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惠能成为一代宗师的六次转折(散文)

编辑推荐 【星星】惠能成为一代宗师的六次转折(散文) ——西游记与禅宗系列


作者:春风杨柳 举人,412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7发表时间:2025-02-27 14:11:28
摘要:原创首发

惠能一贫如洗,一字不识,以打柴为生的樵夫,由行者成为一代宗师,是佛教史的奇迹。他与老子、孔子被西方人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并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千百年来,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中国社会,还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其成长过程不仅充满神奇色彩,而且还有很多关键转折点,令人敬佩和赞叹。
   本文根据《坛经》(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经坛略序》(法海)《附录》(令韬)《宋高僧传▪慧能传》等有关历史文献,对惠能成为一代宗师的六个关键转折点进行解读。
   惠能祖籍范阳(今北京的大兴、宛平一带),父亲卢行瑫是一名官员。唐武德中(618—626年),因为耿直,得罪了权贵小人,被陷害撤职,左迁为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百姓。搬家三年穷,何况是削职为民,更是贫困潦倒。当地李氏女子爱慕才华,与其结婚。
   638年(贞观十二年)二月八日子时,“毫光腾空,异香满屋”,一个婴儿降生。两位僧人造访,对卢行瑫说,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卢行瑫问,为什么叫惠能?僧人说,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做佛事。说完外出,不知所终。此后,惠能不吃母乳,而是神人夜送甘露。
   没有想到,惠能3岁时,卢行瑫接到京城的一位挚友书涵,得知回京无望,当场吐血,一病不起,不久去世。父亲死亡,家境雪上添霜,惠能与母亲投奔了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舅舅。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渐渐长大的惠能,便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成为樵夫,砍柴为生。一日不做,一日无食。
   惠能作为最底层的人,他的遭遇让他直面生老病死,思考为什么生老病死。
   人为什么会生老病死,怎样才能脱离生老病死,这恰恰是释迦牟尼佛思考并要回答的问题。惠能的遭遇,惠能的无奈,惠能的思考,为今后他走上禅宗之路,打下了难能可贵的社会磨炼和理解佛法的人生基础。
   第一次转折——走向佛门。
   661年,惠能24岁。一次,送柴到一家店铺,听人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灵震撼,“心即开悟”,问诵经人,此是何经文,到哪里能够学到此经?
   诵经人告诉惠能,可到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黄梅县东禅寺弘忍禅师处,学习此法。
   知道惠能母子相依为命,这位诵经的老人资助10两银子,惠能请舅舅、邻居照应,安顿了母亲,去黄梅拜师学禅。没有想到诵经老人的一个善举,竟造就了一代宗师。
   这是惠能第一次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也是第一次开悟,更是惠能走向佛门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意为心不应执着于任何事物,同时保持清净和智慧。
   应无所住,指心不应执着于任何现象或境界,无论是物质、情感还是思想,都应放下执念,保持自在。
   而生其心,指在不执着的同时,心仍能自然生起,保持觉知和智慧,不被外境所扰。
   这句话强调修行者应超越执着,既不沉迷于外境,也不陷入空无,达到一种平衡自在的状态。
   简而言之,这句话教导我们在生活中放下执着,保持内心的清净与智慧。
   由母子相依为命,到毅然离开母亲,投身佛门,需要何等的决心,又是何等的坚强。
   第二次转折——走进东禅寺。
   同年,惠能不远千里,跋山涉水,“不经三十余日”,来到黄梅东禅寺,见到了弘忍大师。
   据说一天,弘忍大师对他身边几个亲信的弟子说,几天后,会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来东禅寺,这个人将决定佛教以后的发展方向。要大家轮流山门恭候。果真在第三天的傍晚,一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灰头土脸的外乡人来到了东禅寺。
   他与弘忍大师第一次见面对话,便表现出对佛性的深度理解。
   当弘忍见到衣缕阑珊,面色懵懂,语言难懂,一字不识,风尘仆仆的樵夫,带有不屑的口吻问: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弘忍说:岭南獦獠(野蛮)人,怎么能学佛?
   惠能反问: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吗?
   这是禅宗史上,一次两个巨人的对话,是一代宗师的对话。
   这是惠能参禅成佛的第二个关键转折点。
   如果说惠能听到《金刚经》的一句经文开悟,成为惠能参禅成佛的起步,那么这次对话,是他对佛性深度理解的开始,并且是参禅开悟的深化。
   弘忍从惠能对佛性的理解中,认识到眼前是一位利根很深的弟子,将来前途无量。又一个肉身菩萨就在眼前。
   为了磨砺惠能,让他到“槽厂”(马房柴房),破柴踏碓。
   在弘忍眼里大概有人有三类,圣人、僧人、俗人。
   从人的聪明程度看,可分三等,即天启之人、天赋之人、普通人。
   在孔子眼里,人分三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学而不知者,下也。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大致可以分三类,即能够决定社会发展方向和进程的人、能够影响社会发展方向和进程的人、跟随历史发展和进程的人。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世俗社会大致分三大层面,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社会底层。
   那么惠能是什么人,是天启之人,是生而知之的人,是能够决定禅宗发展方向的人,是行者也是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
   第三次转折——禅偈见性。
   661年,弘忍自知年事已高,确定接班人的问题迫在眉睫,关系到禅宗的发展与兴衰。他决定采取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接班人。
   禅宗在选定接班人的问题上向来慎之又慎,并且是非常成功的。一祖达摩用9年的时间才选定了慧可。慧可选僧璨,僧璨选道信,道信选弘忍,都是经过一番考验才最终确定。
   历史的传统值得继承。这次弘忍选接班人,同样也慎之又慎。他采取了长期观察加考试方式,来选定接班人。
   有一天,弘忍把寺院里所有的和尚都召集起来,说,世界上生死是第一件大事,如果能够过了生死关,那你就可以成佛。因为“生”是你最留恋的东西,“死”是你最害怕的东西,如果你对最留恋和最害怕的东西都彻悟了,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东西让你执着?毫无执着了,就是成佛。
   死亡不惧,生命不恋,天地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动你的心,把心降服了,安住了,你就成为一个大自在的人。
   弘忍让大家回去思考,找到一种“般若”来对待生死问题,“各作一偈”。就是让每个人写一篇对佛法的感悟心得。谁能够找到这种“般若”,认识到自己的心性(本来清净),就传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这是一次公开选拔,开卷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这个选拔活动,引起众僧讨论。大多人认为,本次考试,非神秀莫属。
   神秀(606—706年,)俗姓李,卞州尉氏(今属河南)人,早年学习经史,博览群书,儒家、道家的经典无不精通。50岁时,拜弘忍学习禅宗,是弘忍门下当之无愧的大师兄。很得弘忍器重,为“上座”,众僧称为“教授师”。
   一座学识如山的神秀,挡在面前,众僧知难而退,是可想而知的。
   听完师父的宣布,57岁的神秀心知肚明,压力山大。是人心所向名至实归还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越是想得到的,越难得到。
   是写还是不写,写了师父是否满意,神秀忐忑不安。
   “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写禅偈为了寻求佛法,便是善举,如果为了争夺掌门人那就是恶行。可是不写,师父又怎么能知道自己学佛到什么程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夜半三更,神秀手提灯笼,到弘忍房间正对面的三间走廊里,白色墙壁上悄悄写下四句禅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秀回到房间,思虑万千,“坐卧不安,直至五更”。一位上座教授师偷偷摸摸干了一件跟佛家本性不符的事情。更不知师父的看法,考试能否过关,他寝食难安。
   天明,弘忍看到了墙壁上的禅偈,便知是神秀所作,这位上座的禅偈虽然很不错了,但对佛性的理解还没有通透。
   老实说神秀的偈,核心是表达对修禅的态度,体现的是修行要持之以恒,是佛家千百年来惯以持之的渐悟思想。应该说是一首很好的心得体会偈。
   寺院的弟子们也都看到了墙壁上的禅偈,皆赞不绝口。估计是大师兄所为。
   弘忍虽然对神秀的禅偈不太满意,仍然照顾神秀的面子,要大家依照此偈修行,可“免堕恶道”“大有利益”。他想再给神秀一次机会。
   当天半夜三更,弘忍把神秀叫到自己的房间。弘忍直截了当对神秀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应该说,弘忍对神秀还是另眼相看,关爱有加的。于是他为神秀补了一课,说,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上,就是最高层次。菩提,是觉悟的意思,有声闻、缘觉、佛三个层次,其中佛所得的菩提就是“无上菩提”。这个无上菩提,必须是当即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这个本心就是人的清净之心。
   说完,弘忍让神秀“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我看”。这分明对神秀网开一面,给你机会,补考一次。
   神秀恍惚,绞尽脑汁,终因压力太大,也因水平所限,没有交出第二份答卷。
   此时寺院因神秀的禅偈议论纷纷,折腾开来。惠能却浑然不知。
   几天之后,一个小沙弥经过柴房,口念神秀的禅偈,被正在舂米的惠能听到,便觉禅意未尽。
   惠能从进入东禅寺,在柴房打杂8个月。弘忍没有与他讲过几句话,他也没有到禅堂听过一天课,“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他对弘忍考试选接班人的事,一无所知。在枯燥的劳作中,听到神秀的禅偈,凭借天生的聪慧,便引起他兴奋。立即问小沙弥,问,“诵者何偈?”
   小沙弥将惠能带到画廊壁前,看到了神秀禅偈,才知道弘忍要以偈选拔掌门人一事。
   “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当时,旁边正好站着一位叫张日用的江州别驾(刺史左官,相当于地级市副市长),请别驾代读后,说,我也有一偈,望别驾代为书写。别驾看惠能只是一个行者,说:“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又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别驾看到惠能自信坚定的表情,被折服了,说,我可以帮你写,但要答应我一个要求,将来你得佛法,必须第一个来度我。
   于是惠能口说,别驾书写: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惠能话音刚落,别驾震惊。这首禅偈,体现了对佛性的深刻领悟。相对神秀的禅偈,他不着外相,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体现的是顿悟,是对佛教修行法门千百年来的一个创新。很多旁观的僧人看了,“徒众总惊,无不嗟讶”。众僧惊讶的是,一个在柴房打杂的南方小子,也能写出如此深刻的禅偈,如是一尊肉身菩萨。
   弘忍来到走廊,看到惠能的禅偈,知道这就是他要等待的人,是他心中理想的接班人。但他不能当场表态,“恐人损害”。一个行者且目不识丁,人微言轻,当众授予衣钵,难以服众,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
   于是弘忍当场脱下一鞋,擦掉惠能的那首偈,同时说了一句“亦未见性”,否定了惠能的感悟。
   此时的惠能,也许心里既不服气,也没有理解弘忍的意图,怏怏而去。
   一次偶然的机遇,一首深邃禅偈,让弘忍刮目相看,联系第一次两人禅机交锋的对话,惠能命运迎来新的转折。
   第四次转折——夜传衣钵。
   尽管一首“本来无一物,何处仍尘埃”的禅偈,让弘忍刮目相看,暗中点头,并初步确立了掌门人选,但弘忍仍然不放心,他要进一步考察惠能。
   第二天,弘忍便“潜至碓坊”。一个“潜”字,说明弘忍是一个人悄悄地,来到碓坊。他看到惠能“腰石舂米”。“腰石”,是惠能因为家庭贫寒,人小体轻,踏不动碓杆,就是把石头绑在腰间,增加体重。弘忍看到这里,感慨万千,感叹说,每一个求道人,“当如是乎”!
   在禅宗的历史上“为法忘躯”的事例很多。当年慧可“立雪断臂”感动了菩提达摩。今天“腰石舂米”同样感动了弘忍。
   感叹之余,弘忍对舂米的惠能,问:“米熟也未?”
   惠能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这段对话,寓意深刻。弘忍的意思,修行如何,开悟了吗?
   惠能的意思是,我天天参悟佛法,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师父您来提点我了。
   弘忍听了感觉到孺子可教,便“依杖击碓三下而去”。
   惠能则“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到了半夜三更时,惠能来到了弘忍房间。看到惠能,弘忍马上“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惠能的到来,再此证明惠能的灵性。弘忍为惠能讲经说法,讲的就是《金刚经》。这是惠能有生以来第二次接触《金刚经》。
   为什么学习5000言的《金刚经》?因为它是经中之经,是众经之首,是般若系经典的核心。
   当弘忍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时,惠能当即大悟,感慨“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句话再次触及惠能的灵魂,让他大悟。如果说,惠能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便有所开悟,那么这次就是大悟。这次是真正的大彻大悟。于是他非常兴奋,侃侃而谈,连说五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共 858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惠能的人生轨迹为线索,生动展现了其从樵夫成长为一代宗师的传奇历程,亮点颇多:1.主题鲜明,立意深刻:文章紧扣惠能成为一代宗师的六次转折展开,清晰地勾勒出其思想成熟、历经磨难、弘法立宗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人生在苦难与机遇中把握转折便能走向成功的主题,引发读者对人生成长与成功的深入思考。2.内容丰富,逻辑严谨:作者依据多部历史文献,详细阐述惠能的生平经历,从出生的不凡到成长的艰辛,再到佛门修行的各个关键阶段,如走向佛门、禅偈见性、夜传衣钵等,内容详实,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全面了解惠能的一生,感受到其成为宗师的必然性。3.人物形象饱满:通过对惠能与弘忍、神秀等人的对话描写,以及其在困境中的抉择与坚持,如腰石舂米、南逃避难等情节,塑造了一个聪慧、坚韧、对佛法有着深刻领悟的惠能形象,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他在历史长河中砥砺前行的身影。4.文化底蕴深厚:文中融入大量佛教文化知识,如对《金刚经》《涅槃经》等经文的解读,对禅偈、佛性、顿悟等概念的阐释,不仅丰富了文章内涵,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读者在阅读中增长知识,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5.类比联想巧妙:将惠能与孙悟空类比,指出两者行者成佛的相似之处,不仅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即只要一心修行,皆可创造奇迹,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好文推荐欣赏!【编辑:燕双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02-27 14:12:14
  感谢作者赐稿星星,问好老师,期待更多精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诗情画意,悦读人生!
2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2-27 15:01:31
  谢谢燕双鹰文友精彩的编者按,分析到位,提纲挈领,抓住要点,解说透彻,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佛法知识,是很难写出这样条理清晰的编者按。学习了。编辑辛苦,问好祝福。
   这篇文章,是我写《西游记与禅宗》一书里一篇文章,请各位文友多多指教,谢谢????
3 楼        文友:孙巨才        2025-03-19 19:25:22
  拜读赏析,热烈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3-25 11:15:46
  谢谢孙巨才老师鼓励,问好祝福。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