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暖】欧风古堡中华“年” (散文) ——魁北克初一
一
早听说,魁北克是加拿大,也是整个北美洲的一处可圈可点,颇有点儿小众的地方。
在渥太华度过了甲辰年除夕,我们迎来了乙巳年的第一个清晨。女儿又驱车四个小时,把我们带到了这个承载着欧洲人在北美大陆开疆扩土,历史最为厚重的城市。
魁北克,又称魁北克城,或魁城。法语为Québec【kebɛk】,是加国魁北克省省会的所在地。
车行途中,我点开谷歌,搜了一下这个目的地的旅游攻略。才发现,有关这个城市的指南性信息太多了。可越是这样,提笔码字写成文儿,我却越是感到了压力。
如何采珍撷珠,把这些精华镶嵌织缀在自己亲身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的拙纱陋布上?这是走马观花魁北克之后,脑子里一直都没断了思考的问题。
哈,愚者千虑终有一得啦!说一说这魁北克的“魁”,不就有嗑儿唠了嘛!尽管这仨字是汉语的译音,但我还是由衷地佩服,这个“魁”字,选译得实在太过精彩了。
《新华字典》解释,魁者,“为首的,居第一位的:魁首”。
而要说魁论首,言及魁北克的方方面面,那可都是含金量十足,当之无愧的“Number-One”!
魁北克曾是远在欧洲的法兰西殖民帝国,在北美洲最早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称得上是最早强加于北美洲大陆的第一“魁”。
还是在中国自明初郑和下西洋后,便实行海禁,闭关锁国。直至晚明时的公元1608年,法国人探险家,也是地图绘制者,塞缪尔·德·尚普兰,就踏足了魁北克的母亲河,圣劳伦斯河谷,进行了商业探险。其后,便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了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计划。
尚普兰一行在鸟瞰今天魁北克城(阿尔冈昆语意为“河流变狭窄的地方”)的钻石角山崖下登陆,沿着巨崖边界建立了魁北克居留地。这是欧洲人在当地土著语中,还只是一个被称作村庄意思的加拿大,建立的第一块永久居住地。也是其后法国殖民者,将这片广袤大地陆续收入囊中,变成法国殖民地迈出的极具历史意义的第一步。同时,还是加拿大作为一国之国名,首次登录进了环球国名大雅之册的第一“魁”。
女儿驱车刚进入魁北克地界时,我一下子就被公路旁边,那石壁高崖的险峻地貌惊呆了。看着那一段一段约有45度角,斜趴在公路边的厚重坚固的钢筋水泥墙,还有那墙与墙之间,都采用巨型筒管和槽钢串连在一起的浩大工程,不禁赞叹不已。巨蟒似的庞大山体,怪石巉岩,嶙峋可怖。尽管被墙围索捆,牢牢囚住,已年深日远。但看着还是叫人触目惊心,似乎仍在挣扎着心有不甘,狂荡不羁的野性,犹思蠢蠢欲动。但最终还是如同东方的石猴,被镇压在五行山下那样无计可施,只能屈尊降贵了。
17世纪迅速崛起于地中海的法兰西,正处于国运昌隆之际。渴望称霸北美大陆,建立新海外殖民帝国,一直都是王室的梦想。塞缪尔·德·尚普兰的探险,终于使这一梦想成为现实。余生中他殚精竭虑,极力推进,最终奠定了新法兰西殖民帝国的基础。因此,他在加拿大历史上,曾经如同神一般的存在。有“新法兰西之父”,和“魁北克之父”的誉称。
二
如果说,塞缪尔·德·尚普兰,打造了加拿大这块法兰西帝国在海外的肇始之地。那于1985年已为国际公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魁北克老城,就更是他倾满腹经纶,在圣劳伦斯河畔,精心整塑装扮的一位雍容华贵,娇小玲珑型的海外法兰西王后,亦堪称魁北克之又一“魁”。
尽管四百年岁月流逝,今天她已不复当年的娇美,但徐娘半老,风韵犹存。那种历史风尘的沧桑感,却始终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可替代。
这位欧洲“王后”,见证了当年北美洲一步一步被实现殖民化的全部历史进程,也同时为今天浓缩精萃,遗留下了最具旅游价值的宝贵财富。成为四季不断的四海游客,来魁北克必拜的打卡景点。
老城地势高低起伏,犹如到了山城重庆一样。一座座散发着古调欧风,独一无二的建筑,栉次鳞比,相邻相衬。虽然天公并不作美,可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徒步叩访浏览古城的兴致,尤其是那位穿着打扮,像是从时光隧道穿越回来,又像是从童话故事里走出来的女巫导游老太太,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凝聚着来自不同国度和不同地区的游客。
护耳的小黑帽,左右两边各翘起一个尖尖角,让人联想起南方人从池塘里抠出来的半个菱角。脖子上围着花格图案的大披肩。上身是一件款式夸张的紫红色民族服装,下身穿一条深褐色过了膝的毛呢长裙,脚上是一双浅褐色的翻毛皮鞋。还斜背着一个既不是LV,也不是Coach牌子,就是一个比较另类的挎包,走起路来一蹶哒一蹶哒。从她的背影和轻盈的脚步看,分明还存有小姑娘的余韵,哪有一丁丁老太太的样子!
国人有句古语,好马长在腿上,好人长在嘴上。真得要佩服她的功力,她几乎两者兼备了。那天的西北风实在是太过冷酷无情了,这是从进入加国以后,头一回有了跟哈尔滨故乡的风有得一比的感觉。再看老导游,好像若无其事,一点儿都不在乎。近两个小时,领着观光的人,对几个著名景点逐一现场解读。脖子没有冻僵,嘴巴没有冻瓢,舌头没有冻硬,嗓子也没有冻哑。一直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不停地解读着。哦,时不时她还会停下来,与游客互动,耐心解答现场的发问。
老太太的敬业精神真的无可挑剔。魁北克是一个基本上都说法语的地方,可那天她却自始至终全程说英语。在进入角色之前,看着只有我们是独一份儿的亚裔,还特意近距离询问了来自何方。这两句眼么前儿的话,我听懂了,回答了。自然其他的解读,我就是鸭子听雷了。不过也还得像模像样地学着鸭子,扬脖子,晃脑袋,尽量跟人家保持一致。虽说有些虚伪,可总不能给西人留下华人不谙文明,不知礼仪的印象吧。
三
老城的古建筑,各有千秋,特点鲜明。老太太导游领我们一行八九个人进入了当地最具盛名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啊呀!我们简直惊掉了下巴,大年初一,未享美食,却先享受到了这一道视觉审美上的盛宴。
这座被称为魁北克圣母圣殿主教座堂,法语为(Basilique-cathédraledeNotre-Dame-de-Québec)是罗马天主教的宗座圣殿、天主教魁北克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加拿大的主教长教堂。如此之高的尊贵和头衔,毫无疑问,她称得上是领衔于魁城的又一“魁”。
老太太导游带我们登上这座教堂的石阶时,我并未太以为然。因为刚去过了渥太华,感觉她与渥太华的那座圣母大教堂,外观上明显稍逊了一筹。可当我们推门而入的时候,嘴巴却瞬间都张大了,眼神儿也都不够用了。
太华丽隽美了!教堂内部巴罗克式艺术风格的装饰,立时吸引征服了所有人。古稀已过,耄耋在即的年纪,实实在在是头一次近距离触摸到了巴洛克的优美神韵,感悟到了她跃动着的脉搏。
巴洛克这种建筑艺术,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她完美承袭了古罗马的那种奢华艺术风格。偏重于繁冗的创意,富丽的装饰,光影的对比,细部的雕琢。极为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与陈设的和谐统一。尤为强调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围绕主旋律的综合效果体现。
进入教堂的第一时刻,就觉得自己被一种黄澄澄,至尊至圣的富贵色氛围裹住了。满眼的金碧辉煌,高贵典雅,足以勾魂摄魄。耶稣受难,圣母布道,众弟子礼拜……一座座雕像栩栩如生,金光闪闪。华盖、神座、讲台,无工不精,极尽奢华。那居高临下的庄重态势,导引着人们瞬间就进入了一个空灵圣洁的宗教世界。窃想,不论你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者,此时的灵魂深处,都一定会难以自抑地油然生发出顶礼膜拜的冲动。
古希腊古罗马的三种廊柱,尤其是细致入微的柱头雕饰,在这里也荟萃交替,和谐共荣,展示着各自不同的倩影。不同于哥特式尖肋形的窗门拱券,在古罗马圆拱的基调下,教堂的设计者,极尽艺术家的视角,做足了精益求精的文章。五颜六色的窗玻璃,又给人以一种神秘的想象不到的美感。墙上的壁画和挂画,特别是那一幅幅绝无仅有,价值连城的油画,还有讲述着翱翔于云朵间天使故事的天花板彩绘,在温润柔和的灯光映衬之中,都引人浮想联翩。直觉得自己也似乎插上了翅膀,飘飘欲仙,紧随着天使,在天界的云端巡弋遨游了。
漫步老城,还有一条不足百米长的小街,是不可以不看的。这就是以“魁北克之父”的名字命名的小尚普兰街。
严格说,就小街的宽窄度而言,她不过是一条小巷子而已。但在这里却可以欣赏到欧洲本土曾经的街风巷韵。无论是宅居的小楼,还是临街的橱窗、商家的招牌,都透溢着古趣欧风。虽未来得及驻足观赏。但就是这匆匆一过,却使我想起了家乡的那条闻名遐迩的中央大街。小街虽远不及中央大街1450米的街长,且建筑风格迥异,斯是西欧法兰西风韵,彼为东欧俄罗斯风采。但那种现代城市已不多见的沧桑古朴的街巷情调,却根同一脉,在世界历史的沧海中,在今天全球都越来越重视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气候之下,愈显弥足珍贵。
思绪正信马由缰之际,啊,我又为之一惊,几名身着黄色工装的人,正在搬卸一块块晶莹剔透,已经加工好了的冰板,在马路两侧,砌筑组装冰雕建筑小品呢!刚刚萌生的思乡情怀,此刻一下子更陡然升温爆棚,不能自已了。恍若回到了1963年2月7日,那个开创了中国冰灯第一园,首届哈尔滨冰灯游园会的兆麟公园。
网上有一位作者说,在小街上“信步走进每一家店,随时都可能有新发现的惊喜,逛累了,不妨找家精致的咖啡馆,体验旧城区特有的风情。”我此刻已身在此街,本当也会有人家的那种惬意,可来不逢时啊,人家来的时候是枫叶如火的秋,我们现在却正值数九寒天的冬。是不是上帝与菩萨分工明确,像铁路警察那样各管一段,西人只认圣诞,不理这东土春节的缘故,反正老天就给你弹起了一个往死了冷的节奏。我戴的那顶鸭舌单帽,已成了纸一般的感觉,两耳冻的像小虫子啃噬的那么火辣。女儿也没戴帽子,虽长发遮耳,但也时不时在抬手捂耳。还好,老太太导游领我们进了一幢也颇有历史讲究的小楼,而楼下正经营着一家小服装商铺。我俩抓紧间隙,一人买了一顶绒线帽子,迫不及待地套上了头。老伴儿瞅着我哑然一笑,这帽子可真打扮人儿,咋配的就像是赵本山说的“酱块子”脸哪!我怼着她,呵呵,管他什么“猪腰子”脸、“鞋拔子”脸,保得住耳朵才是最美的脸!
四
老城面面皆是“魁”,但就跟任何赛事一样,一等奖上面,还有一个特等奖的设置。魁北克也有众魁之首,众景之巅。这就是耸立于古城戴蒙德角,作为魁北克历史城区的标志性建筑的弗隆特纳克城堡,众景拱卫,傲视群“魁”,这注定是一颗镶嵌在王后王冠上最为璀璨的那一颗明珠。
进入老城远眺第一瞥,就非这座城堡莫属。她雄踞于老城上城区东部边缘的钻石岬角上,傲视着整个老城,还居高临下地俯视着从她脚下流过的圣劳伦斯河。自身79.9米的高度,再加上所处54米的海拔基础,更加上采用了尖塔林立,瘦削奇峻,高耸挺拔,插入蓝天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远看愈发显得高大宏伟。时至今日也仍然保持着独树一帜,构成魁北克城天际线脊梁的地位。仰而望之,真有毛公在《七律.登庐山》首句“一山飞峙大江边”的那种震撼。
弗隆特纳克城堡,是当年太平洋铁路公司修建的系列城堡风格酒店当中的第一“魁”,1981年还正式荣获了加拿大国家历史遗迹之誉。非常荣幸的是,我们入住的地方,女儿选的就是这家名气斐声遐迩的五星级酒店。
与渥太华的圣母大教堂异曲同工。这座城堡虽然总体凸显的是哥特式风格,外墙大部分由灰色方石筑成。但是从表面使用的一些色彩斑斓的砖贴墙当中,人们却可以明显察觉到巴洛克元素的影子。
酒店内部装饰,则采用了红木镶板的高墙裙壁。大理石楼梯、石雕、镔铁和玻璃圆形饰物,与也作了变形处理的古罗马墙柱柱身和柱头,和谐共处于一炉,完美地烘托出一种独有的既古朴庄重,又华彩灿然的氛围。
身处酒店,我还有一种置身于博物馆的感觉。地下室陈列的一幅幅油画、照片,还有难得保存下来的,甚至是已经破损了的瓷器原件摆设,无一不在默默地向来客们讲述着城堡当年那辉煌的高光时刻的故事。
也是这个时候方才知道,这座城堡酒店,原来竟如同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一般的存在。美国的老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法国的前总统戴高乐,摩纳哥王妃格利丝.凯莉,还有著名歌手席琳·迪翁、蕾丝等等,多位历史著名人物都曾经在此下榻,作过这里的客人,亦成为了这座酒店的骄傲与荣誉。
五
空着肚子逛风景,肯定不是上策,何况今天还是中国人的大年初一。女儿也早有安排,她领我们出了城堡酒店,径直去了不足百米,和酒店斜对过儿的那家餐馆。这可是魁北克老城内,最有名气的地道法式风味的名店。氤氲温暖的灯光,朦朦胧胧,烘托着店堂的悠悠古韵。身着红西服,项结黑领花,一身正装的男服务员,谦恭和蔼,殷勤备至,连小胡子也都修的一丝不苟。店内的客人,哦,酒店里也没见过的华人旅客,在这里却见到了身影。像是一对情侣,男女二人的穿着打扮,也都中规中矩,颇有品位。各居桌子一边,品尝佳肴,说着悄悄情话。
女儿贴近我的耳朵,纠正缓释着我,还有点儿那像初进大观园刘姥姥的局促。与讲法语显然比英语更流利,但对纽约来的却又不得不说英语的侍者,指点着菜谱,很快就点好了这中国大年第一天的晚餐。
烤小牛肉、烤三文鱼、威士忌野生虾,还有法式蜗牛、法式鹅肝,和法式洋葱汤。西餐最后的甜点,总是不能忽视的,女儿又点了黑森林蛋糕,和一种热饮。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法式蜗牛,和法式鹅肝。许多年前,在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酒店,虽也享用过号称是法式大餐的美味,但不得不说,这里的菜品味道,与国内的并不完全一样。按女儿对西餐,特别是对法兰西西餐舌尖上的味品,说这里的正宗才是名至实归的。
那个高高的,帅帅的中年侍者,应该不会知道这个晚上,是中国人最富有纪念意义的夜。但他却神差鬼使,为我们最后推荐了一道集黑茶、牛乳、白兰地于一壶的热饮。他不无炫耀地向女儿推介,这是他刚刚才研制成功的独家发明。
在专门推到桌前的一个小餐台上,他燃起了冒着蓝火苗的酒精炉。咖啡壶旁,还摆上了牛乳和白兰地。接下来,他简直就成一个马戏团的魔术师,在酒精燃起的熊熊火焰中,安之若定,不慌不忙,变戏法似的炮制出了这一大杯热饮。
没有东方国度璀璨的烟花,却看到了跳跃欢快的淡蓝色火焰,这不就是这个古老的,叫人生生世世割舍不下的“年”,体佑赐予我这个他乡游子,解人生乡愁的幸福回馈吗!
可能是白兰地诱发了灵感,二十八个字,好像并未间断地被码上了大脑键盘——
北美魁都逢大年,
老城古堡渡欣然。
寰球鸟瞰西东地,
明月冰轮四海圆。
步出餐馆,仰视这乙巳年正月初一的夜空,寥阔的天宇,只能看到一弯细如峨眉的上弦微月。可在我的心里,月亮却还是那一轮大文豪苏轼吟咏的“千里共婵娟”的皎皎圆月。东方的眼睛看西月,同样与桑梓故里的明月一样,都“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或许是先饮的红酒,又加上餐后热饮中的白兰地两者夹攻,我面红耳赤,昏昏欲睡了。迷蒙之中,我仿佛看到了遥远的地球另一边,那正月初二早晨的旭日,已经喷薄而出,朝气勃勃地跃上云端,冉冉升起来了……
乙巳年元宵节于纽约
文章情感真挚,感怀抒情,笔触灵动有趣,生动感人,感悟深刻丰富,富有感染力。佳作,欣赏学习了,感谢灌园痴叟老师带来的精彩散文,祝老师春安吉祥,佳作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