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又见相思满枝头(随笔)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
其实啊,诗人所说的红豆到底指的是哪一种豆,至今我也没有搞明白。但身在北方的人自然而然地会去寻找那颗象征相思的红豆,也自然少不了去发现那相思之情。
北方有一种多年生的乔木叫忍冬,最初对他的名字没有感觉,经过几个春秋的观察,才觉得这个名字寓意挺深。东北的春天来得晚,她发芽较杨柳要迟许多,时过夏至,在她蓊蓊郁郁的叶片上才现出细细碎碎的小白花,其植株之高,其花形之小,显得不是很协调,而她却依旧我行我素,叶片下一粒粒青青的果子,毫不起眼的悄悄地孕育着,直到秋天的萧杀之气逼来,看那一树豆粒大小演变成的鲜红的果子,在绿叶的衬托下惊艳了整个秋天,当风雪带走所有的绿色时,在她挺拔的枝头上,鲜红晶亮的果实,成了漫长冬季的唯一亮色。
忍冬,一个“忍”字激活了她全部的神韵,而那一束鲜红的果子,又不禁使人联想到了南国的相思红豆。
夏秋之际,接到荒友之托,参与了论坛文章的编撰工作,随后在接触到的一篇篇文章中,细细地品味着作者心中的那山,那水,那些事,那些人,情不自禁地随着作者的脚步去回忆,去悲喜。从那些清晰的细节呈现和那些微妙的心灵描写中,我触摸到了作者们的一颗颗相思之心。这种相思,是对那片神奇土地的相思,是对那遥远的岁月的相思,更是对自己美丽的青春年华的相思,而这种相思又是如此地刻骨铭心。徜徉在这些文字之中,常常让人流连忘返,魂牵梦绕,难以释怀。直到第二年作品出版,手捧着《多少风雪多少情》,不由地又一次走进了我们这个群体的相思之中。
离开那个上山下乡的冲动,已经过去了50年,作为亲身经历了那个大潮的知青们,大潮的波澜至今依然在心头涌动。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到了今天,也许是这代知青能够享受激情的最后一个结点了。越过古稀之年路口的知青们,对那片留下过生命印迹的土地曾经无数次的回眸,无数次地神游,无数次地去为她倾注心血,无数次地为她奔走呼号。一次次地回访,去看望那里久别的亲人;一次次地聚会,去连续那段珍贵的感情;一次次努力探求还原当年的场景,一次次努力追寻曾经牵挂的那些心灵。多少回的失之交臂也许只是因为没有勇气开口,多少回的擦身而过也许只是因为没敢伸出双手,于是便有了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感触。而今重温起来,才有了在那苦涩年代埋藏在心里的那些浪漫,才有的今天相互面对时的那份深沉。那一颗颗全全之心,仿佛忍冬那一颗颗晶亮红艳的果实挂满了共和国森林的枝头。
岁月的长河带走了原来的历史,然而如今的知青们,依然像忍冬那样,年复一年默默无闻地长叶、开花、结果,去装饰着这个国家的一年四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