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在】老师好(散文)
《老师好》是于谦大爷的封神之作。一个说相声的,凭借此片获得了影帝,那可是很多一辈子拍电影的人都达不到的目标!后来看到于谦的履历,才发现人家原来就是北电导演系毕业,一个说相声的,居然能考入北电导演系,什么概念?想想郭德纲,也拍过不少电影,获得的只有烂片的评价,而平素让他大占便宜的搭档,却轻飘飘拿了影帝,成了他不可企及的存在,老郭恐怕只能感慨时哉命也。
“老师好”这简简单单三个字,至少有三层含义:1、和老师打招呼的用语,学生或者其他人,见到一个老师或者尊重的人,都会恭恭敬敬称呼一声“老师好”;2、说老师这个职业或者身份比较好。当然,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老师这个职业不受人尊重,成为下九流或者应该住牛棚的臭老九,肯定没多少人愿意见到了就打招呼。3、和好老师意思一样,是说主人公就是一个好老师,这也是影片的主旨。
在如今教育出现了极大问题的现在,观看此片,真正触及了心灵。我们经常感慨,现在的师生情,远不及我们当年的师生情,那肯定是教育出现了问题。怪谁?怪老师吗?怪学生吗?恐怕都不是。
老师,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是很高的。古人称呼“天地尊亲师”,天地不用说了,那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尊指尊上,是皇帝,亲指父亲,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尊亲都是掌握生杀大权的人物,而师和他们并列,足见地位之崇高。就是说,虽然老师不见得掌握生杀大权,但批评打骂肯定习以为常。古时太子拜师,就有伴读,伴读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太子做错事时,让伴读代太子接受打骂的惩戒。也就是说,哪怕是太子,也要接受老师的惩戒的。而穷人把自己孩子送去做学徒时,老师打骂更是家常便饭,甚至打死都有的,也没见过有谁去追究老师责任。那是古代老师的地位。而现在呢?反过来了,学生打骂老师经常不了了之,而老师如果打骂学生,却往往被网上炒的沸沸扬扬,最终老师轻则处分,重则丢了饭碗。真有老师为了保住饭碗,向学生、学生家长下跪求原谅的事情发生。这样跪着的老师,可以教出堂堂正正站着的有骨气的学生吗?
看一个职业好不好,在社会上有没有地位,还有个重要指标,就是收入。现在老师的收入高吗?公开收入并不高的。当年的鲁迅,一边痛骂着北洋政府,一边拿着北洋政府的俸禄,他一个人的俸禄养活了一大家子,还有佣人。而现在呢?如果一家人只有一个人做老师有收入,那生活是促襟见肘的,两个人做老师也只是中等收入。而仅仅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讲,老师是要经过多年培训,妥妥的复杂劳动,可收入真不一定比得上经过简单培训的理发师、按摩师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会认为老师这个职业好吗?还会看到一个老师,就恭恭敬敬的说声“老师好”吗?
于谦饰演的老师苗宛秋,真正感动了观众,说明普通人还是期盼着好老师的。他是个确确实实的好老师,有几个特点:一、管理非常严格。还记得苗老师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就很严肃地对学生说了两层意思:1、到了我的班上,就得守我的规矩,这个班上的规矩姓苗;2、不听话吗?派出所所长是我舅子,不听话送到派出所。我相信这是老师吓唬同学们,让同学守规矩的话。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老师无权制定班规,因为他没有立法权,学生只要按照国家制定的笼统的学生守则即可;他更没有惩戒权,因为那个守则是没有罚则的,也就是说,学生违反了怎么办,不知道。所以学生违规,老师更多的只是劝导,或者在学校默认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惩戒。这种惩戒很大程度上是冒险,因为如果家长找到学校,学校是不会帮老师的,老师往往要道歉,甚至下跪。不听话送派出所更不可能了,只是吓唬孩子们的话。可苗老师为什么要吓唬孩子?还不是因为老师没有惩戒权,而公安部门对违法违规人员是有惩戒权的。看到这个情节,真的感到很心酸,没有惩戒权的老师,真的很可怜。更为可怜的是,苗老师可以吓唬孩子,可现实中的老师却连这样吓唬都不敢,因为很简单,如果这句话被哪个孩子录音发到网上,肯定有水军帮腔,说这个老师仗着自己舅子是警察,鱼肉学生,最后的结果是不但他自己要丢饭碗,恐怕还要影响到自己的警察舅子。学生肯定是会犯错的,于是现实中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管,而这显然又违背了好老师的标准。这种两难困境是谁造成的?
二、非常爱护学生。给学生无偿补课,劝不想上学的学生复课等等,那都是好老师的标配,很多影视剧中呈现过,无需赘述。但是,这些都是理想,事实上基本不可能。这部影片最感人的情节,莫过于某学生唯一的亲人爷爷住院,这个学生像疯了一样冲出了教室,这时候,苗老师没有责怪学生,而是扔下了全班同学,骑着自行车带着这个学生去了医院,帮着交了医药费。回来的时候,还发现自行车被偷了,他只能无奈地笑笑。学生们却自发全体出动,帮老师找回了自行车。而这辆自行车,还留有之前学生们对老师不满,恶作剧造成的伤疤。情节很感人,但现实还是不太可能。老师扔下全班学生,去陪一个学生看家长?这是教学事故了,一般老师纵有此心也没这个胆量。无偿补课?恐怕立马就有同行或培训机构举报了,因为你动了他们的奶酪。
严师出高徒。老师爱护学生也是分内之事。能做到这两点,已经足以成为好老师。现实中如果有这样的老师,哪怕没有影片中感人,也足以让学生们感恩老师。但是,为什么现在老师和学生有了隔阂,老师不敢管学生,不愿问学生?其实,根本原因还是教育产业化。教育的产业化,让老师和学生不再是亲人关系,而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不是伦理学而是经济学。于是,师生间不是出于感情做事,而是通过金钱利益衡量。学生成绩不好要补课,可以,拿钱来。补多长时间,多少钱,明码标价。学生有了什么情况,第一时间找亲人,亲人是父母家人,而不是老师学校,老师学校第一时间考虑的是自己有没有责任,要不要担责,有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当师生之间,只剩下金钱利益关系,老师哪敢把学生当自己孩子一样打骂,也不愿在这个外人身上花费太多精力。精力化哪儿了?很简单,老师不是收入低吗,想办法赚钱啊,老师唯一的本领就是教学,现在不是教育市场化了嘛,我的教学本领可以出卖啊,可以换来真金白银啊,所以就会有偿补课。
教育、医疗,当这些本来应该是公益的事业市场化以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远非老师、学生、医生、病患个人能够解决的。所以,《老师好》只能感动千千万万的老师,但没一个老师敢这样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