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云水·暖】潍坊状元胡同(散文)

精品 【云水·暖】潍坊状元胡同(散文)


作者:春草葳蕤 探花,14005.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15发表时间:2025-02-20 14:05:22

潍坊有一个胡同,叫状元胡同,这可是我很小的时候,住在姥姥家,很早就听姥爷讲过的。
   姥爷喜欢读书,自然就喜欢文化人,也总是教育后人多读书。姥爷经常说,不求考上什么状元,最起码,读书识字,明事理,书读到自己心里,自己受用一辈子的,不是有句“书到用时方恨少”嘛。母亲说,那是姥爷担心我们晚辈儿“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呢。
   再就是,咱们住在潍坊,离着状元胡同这么近,光熏陶也熏陶得有点文化底蕴了,不然,咋对得起潍坊状元呢?
   那时,我还很小,几岁大,很是顽皮,除了玩耍,很少考虑别的。并不知道学点什么的。不仅如此,有时候,还不听话,不是吵着要吃就是要喝,还要玩具什么的。姥爷就总是说着我母亲,要她不要惯着我,见我不听话耍小性子,姥爷是绝对不会由着我的,总是一副严肃的样子说:这孩子,得管管了。姥姥却总是宠爱着我,说:孩子还小呢,不懂事儿,这么小的孩子,管什么管,大了再管也不晚呢。
   姥爷就说:已经懂事了,忽闪着一双大眼睛,聪明着呢。不要由着孩子,要早早管,不然,大了就不好管了。
   姥爷还说学习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不能丝毫懈怠的。因此,几个舅舅都害怕姥爷的,平时在家,除了读书,就是写字,不敢做淘气的事儿,否则,就会挨姥爷戒尺的。姥爷毫不客气的,谁不听话,不爱读书,就绝不客气,若是逃学厌学,在学校了里淘气闯祸了,那要是叫姥爷知道了,自然更是不会纵容的。
   那时,我年纪还小,也还没有上学呢,喜欢跟着我小舅我小姨玩耍。虽然跟不上趟,但是,可能我是晚辈吧,小姨小舅只要放了学或是周末,一般去到哪里就带我到哪里。
   可是,自从姥爷说了我得管了,姥姥就找出来什么《三字经》《百家姓》的,由姥姥和我母亲来教着我,姥爷只要一有时间也教我,还有小姨和小舅。让我早早接触到文化气息,不要总是一味地玩耍,荒废时光,于是,那首“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拿小舅的来话,那就叫早已磨得耳朵生茧子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潍坊有个状元胡同,离我们并不远,要好好学习,不能太玩耍。小舅和小姨也很认真地习字背课文,还有姥爷留给的珠算或是诗词之类的课外作业。
   从那时候,我就听姥爷不止一次地讲过,潍坊是个出状元的地方呢。清朝光绪年间,那时的潍坊,还叫潍县,也就是现今的潍城区,西南关新巷子,竟然,一个胡同里出了两位状元呢。厉害不?仅仅在,在短短的二十六年间,一个胡同里出了两个状元。
   我还记得,春暖花开之时,桃花杏花次第盛开了,梧桐花也开得紫盈盈的一树了,香椿芽儿冒出了嫩嫩的新芽儿,去年的燕子已经飞了回来。春风习习,花香袭人,空气里飘着人家烟火味道,村庄里一缕缕的暖暖气流,在流淌着,很是温馨。我姥爷坐在高高的梧桐树下,梧桐花开得紫盈盈一串串的,随着轻风摇曳着,姥爷呢,就与来家玩耍的几位同姥爷差不多年纪的人,在边饮着茶,边聊着老潍县发生的事儿。不知不觉就会说到潍坊状元胡同,每每说此,那种自豪劲儿,就别提了。
   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姥爷捋着胡须,一直绷着的脸儿,舒展着,精神劲儿也来了。脸上慢慢露出微笑,一改从前威严的样子,和颜悦色起来。和声细语地说话呢,还不断嘱咐舅舅们和在庭院里玩耍的小孩子们,要好好学习,要向状元们好好学习。
   也就是那时候,我就记住了那条巷子,一条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农家小胡同里因为出了两名状元,不要说咱们山东,就是咱们全国,也不见得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农家小胡同里考中两名状元。不要说在全山东,就是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史上,也是个不曾有过的奇迹嘞。姥姥也总是在一旁附和着姥爷,不住地说着那条巷子。还说,就是因此,咱们潍县西南关的新巷子被人们称为“状元胡同”,也因此名扬天下,闻名遐迩。
   姥爷说,说起状元胡同,里面还有段故事的。据说,最开始的时候,状元胡同里出了一位状元,他就是曹鸿勋,他呀,自小聪慧,喜欢读书,他没有显赫家庭背景,而是出生在贫苦的农家。他的优点就是勤奋好学,根本就毋须家人督促,而且一直学业成绩优异。民间有传闻,说自曹鸿勋考上了状元后,曹家为了光宗耀祖,想在胡同口修建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以此来纪念状元胡同不同凡响的。可是,修建石牌坊时,竟然没有与胡同里的其他几家人家商量一下,就在几家共享的胡同口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石牌坊。
   牌坊建成了,其他的人家,也没在意,都没说什么。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胡同里的一户人家里一位叫王寿彭的小孩子,他长到了七岁时,却有了想法了。一天,小小年纪的王寿彭就问他的爷爷,为何胡同口修建了石牌坊呀?谁家修建的呀?
   爷爷就说,那可不是随便修建的,那是曹家有人中了状元了,才修建的。
   王寿彭一听,急了,说:“他们家有人中了状元把偌大的牌坊修建在胡同口,那将来我中了状元的话,牌坊该修在何处?”
   爷爷一听,心想也是哈,当初,咋没想到呢?这要是中了状元咋办?不行,咋们得去曹状元家,去问一问。
   于是,爷爷领着小小年纪的王寿彭去了曹府,王家祖孙来到了曹府,开门见山,就说明了来意。曹家一听,心想,中一个状元是百年不遇的事情,你们家想中状元就可以中呀,岂是那么容易?于是,曹家连思索也没思索就脱口说道:“如果你们家有人中了状元的话,可以把石牌坊摞在我们家立的牌坊上面。”小小王寿彭听了,觉得空口无凭,爷爷呢,就让曹家立下字据。当时,就让胡同里的邻里做了中间人,两家签字画押,立了字据。
   从此呢,小小年纪的王寿彭发愤读书,真是到了废寝忘食地步呢,也真是“功夫不负有心”,就在王寿彭二十八岁那年,进京赶考,还真的一举中了状元了。
   于是,王家不由分说,在胡同口曹家原来立的石牌坊上,又摞上了一个牌坊。这就是咱们潍坊的状元胡同的故事,从此以后,状元胡同的名气就更大了。
   时光匆匆而过,旧年往事,随着烟云散去,唯有姥爷讲的状元胡同的故事依然时而萦绕在耳边,而姥爷却早已不在尘世了。这让我很是思念姥爷和姥姥,经常地,我就会想起姥爷讲得许多故事,更是对状元胡同倍感兴趣。
   于是,闲来无事,就经常去状元胡同里走一走,看一看,去感受一下。还记得小时候,听一些大孩子去过状元胡同里的,就央求小舅小姨也带我去那里走走,小姨小舅自然答应着我,但是,总也没去成。
   如今的状元胡同,依旧在,小姨小舅说还是以前的样子,保持着原貌的。这让我终究不能再迟疑了,一定要去状元胡同里,走一走的。
   潍坊的状元胡同,没有深藏,而是,向来就在老城区里,一步踏进来,如一条蜿蜒的时光隧道,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走在胡同里,踏着青石板,看着一堵堵灰墙旧了的房屋,鸟声阵阵,风儿声声。仿佛间,好似能听得到,一声声低声诉说的窸窣声,是否,是在诉说着那些早已远去的荣光与梦想呢?
   望着一间间房屋,透过一扇扇窗口,好似依然能望到挑灯苦读的灯光,黄晕里的身影,映在窗纸上,晃动着,或读书或写字,下功夫苦读。
   是的,一个个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就是从这条狭窄的胡同,走了出去,走向了自己理想的天堂,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走向一个个人生的巅峰的,用自己所学所掌握的知识,尽展着一份力量与贡献。
   走进状元胡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斑驳的老墙,风雨侵蚀的门窗、灰瓦灰砖与黑色的屋脊。一群群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讲诉着什么,墙上的灰泥已经剥落,露出了里面的砖石,斑驳陈旧的砖石上,日久月深,却难以消去岁月的痕迹。
   每一道划痕与磨损,都彰显着悠悠往昔的记忆与走远了的时光。
   每一个转角,每一个墙根处,野草萌生,几株野花儿,在随风摇曳着,好似喋喋不休在讲述着胡同里的故事,与来到胡同里的人攀谈着,讲述着,胡同里曾发生的故事。
   石板上早已被磨损得光滑锃亮,脚步踏在上面,哒哒的声响,好似历史的回声,在不断响起。看看胡同里的房屋,大多是老式的四合院,古朴而错落有致,一个个门楼高耸,门楣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有些门楼上还挂着匾额,匾额上的字迹虽已是模糊不清了,但仍能依稀辨认出“书香门第”“诗礼传家”之类的字样。合着尘烟没有老去,反而,越加清晰印在人们心底里。
   胡同里的老槐树,枝繁叶茂,也不知什么时候栽下的,它好似有意借着此处的古老气息,生长得虬劲有力。树下有一口井,井水依然泛着清粼粼的水色光波,是否这就是状元读书取水的那口老井呢,也无从寻觅那根源了。几个老人坐在井台边的石凳上,拉着呱,说着古今,看见来人,热情地打着招呼,一说起状元胡同里的两位状元来,那是津津有味,就如当年我姥爷一样自豪又骄傲的讲着有关两位状元的故事。他们也一定在不断用我们潍坊自己的状元激励晚辈们的,状元精神也必将激励着一辈辈一代代人,自强不息,发扬光大,生生不息。
   轻轻地走在状元胡同里,不知觉,暮色已降临,仿佛间,有袅袅炊烟升起,有灯火燃起,透过一扇扇灯火通明的人家窗户,有朗朗的读书声传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共 363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潍坊状元胡同的精彩散文。作者很小的时候住在姥姥家,老爷喜欢读书,经常给作者讲状院胡同的事,讲学习的重要性。作者小时候贪玩,但姥爷却绝不放纵,管得特别严,还经常让作者背《三字经》《百家姓》等。状元胡同离作者住的地方不远,听姥爷将,清朝光绪年间,在潍县西南关新巷子二十六年间出现了两位状元。一位是曹鸿勋,一位是王寿彭。曹鸿勋考上了状元,曹家人在胡同口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石牌坊,随后,王寿彭努力学习,也考上了状元,在曹家原来立的石牌坊上又摞上了一个牌坊,状元胡同因此得名。作者长大后重游状元胡同,对状元胡同的兴趣有增无减,状元胡同还保持着原貌,青石板、灰墙旧屋、风声、鸟声,仿佛依然能听到。状元胡同里的一切旧物,仿佛都在诉说着往昔里的故事。文中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对姥姥姥爷的深切怀念,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对状元胡同的浓厚兴趣。文章情感饱满,构思独特,情景交融,引人入胜。感谢葳蕤老师的精彩分享,好文推荐共赏。祝老师创作愉快!佳作连连!【编辑:梦在何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220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5-02-20 14:10:27
  文章情感细腻,由姥爷讲的状元胡同的故事,表达出作者对状元胡同无比的好奇,也表达出对文化的追求与传承,还表达出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梦在何处
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5-02-20 14:14:21
  文中通过状元胡同的故事,深挖其科举背后的文化故事,叙事流畅,描写生动,引人入胜。再次拜读欣赏,祝老师开心度过每一天!
梦在何处
3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5-02-20 22:49:30
  感谢梦在何处老师编审,辛苦老师了。葳蕤敬茶问好老师,祝福老师写作愉快,工作顺利!
春草葳蕤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2-22 17:08:29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小时候在姥爷家的生活,展现了家庭对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姥爷喜欢读书,也注重教育后代,经常引用古语来勉励晚辈要勤奋学习,不要荒废时光。这种氛围使得作者从小就接触到了文化的气息,对学习和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文章引出了状元胡同的故事。姥爷多次讲述潍坊是出状元的地方,特别是在清朝光绪年间,潍县(现今的潍城区)的西南关新巷子,一个胡同里竟然在短短的二十六年间出了两位状元,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奇迹。这不仅让作者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激发了作者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状元的向往。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在潍坊状元胡同附近的生活经历和家庭的教育氛围,以及状元胡同的由来和传奇故事,展现了作者对学习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同时,文章也传递了家庭、教育和文化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文章深情满怀,笔触优美动人,场景生动,趣味横生,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佳作,欣赏学习了。
淡淡的云彩
5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2-22 17:10:02
  恭喜春草葳蕤老师佳作荣获精品!亲情暖暖,文化氛围浓郁的佳作,让人回味不断。感谢春草葳蕤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感谢老师支持。
淡淡的云彩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