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柳岸】哈内克《白丝带》影评(赏析)

编辑推荐 【柳岸】哈内克《白丝带》影评(赏析) ——代代相传的暴力


作者:裴三 白丁,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5发表时间:2025-03-02 21:51:19

【柳岸】哈内克《白丝带》影评(赏析) 这次来谈谈哈内克的《白丝带》,这部电影获得了2009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本人一般很少提及一部电影的获奖情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现在资讯发达,这种到处都能查到的获奖信息根本无需我再作介绍;2、个人认为近年来大多数的电影奖项都越来越缺乏说服力(尤其是奥斯卡),一部电影获奖与否很大程度上已经很难作为电影优劣的参考标准;3、主流的观点并不一定能完全代表我的个人观点,我更想对某部电影作出自己的独立评价。
   不过哈内克的这部《白丝带》我和大多数人的观点一样,这的确是一部十分出色的影片,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电影所蕴含的深刻洞见性和寓意,金棕榈奖于它而言完全当之无愧。
   这部电影以一战前夕德国某个村庄为背景,影片通过一个外来年轻男教师事隔多年后的回忆向观众展现了当年在这个村庄里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恐怖事件。当然,这里所指的恐怖显然不是那种恐怖片的恐怖,我们可以把这种恐怖理解为是一种真实的恐怖,是有违常理道德的骇人事件。
   影片的主要人物如下:一对贵族夫妇和他们的管家、一个男医生和他的女管家兼情人、一个牧师和他的助手,此外还有一个雇农父亲;这些人都有家庭,所以与之相对应他们那些半大不小的孩子(差不多从七八岁到十四五岁)就成了影片当中的另一部分重要人物。通过男教师的叙述这部影片直接从一起打破村庄平静的恶性事件切入——某日村庄中的那位医生骑马散步回家途中被一根不知是谁偷偷绑在那里的铁丝绊倒后受了重伤。这样的事件一开始显然谁都以为只是一起偶发事件,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类似的恶性事件随之却一起起接连发生:一个农妇的意外死亡、贵族年幼的儿子被人倒吊在树上毒打、女管家的智障儿子被人弄瞎眼睛、贵族的粮仓半夜被人放火烧毁、一个新生婴儿因为有人故意开窗差点被活活冻死。
   如此之多的恶性事件显然已经不能用意外来解释了,那么背后的凶手究竟是谁呢?绝大多数的观众也许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并试图想从这些离奇的恐怖事件中找出真正的幕后凶手。但其实这根本毫无必要,这显然不是导演哈内克的意图。了解真相又如何呢?真相其实就在眼前。影片开头男教师说那些孩子放学后都不回家而是跟着那个稍大的女孩聚在村口时其实哈内克就已经暗示了答案,但这样的暗示相信绝大多数的观众不但不会去留意甚至更不愿意去相信,毕竟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太可能会把如此多的恐怖暴行怀疑到这些表面看起来温顺听话的孩子身上。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个德国儿童的故事。显然这是哈内克的一个暗指,这样的儿童故事当然不可能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童话故事。关于这部电影,哈内克在一次访谈中曾表示说他想通过这部电影表现一切形式恐怖主义的后果,这样的表态无疑就是对这部电影最恰当的注解。
   所以这部电影的意图显然再明显不过了,这部电影呈现的是一种恐怖主义的后果,但作为观众的我们显然更应该去深思这一切后果的起因或者说是根源。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看似平静的村庄实际上早已暗地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团体:成年的父亲们和未成年的孩子们。在这个村庄,这些成年男性掌控着一切,而这些人无一例外的都带有专制暴力的特征。绝对的权力往往导致绝对的专制和暴力,牧师也好、医生也好、管家也好、雇农也好,影片中的这些人对他们的孩子一贯采用的都是或强制或专横或暴力的手段,他们通过任意的打骂、惩罚和羞辱迫使这些孩子对他们绝对的服从。影片中那个身处道德至高点的牧师强迫他自己那几个孩子配带的白丝带显然和纯洁没有任何的关系,白丝带是孩子们不听话的标记,也是一种神权和父权压迫的标志,它意味着一种绝对服从。可以说这些孩子从小就是在这样一种专制暴力和权威不容质疑的环境中长大的,但在如此环境之下成长的孩子有可能变好吗?哈内克给出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些孩子并没有变得纯洁无邪,长期的压制反而导致这些孩子童真的泯灭和人性的扭曲,于是他们就选择用暴力来对抗暴力,我们看到暴力和仇恨在这个封闭的村庄不但开花结果代代相传而且还不断变异扩大。这些孩子相对于父辈是弱者,于是他们就把施害对象对准比他们更为弱小的女人和幼童。受害者反过来变本加厉的变成了施暴者,这些孩子对神权和父权的反抗由此演变成为一种更为恐怖的有组织的集体暴力。
   “这里充满了怨恨、嫉妒、冷漠与暴力……我对这些处决、威胁与变态的复仇感到厌倦。”
   影片中那位下定决心要远离村庄的贵族夫人的这番话无疑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真相,她的这番描述其实就是对这个村庄的整个现状及未来的精准刻画。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孩子并不是所有人一开始都敢于作恶的,作恶既需要勇气也需要良心上的自我说服。影片开始不久那个男孩不顾生命危险走在木桥高高的护栏上时说的那段话显然为他们后面肆无忌惮的作恶提供了注脚:“我给上帝一个机会把我杀了,但他没有,我想他是喜欢我的,他不希望我死。”
   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言行理解成是孩子身上尚未磨灭的人性,毕竟如此年纪的孩子显然没几个能真正做到心狠手辣。但可惜的是,他的这种看似自我惩戒的行为不但没有加强他的负罪感反而却令他寻求到了道德上的解脱,本来就毫无真正人性道德基础可言的信仰约束力在那一刻彻底崩塌成为一种形同虚设的存在。
   哈内克显然是一个深刻的洞察者,也是一个尖锐的解剖者。这部电影能获奖明显有其必然的原因,这样的故事对欧洲人来说显然特别能感同身受。这部电影讲的是一种集体的恐怖主义,它不但影射了当下的恐怖而且也预示了将来的恐怖。因为这些孩子还会长大,上一辈不敢做的事到了他们这一辈就成了肆无忌惮的集体作恶,他们明显已经变成更加不顾后果不计代价的一代。想想一战和二战的发生,事出必有因,战争显然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挑动起来的,反抗和仇恨的种子其实早已埋下。影片临近结尾那一段关于一战导火索斐迪南大公被射杀的背景交代显然是哈内克的有意为之,它喻示的是这个村庄里发生的一切完全有可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存在。很多人都认为这部电影影射的是纳粹主义,但其实这部电影影射的又何止是纳粹主义,它影射的是一切的强权社会,强权的观念只会代代相传并变异加剧。这是社会演变的一种可能性甚至是必然性,由强权而生的暴力只会催生暴力,由强权而生的暴力也只会孕育出更为恐怖更为强大的暴力。
   这样的电影,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残酷的寓言,如果把它当作真实的故事那我们应该庆幸它已经发生过,而如果把它当作残酷的寓言,我们明显需要更加警惕此类事件的一次次上演。
  

共 26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笔者赏析了哈内克的《白丝带》,这部电影获得了2009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这虽然是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但笔者看重的并不是它的荣誉,而是这部电影精彩的内容,欣赏的是这部电影所蕴含的深刻寓意。接着,笔者叙述了这部电影的剧情内容:在一战前夕德国某个村庄,一个外来年轻男教师事隔多年后的回忆向观众展现了当年在这个村庄里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恐怖事件,影片围绕谁是这些恶性事件的背后凶手展开;笔者也从凶手所处的村庄环境中揭示了凶手堕落的原因,指出“这些孩子从小就是在这样一种专制暴力和权威不容质疑的环境中长大的,但在如此环境之下成长的孩子有可能变好吗?”因此他们选择了以暴制暴,把心中的仇恨施加在比他们更为弱小的女人和幼童;正是他们从小心灵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使得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暴力。笔者赞誉哈内克是一个深刻的洞察者,也是一个尖锐的解剖者。因为他揭示了令人恐怖的社会现象,给了人们深刻的警示。笔者赏析文深刻精彩,读之给人启迪,思考,警示,回味不尽!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03-02 21:52:48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03-02 21:53:42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裴三        2025-03-02 23:53:56
  谢谢文友热心点评!
4 楼        文友:老百        2025-03-05 08:24:21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