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苏东坡做通判的逸闻趣事 --读林语堂所著《苏东坡传》(随笔)
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是一部深入挖掘苏轼生平与思想的经典之作。作者不仅凭借其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因其拥有大量珍贵的苏东坡编撰的古籍善本而独具优势。品读文字,有时竟然分不出林语堂和苏轼谁在说话,有一种合二为一的恍惚感觉。据传,林语堂前往美国时,随身携带了自己珍藏的众多苏东坡古籍,这些书籍在当时可谓价值连城。由于当时行李托运不计体积,费用高昂,林语堂此举堪称壮举,他也因此被誉为拥有东坡孤本善册的中华第一人。
通过对苏东坡诗文的大量翻译与研究,林语堂深刻感受到东坡先生人格中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其创造力,开山劈水仿若无人之境;其次便是其刚正不阿的品性,性格中带着放任不羁的绿林豪气。林语堂用十二个字概括苏东坡给他的印象:元气淋漓,富有生机,不易理解。而于我而言,苏东坡做事大气,不拘小节,日常生活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待人接物遵循仙道从简之原则。
苏轼初入仕途,首任官职便是杭州通判。这段通判生涯无疑是其人生中极为精彩的篇章。杭州的山水之间,不仅有那传颂千古的诗词佳作,更有他凭借公正的判决和非凡的智慧,为百姓排忧解难,留下的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在这段通判经历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苏轼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热忱、对正义的不懈追求。他的元气淋漓,体现于处理案件时的睿智与果敢;他的富有生机,展现在与友人的风雅互动之中;他的不易理解,则深藏于对正义的坚定执着和对生活的独特领悟里。
苏轼初入仕途,首任官职便是杭州通判。回顾其通判生涯,无疑是其人生中极为精彩的篇章。杭州的山水之间,不仅有那传颂千古的诗词佳作,更有他凭借公正的判决和非凡的智慧,为百姓排忧解难,留下的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在这段通判经历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苏轼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热忱、对正义的不懈追求。他的元气淋漓,体现于处理案件时的睿智与果敢;他的富有生机,展现在与友人的风雅互动之中;他的不易理解,则深藏于对正义的坚定执着和对生活的独特领悟里。
苏轼判案的高超智慧
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公正的判决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的判案不仅注重事实,更善于从人情、法理、社会风俗等多角度综合考量,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案例一:绸缎盗窃案
一位绸缎商人匆忙前来报案,声称自己的一批贵重绸缎遭人偷盗,这批绸缎关乎全家老小的生计。苏轼带人展开调查,通过走访、查看案发地,逐步锁定了几个嫌疑人。一番审讯后,其中一名嫌疑人终于认罪,承认是自己见财起意,偷走了绸缎,但拒不交代绸缎的去向,致使案件无法彻底告破,商人的损失也难以追回。在此情况下,苏轼反复思索整个案件的细微之处,突然灵光乍现。他命衙役在城中散布窃贼已招供,即将到藏匿地点起获赃物。与此同时,苏轼暗中派遣专人监视与嫌犯关系密切之人。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便有一人鬼鬼祟祟地朝着城外走去,最终在一处废弃房屋中寻回了被盗的绸缎。苏轼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巧妙的谋略,成功侦破了这起盗窃案,守护了百姓的财产安全。
这一案件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断案智慧,还体现了他对心理战术的娴熟运用。苏轼深知,盗窃者往往有同伙或藏匿赃物的习惯,因此他通过散布假消息,诱使同伙暴露行踪,最终成功追回赃物。这种策略在后世的司法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足见苏轼的智慧超前。
案例二:码头使用权纠纷
两个船夫因争夺码头使用权聚众斗殴,其中一人受重伤。在大堂上,双方各执一词,都声称码头应当归自己使用。苏轼依旧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先到争斗码头勘查,发现这个码头位置极为重要,是杭州商船往来装卸货物的关键船坞。再次开庭,苏轼仔细询问两人经营摆渡生意的年头。最终判决认定码头为公用之地,二人均有使用权,采用轮月交替经营,不仅解决了争议,而且打人一方主动赔偿了受伤一方的医药费用。苏轼的智慧与公正在这个案件中充分彰显。
这一判决体现了苏轼对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理念。他不仅考虑到码头的公共属性,还通过轮月交替的方式,避免了资源的垄断和不公平竞争。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解决了当下的纠纷,还为后世类似案件提供了借鉴。
案例三:老妇扇子税案
有位老妇前来告状,称自己遭到官府催逼税款,只因天气转凉扇子滞销,请求减免税负。苏轼看着眼前面容憔悴的老妇,心生怜悯。他仔细翻看着老妇带来的扇子,发现扇子素面无字画,便从书房取来文房四宝,在老妇的扇子上题诗作画,忙活了大半日。苏轼交代老妇赶快去集市售卖,并告知她说是苏东坡亲手题诗作画。老妇半信半疑,刚一出手,便被抢购一空,不仅还清了税款,还赚了不少口粮钱。苏轼慈悲为怀,为百姓疾苦不辞辛劳。
此案的处理不仅展现了苏轼的仁爱之心,还体现了他对艺术的巧妙运用。苏轼通过题诗作画,将普通的扇子变成了艺术品,不仅帮助老妇解决了经济困难,还传播了文化。这种将艺术与民生相结合的做法,正是苏轼“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生动体现。
苏轼的司法理念与社会贡献
苏轼的判案智慧不仅体现在个案中,还体现在他对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上。林语堂在书中提到,苏轼在北宋时期力排众议,创建了监狱医师制度,严禁杀婴,设立孤儿院。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苏轼的慈悲心肠,还展现了他对社会正义的坚定追求。
苏轼的司法理念深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他强调“法不外乎人情”,主张在执法过程中兼顾法理与人情。例如前案所述,在处理码头纠纷案时,他不仅依据法律判决,还考虑到双方的实际利益,提出了轮月交替的解决方案。这种既合法又合情的处理方式,一案解决后患,正是苏轼司法智慧的具体体现。
此外,苏轼还注重通过教育来预防犯罪。他在杭州任职期间,大力推广教育,设立书院,培养人才。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提升百姓的道德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犯罪。这种“以教为先”的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的乐观主义与民生情怀
即便在被贬至荒蛮之地的儋州时,苏轼也毫无悔意,乐观主义伴其一生。他毕生践行对人民享有正义和民生的承诺,乃世代文人心中的脊梁。苏轼的诗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民的关怀,如《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既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豁达,也体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佛家普渡众生的人文关怀。
结语
林语堂对苏轼的研究深入骨髓,他在书中写道:“春鸟秋虫鸣原声,猿吟鹤唳本无心。慈悲心肠履新职,岂料下有行人行。”这正是对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以其智慧与仁爱为民解忧的真实写照。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司法实践者。他的判案智慧、司法理念以及对民生的关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这些逸闻趣事的梳理,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还能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司法实践提供借鉴。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