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希望】论“进步就是成绩”(杂文随笔)
开学伊始,某领导到某学校视察时煞有介事地提出了一个叫“进步就是成绩”理念。联系当前的语境来看,其本意是想给“分数才是成绩”“分分必争”的热潮降降温,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为谨防被人误解和利用,故作此一论。
“进步”本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概念,但就是有人要有意无意地误解。比如,一学生上一次考了60分,下一次考了61分,说这才叫进步,而如果考了59分就是退步;上一次排第100名,下一次排第99名才叫进步,而如果排第101名就叫退步。是这样吗?
如果你也这样认为,那难怪今天我们的学校里那么多学不好的学生!
其实在我看来完全不是这样的!
进或退,原指物体的运动变化。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物,物体的位置如果跑到前面去了就叫进,而如果跑到后面去了就叫退。后被引申、引用到其它方面去了,比如评判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成绩。
学校考核评判师生,通常用两个指标,一个是绝对分数,一个是相对名次。
先说绝对分数。拿绝对分数作为指标,科学合理吗?上一次60分,下一次61分或59分,表面上看确实一进一退。但这两次考试的内容一样吗?难度一样吗?肯定不一样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难度,有什么可比性呢?
这个绝对分数,我以为是学生“学力”水平的一个大致反映。一个事实是,一般情况下一段时间内优生会保持在优生水平,后进生会保持在后进生水平。怎么解释这个现象或其说明了什么?众所周知,百分制下的分数其实就是个百分比,60分的意义就是该学生能掌握该学习内容的60%。对于难度差不多的学习内容而言,虽然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需要用到的“学力”是基本一致的。而学生的“学力”是客观稳定的,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嬗变。于是上一次能掌握60%左右的学习内容得60分,下一次也基本能够做到。
如果再联系到考试目的、命题技术等问题的话,你就会明白,其实学生能考多少分,其影响因素是非常多的,其考出的某一个分数也绝不是对其学业水平的一个客观真实反映。同样一个内容同样一批学生,让不同的人命制试题,考出来的成绩会一致或一致性高吗?恐怕未必。因此,拿某一次考试的分数来大谈特谈其实是大可不必的!
再说名次。拿名次作为考核指标,科学合理吗?拿同一张试卷去考查不同的学生,表面上确实给人以公平、公正的社会意义,但其符合人的规律、教育的规律吗?花有百样红,人有各不同。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多样的,封闭式的纸笔考试充其量只能检测反映其中一些方面的一些部分而已。如果把卷面成绩等同于学生的素养素质,显然是以偏概全。再按排名将学生划分成三五九等,则更是简单粗暴的做法。
人们拿名次说事,无非是想把它作为一个激励。然而发明这个方法的人也许忘了另外一件事,有人进步就有人退步,有人进了一名就有人退了一名,激励了进步的,就一定会打击到退步的,总的效果难道不是“零和”?正所谓零和博弈是也。除非你不看总效果,只看进步部分的效果!那不就是妥妥的成王败寇嘛?!如此,还有啥好说的?
“进步就是成绩”的说法,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个类似的说法:进步才是成绩!这不又重新回到“分分必争”“名名必较”的窠臼中去了吗?
“进步就是成绩”的说法,还容易让人想到它的逆否命题:退步就不是成绩。上次60分,这次50分,上次100名,这次200名,这次的就不是成绩、没有成绩了?完全就把这个阶段的努力一杆子全抹杀了?是的,这一说法,一看就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和成王败寇的庸俗价值观!
“进步就是成绩”很容易让人把进步与考试成绩挂上钩。其实大可不必!进步的时间、空间、内容那么广泛,为什么偏要局限在那个学习、考试上?身体长高了一点是进步,心理健康了一点是进步,情绪积极了一点是进步,少扔了一片垃圾是进步,多交了一个朋友是进步,向人微笑了一次是进步,少说了一句脏话是进步,少发一次脾气是进步,多为父母分担一点是进步,理解了一次老师是进步,学会做一道菜是进步,学会唱一首歌是进步,学会了一次忍让是进步,克服了一次懒惰是进步,少吃一包零食是进步,克制住了一次游戏瘾是进步,坚持叠被子是进步,坚持饭后涮口是进步……是的,一切努力拼搏都是好样的,一点一滴的收获都是进步,一丝一毫的成长都是成绩!
“进步就是成绩”说法的最大问题,我以为还在于,凡事都要去比较。
市场经济提倡竞争,且这种竞争是你死我活的竞争,以此倒逼市场主体不断创新品质、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当下市场经济的繁荣证明了这种机制的活力。于是乎,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也学着引入这种机制。但教育、学习毕竟不同于市场经济,不同于机器生产,有其自身独特的使命和规律。
教育和学习的使命首先不应该是为了打败谁、战胜谁,而应该是培养发展一个个生命个体,进而为社会培养建设者、接班人或者说是合格的公民。如此,照着未来社会需要、个体终身发展需要去教育培养就行了,为什么偏偏要去拼考试分数、拼一分三率、拼升学率、拼名校率呢?即使要拼也是个体出于自私的目的自己去做的事,赖不着社会,赖不着学校,也赖不着老师啊!
教育和学习的规律,绝不是时间战术、题海战术,而应是循序渐进,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与生活生产相结合,因材、因时、因境施教和学习,长善救失,扬长避短,培德启智、润心健体、毓劳育美,令生命个体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育是静和慢的事业,急不得、虚不得,需付出长久的热爱、热血、潜心,以及智慧的汗水,然后假以时日,静待花开。学习需要的是相互启迪,相互帮助,相互陪伴,共同进步,而不是你追我赶、你荣我耻、你上我下!有人说,计算一分三率、相互比较是为了找差距。其实学没学,学没学懂,效率高还是低,效果好还是差,自己不知道吗?那些总爱攀比的人,无非是急着想要证明一点:我比他人强!我想套用王毅外长的一句话,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是的,当下的教育被急功近利蒙蔽了!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攻占了!
近日温州一学校的末位淘汰制引起全网公愤。末位淘汰,作为游戏的规则,那是可以的,无可厚非的,首位淘汰也未尝不可,对吧?毕竟游戏嘛,玩玩而已,开心就好。但把这个东西作为工作、生活的规则就值得考量了。当然,你要说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也行。更不要说开除学籍、业籍甚至球籍的霸权行径了。
无独有偶,偶然看到了因《哪咤2》爆火的导演饺子的作品《打,打个大西瓜》,其中两名原本互敌的飞行员荒岛共生的情节给了我深刻启示:优胜劣汰没错,但共生共荣呢?是的,做人做事不要那么狭隘,不要只看到自己眼前那点利益,站得高点、看得开点、想得远点如何?尤其是为官者!你影响的可是一大群人,甚至是一地一域之生态!须知,奥林匹克运动会原来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现在加上了更团结,我以为还不够,还应加上更和谐。
也许,你会说不跟别人比,那就跟自己比,这下总可以了吧?其实跟自己比,也要会比。试问,飞人博尔特上次跑到9秒85,这次非得9秒84?否则就是退步?就不是成绩?哪有这个道理?
很多的制度,政策又自相矛盾.
学校一方面说不布置书面作业,一方面又是一月一次考试.不布置作业,又让自己买练习册.明显不做练习册的孩子成绩就不好.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了学校,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分数.
段老师的编按画龙点睛,凝聚本质,引人深思,为教育高质量共谋发展之路,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