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被文化守护着的村庄(散文)

精品 【东篱】被文化守护着的村庄(散文)


作者:我是塞翁 布衣,166.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8发表时间:2025-02-26 06:50:24


   远古,浑沌初开,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原始和荒凉。
   空中,有一只鸟儿衔来一枚金灿灿的种子,把它埋进了土地里——这是一枚时光的种子。
   太阳热情似火,用万丈光芒照射着它,使其慢慢地成熟,渐渐地长大。从此,天地之间的一切就都活在了时光里,长在了太阳下。
   云朵是那样的五彩斑斓,悠闲地挂在空中。地上,参天古木的枝头,有鸟儿一边垒窝,又一边跳跳蹦蹦,唱着欢快的歌儿;野草吸吮着大地的乳汁,尽情地疯长着。在轻风的吹拂下,草儿们向大地母亲频频地颔首致意。江水在用力地拍打着两岸,滔滔地向着东方不息地奔腾;湖里的小虾小鱼们一同在水底嬉戏,小河与崔嵬的高山热情相依。日落又日升,岁月在不停地流转,南北东西中的人们,开始聚族而居,渐渐地就有了古老的社会——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像初生的婴儿一般,在天地之间悠然地成长。
   而这一切的一切里面都有文化的因子。实际说起“文化”这个名词,想来不是似我这样不具慧根的俗子凡夫,于须臾之间借用三言两语便能描述清楚的。它像天上的太阳,光照着四方;它又像春天的百花,灿然飘香。
  
   二
   家乡庚唐,是一个历数百年风雨沧桑,在岁月的长河里激荡、在太阳下茁壮成长的村庄。
   去岁的腊月二十八,族人们自备鞭炮、香与纸等祭祀用品,聚集在石亭唐氏宗祠前的小广场上,准备集体前往坟陵山祭祖——那里有我们庚唐村一世祖的陵墓,在村子的西北方向,距离村子约两里地左右。《石亭唐氏族谱》上的记载是龟山西面第一冢,坐东朝西。
   那一日上午约九时许,满载着鞭炮、香与纸等祭祀用品的三轮车在前面开道,锣鼓队在中间敲锣打鼓,后面紧跟着的是参与祭祖活动的一众族人们。在一世祖的墓前,族人们分别焚香、烧纸、鸣炮,对着一世祖的墓冢行三鞠躬礼。在祭祀活动现场的人们,无一不神情庄重肃穆,表达着对始祖的无限情思,深切缅怀着始祖当年建村立业的丰功伟绩。始祖在我们心里就是一座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
   遥想当年,始祖罹逢乱世,毅然舍贵县而来东邑,来到当时的官庄畈,刈草筑室而居,历尽了艰辛。从此,家乡的每一村土地都浸润着始祖勤劳的汗水,留下了他老人家深沉的足迹;从此,春风行,水在笑,风水依依,始祖因以成为了庚唐的开村之祖,荫佑着子孙万世。
   昔年,始祖采日月之华芳,纳天地之千祥,作为后世子孙,我能想像得出始祖那曾经健硕不屈的身影和从容的脚步,于沧桑之中乐度流年。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齐聚在一起,去隆重地祭祀始祖,都是得益于当年始祖血脉的千秋永续。如今,我们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追思一辈又一辈的先人们。他们安卧在家乡的土地里——这是一片他们曾经无比热恋的古老而神秀的土地。
   那天族人们去隆重祭祀始祖,恰是五千年来中华孝文化的一个缩影。血脉的延续是文化传承的保证,文化传承里又有着血脉流淌的永恒基因。
   祭祖,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就像我们不忘并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都要祭奠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轩辕氏一样,我们从中找到的是民族自豪感,认同的是我们同一祖宗。
  
   三
   我们村子建有龙王殿的历史由来已久。这在笔者去年写的《老龙王老爹与庚唐》的拙文中有过描述。龙王殿里供奉着东海龙王敖广,还有新龙王和善兹(音)菩萨,他们均是道教里面的尊神。一代又一代的族人们尊称东海龙王为老龙王,更尊称他们为“老爹”。我不知道族人们尊称三位尊神为老爹的缘起。一个是“凡”,一个是“神”,称呼里面应情而生出一个“爹”字,譬如尘世里的父与子、爷与孙,一下子就拉近了仙与凡之间的距离,隐约中更给了人们“仙凡一体”的亲切感。再加上一个形容词“老”字,更让族人们相信于生活的百转沧桑中,我们应以其轿首是瞻。每逢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还有大年三十、二月二,族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去到龙王殿去上香,拜三位尊神。
   今年的正月初七,像往年的这个日子一样,上午八点刚过,便有许多族人们来到龙王殿门口,在那里神情专注地等待着龙王老爹于新的一年里出行“团村”。
   说起“团村”,其历史可谓由来已久。在我的记忆里,早些年龙王老爹团村的日子一般选在了正月十五。但由于近些年来,年轻人不到元宵节,便大多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在村中的以老人、孩童居多。窃以为,老爹最希望团村时,“见到”的是年轻人所拥有的那种喷薄而出的精、气、神——那是村子里面一派兴旺之象的最真实的体现。
   那天上午的八点多,先到龙王殿的一些年轻人,恭敬而紧张有序地将三位老爹的“真身”从龙王殿里“请”出来,分别用尼龙绳将两根“黄金棍”缚在每位老爹“真身”的左右两侧,以期护住“龙驾”。在两棍之间的两端,再用红绸被面相缚,以方便前后两个轿夫抬起老爹的“真身”。万事俱备,整个团村的队伍出发了。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拿着写有“肃静”“廻避”两个木牌的年轻人——在这里我姑且称之为牌手;紧跟其后的是一些手执龙王老爹“御用”兵器的族人们。平日里这些兵器就搁置在龙王殿的兵器架上。后面接着的就是三位老爹的“龙驾”,最前面的是善兹(音)老爹,中间是新龙王老爹,老龙王老爹随其后。走在队伍最后面的是四位乐手。慑于三位老爹的龙威,我想团村队伍所过之处的一切魑魅魍魉,均会噤若寒蝉,望风而逃。
   那天,团村队伍从龙王殿前的小广场朝“下屋”东边的道路进发,然后南向直上马路,转而向东,走上庚唐与晓村接壤的坝埂;再一路向北,到了排灌站下面的一条便道,折向西,转向南,过一世祖的墓地,从东溪寺西边径直走上寺南边的水泥路,奔前万,上234省道向东而行;最后折北向从“下屋”东的村道回归龙王殿。
   团村队伍绕了村子一周,当这群人抬着三位老爹的“真身”回到龙王殿门口时,早就有许多族人静静地等在那里,像是等待着在外地久未归来的亲人,眼里饱含着的是深情,亲切无比。
   在族人们的心中,这三位尊神便是我们的守护神,护佑着我们在尘海泛舟。这亦是我们宗族文化现象之外延,扎根在族人们的心里,伴着我们的村庄一起成长。
   民俗文化,代代相传,从未断庚。庚唐人对祖先和他们供奉的神龙,怀着崇敬的心情,延续着古老的方式,难说这样做会有什么效果,甚至是自然灾害来袭,他们并不能护佑村民,但他们心中必须设有一尊尊图腾般的的人物,这些人物身上,写着百姓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和我们这个时代崇尚的文化并不矛盾,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他们心中永远有护佑子孙的情感。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庚唐人,把这些民俗文化也加入其中,丰富了乡村文化,找到了文化的根基。
   一个被文化守护的乡村,一个不断有新文化注入的乡村,才是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更会让人期待在时光中发生蝶变。
   我对庚唐的村文化做过调查,乡亲告诉我,这样做,就是强化“去灾安良”的意识,更好地守住这方生存宝地。是啊,这个地方曾经的荒蛮之地,因为有祖先的垦荒守居,而成为宝地,一代代人生活在这里,繁衍赓续,土地和精神,就是他们的宝。
   乡俗文化,祭祀文化,为什么千年以来,人们并不排斥,我们建设新的美丽乡村文化,不可能推翻之前的文化积累,重建一个文化模式,继承,改造,创新,可能是我们的文化进步的路线。我觉得,是在纪念这种最初的信仰,可能是低级的,但他们一定会不断提升,通过“自渡”的方式,找到真正能够改变生活的理想。
  

共 29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盘古开天地,时光繁育了种子,有了繁茂的山,流淌的河,于是,人们相聚而居,诞生了村落,也形成了村落文化。最初的文化,就是一种信仰,他们信仰暗中有神祇的护佑,有祖先的荫庇。作者的家乡叫庚唐,每年都有固定的节日,祭拜祖先和神龙。年前,村民族人就相约祭祖,因为他们的一世祖开垦了这片土地,创造了宜居的环境,村民要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怎样理解这样的传统呢,就像华夏民族药每年三月三祭奠轩辕氏,认祖归宗。这是一种具有归属感的文化。有意思的是,村人还有祭神的仪式,而且在神龙名字之后加上“爹”自,应该是视为一种父亲的力量而如此。最盛大的仪式是“团村”,高举着神龙的“真身”,沿着村庄行走。这种文化,到了美丽乡村文化,已经是一种底蕴的存在,实际上,人们是在对身居宝地的庆贺方式,文化信仰,是宝地得以爱护的根本。这篇散文,写出了一村特有的祭祀文化和习俗,这些民俗,可能是中国村落很常见,形式不同而已,作者详细描述,充分挖掘,探求这种文化产生的原因,认为是今天的美丽乡村建设文化的底色,这个认识不俗,有着特别的人文价值。【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226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2-26 07:38:52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不是写在纸张上,而是在祠堂,在家庙,在传承不断的乡俗里。这篇散文,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写不出了乡俗文化和建设美丽乡村文化的关系。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2-26 18:31:55
  感谢怀才老师的美编、润色和留评,祝老师春安!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2-26 09:24:04
  天地间,时光的种子,延繁茂密的山,流淌的河。天地育山河,于是,人们相聚而住,形成村落。有了村落,便开始有了文明。最初的文明是祭祀,祭日、祭月、祭天地。祭神、祭祖、祭社稷。为的是护佑,为的是赓续。作者的家乡庚唐,祭拜祖先和神龙。仪式隆重。文化氛围浓郁。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乡。祝春暖笔丰!
回复2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2-26 18:33:12
  感谢吴老师拨冗留墨,祝老师春祺!敬茶!
3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5-02-26 09:29:13
  文明与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根基,即便是一个村庄,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好文拜读了
回复3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2-26 18:35:33
  感谢老师留评!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祝老师工作顺利!春祺安泰!
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2-26 17:38:28
  有了文化的守护,有了文明的基石,这样的村庄自然有不俗的气质,人们有信仰,风俗礼仪代代传承。质朴生动的文字,流淌着虔诚与热爱。大赞构思,问候塞翁老师,春祺!
回复4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2-26 18:37:15
  感谢美女老师的留评鼓励!向老师学习!祝老师编创快乐!教祺!
5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2-27 16:19:54
  龙王殿是乡民们的精神寄托,乡俗文化是代代传承的,文化的守护来自于传统文化底蕴,好文!遥祝老师春祺!
回复5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2-27 18:55:25
  感谢老师留墨,谢谢老师的鼓励!祝老师春祺!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