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齐鲁】“纸上谈兵”识“武经”(随笔)

编辑推荐 【齐鲁】“纸上谈兵”识“武经”(随笔) ——--读《武经七书》《孙膑兵法》散记


作者:阮兴珠 布衣,341.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2发表时间:2025-02-12 09:54:40
摘要:《武经七书》 包括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兵法》《六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著名兵书,不包括《孙膑兵法》,这可能是因为早年遗失而未收入。这些兵书集中代表了“兵家”的精华,博大精深,理通万代,不仅具体论述军事、战争的有关问题,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哲学等方面的问题,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和谋略。 它既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彰显了军事史学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兵缘
   写下“兵缘”,实乃强拉硬扯。我这一生“仕、农、工”都曾从事过,最为遗憾的是没有从戎行伍的经历。如果扯点“兵缘”,想到的是:我的父亲、叔父和哥哥、弟弟都是退役或转业军人,在他们身上间接感染到军人的气质;早年在乡镇工作,参与过武装部的民兵训练、协助做过武装部政工和征兵工作,拿过枪没有开过火;后来的工作期间,曾编写《1985·齐河县志》军事英烈人物,2009年又被聘编审《齐河军事志》一书,并忝列为顾问之虚名。2023年10月,有关部门编著《齐河县革命英烈英模传》,我再次有幸被邀参与编写和审定工作。在这期间,英烈英模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品质,若干战役战斗的壮烈场面和悲壮事迹,无数次感动我,致敬军人,向往兵事。于是乎,心血来潮,有了“读武经,探兵家”的兴趣。之前,我曾读过先秦“诸子百家”之儒、道、法、墨及纵横家的书籍,唯独没有读过“兵书”,对于兵家武经的认知更是“门外汉”。为此,先后购买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兵书》《武经七书》及《孙膑兵法》等不同版本的“兵家”书籍。用半年多时间,断断续续的读了系列古代兵书,并且随笔记下一些要点和感悟。我并非研究和使用,而是习惯“认真看,慢慢悟,随性写”,但愿不枉读,类似“到此一游”罢了。
  
   兵书
   所谓《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方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集。它包括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兵法》《六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著名兵书,不包括《孙膑兵法》,这可能是因为早年遗失而未收入。这些兵书集中代表了“兵家”的精华,博大精深,理通万代,不仅具体论述军事、战争的有关问题,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哲学等方面的问题,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和谋略。它既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彰显了军事史学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部兵书的篇幅不长、字数不多、读完不难,但要想理解透了确实不简单,只能“鹦鹉学舌”般的记点表面知识,哪怕仅仅摘抄一些段落、警句,也觉得很有教益。
   《孙子兵法》是历史上第一本兵书,被尊为“百世谈兵之祖”“兵学圣典”。“兵者,国之大事。”上兵伐谋、知己知彼、兵贵神速、“五事七计”、“庙算”理论,等等,这些出自《孙子》的至理名言,大多数人并不陌生,甚至背的滚瓜烂熟,然而我却没有真正通读过,实乃汗颜。全书不到6000字,按照“战略运筹、战术指挥、战场机变及军事地理”等几个方面,分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地形、军争、行军”等13篇,每篇围绕一个主题论述,利用精言粹语广泛而深刻地论述了战争观念、战略战术等问题,揭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军事规律,“诡谲奥深穷幽极渺”。按照我读后的肤浅理解,《孙子》之所以引起人们极大兴趣,最主要的有三点,即:深刻的哲理性,广泛的适用性,现实的借鉴性,书中的基本原理、原则,不仅反映了军事规律、军事谋略,更是处世智慧的结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和运用,从而得到许多启示和回味,这也是《孙子》的最大魅力和生命力,从而被历代人们所推崇。
   《吴子兵法》是战国兵家代表人物吴起所作,全书分上下两卷,内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6篇文章,仅5000字。吴起与孙子并列,被司马迁收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可见其名气不小。吴起军事思想的突出特点是,极力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以治为胜”,把政治和军事紧密结合起来。所谓“文德”,就是“道、义、礼、仁、信”,并以此治理军队和民众。宣扬“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强调军队、国家要和睦。所谓“武备”,就是“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必须“简募良材,以备不虞”。同时,把战争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这在先秦的诸兵书中是不多见的。
   《司马法》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5篇、3200字。据资料介绍,其它篇章已经散佚。其作者是春秋时代的齐人司马穰苴,历代对之评价很高,司马迁《史记》单独为其列传,称《司马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可见《司马法》具有军事权威著作的声誉。我读后印象深的是“镇密谨严评核周至”,尤其所主张的“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将“以仁为本”的儒家思想融入治军理论中,是值得称道的。
   《尉缭子》其书其作者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为此,先是查阅了相关资料:尉缭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学家,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军事战略做出巨大贡献。该书现有5卷、24篇,9000余字。其兵家学说特点是:反对军事上相信“天官时日,例阳向背”的迷信鬼神观念,突出政治、经济对军事的决定性作用,主张依靠人的智慧治胜。在对待军事的态度上,同样强调战争的性质有“义”与“不义”之分,主张“挟义而战”,曰:“兵起,非可以忿也。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意思很明确,发兵打仗千万不能因为愤怒而意气用事,有胜利的把握就出兵,否则就坚决停止发兵。又曰:“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文所以视利害、辨安危;武所以犯强敌、力攻守也。”他认为,战争这个问题,军事是手段,政治是目的;军事是现像,政治是本质。弄清这二者的关系,就懂得胜败的道理了。政治是用来明察利害、辨别安危的,军事是用来战胜强敌,保卫国家的。在战略和战术上,强调“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强调的是不打无把握之仗,明察敌情,集中兵力,出奇制胜。
   《太公六韬》据传是西周开国功臣姜子牙所著,全书分别以“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为标题,各为一卷,计60篇、2万多字,其表述方式多以姜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展开,一问一答,以政治战略为主,兼顾军事策略和战略战术,其篇幅之大、范围之广、分析之细,概括之全,近乎“兵家百科全书”。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足以说明《六韬》地位之高。该书充分吸收了儒家的民贵君轻、道家的无为而治和法家的赏罚分明等思想,同时强调战争之"全胜”,必须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为后盾。其《文韬》篇提出的“六守”"三宝”观,意义重大。所谓“六守”即仁爱、正义、忠诚、信用、勇敢、智谋。又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总体意思就是要发展经济,重视“大农、大工、大商”,让这三大行业各安其业,百姓就不会寻思变乱,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这些论述,无疑丰富和发展了“兵家”学说,这些观点即便在当代仍有指导作用。
   《三略》署名黄石公,与《素书》的作者、传说大体一样,都曾传于东汉张良,神乎其神,真假难辨。所谓"三略”,即上、中、下三卷韬略,总字数只有3800多。读起来并非佶屈聱牙,极似托名而编。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侧重论述政治策略,而在军事战术方面的论述相对较少。上略讲设立礼赏、辨别奸雄和显现成败,中略讲述区别德行、研究权变,下略剖析道德,明察安危得失,分辨善恶。全书杂揉儒家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道家的以柔克刚等思想,其中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内容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这也间接知道了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书中强调战争要从保民的目的出发,"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忧”,"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认识到将卒与民众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
   《李卫公问对》较其他兵书稍晚,是唐朝太宗李世民与军事名将李靖关于军事的问答辑录,文章风格与《太公六韬》相同,结构散而不冗,所论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并以旁征博引,对前人军事思想大胆地评说和扬弃。问者谦诚,答者智慧,多是参照历代兵家言论,联系战例或经历,阐述其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大体囊过了古代兵法关于夺取主动权、奇正、虚实、主客、攻守、形势等多个方面。曰: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已”。就是说,要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让敌人受制于己方,而不让己方受制于敌方。书中对古代兵家“奇”与“正”的军事思想具有独到见解,在其范畴上作了进一步充实和阐释。他认为,奇正主要是正确地使用兵力和灵活地变换战术。奇正的运用,将帅必须根据敌情和地形随机变化,即"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意思是说,善于用兵的人,无处不是正,无处不是奇,要随时刻争取战争的主动权。
   《孙膑兵法》是1972年2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后,经过对竹简整理考证才使失传的古书得以重见天日,故而没被收录《武经七书》。《孙膑兵法》仅15篇,篇目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八阵、地葆、势备、兵情、强兵”等,有些片段残缺模糊,极为难懂。书中有趣的是部分篇章的故事性较强,如:擒庞涓、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等。孙膑的军事观在提出"强兵”和“阵、势、变、权”战术的同时,突出了"富国”“五德”等观点。他认为富国是"强兵之急者也”,主张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为强化军事、战争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在治军上提出“以人为贵”的原则,曰"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在战争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将帅具备"五德”,即“智、信、仁、勇、严”等品质,要求对士兵严格挑选,严格训练,曰:"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赏罚分明,令行禁止。这些思想对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
  
   浅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朱自清《经典常谈·序言》中有段话,大体意思是: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做一个有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有接触的义务。一些古书,培育着我们的祖先,后人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不至于无本。如果讲古书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若说“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饱眼福却与他们干的事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舟车劳顿,登高望远,尽管累个臭死,然而胸襟宽广了,眼光深远了,又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读些古书读得其道,也就有类似的“无用之用”。当然,其读法不能跟专家的一样,分量不能多,就读些辑录训古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就可以了,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见识一番就可以了。
   读了这段话,感觉真的说到我的心里。近几年,读了些国学经典,能够记住得不多,更做不到“为往圣继绝学”,但得到瞬间的愉悦,也弥补了阅历,充其“无用之用”罢了。
   几本“兵书”反复读过几遍后,我将其综合起来理解,基本的感觉是:所有兵书大同小异,不管是论述广泛、博大精深的军事通论型兵书,还是具体深入、专门阐述军事战争专论型兵书,在体系结构上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战略认识体系,包括军事地位、战争性质,战争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都强调了”重战、慎战、备战”的军事主张;一部分是微观战术认识体系,包括战争准备、战略计划、战役组织,军事队伍、后勤保障等,突出的是军事谋略和作战方法等。每篇既是一个独立整体,篇与篇之间又互相照应,构成完整的“兵家学说”。我读后对专论型的军事计谋、作战方法仍是稀里糊涂,也不太感兴趣,只能从几个大的方面认识点皮毛。
   一是把战争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慎战”“备站”放在第一位。战争关乎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需要慎之又慎。这里的“慎战”,不是畏战,而是指慎重地对待战争,反对轻易用兵,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厚爱。《孙子》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首要提醒的就是要万万不可忽略军事,高度重视这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否则,一旦遇到侵略,进则不能抵御外侮、保境安民,退则无地容身、亡国灭种。在《作战》篇中指出“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告诫军事统帅者要明白自己身系百姓生命和国家安危,责任重大;《火攻》篇又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段话生动形象地告诫世人:战争影响巨大,一旦开战,可致国家灭亡,生灵涂炭,绝不能因为一时之怒而兴师动众挑起战争,否则覆水难收,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对待战争务必须要“虑之”“修之”“慎之”“警之”。《司马法》曰:“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吴子》同样认为:“安国之道,先戒为宝。”“战胜易,守胜难作”。这些警句的深层含义是:国家虽然强大,喜欢频发的发动战争,就一定会灭亡;天底下虽然安定太平,如果忽视军事忘掉战争,就十分危险。提醒人们,战争对国家和民众来说都是灾祸,因此不应轻易挑起战争。《孙膑兵法》倡导“非危不战”,曰:“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进一步论述了战争关系到国家存亡,打仗并非玩乐,发兵用兵必须认真明察,作战绝对不能轻率。由此可见,“兵家”敏锐认识到战争的利害,哀民生之艰,力图安顿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秩序,反复强调“慎战”“备战”“反战”。这种“慎战”思想在地缘冲突不断加剧、局部战争频发的当今世界,理应结合时代条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努力创造中华文化新形态。

共 839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读书论道的随笔佳作,读来颇长见识,颇有收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后世对世界,影响极其深远,极其广大。尤其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著作,更是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人文血脉和思想渊源。儒家、道家自不必说,其影响根深蒂固,千年相承。历代文人为其著书立说者颇多,洋洋洒洒浩如云河。相对而言,专业阐述兵家思想的作品就少了许多,晚了许多。这也许和中华民族喜爱和平,厌恶战争的性格有关。历来对军事思想的研究,只限于专业的行伍军人,政治大家。民间,极少有对其进行系统阐释和研究的著作。我对这方面更是知之甚少,缺乏参阅。今日读了阮兴珠老师的大作,感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对兵家的经典著作和思想理念,有了浅显的了解和认识。所谓立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四大要务,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强大军事力量,没有先进的军事思想,经济果实就无法保护,文化脉络就无法延续,政治制度就无法维持。尤其现如今,世界形势风云突变,到处狼烟四起,楚歌不断;就更加需要我们对军事,对军事思想和文化,重视起来,发掘出来,弘扬开来。手中有枪,方不怕豺狼;心中有《武经七书》,方能使国家更加盛强。阮兴珠老师洋洋洒洒数千言,使我们对中华民族的的武书和军事思想,肃然起敬,顿觉其重。一篇知识丰富,见解深刻的随笔佳作,推荐大家阅读欣赏。【编辑:土木禾刀】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5-02-12 09:57:28
  欣赏老师的佳作,多谢投稿支持齐鲁文苑。
回复1 楼        文友:阮兴珠        2025-02-12 18:09:32
  谢谢编辑的辛苦!元宵快乐!
2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3-01 06:38:16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2 楼        文友:阮兴珠        2025-04-04 17:25:48
  谢谢关注!多指导!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