春节故事,让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对春节文化的热爱。
   社区和乡村在传承春节文化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区和乡村可以组织举办各种传统春节活动,如庙会、文艺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还能增强他们的凝聚力。
  
   五、借中国春节申遗成功的契机会传承中国春节传统文化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消息!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们更应意识到继承中国春节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我们对团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先的敬仰,对未来的期许。
   我们不能让春节仅仅成为一个放假的符号,而应让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得以传承和发扬。如果我们任由春节的传统文化流失,那将是整个民族的巨大损失。
   继承春节传统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媒体要充分发挥传播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春节的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保护与之相关的文化遗产。
   我们每个人也都应当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春节的各项活动,遵循传统习俗,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让我们借中国春节申遗成功的契机,共同努力,让春节重新焕发出浓郁的文化魅力和活力,让它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和繁荣的象征,让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能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温暖力量。
   传承春节传统文化,时不我待,让我们携手共进!

共 43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这篇文章透过春节年味越来越淡的现象,从各个方面阐述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理有据。是的,现在过年,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来说,年味确实越来越淡了。可是,如果再换一个角度呢?是不是我们没从孩子方面来看这个问题,孩子们依然兴致勃勃啊,当他们收到红包的时候,当他们围桌吃饭的时候,当他们换上新衣服的时候……那么,我们不由得想起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一样因此种种而兴致勃勃呢?由此说来,感觉年味淡的是不是就是我们成年人?当然,也有其他外部原因,这些作者都一一进行了阐述。是啊,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准也有所提高等等,也都是其中的原因。好在结尾,作者的话令人们又有所期盼!那就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消息!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们更应意识到继承中国春节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非常赞成作者观点:春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我们对团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先的敬仰,对未来的期许!文章理论性强,阐述有条不紊,结构严谨,语言有条理。好文,推荐大家共同欣赏。【敏思编辑:情满珠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