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烟火】黄坑记忆:商帮往事与檐角余韵(散文)

精品 【晓荷·烟火】黄坑记忆:商帮往事与檐角余韵(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184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7发表时间:2025-02-19 10:14:53

大红的灯笼和喜庆的对联,这个古村沉静在乙巳年新春佳节的氛围之中。微微细雨中,在一位热情的村民指引下,我登上了村里的观景台。
   古村人多么地贴心,在观景台上可以俯瞰村里的古建筑群。一面面瓦片层叠的坡面屋顶,一座座翘角的马头墙,一道道凸起的屋脊,还有一口口四水归堂的天井,它们鳞次栉比,呈现独特的韵律美。
   古村在烟雨朦胧中,宁静与清悠,身临其境,人的心境也随之恬淡与澄澈许多。
   一片屋顶的瓦缝间在冒烟,是谁家在烧火做饭?我好奇,这鱼鳞般黛瓦之下,生活着什么样的人家?他们的先人何以建造如此规模的古建筑群?
   下了观景台,我走进一条小巷,寻着冒烟的建筑而去,原来它是村里的祠堂。一群男女老少围坐在篝火旁,一截粗树墩在火堆上熊熊燃烧,散发的光与热,让人觉得暖融融的。他们客气地邀请我坐下烤烤火,坐下后我试着用本土话与他们交流。我家与这里虽然隔了一个地级市,隔了一条袁河,但很近,乡音相通,所以聊起来显得格外的亲切,就像走亲戚拜年一样。
   一位看上去挺清瘦的老者,却十分精神与健谈,他说:我们黄坑村都是傅姓人家,那时候靠做生意发了财,所以建了这么多房子。村人还曾经在各地开了十八家当铺,有“江南第一当”之说。
   一对年轻夫妇坐在我左侧,那女子就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如今读书出去工作了。她接了老者的话,很自豪地说:我们村里的老房子一栋连一栋,下雨不湿鞋。
   这里是新余市渝水区的黄坑古村,这座祠堂是黄坑傅氏的余庆堂,四进三天井,而且一进比一进高,显然是“步步高升”的寓意。
   出了祠堂后,我面对祠堂的门廊,站在宽阔的场地上。门前两只石狮子身上锈迹斑斑的样子,它们立在这里如此对望了几百年?门廊的两根方形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颖水环轩一泓养就鱼龙甲,蒙峰当户千仞高腾鹤凤声”,对联中的蒙峰、颖水指的是黄坑村附近的一山一水,其中颖水是一条从黄坑村西南流过的河,现在它却叫蒙河,它直通袁河,然后入赣江。在黄坑村南,当年蒙河畔建有码头和万寿宫,河上有一座六墩七孔的石桥——七星桥,这里那时是渝北地区的重要水运枢纽,也是一个集市,附近的乡人每逢农历的三、六、九来此赶集。
   现今,码头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风雨中,但饱经沧桑的七星桥仍在,是这里曾经车水马龙的见证。
   祠堂后面的土坡上,有一株高高耸立的古樟,它树冠如伞,像是一顶华盖支撑在祠堂后面。后来村人告知,黄坑古村的这些古建筑,像一把太师椅,祠堂端坐其中,前有清澈的明塘,两侧有“养正斋”和“果育山房”作为扶手,其中“养正斋”和“果育山房”是村子南、北的两栋古宅。
   自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傅氏希圣公在此开基,至今已有七百年历史,它的鼎盛时期是清道光年间,村人靠做棉花生意,曾一度垄断江南棉花布匹市场。本地民间流传一句古话,说:“出门十八里,里里有黄金”,夸赞黄坑人善于经商。
   黄坑商帮的兴起背后,有一个刻苦学艺、勇于救人的故事。说是村人傅振增(1759年—1820年)自小聪颖,诵读诗文过目不忘,私塾先生赞其必成大器。可他是家中老大,眼见家里人口多,生活难以维持,他放弃读书求仕之路,来到临江府的一家布点当学徒。他做人诚信为本,做事兢兢业业,做生意精打细算,备受店老板青睐。一次他因为在鄱阳湖下水搜救一位不幸落水的熊老板,并协助熊家人办理丧事,获熊家赠送价值一万多两银元的布匹。学徒满后,他辞别布店老板,并用熊家赠送的银两创办了“黄昌商行”。傅振增不仅做布匹生意,还购置了纺车、织机和棉花带回黄坑,带动村人从事纺织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后来傅振增兄弟以及村里人的生意越做越大,逐渐走遍大江南北。
   黄坑古村的这个创业故事,看起来似乎有点机缘巧合,但其中诚信为本、乐善助人、眼光长远和经商有道等品质,才是这个成功故事的根本。
   讲到商道,黄坑还流传着“要还就还皇帝印”的故事。说是当年傅振增兄弟在赣南一带做生意,因为赠送五千银两帮助了一位江西籍姚姓进士,后来获得开设典当铺的“当贴”,相当于现在的营业执照,从而成就了“天下第一当”的美誉。当时他们以为“当贴”上的大红官印是皇帝的玉玺宝印,当姚进士要归还银两时,他们坚决推辞不要,最后傅振增说:“钱我们是坚决不要的,如果你实在要还,那就还一个皇帝的大印给我们吧!”虽然此话开始时吓了姚进士一跳,但知道原委后,姚进士哈哈一笑,因为他正是办理此类事务的朝廷官员。
   这个故事里,不仅有乐善好施的品质,而且有敢为天下先的商道精神。没有一份所得是天上掉下的馅饼,没有一份财富可以轻易获得。黄坑先人们靠勤劳智慧积攒了丰厚的财富,他们的故事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这部史册中,备受后人关注的兄弟同心、抱团取暖,就体现在他们一起规划建设了上百栋房宅上。
   财大气粗的黄坑人,统一规划,有的择址建房,有的折旧翻新,并且这些房宅一家挨一家,宅靠宅,巷连巷,户通户,仿若一座屋内四通八达的城堡。而且这些房宅的朝向不一,或背北面南,或面西背东,好像很随意,屋外有高墙的深巷,屋内有幽邃的巷道,所以走进去让人觉得也像是进入了一座迷宫。初来乍到者往往迷糊,明明刚刚是进去这家的房宅,出来时却是另一家的门,好似自己隐身穿越了。
   比如那天我从“指南山房”宅的正门进去,不知不觉走过了一段昏暗的巷道,两级台阶后进入一扇面南的小门,里面却豁然开朗,还布置有“黄坑商帮”展。我以为进入了前面房子的侧房,不想却是另一栋大宅“势奋北溟”。
   生活在如此老屋里的黄坑人,一定很幸福吧,村人之间的感情纽带就像这些房宅紧密连通一样牢固。这样一个和融的小社会,哪家有喜事也好,难事也罢,不用广而告之,全村人就都知道了,该帮忙的时候不用喊叫,大家就来了。尤其是这里的孩童,足不出门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若是玩捉迷藏的游戏,能藏遍村里的旮旮旯旯,真是妙趣得很。这样的玩耍,犹如不断地注入粘合剂,从小就潜移默化而牢固了村人间的感情纽带。
   现在,当年的许多房宅已经抗御不了风霜雪雨年复一年的打击,如烟般消失在陈年往事中,尚存完整的只有十几栋,除了前面提到过的,还有“司马第”“爽气环轩”“果育山房”“松竹山房”“别开生面”等,这些名字是不是也挺别开生面?它们就像是一群幸运的寿翁,一直相依相偎,并彰显着黄坑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这些古建筑中,显然大夫第和司马第是官宅。其实在历史上,黄坑人不仅仅经商的多,读书求仕为官的也不少。
   如大夫第实际上原来叫“世大夫第”,是傅芬、傅世烈父子所建的官宅。傅芬,是黄坑傅氏十九世孙,清顺治戊子年(1648年)选贡初授湖广靖州知州,后补任贵州安顺府普安州知州,退休后诰授奉旨大夫。子荣父贵,他父亲获赠奉旨大夫。他的二儿子傅世烈,是清顺治甲午年(1654年)列明经进士,官至云南和曲知州,也诰授奉旨大夫。这就是黄坑人口中“父子两知州”之说。由于他们家三代都是“大夫”,所以房宅就叫“世大夫第”。几代之后,完全翻新改建为现在的“大夫第”。
   而在明朝,黄坑傅氏就有“兄弟两进士”。村人傅瀚是明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他的弟弟傅潮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官至工部郎中。这兄弟俩一尚书一郎中,被武英殿大学士王鳌赞为“一家二妙”。这个“兄弟两进士”的佳话,一直是黄坑人的骄傲,也犹如明灯,激励与引领黄坑人崇文尚学,奋发有为。
   司马第在古建筑群的最南边,是黄坑傅氏二十四世孙傅如瑉的官宅,他在清道光年间例授州同衔(俗称司马)。司马第曾经很气派,有个巨大的前花园,花园里有口水井。现在花园已经消失,古井成了新修的停车场上的一个景观。它的外墙下半部是三合土筑墙,上半部是清水空斗青砖砌墙。实际上,这里的古建筑,外墙基本都是这样的。
   走进司马第,它是一栋三进五开间的房宅,双坡屋顶与单坡屋顶相结合,内部抬梁式构架与穿斗式构架相结合。天井四周有精美的雕饰,如“喜上眉梢”“双龙戏珠”和花草等,隔板的胸板用格条装饰,看上去像是一盏盏木灯笼。黄坑古村的这些古建筑,雕饰并不繁复,总体质朴无华,这体现了黄坑人的务实品质。
   在村里走累了,我来到祠堂右侧的长廊下歇歇。借一张竹椅子,靠坐在老墙下,有廊棚挡雨,正好静静地理一理思绪。
   名气并不大的黄坑,不想却是个曾经因商而富甲一方之地。“江水源同流万派,树发千枝根共本。”黄坑村人为官为商走天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世界,但风风雨雨,村子始终静卧在这片土地上,魂牵梦绕了多少黄坑傅氏族人的乡愁。黄坑古村的故事,就藏在这些老屋里。随意推开一扇门,似乎一段传奇故事就扑面而来,如一阵风吹来那样。
   此时我挺希望雨再大些,不要微微如飘雾,而是春雨的淅淅沥沥,我想这样的黄坑古村应该会更有意境,更具韵味。
   在这些几百年的老屋里看雨听雨,看雨丝如幕般飘落,好似织机上的纱线,编织着美好的生活;听雨敲黛瓦的声音,像是古琴在演绎着曼妙之声。特别是,雨水从檐角上一滴一滴落在大水缸里,叮咚如珠落玉盘,而雨水从瓦檐上一条条如门帘般流下,又分明像是在倾诉着这个因商而富古村的余韵。黄坑古村谐美的人文古韵与天然雨韵,多么让人浮想联翩。
   离开黄坑,车驶在田野中的乡道上,车窗外的呼呼声,像是鸣唱着一曲田园牧歌,颂扬着黄坑古村的不凡往事。

共 37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黄坑古村,这座隐匿于新余市渝水区的古老村落,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当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深入探寻这片土地,一段段精彩绝伦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跃然眼前,让人不禁为之沉醉。走进黄坑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充满古韵的建筑。坡面屋顶、马头墙、屋脊、天井,它们鳞次栉比,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祠堂余庆堂的步步高升寓意,大夫第、司马第等官宅的庄重气派,以及众多老宅的古朴典雅,无一不彰显着黄坑古村曾经的辉煌。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黄坑人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然而,黄坑古村的魅力远不止于建筑。在这里,我们听到了黄坑商帮的传奇故事。傅振增的诚信为本、乐善助人,让他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开启了黄坑商帮的辉煌之路。他们以抱团取暖的精神,将生意越做越大,一度垄断江南棉花布匹市场,成为了当地的商业传奇。同时,“要还就还皇帝印” 的故事,更是展现了黄坑人敢为天下先的商道精神。这些故事,不仅是黄坑人的财富,更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动力。除了商业上的成就,黄坑古村还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傅芬、傅世烈父子的 “父子两知州”,傅瀚、傅潮兄弟的 “兄弟两进士”,他们的故事成为了黄坑人的骄傲,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黄坑人崇文尚学,奋发有为。这种文化传承,让黄坑古村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在黄坑古村,我们还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这里的房宅一家挨一家,巷连巷,户通户,村人们之间的感情纽带紧密相连。哪家有喜事难事,全村人都会伸出援手,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孩童们在老屋里嬉戏玩耍,从小就培养了深厚的感情,这种乡情,是黄坑古村最宝贵的财富。如今,尽管岁月的风霜已经侵蚀了许多房宅,但黄坑古村的魅力依然不减。尚存的十几栋老宅,依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它们像是一群守望者,守护着黄坑古村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黄坑古村,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黄坑古村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黄坑古村,它是历史的记忆,是文化的传承,是乡情的寄托。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勇气,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和人文关怀。愿黄坑古村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精神家园。【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219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2-19 10:20:16
  十分感谢风中求静老师带来如此精彩的黄坑古村之行记录。您生动的文字,带我领略了古村的古韵建筑、传奇商史和淳朴乡情。那烟雨朦胧中的古村,仿佛就在眼前。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因您的佳作而对黄坑古村心生向往。期待您更多优秀作品!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2-19 13:17:39
  感谢汪震宇老师的辛勤编辑,尤其你的编者按让本文增色诸多。黄坑古村的商帮历史是一个传奇的创业史,这里现存的传统建筑,户户相连相通,很有特色。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2-19 10:20:50
  拜读这篇文章,如临其境感受黄坑古村之美。从古建筑的精巧,到商帮故事的传奇,再到村人的和睦,无一不让人着迷。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让古村鲜活起来。感谢您的分享,也祝您创作顺遂,为我们带来更多这般动人的篇章!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2-19 13:20:22
  谢谢汪震宇老师的评论!在新春佳节期间,去走访这个古村落,细雨朦胧之中宁静与清悠,古朴的老建筑,村子独特的商帮文化,都是那么地让人着迷。
3 楼        文友:何叶        2025-02-19 20:16:43
  恭喜精品!精品点赞!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2-19 21:04:22
  谢谢何社长和社团的关心、帮助!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