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山湖如画(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山湖如画(散文)


作者:岚亮 探花,12327.5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12发表时间:2025-03-10 07:28:21

【江山·见证】【东篱】山湖如画(散文)
   湾湾碧水,幽泊在一道道浓黛深远的山峡里,瑟瑟盈盈,浩浩渺渺。群山是洞宫山脉鼓荡出来的狂涛巨浪,龙逶蛇迤数百里,千沟万壑,峰峦如簪,被莽莽原始次生林和竹林覆盖。那些散落在溪谷里的村庄,全然被近百米深的湖水淹没。湖水沿着纵横交错的峡谷,一路见缝插针,恣意汪洋,最终浩瀚成了千岛百屿、烟波荡漾、山湖如画的飞云湖。
   龙井坑村和四方坑村处在溪谷的两岸,一东一西,一下一上,距离不到三里,山不相连,隔水斜望。两山之间走着一条清水,四五米宽,透明见底,如一条青罗带,逢潭流缓,遇滩湍急。它的大名叫岩门溪,往北流淌十几里汇入峃作口溪,最后注入飞云江。
   龙井坑不大,人丁几百,分居在几十座低矮的房子里。房子一半是木屋,木门、木窗、木柱、木壁、木地板;一半是泥瓦房,黄泥筑的墙,掺了稻草、布条和炊熟的糯米,用木锤反复夯实,坚固,不开裂,冬暖夏凉。房顶上,清一色盖乌瓦,瓦面平斜,青苔斑驳,杂草摇曳。村子后山有面半环状的悬崖,瀑布从崖顶的凹陷处奔泻到下面一个像巨井般的水潭里,浪花飞溅,白烟翻腾,深不可测。潭的名字叫龙井,村子和流经村前的水遂随了潭的名。山里人俗称溪为坑,因而村庄就叫龙井坑,岩门溪至此也易名为龙井坑。
   四方坑倚山傍水,块头相貌与龙井坑相差无几,除了没有龙井,其他风光都一样。至于为何名取四方,不知道。
   我同学瑞平就是四方坑人。他高中一毕业就早早成家了,结婚那天,我和荡兄、碎平一起去吃酒。那里办喜宴的风俗很特别,正宴之前先吃饭,菜四盘,红烧肉、滚豆腐、咸菜汤什么的,然后相帮人把桌面收拾干净了,再端上大酒大菜大吃大喝,像草台班子演戏,头通打罢才开演正剧。席毕还举行所谓的结婚典礼。仪式很简单,就是由男傧相(新郎的朋友和同学)和女傧相(新娘的伴娘,也叫送欢队)展开拉歌庆贺。瑞平的媳妇是龙井坑人,伴娘清一色来自水江边,既漂亮,又能唱,我们一班同学个个激情燃烧,你方歌罢我登场,拉歌直至黎明方告结束,洞房花烛夜成了众男女的狂欢夜。
   在过去,这片山地上曾流淌着许多河流,每一条河流都因流过不同的村落而拥有一连串的乳名儿。后来,随着珊溪水库的竣工,现在统一了名字,全部都叫飞云湖。
  
   二
   少年时代,我经常跟随村人们到这片远山砍柴。鸡头啼吃饭,凌晨三点出发,扛着冲担棒槌,带上柴刀饭盒,翻过高高的严垟山头,走下长长的山岭,涉过龙井坑和四方坑的隔水滩,来到烧窑埕的柴山已是七点多钟。不到九点,我们就砍了两捆柴,一捆大,一抽小,用肩挑着下山。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把柴担挑到龙井坑的路边才会歇下来吃午饭。这时,时间尚未到上午十点钟。
   所谓的砍柴,其实不是去砍,而是去拾。
   烧窑埕就在四方坑的后面。那里,漫山遍野都是老灌木,有人在此挖窑烧硬柴炭,他们把粗壮的树干烧成炭,剩下的枝条皆弃之不用。我们去收拾那些已经干燥了的柴枝,专挑粗的,剁顶去繁,仅留枝干,看看份量差不多了,便用藤条绑扎成捆。那时候,柴草在林少人多的集镇甚是稀贵,一百斤柴枝可卖三块钱,我年少力薄,只能挑七八十斤,也值二块多了。
   砍柴的路,崎岖,陡险,很远,很难走,足足三十五里。从龙井坑开始,全是上山的峻岭。先要经过十八拐。十八拐就是十八个弯,自谷底一直龙盘着往山上绕,全是石阶,瘦窄如肠。过了十八拐,山路骤然站了起来,石径变得更窄了,像楼梯般直竖在眼前。这里叫石楼梯,里侧是壁立的悬崖,外侧是黑洞洞的深渊,稍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当沉重的脚步把石楼梯甩在身后,蓦然开阔,一座木屋、一垄田地扑入眼帘,前面到了鹿头田。砍柴人到此,都会停下歇力。木屋里住着一户人家,女主人十分热情,逢人就笑,桌子上的大铅锅里每天都烫满凉茶,或是小青,或是竹叶米,或是六月雪,任人喝够,不收分文。我们喝完茶,挑起木柴继续往岭上一步一步地挪。好不容易挑到了山顶,心想这下可以一马平川了,不曾想,皇天呀!一条通天的山岭又竖在眼前,此岭便叫皇天岭。
   就这样,我们挑着木柴,一路蜿蜒向上,一直挑到严垟岭头,才是下坡路。但接下去的山路仍然漫长,还要经过新亭、擂官岩、寺前宫、柿树根、下店、驴头山、杉树坦……往往一担木柴挑回家,村庄的上空早已是满天星光。
   砍柴很苦很累,长长的一天中间只吃一盒饭,但我们不会挨饿。这片山野有着取之不尽的天然食物。春天,路边到处是竹笋。笋是白瓷笋,剥壳切块,掬几捧泉水,烧一堆柴火,放在饭盒里煮,鲜嫩,润甜。夏日,坡上的山杨梅熟了,虽然酸掉牙,却也能果腹。秋季的野果更多,猕猴桃、野山梨、山柿子什么的,随处可见。即便是到了万物萧条的冬天,林间也还有被霜染紫的山馒头、㮦树籽等。每当看到这些野果,我就会激动起来,肩上的力气就会高涨起来,再重的柴,再长的路,全不在话下。
   鹿头田是我和同伴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鹿头田有一条活泼的小溪,水里石斑鱼儿众多,彩鳞,红尾,一指多长,永远也长不大。这些鱼儿没见过世面,很傻,我们用空饭盒去兜,每次都能捞到十几条,放在火堆上烤,味道好极了。溪两岸错落着大小不一的黑石头,石边丛生着一种被人们称为水立抽的矮灌。它的学名叫檵木,生命力特别顽强,砍了又长,长了又砍,长长砍砍,生生不灭。在春风里,它们会开花,有的白,有的红。霜降大地,它们的叶子便落尽了,枝条光秃秃的,只剩下瘦筋裸骨,像枯死了一样。
   那几年,我们老是去鹿头田砍檵木,与那个缚粗布拦腰的女主人混得很熟。她笑呵呵地说:娒娒,这水立秋全身都是水,既生重,又不好烧,你们咋砍这些烂柴呢,傻不傻?我们哈哈大笑,觉得自己一点也不傻。她完全想象不到,我们肩上挑的哪里是木柴?分明是一幅画呢,一头挑着白雪,一头挑着红霞,这是多么奇妙的感觉啊!
   据说,她有一个女儿,长得很漂亮,在镇上读高中,我们很想瞧瞧她,但始终没有谋面。
  
   三
   在四方坑上游的不远处,大山斧劈般裂开了一道深缝,谷口被两爿山崖紧锁。崖石深黑,陡然壁立,相互对峙,如一扇敞开的庞然石门。一道碧水,汹汹地漩着涡、滚着浪,从门口奔腾而出,在门外的溪谷汇聚成潭。错落在潭畔的村庄,叫岩门。
   岩门村几十户人家,石门雄奇,吞流吐水,呈咽喉扼守之势,风景独好。村对面的悬崖上有个山洞,隐藏在藤蔓里,叫“岩门洞”。洞口狭窄,仅一人侧身可入,里面藏三个石宫。山洞的尽头,突然崖断壁坠,脚下是漆黑的深渊。传说那下面是龙窟,早年有一条黑龙撞开了岩门,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再也无力向前腾飞了,便入岩门洞养伤,至今未愈呢。屹立在庄后的山叫后山,也叫“五叶枫山”。山上有棵合抱粗的老香枫,树上不光红叶似花,竟还长着梨、柚、栗、桕等四种不同的树叶,好不怪异。
   村庄独坐水之一方,通向隔岸的,是一条百来步长的碇步桥。桥矴由青石条间隔插水而成,像一条时沉时浮的蛟龙,晴天浮出水面,逢大雨便隐入水下,水声震天,尤为凶险。
   桥那边,是林木苍莽的柴山。碇步桥水急滩险,乱石穿空,每年总是会有不走运的砍柴人在此落水身亡。七十年代,严重缺水的黄坦人试图到岩门开渠取水,最终无果,倒是我爸的堂弟日正叔悬在千仞绝壁上打炮眼,结果炮未响,人却没了。1977年夏,我和荡兄去叶山摘杨梅,回家途经岩门时,忽遇大雨滂沱,山洪爆发,矴齿被淹。忐忑之际,我俩鼓起勇气,冒着九死一生,提心吊胆,踏浪过桥,差点就身葬鱼腹,现在回想起来,仍心颤不已。
   依湾而泊的岩门潭,过去就多鱼,如今仍是钓客的宝地。朋友老刘,是个酒仙,也是个钓痴。他经常开车到岩门钓鱼,往往每次都能钓到几十斤。他曾创下一项纪录,一天独钓一百二十一斤七两鱼。他钓来的鱼,大多数都拿去送人。一次,他钓到一条六斤重的翘嘴,非要进贡给我。我们把鱼清蒸了,两人喝完了一箱葡萄酒,他说还是不过瘾。
   岩门溪沿着既定的河道,一路向下过铁炉、四方坑、龙井坑、阵垟、下尾,到了一个叫峃作口的地方,与从另一道峡谷里流出来的岭脚坑汇为一股,成了峃作口溪。
   至此,河道变宽,竹排、木筏、舴艋舟、乌篷船就出现了。从峃作口到飞云江边的小溪口,十八里水路。这条水路,由高向低蜿蜒缓降,水量充沛,湾多,潭多,滩多,一年四季,水走碧玉,山舞翠龙,是大山走向大江的黄金通道,也是人们漂流观光的梦幻水道。在飞云湖尚未形成之前,我曾与同事和朋友们多次去峃作口溪漂流,或下乡,或采风。记得曾经落过两次水,一次是在隆冬大雪天,竹排在急水滩的拐弯下跌处撞在潭边的岩壁上,人人都成了落水狗,但当大家从水里爬起来的时候,也不觉得冷,还开怀大笑。小小竹排溪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下滩展翅飞,过潭荡悠悠,无限风光皆入目,水墨丹青挂心头。那种感觉,那种美妙,是无法言喻的。
   排前是峃作口溪沿岸最大的村落,约两百多户,姓氏以叶、李为主,它的上游属双溪乡管辖,之下便是汇溪乡的地盘了。村庄靠水而居,溪边扁舟几叶,竹排十几张。村里有鹅卵石铺的街道,有供销社、裁缝铺、打铁铺、竹器铺,还有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师生数百人。
   1979年,我到排前小学代课。峃作口溪生栖着许多野生螺蛳。这种溪螺很特别,绿壳、圆头、大肚子,像硕大的橡子果一样。其肉质极其鲜嫩肥美,韧而脆,一点不腥,捉来放在锅里,滴点油,搁些许姜片、紫苏、盐巴、酱油、料酒,或放汤,或翻炒,味道甚是可口,既可配饭,又好下酒,是一道诱人的佳肴。当时,几乎是每个夜晚,我都与同寝室的包明步老师到溪潭里摸螺蛳。摸螺蛳的人很多,有的撑着电筒,有的点着火把,放眼望去,原本就落满星星的水潭里,人影幢幢,灯火如流萤飞舞,构成了一幅如梦似幻的画图。我把这个场景称作排前螺火,曾得意一时。
   排前人好客,也好酒,男人皆是酒老龙,女子都是酒老凤。一次,碎芬叫我到她家里喝酒。她父亲是个撑排佬,性情特豪爽,酒量更豪迈。他先是与我对喝了两壶缸面清,接着又拎出一氧水瓶用茅竹花浸泡的老酒汗。那酒色,是紫红的,与葡萄酒无异,说是很好喝,喝了千好万好。结果,我当场就被灌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当睁开眼睛的时候,已是次日下午了。
  
   四
   我们的校长姓叶,名字也叫叶,住在排前斜对面的河阳村。
   河阳村没有其他房子,全村就只有一座大宅院,一座大宅院就等于一个小村,可以想象是何等规模。宅院名叫“竹林别院”,掩映在竹林深处,青石门台,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是清代的遗老,住着几十户人家,虽然苍老斑驳,局部已成颓圮,依然大气不失,端庄典雅。
   在这里,我遇见了一位戴木架眼镜的老人。他叫叶军,是叶校长的父亲。老叶是苏步青的同窗,学成后回乡执教,后沦为右派。谁能想到呢,就是这位老人,他在落魄潦倒的苦难岁月里,竟六十五年如一日,忍受苦寂,孤灯伏案,用血泪编写出了一部200多万字的《商代笔码速检字典》。好像是在1991年,我与张翔波老师一起又去看望他,彼时他已平反昭雪,八十好几了。他告诉我们:他曾经联系过多家出版社,欲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公之于众,但均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去年,我在县城遇到他的孙子锦绣,锦绣说爷爷早就走了。问字典出版了没?答没有。遗憾了。
   峃作口溪流淌的是森林的芬芳,自是不泛清流之士和磅礴恢宏的古建筑。距排前下游不到五里远的库头村,也隐居着一座明清建筑,它的规模比竹林别院还宏大,更加气派。好友陈碎锋是库头人,他告诉我:曾经有个毛贼,在这座老屋里躲了三年,人们找了三年,就是找不到他。库头人杰地灵,文风鼎盛,孩子特会读书,历代人才辈出。现在,但凡是库头人,十有七八都是吃皇粮的,要不,就是当老板。
   峃作口溪与飞云江交汇的地方,叫小溪口。过了小溪口,溯江而上三五里,是河地村。儿时,我的小爷爷在河地开代销店,一个暑假,我和弟弟曾经在那呆过一个星期。河地三五十人家,清一色姓李,大部分住泥瓦房。河地很美,村前大江奔流,船来筏往,白帆点点,号子声声。村头老树如云,荻花飘雪,鱼翔浅底,古渡无人舟自横。水尾竹林霭霭,沙地上菜花摇曳,蔗林一片,西瓜几田。
   在河地,我认识了一个绰号叫“黄额刺”的男孩。他浓眉大眼,黑不溜秋的,一点也不黄,泥鳅一样。黄额刺是个鬼头刀,我跟他去砍柴,遇见一块大石头,靠在斜坡的矮树上,他把树砍了,那石头就隆隆地滚下山去,轰地一声把人家的茅厕砸塌了,他一点也不害怕。我们经常去竹林里玩耍。他猴子般爬上去,双手抓住竹顶纵身一跃,竹子便“哗啦”一声弯到地面,成一道绿色的虹,他手一松,竹子又呼地弹回原形,站直了起来。在水一方,是属泰顺县管辖的马跡村。江边的岩坦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小石坑,像一个个马蹄印。我们乘渡船过去看,感到很惊讶,这是什么样的马呢?黄额刺说:是孙悟空养的天马,它们来江边饮水时留下来的。

共 1111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此文开篇非同凡响,以诗一般的语言交代了飞云湖的源头,烘托了群山气势磅礴、飞云湖烟波浩渺、山湖相映成辉如诗如画的样态。接着作者娓娓叙述与山与湖剪不断的日常关联,作者对家乡山湖情感之浓厚炽烈日月可鉴,乡愁袅袅升腾、蔓延。龙井坑村和四方坑村处在溪谷的两岸。作者回忆当年参加四方坑村的同学瑞平婚礼的场景,即兴开展的拉歌活动使洞房花烛夜变成了众男女的狂欢夜。少年时代的作者常跟村民来这片远山砍柴。一路崇山峻岭、路窄渊深,好在中途会有驿站——鹿头田木屋,木屋女主人非常热情,以各式好茶免费招待村民们,为大伙补充体力。这是作者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砍柴很苦很累,一天只带一盒饭充饥,但作者饿不着,这片山野有取之不尽的天然食材。鹿头田是作者和伙伴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那溪、那鱼、那烤鱼的香味、砍檵木、挑檵木的浪漫,构成萦绕不散的诗情,在作者心头荡漾。四方坑上游的岩门村,地势险要,独坐水之一方,少年时的作者和荡兄曾从那踏浪过桥,差点葬身鱼腹。作者的朋友老刘,是个酒仙,也是钓痴,他还特别热心,作者和老刘吃着清蒸鱼喝葡萄酒无比过瘾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作者曾在排前小学代课,几乎天天和同寝室的包老师去溪潭里摸螺蛳,那场面梦幻极了。排前小学叶校长的父亲叶老在苦难岁月里倾尽毕生心血编撰的字典,终究未出版发行,令人感慨唏嘘不已。排前村下游的库头村人杰地灵,文风鼎盛,历代人才辈出。附近河地村的黄额刺是个鬼头刀,攀爬本领高强。作者常与在汇溪工作的同学建平漫步江边,共赏江景,那里的蟾宫潭是月亮的迷宫,更是鱼类的神殿。作者曾与表弟去小婶的娘家作客,水江边美得如同世外桃源。随着珊溪水库的动工兴建,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移民也随之展开。飞云江造福一方子民,但也有洪水泛滥之时,于是飞云湖伴随时代召唤应运而生。而作者熟悉的那些村庄、竹林、蟾宫潭等都消逝在飞云湖的深处。如今,作者常去飞云湖附近看看,只为缅怀旧日时光和宽慰内心情结。文泰交界处的上金村,最终成了一座孤岛。居住于此的老徐送给作者的那瓶蜂蜜,让作者热泪盈眶,刻骨铭心。那所云湖小学也消失了。作者曾与朋友们去飞云湖尽头的千秋门寻幽,洁净的环境、原生态的生活,让山外人重获健康,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画面令人动容。环保政策的落实令村民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作者以慈悲之心深切理解乡民的难处,同时完全支持上级的政策规定。作者有格局有爱心。该文构思奇巧,笔法卓绝,内容厚重,时间跨度长,写不尽家乡山湖的前世今生。作者见证了家乡山湖原生态的雄浑奇崛壮丽,见证了改造后的山与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乡民的淳朴智慧与乐观,见证了乡民生活的艰辛酸楚与幸福。家乡的山湖草木也见证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见证了作者的成长与蜕变,见证了浓浓的同学情、同事情、乡情、亲情。再次触碰山湖改造后物是人非的环境,总有浅浅的忧伤似水流淌,那是乡愁鼓荡起节拍,叩击着作者的心扉。作者百感交集,对家乡山湖爱到极致,对父老乡亲心疼入骨,并由衷感叹:山湖无恙,人才安康;山湖不染,才叫大美;山湖如画,大美无言。此言直击主旨,震撼灵魂。通篇写景和叙事交织,抒情和议论兼容,结尾处有余音绕梁之感,蕴含着作者对童年时光的不舍和怀念,也有对家乡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期许。作者笔力雄奇,一尘不染、澄澈脱俗的辞藻,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似空灵飘逸的音符,若纷纷扬扬的雪花,席卷读者的思绪,轻落心田,任美丽绽放,任情韵缭绕,任乡愁弥漫。绝美之作,盛赞亮哥喷涌的才思,倾力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10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3-10 07:31:11
  此文乃鸿篇巨制,情景交融的文字,一帧帧绮丽动人的画卷,一个个暖人心扉的镜头,落入读者的眼里,是风景,刻在读者的心田,是传说。上乘的文字,总是极富感染力,启人共鸣的,本篇即如是。通篇运笔自如,精湛绝伦,盛赞恢宏的构思,浑然天成的读感!问候亮哥创作辛苦,谨祝春祺!
回复1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0 09:48:24
  这是一篇亲身经历并见证一方山水涅槃的文字,写好后,我曾发给当地的几个文友征求意见,正担心长了,却不曾想他们居然说短了,言下之意大可更深更细一些,我认同,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编辑这样的长文,其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读了香香妹子的按语,我唯有感动感恩,一笺清丽,皆是锦上添花啊。文中的插图,便是飞云湖的一角,期待妹子暇时光临观光。十分感谢,献花敬茶!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3-10 07:50:43
  此文以优美语言描绘飞云湖及周边,述乡愁与往事,如婚礼狂欢、砍柴经历等。水库兴建导致村庄消逝,作者缅怀旧时光,理解国家政策,展现格局爱心,是篇情感真挚、引人深思的散文。 问候岚亮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0 14:25:31
  多谢善斋总编在第一时间磨目小文,留墨鼓励。飞云江从一条河流变成一个湖泊,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一代人的感伤和挥之不去的乡愁。再谢,敬茶!
3 楼        文友:任心一        2025-03-10 10:21:06
  自然与人文风景的结合,果然见证了家国美景,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0 14:31:03
  任心一老师好!多谢光临寒舍并留墨捧场。老师的《围棋史记》犹如昆仑横空出世,至今仍在我的心里耸立云端。文字不仅可以用来记录回忆和创造,也可以用来叙述见证,来吧,期待早日读到您的大作。问候老师了。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0 10:36:28
  云飞湖这个名字,我记得,是在岚亮老师笔下看到的,名字好浪漫,令人遐想,诗意满满。更得文成才子润笔,洋洋洒洒一湖翡翠,滋滋漾漾,一湖光波。这篇见证征文,是岚亮老师早就动手准备的。以宏大的叙事方式,加入个人的见闻和体验,写出了作者见证一湖的改变。单说这湖的名字,我想可能在从前并不叫云飞湖吧。这些名字就透着时代的光波,闪耀着幸福的水花。我非常佩服编辑罗莲香老师的编按,有一段非常精彩地概括了作者笔下的“见证”——见证了家乡山湖原生态的雄浑奇崛壮丽,见证了改造后的山与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乡民的淳朴智慧与乐观,见证了乡民生活的艰辛酸楚与幸福。家乡的山湖草木也见证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见证了作者的成长与蜕变,见证了浓浓的同学情、同事情、乡情、亲情。时光,真的难以尘封我们的记忆,每个人都是时代变迁的体验者,见证者,身处这样的时代,哪怕是赶上的一个开头,一个尾声,都是最好的剧情。这篇散文,还把那些小人物,小事情,笑情结掺入其中,不仅仅是山水湖泊风景的一部分,更是灵魂。作者的这番情怀,永远让我敬佩。其实,见证,往往就是教育。一个人在山水之间,得到的濡染,就是最深刻的教育。全篇还暗含着作者成长的东西,可以说,这篇见证征文,见证的东西很多,也很深刻。大赞之!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0 14:46:57
  关于飞云湖,确实我很早就想写篇文字,其实也曾有陆陆的文字碎片式的出现过。此文完稿的时候,恰巧江山又在搞征文,我看挺符合征文内容的,便直接投江山征文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怎样的一方人就有怎样的一方山水。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作为浙江省第四大河的飞云江,是极其清纯美丽的。我的老家处于她的中上游地区,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尤其是文中涉及的双汇溪一个,其水光山色、风土人情更是美得不可方物,遗憾的是,如今一切皆沉入了水底,唯有青山依旧,碧水长存,怎不令人感怀。感谢大哥拔冗留评,喝彩鼓励,远握了。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3-10 10:48:24
  文中太多的“见证”令人感动。见证了飞云江变成了飞云湖。见证了太多的村落沉入湖底,见证了民风朴实,见证了父老乡亲一年年的变化。见证了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太多的见证是失落也是幸福。好文,一篇“大见证”,读来令人感慨万分!遥握问侯老哥,谨祝一切都好!
回复5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0 14:53:36
  老妹子好!现在的飞云湖很美,但我们往往更多的时候总是会更加怀念她当初的模样,也许是失去的,会令人更加珍惜和怀念吧。今早读了你的《俗世上的地老天荒》,写得真好。感谢在百忙之中来访鼓励,敬茶了。
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3-10 13:21:42
  老师的大作,我是分两次读完的,深深被震撼。散文写到这个深度和长度,非一般作者能够驾驭,为老师驾轻就熟老练灵动的文笔功夫深深折服。飞云江,沧桑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飞云湖。的确,大美之中亦有隐忧。文中写到老人200多万字的字典没能出版便抱憾而去以及云湖小学最后生源已断招不到一个学生的场景令人唏嘘泪目。这样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一般散文的抒情和感悟,从主题角度来讲,已经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历史感。一篇厚重的“见证”大作,拜读学习,顺祝老师新春吉祥,写作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6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0 14:59:48
  看了韩社的留言,我十分感动,真的,一篇万字文想一口气读完是很难的,先鞠躬了。写这篇文字,我原本想去好好走访走访、深入深入的,去挖掘一些我不了解的人和事,比如那些移民的状态,但每每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多谢鼓励,远握。
7 楼        文友:佳华        2025-03-10 14:22:31
  山湖如画,真的是文如其名,通篇读来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将山、水、人、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的文字画卷。
回复7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0 15:02:57
  佳华老师好!飞云湖确实山湖如画,只是我笔力有限,深入不够,尚难写出她的绝世风姿啊。多谢留墨鼓励,敬茶!
8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3-10 20:59:24
  周一向优秀的老师祝安!愿老师幸福快乐,创作丰盈。仔细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山湖如画》散文征文作品,顿然间被文章的优美优秀和细致细腻所吸引,文字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愉悦之美,更是一种源自生活的幸福之光,表达情愫,展现缱绻,唯文字方能企及。感谢老师精彩创作分享!
回复8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0 22:42:29
  梅林臻老师好!十分感谢您能注目小文,并来访留墨,点评鼓励。欢迎您来飞云湖观光旅游,相信定能见证一方山水的秀美和人文的热情。问候朋友了。
9 楼        文友:风轩        2025-03-13 07:03:48
  美文美按,江山双绝。
风轩
回复9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3 09:01:02
  文一般,按是美绝,谢谢老师光临!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