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农村那些事(散文)

精品 【东篱】农村那些事(散文)


作者:忆生 布衣,126.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25发表时间:2025-03-03 05:29:46


   作为一个70年代初期生长在中国普通农村的人,我觉得农村尽管有它纯朴温情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蒙昧和功利。当然,这不能概括中国所有的农村,我只趋向于当年我们江西农村的基本事实,以我的主观思想和客观事实加以描述,并不代表整体观点。
   重男轻女。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农村人始终认为儿孙才是真正传宗接代的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这已经是当时农村人的口头禅。所以农村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像我们这一代出生的女儿家,绝大多数都受过同哥哥弟弟不公平的待遇,比如吃穿、劳动、受教育程度等等。她们要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批出去的打工妹,早早出去赚钱贴补家用或供哥哥弟弟们读书,要么很早结婚同样嫁在农村,换过来一点彩礼钱,很少有读书走出去的,除非天资异常聪明才会有可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那种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所以在七十年代末国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农村是搞得鸡飞狗跳,为了生儿子躲避计划生育的例子比比皆是,举家外出隐藏起来待产,当地计划生育部门寻不到人则上门“抄家”,挖墙角、拆门板、端锅碗瓢盆,到最后还要罚一笔巨额的超生费用,本来就一贫如洗,但再苦的事摆在生儿子面前都不是什么大事,小时候听闻为了生儿子引产或者遗弃女婴的事例简直是司空见惯。当时计生办在很多村的墙壁上便写有“女儿也是传后人”的宣传标语,老远就能看得见。
   婆媳关系不睦。婆媳这种微妙的关系在过去、现在、将来都会是一种话题,不过是如今的生活好了,居住条件改变了,婆媳也未必会住在一起,所以并不像过去那么多矛盾和是非。当然,现在的人毕竟受的教育程度更高,我想即便是住一起或许也不至于像当初那么难以融洽吧。以前农村贫穷,一家人都挤在一个屋子里,来自不同家庭的两个女人争吵就成了家常便饭,我印象当中村里村外这种事情都太过于普遍,东家落,西家起,似乎婆媳永远都是水火不相容,甚至还时不时动起手来扭打,儿子夹在其间,要么跟父母吵,要么跟媳妇吵,反正闹得不可开交。而在当时旁人的议论之中,多半是认为儿媳妇不好,或说儿媳妇没良心。至于我也认同大多数人的观点那是因为我经常看到听到婆媳吵架时儿媳妇那种跋扈的架势和过份的不尊之言,毕竟你是晚辈,对长辈辱骂实在是很不道德的行为,这要是刘兰芝对焦仲卿母亲敢这样骂那真是要颠覆朝代了。因此,在那时候如果婆媳关系稍微好的家庭儿媳妇的形象一般都会成为佳话。
   不懂得谦让和宽容、缺少怜悯心。农村太穷,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人节俭的生活方式,而过份的节俭就好占便宜,在蝇头小利面前都会百般计较。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不同家庭之间难免就会有利益之争,比如说争田地,争水源,争分配方式,甚至争点小小的得失等等,这时候家里兄弟多的就会显得特别强势,这或许也是农村人要生儿子的一个原因吧。兄弟多的家庭往往在利益面前就欺负弱小,在得失上寸步不让,遇到稍微也强势一点的家庭便大打出手,头破血流的事情并不鲜见。那时候人的法律意识本来就淡泊,更何况是农村。所以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是拳头充大,潜意识里也都习以为常了。我们村里就有几个无儿无女的鳏夫寡妇,按照今天我们的思想应该是值得同情、安慰和帮助的,但是在当年他们一直都是饱受冷落和歧视,他们没有任何话语权,甚至遭人呵斥和打骂,在村子里艰难孤苦地生活一辈子。我们村里还有一户全家智商很低的家庭,在大集体挣公分时期还好,到了包产到户,便越过越穷,甚至到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地步,而人们在背后基本都是嘲笑和旁观,更多的是在那种惨不忍睹的生活中获得自我的满足。我在参加工作后,偶然回一趟老家,见到那家依旧是过得悲惨,难免就动了恻隐之心,除了给上几百块钱,更多的是心酸和无奈。
   儿孙不孝。“养儿防老”,是农村老一辈人最真实的愿望,而在农村恰恰又是最不靠谱的现实。也许是受的教育太少,也许是有样学样,在农村打爹骂娘的事情随处可见。我常常听见村里媳妇们聚集在一起议论家事,这边说一年给了俩老人一百斤谷,那边说一年给了俩老人五十块钱。看看,是一年给了这么多,还认为很尽孝,感觉老人家们能活着就是他们积了八辈子德。我们村里还有一个上了八十岁的老人家,我目睹了无数次他颤颤巍巍的身体,跟着儿子儿媳妇在田地里做繁重的体力劳动,令人潸然。树大分岔,人大当家,我看到农村的分家基本都是父子不和或者吵口打架形成的结局。我们村里有两个老人,有好几个儿子,据说死去了好几天才被人发现。至于儿子之间为了争点可怜的家产打得死人的都有,无怪乎常常有老人家悲伤的唉叹:“早知道生这样的儿子,不如早点掐死去。”背后是多大的委屈和无奈?正应了《红楼梦》里的: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这也无疑是农村让人感觉最冷血的画面。
   当然,农村在当时作为一个封闭式的生活环境,也有很多赖以生存的互助模式,这是唯一让人感到温馨的场面。比如说办喜事丧事,需要全村之力才能完成,下厨、设宴、抬棺、敲锣打鼓等等事情,人们之间会达成某种默契,共同在友好的氛围之中完成,但凡牵涉到利害之事,十有八九会产生矛盾纠纷。
   这便是在我深深记忆中当年农村的现实,时隔多年,我依然会在脑海中搜寻那些悲情的画面,为苦去的老去的那些人不自觉的流下无能为力的泪。
  
   二
   我想,中国大部分农村应该跟我老家差不多吧,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又时过境迁,家家户户都建起了两三层的楼房,旧貌换了新颜。加上如今基础设施也建设得非常好,比如说交通、网络,甚至有些村庄还通了自来水。这倒是有点让我们经历过那个贫穷年代的人想起过去而情不自禁,感概万千。
   然农村终究是农村,这片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太多苦难和落后的土地,注定还是要躺在社会的最底层,尽管物换星移,但与城市之间总是存在着太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现实差距。因为我至今还有四个姐姐生活在农村,从她们今天的处境和面临的问题来看,似乎在表面光鲜的背后,依然隐含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难和辛酸,想要过上中等的生活,都还显得任重道远。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那些年里,很多农村其实早已没有了土地,尤其是靠近城市的一些村庄,征收的征收,修路的修路,土地早已被政府或者开发商廉价的收购了。起初还好,经济繁荣,这部分人还能进工厂挣一份比土地收入还要高的收入,但是如今伴随着经济的下滑,年龄大点的早已被挤出门外,年轻人占据了他们的位置,所以这部分人至今只能依赖子女生活。
   在我曾经生活长大的老家,因为离城市比较远,土地依然保留着,村子里父母辈的人基本都走光了,他们苦了一辈子,最后老死田地间,非常可悲。比我稍大的那一辈,也已步入了六七十岁的光景,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是养老问题无法得到保障,还处于忧患之中,惶惶不可终日。
   而这部分人的下一代,也就是跟我差不多年龄,或者比我稍微小那么几岁的人,又基本没读过多少书,早年间靠着经济繁荣离开土地到大城市出卖体力多少还积蓄了一些,但是婚一结,房一盖,没有外债就已经很不错了。而最近几年,钱显得越来越难赚了,又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处境,同样活得有苦难言。
   子女的无力让父辈无依,所以在城市退休人员享受优厚的退休金安享晚年的今天,农村六七十岁的人还在水沟里、田地间、工地上卑微的赚取那点微薄的工钱。
   我的大姐54年,快70岁了,一辈子在农村种田。前几天她来市里看我妈,她跟我说,家里很多田都给人承包了,她每天盼望承包商请她去做事,我问她一天多少钱,她说她这个岁数的也就一百块钱,稍年轻点的有一百五,在这种高温天气一天要做满八小时,不包吃住就一百块钱,在我们看来真的很悲伤,她说每天做完活都是两身湿衣服。
   说到这里或许就有人质疑,为什么有地不自己种而要给人承包呢?其实农村种田永远只是糊口,我是最清楚的,我大姐家其实就是我生长的老家,那里田地很多,但无论你累成牛还是累成狗,就是没钱,就是穷。我在以前写的回忆录中曾谈到过如今很多中年人想回到从前,而我是打死都不愿意,因为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不是贫穷就是挨打。所以农村人其实是很愿意把土地出让给人承包,就算你不出让你也同样每天都是这么累,并且还看不到钱。十几年前的粮食一百来块钱一担,到今天还是一百来块钱一担,至于为什么我不说大家也明白,至于化肥农药,想怎么涨就怎么涨。那天大姐跟我说她活到这么大就是今年打工挣到了六七千块钱,言语之中满是欢喜,而我却是悲伤。
   我二姐,66岁了,家里田不多,在我表哥一个宾馆里做客房服务员,她跟我说一个月能赚三千来块钱,早出晚归,对这份工作如获至宝。有很长一段时间病得她自己都认为快要死了,我回来后打了好多次电话给她要她辞工,我说我带她去南昌看病,死活不肯,她说她辞工了以后就找不到这样的工作了,现在是下了班去看病,看完病上班,不知死活。
   回过头来看看再往下一代,也就是我姐的孙字辈吧,现在都还读书,学费是一年比一年贵,我有两个外甥的小孩正读高中,一年的花费差不多三万,读完高中三年要十万,而且都是两个小孩,农村人赚十万谈何容易?全靠两口子没日没夜起早摸黑在工厂赚这点劳务工资来维持。我有时候想,现在的小孩没有吃过农村的苦,却又在网络上看尽了繁华,将来要是赚不到钱自己怎么过?父母老了又靠谁?尤其脑子里浮现那些跳崖的,烧炭自杀的,简直不寒而栗。
   其实这是农村的普遍现象,尽管国家惠农政策每年都提上话题,但农民惠及之处收效甚微,当然比起二十年前确实要好,比如到了六十岁后有了每个月80块钱的养老补贴,到了八十岁后有100的养老补贴,还有新农合的医保报销等等,这在以前都是没有的。但是比起城市退休人员还是千差万别,尤其是医保,那是悬在农村人头上的一块巨石,我们常看到微信群或者朋友圈转发的水滴筹,绝大部分都是绝望的农村人,农村人如果得了大病基本就是万劫不复,家庭破碎。
   我们不要忽视农村人,其实农村人对国家是有过贡献的;也不要认为农村人没文化,因为他们的条件实在有限。更希望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在农村的扶持上,不仅仅是停留在基础设施上,在生计上也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三
   小时候的端午节,过得凄美而隆重,如今的端午节,显得无心和多余;从前是物质匮乏,期盼节日能改善一下生活,现在是胃口缺乏,即便是平常也能尝遍美食。因此,传统节日对于今天大多数人来说,早已变得若有若无了。
   我记得小时候,特别期盼过年过节,也只有在这样的日子里,才能享受到鸡鸭鱼肉的滋味,农村人一年到头省吃俭用,似乎都是为了成就几个节日。所以在那个年代、在我们年少孩子的心里,对逢年过节就有着无比的期待和重要。
   农村注重的节日只有端午、中秋和春节,其它跟吃穿无关的节日,在我心里并没有留下任何印象。
   每逢这几个节日,嫁出去的女儿都会提前回娘家送个礼,农村叫“送节”,一年三节,这是风俗,好像现在依然存在。我记得端午节前几个姐姐都会陆陆续续回来,提个篮子,里面有肉、包子、鹅毛扇子,或有一盒人参蜂皇浆或有两瓶国公酒之类,不外乎是这些。回来送节的姐姐一般会在家吃个饭回去,于是在过节前我就可以美美的吃上肉了,偶尔还会偷喝一两支人参蜂皇浆,那种像小试管一样的小瓶子,用一根硬硬的塑料细管从瓶盖扎进去,然后吸出来,甜甜的滋味,如今还记忆犹新。
   过端午节那天,家家前门后门的两边墙壁上挂着菖蒲和艾草,那是财运的象征。除了有大家熟知的粽子,还有鸡子(鸡蛋)、鸭子(咸鸭蛋)、包子、蒜子,俗称“五子登科”。一清早大人还会在我们小孩身上擦雄黄,好像是辟邪的意思吧。鸡蛋鸭蛋那时候是农家上好的菜品,平时可不是随便能吃到的,母亲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都计划好了每个人多少个鸡蛋鸭蛋。我记得我会有两个带壳煮的鸡蛋,有两个煎的荷包蛋和一个咸鸭蛋,荷包蛋和咸鸭蛋在吃饭的时候就吃完了,当然,有时候母亲还会省一个给我吃,这样我吃饭至少能吃到三个荷包蛋和一个咸鸭蛋。带壳煮的鸡蛋就不舍得吃了,那时候村里很多女孩子在端午节那天都会用毛线扣一个小网袋,用来装带壳的鸡蛋,我也有一个小姐姐会扣。于是一整天里,我都把那两个带壳的煮鸡蛋装在那个网袋里,挂在脖子上,垂在胸前,小心翼翼的在村里走来走去,生怕撞破了。其他小伙伴当然也会有,大家都因为有鸡蛋而感到开心快乐,有时候想吃了,捏在手里犹豫半天还是舍不得打开来,等到有谁终于忍不住首先吃了,才会跟着敲开来吃一个,而最后一个,总是要留到晚上睡觉前才依依不舍的把它从脖子上摘下来吃掉。

共 885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穿透岁月烟尘的乡村备忘录,作者以亲历者与观察者的双重身份,将四十年光阴压缩在姐妹命运的褶皱里:大姐在承包田里蒸腾的汗水,二姐在病痛与生计间的艰难取舍,第三代在城乡夹缝中的迷茫,共同构成乡村现代化的疼痛切片。当城市中产将“归园田居”幻化为诗与远方时,本文以冷峻笔触呈现了硬币的另一面:模仿城市的乡村在消费主义浪潮中失重,留守者仍在生存线上挣扎。具有震撼力。作者善用白描手法,让七旬农妇的粗瓷饭碗与朋友圈转发的青山绿水形成荒诞对冲,最终以卞之琳的镜像诗作结,揭示出城乡互为围城的永恒悖论。这不是简单的怀旧或批判,而是对精神原乡的复杂书写。深度好文,力荐各位文友赏读。【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03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3-03 05:30:45
  这不是简单的怀旧或批判,而是对精神原乡的复杂书写。情真意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佳作,在东篱收获更多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 楼        文友:忆生        2025-03-03 07:48:08
  谢谢!
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3-03 06:53:41
  作者从农村走出来,深谙农村,用自己的笔,为农村代言,写尽了深层次几代人的真实生活,引人共鸣。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始终是摆脱不掉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是旧问题变成了新问题而已。作者用自己的笔为“三农”问题,击鼓呐喊,引起社会的重视,“三农”问题不解决,社会的文明、进步永远只是光鲜的外表。可喜的事,每年中央两会之后,“一号文件”都在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文章文笔细腻,语言朴实,铺陈有序,情感真挚,情节生动,文学功底深厚,读后,引人思考,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遥握!祝春祺笔丰!
回复2 楼        文友:忆生        2025-03-03 07:48:29
  谢谢您的同感
3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3-03 07:25:01
  这是一篇实话实说的文章,农村就是这样子,以前的生活苦中带甜。向着希望拼命干。现在的农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六十七十甚至八十,只要还能走路都必须干活,没钱买社保的人仅靠每月百把块的钱,喝水都不够,必须劳动来勉强糊口。农村的现状什么时候能真正改变?令人深思的文章,学习点赞,祝老师工作愉快!
回复3 楼        文友:忆生        2025-03-03 07:48:58
  谢放老师!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3-03 08:44:15
  我是农村出来的,深知农村农民之苦。老师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真情实感,文笔老练。说到底,农村要改变现状,还是一个发展和致富的问题,希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计划能够落到实处。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问好!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忆生        2025-03-03 09:28:56
  谢谢老师!
5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3-03 09:27:51
  这篇散文震撼人心,作者双重身份,聚焦姐妹命运,展现乡村四十年疼痛切片。白描手法荒诞对冲,揭示城乡围城悖论。非简单怀旧批判,让人深思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 问候忆生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5 楼        文友:忆生        2025-03-03 09:29:28
  谢谢老师!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