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买书(散文)

精品 【东篱】买书(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08.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31发表时间:2025-02-06 10:06:29
摘要:喜欢书,喜欢买书,书成为美好的记忆,书也是财富。每个人都应该买过书,故事肯定不一样。


   从小,真的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处。倒是听到“读书无用论”,我好像也未受到多大的干扰,或许,我一开始就没有去想读书有什么用,所以,还是喜欢没有目的地看看。
   上了小学,会认字了,就想,如果一本书读下来,这上学就没白上。于是,生出买书的念头。
   那时我就懂得了“拮据”这个词,我们家很贫寒,特别拮据,我用“拮据”造句,班主任老师只抬头看了我一眼,也没有打一个对钩。那时我懂得,贫穷是用来同情的,是不能言表的。学“敝帚自珍”和“拮据”两个词,我居然不费事,不能归于灵性,应该是家庭早就给我上了这一课。
   从小,母亲就懂得我的性子,给我的评价是“任性”。现在的任性,是需要资本的,那时不用有多少资本,总是设法让想法变成现实。
   我挑出队上分的柴火,修理成型,居然在炕头钉制了一个好看的书架。框架做好,细木条组合成放书的搁板。母亲看着我发笑,但她那时不懂得我的心思。
   做书架是因为爱上了小人书。有一个小伙伴叫“战强”(乳名),他的父亲吃国家粮,在发电厂工作,他喊“爸爸”,跟我炫耀说,每次爸爸回家,一般是一周回家一次,就带一本小人书,这让我羡慕得很。他很聪明,我们认为他的聪明来自这些小人书。他喜欢借小人书给我看,但差不多是看旧的小人书,无头少尾的,残缺不全,我不能挑剔。开头就是个背景,少几页无所谓,后面的少了,倒是可以掩卷重构一个结尾,也不错,况且,那时就发现,完整版的小人书的结尾也是不给一个完整结局的,令人猜想,读完还在担心着主人公的命运。后来知道这叫艺术,是“言尽而意无穷”。小人书有很强的诱惑力,更有启蒙的意义。为了表达我的感谢,我将那些残破的小人书加了牛皮纸封面糊好,然后还书给他,他居然大方地拿出三本送给我。如获至宝,无以为报,上去搂住拍拍后背就算感谢了。
   有的镜头,没有照片存念,但一直在心底,每忆,画面就清晰起来,回到曾经的时光。
   将三本小人书的书背写上书名,放在书架,一下子就感觉蓬荜生辉了。放学的第一眼就打在书架上,羡慕老师说的学富五车,我才三本小书,明显觉得单薄了。好在有胜于无。
   我将曾经用过的课本,也放在书架,放学回家,把书包倒腾空,书和作业本也放上去。虽无书屋书斋,但已经有书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读书人,门口邻居“经典”是县一中毕业的,有学问,我曾见过他家的书架,据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是刷了紫色油漆的,很有读书人的范儿。我很相信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对孟母择邻的故事很熟悉。曾经的农村,文化氛围很淡漠,一条街上出个高中生,几乎等于封建社会的中举中进士。不像如今,走在街上,能够碰到一堆本科生。学识学历的价值,永远不可小视,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进取心。
  
   二
   母亲绝没有往买书的事上去想,我实在按捺不住了,因为暑假到了,我要去石岛表哥那住几天,他是高中生了,家里有很多书,尽管看不懂,但随便翻翻也好。最关键的是,表哥住处五十米远就是石头楼新华书店,我想买书。
   我上小学的年份,我们家已经欠队上的钱,我不能张开口,其实母亲的眼神也懂我,却无能为力。
   不要了!这话我没有出口,但肚子里有了这样的语气。我想到了办法。母亲让我拎着一篓子鸡蛋去表哥家,这是亲戚的礼尚往来。那天,我遇到了赤山集,日子是阴历的初四。我曾跟着母亲赶集看母亲买鸡蛋。我把一把鸡蛋摆在地摊上,一把是十个。用不着吆喝,终于有一位中年妇女全买了去,八毛钱,人家也没和我讨价还价,大概是看我年龄小,或者是相貌属于很诚实的那种。一篓子鸡蛋,少了十个看不出。
   后来我听说伙伴也有类似的经历,有的就将父亲换下的锨镢偷偷地拿去采购站卖了,有的把家人使用了几次的牙膏挤到瓶子里,去卖掉铅做的牙膏皮。当然少不了家长一顿训斥,甚至挨上几脚。有收获,就要有付出嘛,不在乎了。
   现在想想,这样的行为,就像上级拨款,要专款专用,我却从中截留。母亲文化不高,但有时念叨“从小偷针,长大偷金”,长大后懂得是防微杜渐的意思。后来,这事还是败露了,我姨娘说母亲给了50个鸡蛋,拿着去邻居家看月子了。
   那天,母亲握着笤帚疙瘩把我挤在炕边,举起来要武力解决,好在教育了一番就拉倒了。尤其听到我花钱买书,而且把三本小人书拿出来证明,才算过关了。过了很长时间,母亲念叨这件事说,只能怪我们家穷,不是?
   真的好羡慕现在这个时代,买书的故事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简直就是奢望。母亲可以答应孩子好好考试,达到预期,母亲就可以带着孩子进书店选购书。我的母亲从未有过这样的承诺,也不敢,生活都顾及不了,这样的满足,简直是会让母亲落泪。
   那时一套高尔基的三部曲小画册——《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小人书,指点了大人生,三本书,就像画出了一条人生路线,我有幸在童年读到他的《童年》,后面的步子,也要坚定地走下去。这个小人书,不是漫画笔法,好像是影印的,人物以黑色填充,黑白写真。
   《在人间》一本感染了我。主人公叫阿廖沙,11岁开始谋生,在鞋店制鞋擦鞋,在作坊当学徒,在轮船上洗碗。那时非常羡慕阿廖沙,我思考自己的未来会去干什么。
   而且,我非常偏执,认为只有苦难的经历才能成就一个人,可能和我的人生境况有着相似,所以认同这样的故事。后来学习中文课程,我有了赏析能力,应该是我和书中的人物故事发生了情感共鸣吧。每一次接触学习,都是我们进步的基础。我参加高考的时候(1978年),考卷简单,答题方式上,更多的是采取类比的方式,有点像依葫芦画瓢,小人书有大作用,每一次阅读,都会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
   三本小人书,我是用牛皮纸包了皮的,后来在同伴中传看,不知所踪了。也好,那些故事,也应该给了伙伴以力量。
   经过文革的学生,真不知大学是什么样,不敢去想,更不敢把自己想象成大学生。或许是冥冥之中《我的大学》给了我一种莫名其妙的动力吧。高尔基,包括他笔下的阿廖沙没有上大学,社会就是他的大学,接触革命思想是阿廖沙的大学课程。我觉得,自己那时不懂得什么是价值观,但隐约感到人应该怎样面对现实,追求一条出路。
  
   三
   我在岛城烟台读书,家庭经济更加困难,好在学校从国家分配给学生的伙食费里拿出2块钱,当零花钱。除了花钱在学校外的街上买一点烤饼犒劳口舌,还是攒下了一点钱,钱虽少,但在手上却发痒,总寻摸着买书。曾经沿着烟台市区的大街小巷去发现旧书摊,没有。很多同学在宿舍的床头摆上几本书,以文学为主,限于散文杂文,小说都是大部头,不敢奢望,也不敢有想法。我甚至想,书摆在那,就是不读,也是读书人的样子。有书,就是一种气质。书就像一个有档次的好朋友,很高雅。
   那时,任性依然左右着思想和行动。看书看到袁枚的《黄生借书说》,记住了“书非借不能读”的名言,却并不赞同。即使借到,十分喜欢的书,真不想还回去。这心理比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好一点,毕竟“赖”比“偷”或“窃”要体面一点。我是总想着拥有自己的书。我想到毕业,如果只是携带了睡了两年的草褥子,外加一捆中文课本回到老家,根本没有学富五车的派头。这种心思,现在想想都可笑,可这就是那时的人生观,不深刻,但追求读书人的体面。
   其实,这是让我想到文革初期我们批斗本村富农的一个场景。是庄户人家,出了好几个读书人,我们红小兵被大人们领着去他家揪斗的时候,看见很多书,凌乱地铺了一院子,觉得这个富农太反动,居然藏着这么多的毒草!但转而一想,自己能拥有几本多么好。那是一个思想被重度扭曲的时代,拨乱反正,我们重新认识了书的价值。后来知道富农的两个儿子在大学做教授,是读书成才,我们便对书和知识有了敬畏感,觉得和书作对是多么无知,多么幼稚。人类的认知,终归是要正本清源的,正确的思想美好的感情,最终会深刻影响着我们,人类的认识终归是要回到正途上的。
   机会终于来了。那天,我们的班长胸前抱着一摞书走进宿舍,我们扑上去,啧啧称赞一番,然后就是恨自己囊中羞涩,恨错过了书疯狂打折的机会。
   周末,带着不舍得花的几毛钱,徒步往烟台的南大街新华书店赶,七八里路,不舍得花二分钱乘坐公交车。
   幸运啊!打折的书还有。我买了鲁迅的一套书,《且介亭杂文》《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最便宜的打折后只有五分钱,相当于买一个烟台烤饼的钱,最贵的才一角五分钱。
   放在胸前抱着再走七八里,回到宿舍,站在床头,同学围拢过来,少不了称赞。周末,有的同学懒得出去逛街,便在我床头抽一本闲看。睡前读书,也是在那时养成了习惯。顺手抽取一本,油墨的书香,随着灯光,弥漫一床。集体宿舍统一时间熄灯,用手电筒接着看完一篇,才能不留遗憾地合眼。
   曾经在书和烤饼之间纠葛过。食欲,忍一忍,过得去。书欲,满足了,且留下有形的东西,成为读书人的财富。上学那两年,我敢说自己认真读过鲁迅,相比我读其他作家而言。
  
   四
   每个人的读书经历,可能不尽相同,爱书是普遍的情感。在读书人心中,书是至高无上的,拥有一架书,一屋书,那是财富。不是所有的时光都给了书,但书在时光里有着不断提醒我们靠近我们的特点,闲暇时光,捧一卷书,有时候忘食忘饮,大概这就是如饥似渴的状态吧。
   买每一本书,都会留下故事,起码留下在某个城市的一次与书相遇的细节。工作之后,算是实现了“财富自由”了,花上十块八块钱买一本,不再分分计较了。每年下来,书房会添新书。书架满了,书桌也垒高了。随手翻翻买来的书,扉页或尾页都留下了某时购于何处的记录,买书的时间过去甚至三四十年,还能记起我站在书店书摊的情境。
   买书会成为一个人的雅兴与习惯,我家前面的一家超市,楼顶有一块撤下的广告牌,上面写了“每日所需”四个字,常常让琢磨我每日到底需要什么,最需要的还是每日翻翻书,翻翻买的书,体验自己与书相遇的亲切感,觉得没有那一笔买书的钱是花得不值,花得冤枉。很多东西,买到手就觉得无用,想马上丢弃,但面对书,不能生出这样的想法。
   朋友是老的好,旧的好,书亦然。人的最浅层的需要是满足感,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还觉得“书犹粮”,最适合囤积居奇。
   我现在还是要分一点钱来买书,闻书香就走不动了,满足一下眼馋。退休了,曾经往来的朋友同事很少联系了,但好在有书填补了这个空白,真的是应了“书犹友也”的话。还有一个体会,每读书,就会遇到和我有着相似的故事,发生共鸣,也为我在江山文学写作打开了灵感,不断扩展写作的题材。
   曾经略算了一下买书花掉的钱,得上万,不痛每一笔买书钱,觉得就像在银行存钱,我拥有了一笔财富。但还是痛惜花钱买了重复的书,我在威海市立医院住院,两次买到龙应台的《目送》(第二次入院未带这本书),觉得有必要再读一遍。一直想找机会送人,送给喜欢读书的人。想起那句话——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送人一本书,手留书香。这也是买书的好!手头曾经有一套《华文选萃》,好几本,有高中生来让我说说怎样学好语文,我就割爱相送,那个学生一定记得我们之间的故事。
   买书已留香在手。赠物赠新,赠书还是旧的好,是书香的互相传递。
  
   2025年2月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4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满满的旧时光。作者回忆起从小到大一路买书、惜书、读书时的情景,这些情景虽然没有照片存念,但心里却有一张张清晰的照片。且每张照片都有故事。小时候,作者认为能读一本书,这上学就没有白上,于是生出了买书的念头。最初,从同学那里借小人书读,有些小人书无头少尾,但不影响读书的兴致。作者将残破的小人书用牛皮纸糊上封面还给同学,同学感动,送作者三本书。作者赶忙用柴火在炕头定制了书架。书架三本书虽单薄了点,但感觉自己像个读书人的样子。作者到表哥家借书读,他家附近有个书店,到了那儿就想着买书。那时家里穷,没钱买书,作者学着别人偷偷卖旧锨镢,卖牙膏皮,甚至卖鸡蛋时胡弄家长扣几个蛋攒几个钱,常常被家长训斥。终于买回了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小画册。小人书,指点大人生。三本书,为作者画出了人生路线。作者在烟台读书时家境更困难。只能从国家分配的伙食费里挤出两块钱,买自己喜欢的书,周末,到打折书店,买了一套鲁迅的书,满足了书欲。夜晚睡前,灯光下抽一本书读,油墨飘香,弥漫一床,抱书入梦,多惬意。作者工作之后,实现了“财富自由”,见到好书想买就买,无所顾虑,书架也渐渐垒高了。尽管作者解甲归田,闻书香而走不动,买书成了作者雅兴与习惯。《黄生借书说》我读过也教过,本文是我第二次读到作者与书的情缘。本文作者,从小与书结缘,读书开启人生。命运注定成为一名文化人。读书、教书、著书,一辈子离不开书。文章也教会他人,崇尚读书。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大美散文,推荐共赏。【东篱编辑:吴孟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205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加朋        2025-02-07 09:32:20
  老师是爱书之人,才有了买书的冲动和执着,用散文的体裁描写故事,情真意切,不由得跟着作者走进了那个年代、那个小村、小城,一同去拜访文中的人物,一同去阅读作者的情感。拜读佳作,顺祝文思泉涌。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2-07 10:54:08
  我想,加朋老师也一定是爱书的人,你是知青,赶在一个特别特殊的时代,我们可能都没办法腾出几块钱奢侈一把买书,只能凑个小钱买个小人书,但毕竟给我们了启蒙的力量。有时候觉得,在苦难里的日子特别的温暖,不能满足的是物质的欲望,能够满足的精神的追求,所以我笔下的这些细节都是丝丝暖气,我不是渲染哭诉那种困难。谢谢加朋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丰。问候过年好!
12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2-07 20:20:56
  老师的记忆真是好!买书,看书是为了什么?对我自己来说只是个兴趣,小时候爱看小人书,小人书还保留了好几本。看书能培育人的情操,更能丰获人的知识。祝老师生活愉快!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2-07 20:39:04
  可能是从小没看过几本正儿八经的连环画小人书,那次的事件很特别,所以记忆就深刻;我觉得吧,喜欢书,一准没有错,所以写出来,让孩子看见,也喜欢上书。谢谢森林老师赐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丰!
1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2-08 07:16:42
  这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作者从小到大与书的情缘。从借读小人书,艰难攒钱买书,到工作后随心买书,书始终相伴。作者读书、教书、著书,以亲身经历彰显读书的快乐、光彩与才干,令人深思,倡导了崇尚读书之风。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2-08 09:16:58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留墨。买书是一个人的癖好,上学时就发现,可以省着点吃,攒钱买书才是值得高兴的事。读书人肚子里的货多少无法称量,但满架的书是能够数的,被视为财富。我就有点癖。好在一辈子未爱上挣大钱,少遭罪,买书读书,乐趣也不少。期待滴善斋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丰!
14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2-08 15:02:34
  老师爱读书、爱买书,书中自有黄金屋。拜读老师大作。祝老师新春愉快!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回复1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2-08 15:09:52
  客观地说,黄金屋倒是没有进入,也未看见。谁想到,教书一辈子,和书打交道,可能和从小喜欢买书读书有关吧。人生真的是难以预料,明天干什么,也不知,唯一确信的是继续读书。谢谢塞翁老师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1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2-17 08:50:39
  胆子太大了,一下子敢截取十个鸡蛋。你弄两个三个出来不就发现不了,可以认为数错了。哈哈。此个情节,看似笑话,但笑着笑着就哭了。拜读来迟,见谅!好文,湘莉拜读学习点赞!遥握问安!
回复1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2-17 11:47:32
  这算是一次盗窃,始终觉得不光彩,但这是个真实的自己,也是故事。小孩子做这个事,那时心中一直恐慌,到底还是泄露了。哈哈。谢谢湘莉老师拨冗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春祺。
共 15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