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在】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赏析)

精品 【浪花·在】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赏析) ——读骆宾王《狱中咏蝉》


作者:吴需荣 举人,3827.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8发表时间:2025-02-27 11:16:17
摘要:写景状物的诗歌,景物中所蕴含的感情,包容一切,传之后人,千载之后能够引起共鸣同赏,这正是诗歌的价值,而景物也得以因之而不朽。

诗歌到了大唐,终于到了最繁花似锦的时代。那是个诗的国度,更是诗的天堂。在大唐,几乎人人都写诗,诗成了走遍天下的通行证。大唐的科举要考诗,还有像李白这样的顶级诗人,不屑参加科考。高层的学子文人,会将自己的诗作献给权贵,以期得到赏识,从而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在大唐,这是常规操作并不丢人,还因此形成了干谒诗这种题材,极度藐视权贵的李白也干过这事。平民百姓中,连酒肆歌女唱的都是大唐文人最新创作的诗歌。朋友聚会,写诗;送别朋友,还是写诗;高兴了,写诗;不高兴了,还是借诗歌发泄心中不满。大唐的诗歌,诗人众多,流派众多,题材众多,一代文学之盛,古今无复其右。
   唐初,就有王杨卢骆横空出世,号为四杰,皆才华惊人。这些人,不但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妙,像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讨武曌檄》都是名垂千古的好文章。骆宾王,少年成名,七岁咏鹅家喻户晓,后来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传遍天下,连武则天看了都说,让这样的人才流落在外不得朝廷使用,是宰相的失职。讨伐武曌失败后,骆宾王下落成谜,有说被杀的,有说出家当和尚的,据说后来宋之问偶遇一个水平不知道比自己高多少的诗僧,竟然就是骆宾王。南通狼山现在还有骆宾王的墓,据说骆宾王兵败逃脱,后来死在此处。那些都是传说,也说明民间对骆宾王的喜爱。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是咏物诗。咏物诗当然写的是物,但诗歌不是说明文,所有诗歌最后写的都是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感情。风景诗如此,咏物诗亦然。所以,咏物诗也是借物,说出了心中的所想所叹。诗人,都是感情丰富、情绪敏感细腻之人,他们或者有想法借助景物说出,或者看到景物生发感触形成文字,好的诗歌,绝没有为风景而风景,或者为状物而状物的。这首诗写的是蝉,实际上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悲凉。中国的文人基本上都有一根不容于世的傲骨,让他们心怀救济天下的理想可以,但真正做官却往往是不行的,经常过于理想化而在官场碰壁。骆宾王时任御史,本为言官,可这些文人往往没有政治敏感性,只要自己认为正确,什么话都敢说,根本不管皇帝愿不愿意听。果然,他的上书触怒了武则天,被下狱。此诗在狱中所做,所以自有不平之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第一句,西陆指秋天,是有典故的。秋天的蝉声,虽然还是唱,但显然已经是哀鸣,和夏天热闹喧嚣的蝉声不是一回事了,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悲凉。南冠,指囚徒,也是有典故的,这里指的就是作者自己。听到这样悲凉的蝉叫声,自己又在狱中,自然产生不能自主的客居愁思。这是写声音,状物时先闻其声,再见其物,符合客观顺序。事实上,骆宾王听到蝉在秋天依旧鸣叫的时候,是不是想到了自己的上书——自己没有趋炎附势、锦上添花,而是上了违逆圣心的书,正如这蝉,不在夏天添砖加瓦,而是在秋天不合时宜地鸣叫?这应该就是客思的内容。第二句,见到蝉影了,像青年女子头上的鬓角。古代青年女子有一种头发的梳妆方式,把头发卷的像蝉的翅膀,就叫蝉鬓。青年人,头发当然是乌黑的,所以叫玄鬓。作者见到这个玄鬓影,自然想到自己头发已经斑白,实际上也是写自己虚度年华、壮志未酬的悲哀。这句在写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不平之气。自己已经头发斑白,你是玄鬓,还对着自己吟唱,是不是过分了?所以说“不堪”。实际上就是说,自己都已经是老朽了,哪会去争什么名利?只是忠心为国,而你们要去争名利就去争呗,又何必把我弄到狱中呢?这也是中国文人一贯的思维方式,只要自己出于公心,不好的结果都是别人的错。其实,作者写诗时不到四十岁,哪来的白头,但古人就喜欢这样夸张,后来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是同样手法。第三句,秋天露重,蝉很难飞起来;风声又多又响,蝉叫声也容易被埋没。这表面是说蝉,实际上就是写自己,环境恶劣,壮志难舒,自己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也被埋没在尘世的名利场中。这几句,句句写蝉,更是句句写人,典型的咏物诗的写法。最终引来第四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就怕别人看不明白。
   诗歌是五律,格律已经很成熟,说明这时候,诗歌格律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峰。文章的悲凉,并不是因为自己在狱中,而是因为自己壮志难酬,品性高洁却不容于世,这也是古代诗歌常见主题。
   很奇怪,蝉和悲凉有什么关系,但对于诗人而言,心情如何,看到无论什么景物就都是如何,有没有科学依据,不重要,因为诗歌是文学作品,是感情的抒发,不是严格的科学考证。写景状物的诗歌,景物中所蕴含的感情,包容一切,传之后人,千载之后能够引起共鸣同赏,这正是诗歌的价值,而景物也得以因之而不朽。
   协韵一首《暗夜》,同述心胸:暗夜孤身影,寒凉凛冽侵。满枝乌鹊噪,单羽百灵吟。败絮随风舞,飞花伴水沉。何时明月在,皎皎是予心。
   (原创首发)
  

共 19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大唐诗歌的辉煌,不仅在于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峰期,更在于它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文人的情感世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便是这一时代的缩影,通过咏物诗的形式,诗人借蝉自喻,抒发了自己在逆境中的不屈与高洁。本文深入剖析了骆宾王的诗作,揭示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与个人情感,同时也展现了大唐诗歌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作者的这篇赏析,不仅让我们品味了骆宾王的诗歌之美,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骆宾王的悲惨遭遇。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浪花,期待更多精彩!【浪花诗语编辑·贝拉迪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227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贝拉迪迪        2025-02-27 11:27:20
  文中有个别字词的改动和标点符号的添加,如有不妥,望老师指出,我再改回去。愿老师佳作连连!敬茶问好!
往事不回头,余生不将就!
2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2-27 17:56:38
  写不尽的赏析,万千诗意在其中!
3 楼        文友:美蓉        2025-02-27 18:44:41
  秋蝉离生命的尽头不远了,它们发出的歌声是悲鸣,非常能代表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借蝉抒发感情,非常恰切。欣赏佳作,祝写作快乐!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