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新】和初学者聊写作(随笔)
这里跟大家聊聊写作这回事儿,第一课,就泛泛而谈。写作这东西,真的太重要了,值得聊聊!咱们活在这个人来人往的世界里,说话是日常交流的方式,但写作,那可是更高级的“装备”。它不仅能记录和传递信息,还能实现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写作能解锁很多隐藏的世界。
这里,我从自己这些年摸爬滚打的经验出发,跟大家说点切身的感受。希望能帮到刚刚起步的小伙伴。要是有啥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随时“拍砖”。
一、字词句,是写作的“地基”。
写作,说白了,就是把说话变成文字的“升级版”。这门手艺,就跟工匠打磨宝贝似的,得慢慢来,有耐心。想学写作,先得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开始“打工升级”。汉字那可是个宝库,博大精深;词语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过来;句子更是千变万化,能玩出各种花样。这些都是咱们盖出文章大厦的砖头瓦块。
小时候,老师逼着我们认字、解词,还让我们背那些优美的词句、经典的篇章。那时候,咱心里直犯嘀咕:这活儿也太枯燥了吧!可等咱真正钻进写作里,才发现那些背过的词句就像埋在心里的种子,一到用的时候,就“嗖”地冒出来,让文章瞬间有了血肉。就像那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想写春天的热闹劲儿,“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多应景!形容心情好得不得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欢快劲儿一下子就蹦到纸上。心里有了丰富的“存货”,写文章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笔下生花了。
二、写通顺,是第一步。
有了字词句的“装备”,咱们就开始动笔写文章啦。可别急着炫技,先把文章写通顺了再说。这就好比学走路,得先站稳,才能迈开大步往前冲。很多新手一上来就想着写得花里胡哨的,结果文章读起来磕磕巴巴,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刚学写作那会儿,也是个“愣头青”,总爱堆砌那些自认为很美的词句。结果呢,文章就像被风吹乱的头发,乱糟糟的。多亏老师点拨,我才明白先把意思说清楚才是硬道理。比如写旅行,要是连去哪儿了、看到了啥都没说清楚,光堆砌形容词,读者咋能感受到旅行的乐趣呢?
三、谋篇布局,是个关键。
文章写通顺了,下一步就得琢磨怎么写好了。这时候,谋篇布局就登场了,它可是文章的“骨架”。一篇好文章,得有个清晰的结构,就像盖房子得有稳固的框架。开头得抓人眼球,让人忍不住想往下看;中间内容要丰富,层次分明,不能乱成一锅粥;结尾得有力,最好还能升华一下,让人回味无穷。
写议论文的时候,最常见的套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搞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比如鲁迅先生的《论费尔泼赖应该缓行》,开篇就亮明观点——“费尔泼赖”主义对恶人不管用。接着,他用例子(像“阔人会捉穷人的儿子”)一层层剖析,最后总结观点,逻辑严丝合缝,让人不得不服。
谋篇布局的关键,还得让文章内容变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逻辑、过渡这些“小机关”,都得派上用场,而且要用得恰到好处。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里写“鸿门宴”,就大杂烩是按时间顺序一路写下来,从项羽摆宴到刘邦开溜,每个环节都清清楚楚,逻辑严实得像铁桶,读者读起来就像亲临现场一样。
四、逻辑,是文章的“筋骨”。
写作,其实就是一场“纸上谈兵”的思考过程,而思考得有条理,这就是逻辑。逻辑有两种:一种是概念、判断、推理这些“硬核”思维;另一种是矛盾对立统一这种“哲学范儿”的辩证逻辑。
逻辑就像一根链条,把文章的各个部分串起来。要是没有逻辑,文章就跟一锅大杂烩似的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写“读书的重要性”,要是一会儿说读书能长知识,一会儿说能放松心情,一会儿又说能交朋友,读者肯定一头雾水。正确的姿势是按顺序来:先说读书能直接获取知识,再说它对个人修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最后再提读书在社交上的好处。这样层层递进,读者才能跟着你的思路走,心服口服。
文章写得通顺了,还得追求流畅,而逻辑就是那条“高速公路”,让文章一路畅通无阻。
五、言之有物,别空洞。
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得有干货,让事实、细节、道理说话。要是光靠华丽的辞藻撑场面,那跟绣花枕头、空中楼阁没啥两样。我以前读过一些文章,通篇都是花里胡哨的修辞,读完却不知道作者想干啥。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文章,都是作者拿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深刻感悟“炖”出来的。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把自己在地坛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得活灵活现,把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写得入木三分,读者读着读着就跟着感动了。
六、以笔写心,真诚至上。
以笔写心,这是写作的“天花板”。写作不只是码字,也不是鹦鹉学舌,而是把心里的那点事儿掏出来给人看。当你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真切切地写出来,文章就有了温度。
鲁迅先生的文章,那笔锋就跟刀子似的,直戳社会的黑暗,替老百姓喊冤,盼着好日子早点来,每个字都带着强烈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咱们写作的时候,也得勇敢地掏出心窝子,不管是开心、难过,还是愤怒、感动,都得让读者感受到那份真诚。文章一定要有感而发,那种无病呻吟的玩意儿,还不如不写呢。
七、文章的灵魂:思想、感情和真理。
文章也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思想、感情和真理。你想通过文章说啥,立意特别关键,这“意”就是灵魂。古人说“文以载道”,这个“道”就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一部牛气的作品,为啥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给人启发和力量?因为它有深刻的灵魂。一个人思想认识、分析能力的高下,会决定他笔下文章魂的品位高下。让我们以笔为翼,去触碰灵魂的天空。
《红楼梦》那是个大部头,它不仅讲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还把封建社会的破事儿和人性的复杂都挖了出来,里面的道理到现在许多人都还在研究。再比如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用“为人民利益而死,重如泰山;替法西斯卖命,轻如鸿毛”这种对比,把“为人民服务”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简单又深刻,充满了思想的力量。有灵魂的文章,大家肯定爱看;没灵魂的,就跟行尸走肉一样,谁稀罕呢!
请记住:好的文章,有两个关键,一是思想有高度,二是行文讲技巧。
八、写诗的艺术:意境、意象和色彩。
说到写诗,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宝,是感情和智慧的结晶。诗的世界里,意境、意象和色彩是三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它们凑在一起,就能变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把诗歌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意境是灵魂的家,意象是感情的“代言人”,色彩则是视觉的盛宴。白居易那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红绿对比,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仿佛站在江边,置身那五彩斑斓的画面里。现在写诗天马行空很是自由。有两种倾向提得一提,一是死守古人的格律和意象,写得老气横秋,了无新意;二是太过随心所欲,把诗歌的规则和美感都扔掉了,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不知道在说啥。
九、不断修炼,提升功力。
写作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得像练武功一样,天天练,慢慢来。练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就像“卖炭翁”那样。多写多练,每次写作都是在摸石头过河,每次修改都是在给文章“美容”。还得多读优秀的作品,偷学别人的技巧和风格。同时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里迸发灵感。就像朱自清在《背影》里写的,通过对父亲送别时的细节描写,把父爱写得深沉又动人。这种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真挚情感,正是咱们写作时该学的。
十、写作,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
写作,其实是一场奇妙的旅程。它不仅仅是用文字记录生活,更是和自己内心深处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从未察觉的一面,也会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写作就像种下一棵树,起初可能只是一个小树苗,看起来弱不禁风,但只要你用心浇灌,它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每一次下笔,都是在给这棵树施肥;每一次修改,都是在修剪枝叶。慢慢地,你会发现,这棵树已经长出了自己的模样,而你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
写作的乐趣在于,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所谓的“终点”。你可以写自己想写的,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哪怕一开始写得不够完美,也没关系。就像有人说过:“写作就是把心里的石头搬出来,让阳光照进去。”当你把那些藏在心底的想法和情感写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这么有力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写作真的是一种很酷的事情。它不仅能让你记录下生活的点滴,还能让你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无论你是刚刚起步的新人,还是已经写了很多年的老手,只要你还在写作的路上,就永远有进步的空间。
所以,别犹豫了,拿起笔,开始写、不断写吧!用文字记录下你的故事,用故事温暖这个世界。相信我,只要你坚持下去,你的文字一定会发光发热,照亮你自己的世界,也会温暖那些读到它们的人。
2025.2.18
我年纪大一点,近眼疾较重。这篇文章我写了梗概,观点当然全出于自身体会。近Ai盛行,试了一下让其充实。感觉格式化严重,虽努力纠正仍不能满意。看来至少现在,Ai代替不了人的智慧。
再谢你阅读品评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