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新】我的年三十儿(散文)

精品 【宁静·新】我的年三十儿(散文)


作者:想飞的企鹅 举人,5028.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3发表时间:2025-02-17 10:24:40

所谓“年三十儿”,其实就是一个传统的称呼。严格意义上讲,年三十儿就是一年当中的最后一天,无论这一天是腊月二十九还是腊月三十,我们都习惯地称它为“大年三十儿”。
   中国人过“年三十儿”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据《吕氏春秋》记载,古人在这一天会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也是年三十儿的夜间被称为“除夕夜”的由来。到了汉代,逐渐形成了全家人在年三十儿这天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习俗,这也象征着岁末年初的兴旺与和谐。
   照此说来,我这篇文用“我的年三十儿”作为标题就显得有点儿大了,乍一听,就好像古代的皇帝面对着满朝文武大臣说“众爱卿平身”的意思差不太多。其实,我的本意真没有“篡权夺位”的意思,之所以用“我的年三十儿”作为标题,那是因为实在想不出一个更好的题目了,但凡能想出一个更好的,我也不至于用这么一个听起来有点儿“大逆不道”的题目的。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你不会用“年三十儿”或“大年三十儿”做题目?为啥偏偏要在“年三十儿”前面加个“我的”?这不明摆着是在炫耀么。这话说得也对,也不对。说它对,因为“年三十儿”是属于全国人民的,不可能被我一人独揽。再说了,所有人都要过年三十儿,像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放在这样一个隆重的日子里又算得上哪根儿葱、哪瓣儿蒜呢?说它不对,是因为我个人觉得我过的“年三十儿”和别人过的“年三十儿”不太一样,所以才斗胆在“年三十儿”的前面又加了“我的”两个字,目的就是想借着“年三十儿”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介绍一下我。除此之外,真的再无其他意思了。
   我把这个题目解释明白了吗?如果您还是不太明白,那就把“我的”和“年三十儿”看成两层意思,应该就不会有太多的疑问了。
   我以往的文章都是直接进入主题的,很少用这么多文字来专门解释一个题目,这次不知怎么了,就想先认认真真介绍一下题目再去写内容,感觉这样写心里踏实一点儿。这应该是年龄大了,懂得办任何事儿都要谨言慎行的缘故,也有可能与我的经历有关系。您别多想,我这绝对不是老奸巨猾的操作,充其量算是老年人的啰哩啰嗦。
   说句掏心窝子话,我生来就胆子小,谨小慎微地活了这么大岁数,真的太不容易了……
   在我小的时候,过的每一个年三十儿和同龄的孩子都一样,无非就是放爆竹、吃、玩儿,接下来还是放爆竹、吃、玩儿,最后就是没心没肺地等着半夜十二点时吃一口饺子,长大一岁。现在想起来,别看那会儿过的每一个年三十儿都是在期盼中等来,又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然后再在期盼中等待下一个年三十儿的到来。实际上,我那种期盼与等待就和混吃等死的节奏差不太多,只是错误地把这样的生活硬生生活成了蓬头稚子的“无忧无虑”罢了。那种活法就像“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所写的那样:“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那时候过年的味道是十分浓郁的。那种隆重节日气氛,从一进入腊月门儿就开始了,到了年三十儿这天的早晨,整个人似乎在睁开眼的瞬间,一下子就冲进了一大团的喜庆里。那种幸福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是现在的孩子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穿好衣服后,简单扒啦两口饭,我们家的所有成员便开始了各司其职:妈妈的任务是收拾碗筷,紧跟着就是“叮叮当当”地忙活晚饭时要吃的菜了,我和哥哥则要帮着爸爸贴春联。
   由于我家在村里的主街道边上住,贴春联的时候,总会看到不用帮着家里干活小伙伴。看到他们时不时点燃一个小炮仗从我边上经过时,我心里那个羡慕呦!
   帮着贴完春联就没什么可干的了,我和哥哥就像疯了一样冲进屋子,每人装一把拆开的小炮仗,再点燃一根线绳,一溜烟儿就跑到外面“噼、噼、啪、啪……”地放开了,一直疯到中午也不觉得有多饿。
   我不太清楚南方人在年三十儿这天都有什么礼数,在我们北方,吃年夜饭之前要把本家“老祖宗”请回来,同时还要请“狐、黄、长、白”四位“老仙儿”到场。请老祖宗时还要做一大碗“接年饭”,上面需插一支带着叶子的柏树杈,再在上面粘上一张“黄纸钱”,预祝来年五谷丰登、日进斗金。接年饭上插的柏树杈需要到村东两公里左右的“柏树峖”上去弄。由于弄柏树杈的地方太远,基本都是邻里间互相通知一声,由一个人弄回来后分发一下就可以了。这种弄柏树杈的活儿,大部分都是安排孩子去做的。因此,我自然而然就成了跑腿儿的那个,当时听到最有成就感的一句话就是:你去弄柏树杈吧!小人儿,走得快。
   跑了一天,再加上去了一趟柏树峖,回来后感觉饿得都要受不住了。
   终于熬到了吃晚饭时候。可是,晚饭做好后,母亲把我爱吃的菜也都摆上桌了,就是再怎么饿也不敢吃,得忍着。不单单是我不能吃,家里任何人都不能动筷子,要等爸爸从每一盘菜里都弄出一点儿给“老祖宗”“老仙儿”们上供、烧香、送钱(烧纸)、磕头,等这些操作都结束了,一家老小才可以按照主次顺序围坐在桌旁。用爸爸的话说:这叫规矩。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接下来就是大家熟悉的除夕“守岁”了。所谓守岁,说白了就是等着夜里十二点时煮的那点儿饺子。不过,这个点儿煮出来的饺子不叫饺子,叫“水供儿”。
   水供儿煮好后,先要重复吃晚饭时的一大套的规矩——给“老祖宗”“老仙儿”们上供、烧香、送钱、磕头,之后就是放爆竹驱赶所谓的“夕”了。从这一刻开始,也就代表着新的一年正式开始了。这时候,老人们都会说:吃了这顿饺子就算又长大了一岁。
   我家上水供儿用的饺子都是母亲一个人包的。这也就是说,我在无忧无虑的时候,每长大的一岁都是借了年三十儿母亲包的饺子的光。
   母亲做事儿不是很麻利,可她却是个十分精致的人,办任何事儿都尽量做到完美。就拿年三十儿夜里上的水供儿来说吧,她总是嫌弃父亲包的饺子不好看。用她的话说:“你爸爸包的饺子像死耗子,没法看,也没法吃,更没法上供。”其实我心里十分清楚,母亲说的这番话是有些夸张的。心想,即便爸爸包的饺子再难看,也不至于没法看,更不会难看到没法吃的地步;至于上供,反正就是摆在那里没人吃,更不用纠结什么样子了,只不过是她对饺子的品相要求太高,一般人包的都看不上而已。
   我们这里过年吃饺子是很有讲究的:三十晚上的水供儿需要包饺子;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都要吃饺子;初五叫“破五”,要吃饺子;初六叫“圆六”,要吃饺子;初九叫“圆九”,还要吃饺子,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依然要吃饺子;正月剩下的十多天里,逢九就要吃饺子。
   那时候,我和哥哥正处在“半大小子吃败老子”的岁数,都特能吃。因此,母亲在一整个正月里,就包饺子这件事儿就忙得不可开交了。因此,我家在吃饺子的日子里都是很晚才能吃上饭。后来,再包饺子的时候,我和哥哥便开始学着包。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同龄的孩子还都满大街跑着放爆竹的时候,我和哥哥包饺子的技能就能独当一面了。
   我初中毕业没两年,母亲得了一种怪病——不爱干活,而且看什么都烦。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家年三十儿的饺子都是我和哥哥包的。您能想象得到,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硬生生被沦落成“家庭主妇”的滋味有多么难受吗?这,对于我来说都不算啥。因为我十分清楚,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命。
   妻子和我同村。
   结婚后,每到年三十这天,我都是习惯地把我家的饺子包完,然后再到岳母家帮着包饺子。这样的年三十儿,我又持续了十多年,直至二〇二二年母亲去世后的那个年三十儿,我在家包完饺子后,哪儿都不想去了,就想待在家里陪着刚刚“请”回来的“母亲”。也就是从那一年的年三十儿开始,我的生活似乎真真应了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的下半阙,“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今年的年三十儿,吃完晚饭后,妻子出去值班儿了,又是我一个人在家包的饺子。包完饺子后,我还是哪都不想去,就想待在家里多陪陪“母亲”。
   女儿看着我说:“爸爸,您也出去玩儿会儿吧,别总是在家憋着。”
   年幼的儿子看着我,说:“您别走,在家陪我玩儿。”
   儿子话音刚落,女儿就看着她弟弟说:“你让爸爸出去玩儿会儿吧!姐姐在家陪着你。”
   看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我浅笑着回:“爸爸哪也不想去,就在家陪着你俩。”实际上,我应该说陪着他们三个才对。我怎能把母亲给忘了呢!
   您说,我是不是越活越明白了?
   说实话,我很享受这个属于我的年三十儿。
  

共 33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介绍年俗兼怀念母亲的文章,开头以幽默的口吻解释了标题的意思,实际上是想引出“我的年三十儿”和别人的“年三十儿”不太一样,怎么不一样呢,作者接着详细介绍了年三十当天的年俗:妈妈准备晚饭要吃的菜,我和哥哥帮着爸爸贴春联,贴完春联到外面放炮仗。到了年夜饭前,要把本家“老祖宗”请回来,还要请“老仙儿”。请老祖宗时还要做一大碗“接年饭”,上面需插一支带着叶子的柏树杈,再在上面粘上一张“黄纸钱”,预祝来年五谷丰登、日进斗金。菜摆上桌了,家里任何人都不能动筷子,要等爸爸从每一盘菜里都弄出一点儿给“老祖宗”“老仙儿”们上供、烧香、送钱(烧纸)、磕头,这叫规矩。守岁时先要重复吃晚饭时的一大套的规矩——给“老祖宗”“老仙儿”们上供、烧香、送钱、磕头,之后就是放爆竹驱赶所谓的“夕”了。作者描写的年俗细腻有烟火气,年三十儿晚上注定是让人难忘的夜晚,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地方肯定有这个夜晚,作者接着写到母亲得了怪病,年三十儿的饺子都是“我”包的,直到母亲去世后,那个年三十儿晚上作者哪儿都不想去,就想陪着“请”回来的“母亲”,透露出浓浓的思母之情。文章在介绍年俗中引发对母亲的怀念,语言幽默接地气,好文,推荐文友共赏!【编辑:秦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217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秦安        2025-02-17 10:27:07
  欣赏想飞的企鹅老师新作,看到不一样的年俗,文章浓浓的烟火气,祝福老师春安,期待更多佳作呈现。
回复1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5-02-17 10:46:37
  谢谢秦安老师辛苦编按留评。说实话,弟子规里说的“丧三年常悲咽”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行为,不用刻意。现在,年味淡了,规矩也乱了。就拿孩子跟长辈说话这件事儿说吧,就连一个简单的“您”字都不会用了,总是没大没小地说:你……我很希望现在的孩子多学学老祖宗的规矩。中国现在这种没了规矩的样子已“病入骨髓”,应该引起重视了。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2-17 15:26:48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2-17 15:42:06
  咳,我的年三十打了半宿麻将。老师的年三十很独特,不单单写出年三十的文化含义,也借着年三十的题目抒发了对亲情感怀、怀念,情感真挚自然,打动人心。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3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5-02-17 16:48:08
  谢谢老师留评。我以前喜欢打麻将,不知怎么了,近几年根本不想玩,就想待在家。
4 楼        文友:开心的秋蝉        2025-02-17 16:12:00
  温馨的年三十里酝酿着浓浓的人情味儿,生活气息浓厚,企鹅社长的厨艺源于家庭和母亲熏染。
回复4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5-02-17 16:53:59
  是的,我干上厨师这一行,应该不是因为喜欢,完全是基于无奈。谢谢秋蝉老师留评鼓励。
5 楼        文友:草原白杨        2025-02-20 10:15:15
  每个人的年三十都有自己不同之处,因其不同,才有的可写。
   文章通过对自己不同年龄阶段“年三十”的描述,展示了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和年俗文化,在独具特色的烟火气息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家族文化和浓郁亲情。独特之处是用辛弃疾的一首词统领全文,增添了文采。
回复5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5-02-20 23:04:50
  谢谢老师点评鼓励。
6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3-09 21:12:53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6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5-03-10 21:14:42
  谢谢老师留评鼓励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