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破茧(小说) ——教育路上的逐光者
九月,校园里的银杏叶泛起微黄。
教室窗边,站着一位年轻女子,她叫孙雯,一袭白色的连衣裙勾勒出清瘦的身姿,泛着微黄的长发松松地挽在脑后,几缕碎发垂落在白皙的面旁,那如水的双眸静静凝视着银杏叶,心里无端泛起一阵哀愁。
孙雯是这所城内小学新来的语文老师。她自小没了母亲,刚上班父亲又过世了。如今的她虽然站在三尺讲台上,心里却满是寄人篱下的漂泊感。
一
“孙老师,教研组长找您。”
一位年轻的老师从教室门前匆匆而过,扯着嗓子喊了一句,像是有什么要紧的事儿。
“嗯。”
孙雯回过神,急匆匆往办公室走去。
一路上,她在琢磨:“组长找我会有什么事?是自己教学方法有问题,还是学生们对自己有意见?”这般想着,心里便有些七上八下,敏感的神经被轻易触动。
到了办公室,组长笑着招呼她坐下,只是简单地询问了一下教学进度,又鼓励她好好干。
可孙雯却总觉得组长的眼神里似乎藏着些别的意味,是对她能力的怀疑吗?这种无端的猜测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像小时候寄住在亲戚家,总觉得别人的每一句话都带着审视。
回到教室,孙雯给学生上课,这是一节诗词鉴赏课。她在讲林黛玉的《葬花吟》。她的情绪被带入,声音不自觉地低沉下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这世间孤独飘零,无人真正懂得她的哀伤。
第二天,组长推门听课,全组老师都参加,教导主任也来了。好在孙雯有个习惯,头天晚上会精心准备第二天的课件,会把古典诗词融入教学之中。
课上得很顺利,老师十分投入,学生们情绪高涨,意犹未尽。
课后点评开始了。组长夸赞了几句,老师们纷纷附和。主任做最后的总结,他咳了两声:
“孙老师讲得是不错,就是太文绉绉了,不太适合小学生。”
这话像一根刺,扎进了孙雯的心里。她没有吭声,默默咬了咬嘴唇,看了一眼主任,然后点点头,耐心地记起笔记来。
下班回到了宿舍,孙雯觉得心里委屈:“主任根本不懂得我的教学理念,反而欣赏那些表面上热热闹热的课堂。老师们追求的也是实用性,满心都是世俗的标准。” 她这样想着,眼泪默默垂了下来。
孙雯不屑于去迎合所谓的“主流”教学方法,她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带着学生们品味诗词中的细腻情感,感受文学的魅力。她的课堂,会留出时间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哪怕有些观点并不成熟,但她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深秋了,校园里的银杏叶纷纷飘落,金黄一片。
孙雯独自在校园的小径上散步,看着满地落叶,她的眼眶渐渐湿润。这些落叶就像她的青春、她的梦想,在这现实的世界里,一点点消逝。她多希望能有一个人,能懂她的多愁善感,能理解她的敏感与孤傲,可环顾四周,唯有这瑟瑟秋风相伴 。
元旦,学校举办了一场诗词文化节,要求每个班都要出一个节目。孙雯带着学生别出心裁地编排了一场诗词朗诵与解读的表演。他们不仅朗诵经典诗词,还融入了自己对诗词的独特理解和现代元素的演绎。
排练过程遭遇诸多困难。道具不充分,部分学生家长不理解想要孩子退出,组长委婉地建议换个简单的节目,别这么折腾。
孙雯心中满是委屈与无奈:“为什么大家总是只看得到眼前的便利,而忽视了文化传承的意义?”她骨子里的倔强和清高让她不愿放弃,她自掏腰包购置道具,耐心地给学生家长做思想工作,鼓励孩子们坚持下去。
诗词文化节那天,孙雯和学生们的节目一亮相,便惊艳了全场。他们精彩的演绎,将诗词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赢得了台下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孙雯眼中闪烁着泪光,她的努力和坚持终于得到了认可。
文化节结束,孙雯收到了一封学生写的信:
孙老师,您的课让我爱上了诗词,懂得了文学的力量。我们大家都喜欢您的课!我们永远爱您!
这封信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了孙雯的心。她终于明白,尽管这条路充满波折,但只要坚守自己的内心,总会有人能理解她的才情,看到她的光芒。
二
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进教室。
学生们围着孙雯在谈论李清照。
她是个爱词爱酒爱玩爱自然的女子,时常会“沉醉不知归路”呢。
老师开了个“头”,孩子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李清照年少时在济南的生活十分惬意,常与伙伴们在溪边游玩,沉醉于美景之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我们能从她的故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我们要珍惜年少时光。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言雨后海棠,绿多红少,画面鲜活,我读来,能体会到自然之美与文字之妙。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虽是短短十字,却正气凛然,我读来深受触动,我要从小树立壮志。
……
自从诗词文化节后,孩子们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了。孙雯在家长圈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可这些成绩,却引来同行的嫉妒。
一天,学校通知要推选一位老师参加市级的语文教学竞赛,孙雯满心期待。
组长悄悄告诉她:“凭借你之前的努力和成果,你一定能成为候选人。”
孙雯坐在办公桌前,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在赛场上侃侃而谈的画面,可嘴里却谦逊道:“哪里,哪里,还得组长多多栽培!”
周一校会,校长公布竞赛候选人名单,孙雯榜上无名。
“怎么会没有我呢?”孙雯心里嘀咕着,满是疑惑。
会后,孙雯回办公室取教案。她刚走出屋门,里面的老师就议论开来。
“孙雯的公开课确实精彩,可她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啊,学生考试成绩也没明显提升。”一位老师轻声说道。
另一位老师附和道:“是啊,我也觉得她在诗词文化节上的创意,就是为了博眼球,不一定是真正的教学实力。”
“还是组长英明,她根本没给孙雯报上去。”临窗的年轻老师一边说一边洋洋得意地晃着脑袋。
同事的话像一把把利刃,直直地刺向孙雯。她的手猛地一抖,教案差点掉落在地。她急匆匆离开,眼眶微微泛红。
下班后,孙雯独自躲在操场的角落里,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勾勒出她孤独又落寞的身影。她紧紧地咬着嘴唇,肩膀微微颤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付出总是被恶意揣测。
孙雯陷入自我怀疑的低谷,课堂上的激情也不复存在。
一天,孙雯批阅学生的作文。班上一个原本成绩平平、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作文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自己读诗词的感悟和对语文学习的新理解。她说:“是孙老师的课为我打开了文学的大门,我的成绩在逐步提升。现在,我不仅爱上了语文,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
看着孩子们真诚的表达,孙雯深受触动。她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意义不能仅仅用外界的认可和考试成绩来衡量,只要能影响哪怕一个学生,让他们真正热爱文学,这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孙雯决定不再纠结于外界的评价,继续全身心投入教学。她开始尝试将诗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带着学生们走进自然,在山川河流间感受诗词的意境;组织学生们进行诗词创作,把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融入诗句。
不久后,学校来了一位教育专家调研教学情况。孙雯像往常一样,充满激情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探讨诗词。专家被她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度所吸引,课后对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件事在学校传开,那些曾经质疑她的声音渐渐消失。
三
春日的暖阳穿透枝叶的缝隙,将碎金般的光影,轻柔地铺洒在校园蜿蜒的小径上 。孙雯因专家的高度评价,在这方百年校园里,寻得安稳一角。她在这份宁静中继续追逐教育理想,可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新的挑战缓缓逼近。
校园里,一场跨校的语文教学交流活动正如火如荼地筹备着。宣传栏上张贴着孙雯的照片,彩色的纸张在微风中轻轻颤动,照片下面写着活动的宗旨:促进全省教学方法的融合与创新。据说,在这次省赛中表现出色的老师,将获得前往知名学府进修的机会。这消息,于孙雯而言,宛如夜空中闪烁的启明星,是她梦寐以求的发展契机。
筹备活动的会议室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教导主任坐在主位上。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眼神中带着几分不耐,直直地看向参与磨课的老师们。屋顶昏黄的灯光,在他脸上投下一片阴影。
“孙老师,” 主任的声音打破寂静,“这次交流活动可不同于平常上课。” 他的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你得把重点放在阅读技巧上,别老是讲那些诗词赏析,对学生考试分数提升没多大用处。” 他的话语像一把冰冷的剑,直直地刺向孙雯一直坚守的教学理念。
孙雯紧咬下唇,双手不自觉地揪着衣角,小声说道:“主任,语文不只是为了考试,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升他们的素养也很重要啊。”
主任冷哼一声,摆了摆手:“素养能当分数吗?你还是多为学生的升学考虑考虑吧。”孙雯心中委屈,眼眶泛红,却因有教师在场,不敢多说。
就在孙雯陷入两难之时,她偶然发现了一个关键线索。原来,这次跨校交流活动背后,隐藏着主任与某课外辅导机构的利益关联。他想借这次活动,推广一套符合应试教育的教学模板,好让辅导机构借机推销相关课程。这一发现让孙雯震惊不已,她既害怕得罪主任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又不想眼睁睁看着教育沦为利益的工具。
经过一番痛苦挣扎,孙雯决定挺身而出。她开始秘密收集主任与辅导机构勾结的证据,同时精心准备自己的教学展示内容,坚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然而,她的行动很快被主任察觉。一天,主任把孙雯叫到办公室,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孙老师,最近你好像很忙啊,忙着收集些有的没的东西?我劝你别自不量力,乖乖按我说的做,对你没坏处。”
孙雯的心猛地一紧,手心里全是汗,但她还是鼓起勇气,直视主任的眼睛:“主任,我只是在做我认为对的事,教育不应该被利益左右。”主任怒极反笑:“对的事?别天真了,你要是再这么不识趣,以后在学校可别想好过。”
从那以后,主任开始处处刁难孙雯,不仅在工作上给她安排大量繁琐任务,还在教师群体中散布对她不利的言论,试图让她放弃。孙雯感觉自己就像被黑暗笼罩,孤立无援。但她骨子里的倔强和对教育的热爱,让她没有退缩。
活动前一天,孙雯终于掌握了足够的证据,提交给了学校高层。
活动当天,孙雯怀着忐忑的心情走上讲台,开始展示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学生们积极配合,课堂氛围热烈,她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在场专家及老师的一致称赞。
颁奖会上,主任是主持人,他假装谦逊道:“孙雯的课,完全偏离了交流活动的主题,教学秩序混乱,内容超纲,我负指导责任!”孙雯的心瞬间悬到嗓子眼,她握紧拳头,准备反驳。
这时,学校领导带着调查结果出现了。原来,学校高层早已对主任的行为有所怀疑,孙雯提供的证据成了关键突破口。
校长严肃地看着主任:“你的所作所为我们都已经调查清楚了,学校绝不会容忍这种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
主任从会场被带走,开始接受审查。
会议主持临时改为专家负责。他对孙雯的课给予高度评价。孙雯不仅获得教学展示一等奖,还获得了进修的机会。
这一刻,她庆幸自己,守住了初心。
四
孙雯满心期待地踏入知名学府。
校园里,古老的建筑被爬满墙壁的常春藤温柔包裹,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一地细碎的光影,仿若一幅绝美的油画。
进修课程里,一场关于古典文学创新教学的研讨会,吸引了众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孙雯坐在台下,双手不自觉地交叠又松开,她既紧张又兴奋,脑海中不断思索着自己的观点,期待着能在这场研讨中发声。
研讨会上,一位资深教授率先发言:“如今的古典文学教学,多是按部就班地讲解诗词,学生们兴趣缺缺,如何激发他们的热情,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众人纷纷点头,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
孙雯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声音虽轻柔却透着坚定:“教授,我觉得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古典文学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比如,让学生们为古诗词谱曲,用音乐的旋律诠释诗词的情感。”她微微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专注的面庞,继续说道:“就像李煜的《虞美人》,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愁,若用悠扬又略带哀伤的旋律来呈现,或许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词中的意境。”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低语,有人露出赞许的目光,也有人面露怀疑之色。一位中年教师忍不住发问:“孙老师,想法是挺新颖,可学生们能行吗?会不会太难了?”
孙雯轻轻一笑,眼神明亮:“起初或许会有难度,但当他们真正投入其中,就会发现诗词里藏着无尽的宝藏。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诗词入手,一步步引导。我在之前的教学里,带着学生们进行诗词创作,他们把青春的迷茫、梦想都写进了诗句里,那种热情和创造力让我震撼。我相信,只要给他们合适的引导,为诗词谱曲也并非难事。”
发言结束后,孙雯坐回座位,心跳依旧剧烈。她紧张地揪着衣角,暗自思忖:“我说的这些,大家会认可吗?会不会太理想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