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留在北京过大年(散文)

精品 【东篱】留在北京过大年(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98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96发表时间:2025-03-07 06:19:05
摘要:那年过年,我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父母接到北京来过年,摆脱繁文缛节的所谓的串亲戚,和尬聊无意义的酒局。


   2008年,那时候的我还很年轻,也曾拥有着一头亮丽的头发,生意上刚有了起色,走路都带风。虽说累点,日子过得不像现在这样卷,也容易知足。那时候有些叛逆,总觉得父母老了,在农村也没啥见识,凡是都喜欢按自己的思维去做,不太听进所谓他们的“老人言”了。对农村的传统,习俗,“老理儿”也很多看不惯,甚至反其道而行,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那年过年,我就做了一个大胆而鲁莽的决定,把父母接到北京来过年,摆脱繁文缛节的所谓的串亲戚,和尬聊无意义的酒局。同时,带父母感受一把老北京庙会文化,到各个景点打卡,岂不快哉!
   父母开始是反对的,他们一辈子都没怎么离开过村庄,春节更是愿意守在家里,更何况各种年货都准备下了。可架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可能还有一点原因,是父母岁数大了,儿子又混得不错,老人在内心有一些“怕”我这个儿子了,思来想去,终于答应下来。我赶着节前开车回家,把他们,连同年货一起接到了北京。
   我那时候租住在北五环外的一个老旧小区,在一楼,是70平米的两室一厅,楼前有很多高大的乔木遮挡,客厅在中间,一年四季显得有些昏暗。父母到了,我把他们安置到北面的次卧。
   随着春节的脚步临近,我的工作也慢慢停滞下来,原来每天吵闹的电话铃声终于沉寂下来。大街上到处都是拖着行李箱子赶公交和赶火车的人,平时拥挤喧闹的北京城渐渐地安静下来,连送报纸和牛奶的都出现了用工荒,菜市场也变得空空荡荡,仿佛整个城市都慢慢陷入休眠状态。平时习惯了堵车和喧闹的我,对于做这种突然到来的宁静,还显得不是很适应。
   那年的北京部分解禁了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我们所在的地方属于可以燃放地区。街角广场处烟花的露天摊位逐渐多起来,花花绿绿,长枪短炮的,但是不像我们小时候,烟花摊位都比着燃放,来吸引客人。这里都是“哑巴”销售,听不到任何吆喝声和鞭炮声,感觉年的脚步来得拖沓,懒散,无精打采。我简单买了一些烟花,留待过年那天跟孩子一起燃放。
   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之前我带他们来过北京多次,对北京的著名景点几乎都走过了,并不陌生,总是一直抱怨走到哪里人都多。这次春节前,趁着都有空,我就带他们走一些小众景点,逛逛商场,尝尝美食。
   一次我带他们到来北京炸酱面馆子,点了最具北京特色的炸酱面和豆汁、焦圈,母亲仅仅是闻了一下豆汁,就差点吐了,她说,这在老家就是泔水,北京人怎么好这一口呢!我居住的附近有一个清真小吃城,每天都人满为患,里面的羊杂汤,羊肉汤,糖油饼,这些父母还算能接受。至于,北京面茶,炒肝,父母说这辈子只能这一回,要不是怕浪费,早就撂筷子了。他们还是喜欢吃他们从老家带过来的炸年糕、油饼和饹馇签。
   流淌在父母血脉里的味道是很难改变的。那时候我还年轻,没有体会到,甚至一厢情愿地想甩掉身上的某些烙印,变得不再土气,甚至想变成真正的北京人。后来的生活告诉我,当时的想法真的太天真了,有些东西融入了血脉,是一辈子也改变不了的。
  
   二
   除夕那天上午,街道上开始有了零零星星的鞭炮声,似乎都是从很远的地方传过来,挂了红灯笼的小区门口的鞭炮纸屑都显得很少。这让我有些气馁,要是老家,这时候应该是孩子们出门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耍的时候,鞭炮声更应该是此起彼伏的情景才对味。
   我们一家到街上闲逛,人并不多,行驶的车也少得可怜,偶尔经过的大公共里面空荡荡的,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路上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小区西侧一拉溜的饭店和KTV也都贴着封条,落着灰,蒙着尘。之前下的雪已经融化得差不多,只有背阴处才可见白色的堆积。路边的灌木都用绿色保温篷布盖成一条长龙的摸样,树木顶着零星的干叶子,显得萧条,肃杀。
   过年缺少了热闹,自然就情绪不高。我能从父母的脸上看到几许失落,也为自己的鲁莽决定有些后悔。妻子也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她不停地找话题和父母聊天,同时,准备了极其丰盛的年夜饭,从不喝酒的她开了瓶红酒,给母亲倒上,说,他们爷俩喝白酒,我们娘俩喝红酒,干杯,并不停地给大家夹菜。除了孩子,大家都极力掩饰着对在异乡过节的失落。只说,北京这里鞭炮声太少,小锅炖菜没有老家的大锅香,缺少气氛。吃完饭,父亲嘟囔了一句,要是在老家,早就有一波又一波串门的了……,还要说什么,被母亲一个眼神给制止了,就默默地走出房门去抽烟了。
   终于,鞭炮声渐渐多起来,我带着全家来到清河岸边,这里南岸是奥运森林公园,没有建筑物的遮挡,可以看到远处的奥运主会场——鸟巢。当年距离奥运开幕还有大半年时间,鸟巢还没有完工,可见巨大的塔吊吊臂上闪烁的灯光,似乎跟天上的星星相接,应该是工人们还在加紧施工吧。半年后,这里将迎来全世界的尊贵宾客,举行盛大的烟火表演,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节点。
   河边有不少大人在带着孩子放鞭炮,我和儿子一起加入他们,大家的脸上总算洋溢起笑容。
  
   三
   老家已经没有赶庙会的传统,过年最多就是赶大集凑凑热闹,我对于庙会的印象,也只是停留在电视广播的留在大脑残片拼凑起来的热闹情景。初一这天赶庙会,这是我和妻子决定在北京过年的最大理由,也要把之前的失落一下子都一股脑地都找补回来。
   北京有几大型庙会,这是我从老北京人口中和广播电视里知道的,之前从没去过。有一句话说“中国庙会看地坛,北京庙会看龙潭”,地坛庙会是北京最大最全的庙会,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去这里。
   对于地坛,我不算陌生。我有一个客户——和平印刷厂,就在地坛西门对面。在这里卸完货,我偶尔也会到地坛转一转,欣赏里面的美景。地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红墙绿瓦的大院里有几百年的苍松翠柏,零星空地上种植者各种应季花卉,郁郁葱葱,方泽坛位于地坛中间,是最核心的建筑,古朴典雅,尽显皇家庄严肃穆。
   地坛春秋两季都会有图书展销会,上百家出版社和图书公司都会在这里宣传新书和处理积压库存书。很多库存书打折卖、论斤卖,着实便宜不少,我曾淘到很多书。其中那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在这里买到的。当年我与文学写作还形同陌路,对作家史铁生还完全陌生,只是这个书名应了当时的心境,所以才买下了。没想到后来的读了此书,看了下肢瘫痪,面对疾病的持续折磨,淡然处之的史老师依然乐观,并写出了对人生的意义的深刻思考,这对我的人生观起了很大的作用。
   史老师就住在地坛附近,他的轮椅在地坛里绕了一圈又一圈,也在每个角落里停留,他就那么默默地看着晨练的,上班的,上学的,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我选择地坛庙会也因为我与地坛也有千丝万缕的情节。
   为了避开停车的麻烦,我们选择了坐车前往。下了328路,上了过街天桥,就可以看到地坛西门了。远远望见高大的牌楼被红色的“海洋”簇拥着。彩旗是红的,春联是红的,气球是红的,糖葫芦是红的,风车是红的,人偶是红的,就连成排的银杏树也都被裹上了红色的彩带。赶庙会的人摩肩擦踵,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气。红色让我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兴奋起来,我把儿子扛在肩上,随着人流涌进园内。
   园内照样是红色海洋,人群随着空间的扩大而略显不那么拥挤,空地上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我们紧走几步赶过去。圈内都是表演的,有耍旗杆的、抖空竹的、变戏法的。儿子被拉洋片的迷住了,我也被那独特唱腔吸引。拉洋片的道具用一块黑色的绒布罩着,里面是一个类似木箱的东西,有小孔可以看到里面的画片儿。这些我只在相声里听说过,趁着儿子看的空当,我也凑过去瞄了几眼,其实就是小孔里看拉动的几张画片,这可能就是电影最初的雏形吧。。
   到了娱乐区,有套圈的,射箭的,骑马的,儿子迷上了迷宫。说是迷宫,就是用许多一米高左右的木桩在地上按照八卦阵的模样围了个阵图,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出来。好多的孩子排着队在里面走。前面的孩子很可能都走了几遍了,根本不会走错路,从入门到生门孩子们首尾相接,失去了“迷宫”的意义。但孩子们乐此不疲,走了一遍又一遍,荡起地上的尘烟,把孩子们都染成了一个个泥猴子。
   到了攀岩区,我也“老夫聊发少年狂”,试试身手。前面的几个“崖壁”我还勉强上得去,到了中间环节有凸起,有一个需要双手引体向上才能让脚有着力点的地方。我身子悬起来一刹那就没劲了,掉了下去,摔了个仰八叉,让“吃瓜的”媳妇儿差点笑岔气。
   最诱人的还是美食区。新疆的羊肉串,湖南的臭豆腐,北京的炸灌肠,卤煮火烧,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保定的驴肉火烧,东北炸蚕蛹,云南炸蚂蚱,还有我们老家的棋子烧饼,饹馇签,几乎全国各地的美食应有尽有。最奇怪的是台湾炸榴莲,我对榴莲的味道不敢恭维,这种油炸的更是不敢尝试。母亲也受不了这个味道,催促我们赶快走。
   方泽坛是地坛的核心,这里正举行着祭地大奠。开头的是鸣锣开道的“清廷御用”仪仗队,上写着“肃静”“回避”。随着钟磬齐鸣,身穿黄色龙袍的“清朝皇帝”在一群顶戴花翎的大臣簇拥下,向祭坛献上各种“牺牲”供品,还有黄玉和玉帛,庄严肃穆,人们纷纷举起相机,留下这庄严的时刻。
   古代祭地是在春秋两季,天降甘霖,地生万物,这是古代自然崇拜的最高形式。土地是国家的根本,国家安定与否很大程度上与土地在谁的手里有直接的关系。历史上的朝代更迭无不都是王朝末期土地兼并严重,稍有天灾人祸就会造成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爆发农民起义。只有建国后的土改,土地收归国有,才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
   我看到父亲看着祭地大典眼圈有些湿润,他大概联想到了自己的辛苦耕作了一辈子的土地。
   后来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公园里人越来越多,到了摩肩擦踵的地步,我把父母弄丢了。母亲倒是带着手机,可无论我怎么打也没人接,应该是园内的嘈杂声盖住了铃声。没办法,我们三口只好到公园门口等候,直到将近一个小时父母才姗姗来迟。
  
   四
   后面的那几天,我们大部分时间没有出去,就在家看电视,没有一个串门拜年的,同样我们也不需要给任何人拜年。日子过得百无聊赖,我知道父母故意避开老家的拜年热闹情节不说,怕我尴尬。我和妻子也非常后悔留在北京过大年的决定。只能继续不停地做美食,暗表歉意。
   作为那年的叛逆者的我,现在头顶已经是“中央不长”,变成了传统的“卫道士”。这些年我都循规蹈矩遵从着习俗,初一给家族长辈拜年,初二开始去各家亲戚家拜年。我家的亲戚多,我这边的,加上妻子那边的有将近30家,我们家家不落空,户户都走到。有些亲戚的孩子因为他们家里的矛盾不来给我父母拜年了,我照样去。用妻子的话说,各走各的人情,不能跟着他们学。大姨现年90多岁了,在百里之外独居,我每年都要带着母亲前去看望。大姨见面都要抱着母亲哭,说:“只有三妹总想着我。”一句话,可见一年的孤独,也足见姐妹情深。
   有人说70后80后还有传统的人情味,越往后人情越淡了。这跟时代的发展分不开,农业社会转变成工业社会,网络的发展,交通的便捷,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了,心却远了。
   我的父亲快80了,他上面还有三个“年纪人(长辈)”,初一那天大波的拜年队伍散尽,他都会出门去拜年。我的很多叔辈很多都比我大不了几岁,甚至好几个还跟我还是同学。我想,等我老了,只要是能挪得动,我也会坚持给他们拜年,就像我的父亲一样。传统在我这辈不能丢,至于后辈,我会引导,至于未来听不听,也不是我能说了算的。有些事也不能强求。
   不过,和父母一起在北京过大年,已经成为特别的记忆,母亲有时候跟老邻居聊天就提及,脸上的满兴奋的表情,言语上也是很自豪,当然,也在炫耀她的儿子有出息。我是相信,美好的记忆是会养着人的心。
   北京毕竟不是我的根,过年还是老家热闹,以后不会再有在北京过年的想法了!等我老了退休,我就在老家生活!
   地坛我还是会再去走走的,我要去看两棵树,它们是国槐。一棵上面吊牌写着“铁生的朋友余华”,另一棵写着“余华的朋友铁生”。
   我不能写名字在上面,但我的心被这样两个文学人牵着。
  
   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
  

共 48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2008年春节,作者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父母接到北京来过年。起初父母反对,经自己耐心说服,才将老两口接到自己在北五环外的一个老旧小区的暂租房里。春节临近,感觉春的脚步拖沓,趁着有空,作者就带父母走一些小众景点,逛逛商场,尝尝美食。父母不喜欢豆汁、面茶等等,还是喜欢他们从老家带过来的炸年糕、油饼和饹馇签。有些东西融入了血脉,是一辈子也改变不了的。除夕那天上午,街道上甚至有些冷清和肃杀,过年缺少热闹,自然就情绪不高。妻子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但寥落的鞭炮声,小锅炒菜,还是少了过年的气氛。一家来到清河岸边,远眺鸟巢工地巨大的塔吊吊臂上闪烁的灯光,大家的脸上总算洋溢起笑容。初一去赶庙会,北京最大的庙会——地坛庙会。作者曾在地坛图书展销会上买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对人生的意义的深刻思考,对作者的人生观起了很大的作用。远望高大的牌楼被红色的“海洋”簇拥着。彩旗是红的,春联是红的,气球是红的……园内照样是红色海洋。有娱乐区、攀岩区、美食区,应有尽有,应接不暇。方泽坛是地坛的核心,这里正举行着祭地大奠。父亲看着祭地大典眼圈有些湿润,他大概想到了自己的辛苦耕作了一辈子的土地。后面那几天,大部分时间没有出去,就在家看电视,日子过得百无聊赖。作者和和妻子也非常后悔留在北京过大年的决定。只能不停地做美食,暗表歉意。作者有意守护年俗传统,比如给长辈拜年。只是感慨于当今网络的发展,交通的便捷,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了,心却远了。作者会坚持,但后辈能否传承,只能引导,不能强求。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以后不会再有在北京过年的想法了!而且,退休之后,就回老家生活。作者从接父母来北京过年的一系列心情变化写起,表达了父辈对故乡的不舍和眷恋,也表达了自己对父辈的心情理解不深而产生的愧疚。语言鲜活,感情饱满。普通的题材,写出了不凡的精彩。深情佳作,力荐赏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07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5-03-08 05:48:24
  看到老师的美文,我也好想去北京过一把年!一系列精彩的节点回忆既有父辈对故乡的眷恋不舍,也有作为儿子的愧疚,语言细腻,如涓涓细流流淌心田,所见、所感、所想,付诸笔端,老题材写出新意,非常难得,享受美文饕餮大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也!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回复1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3-08 09:45:44
  散人老师过誉了,后悔当年莽撞的决定,虽然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大年,但总体上不如在家爱的感觉。经历的就是财富,所以后来成了民俗的卫道士,每年都坚持按“老理”走动,拜年!老师那封信感人至深,丰常棒!祝老师万事如意,天天开心!
12 楼        文友:岚亮        2025-03-08 09:27:55
  别开生面,非同凡响,拜读天方兄大作迟了,见谅!
回复1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3-08 09:48:08
  酝酿了很久才理出了一条主线,错过了腊月和正月,姗姗来迟。跟亮哥相比,我们就是一只飞不高的小鸟,但还算努力,哈哈!祝老师万事如意,春祺大丰!
1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3-08 21:32:42
  好文,别样的过年接父母在首都北京!有孝心,有乡愁。好文拜读了。
回复1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3-08 23:05:22
  年轻时行事鲁莽,总想把最好的给父母,岂料差点弄巧成拙。还是故乡的年有味,感谢文友老师的支持,问候春祺,万事顺意!
1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3-10 09:58:17
  近段时间,读了太多过年文,此篇别具一格,读来趣味,更令人思考。看得出,天方老师是孝顺的人,值得我们学习。天方老师文写得好,我喜欢!遥握问候,谨祝一切顺利!
回复1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3-10 22:34:59
  为了写出别具一格,所以我错过了腊月和正月,蹉跎很久总算找到一根主线,勉强串起故事。缺少亲情陪伴的年,过得寡淡,在老家虽然很多事看起来俗了点,还是可以感受到快乐的。我变成了民俗的卫道士。谢谢老师到访留墨,问候春祺,万事如意!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