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浪花】故宫博物三文物(散文)
◎清玉雕大禹治水山子
清玉雕大禹治水山子,初看名字很怪。山子是俗称,玉山子是文博圈内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是指巨大的像假山一样的玉石,一般用于制作大型玉雕。这个山子就雕刻了大禹治水图。山子雕刻于清乾隆年间,所以全名叫清玉雕大禹治水山子。
古往今来,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治水历来就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大禹治水是传说,只不过是因为历史久远,没有相关遗留的文物作证。我相信,在那个时代,我国是有这么一位英雄,带领着中华人民,攻坚克难筚路蓝缕,终于平息了水患,还华夏一个朗朗晴天。对比西方的诺亚方舟,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因为我们是凭借自己的力量挽救了我们民族,而西方是靠神迹听天由命,事实上就是说没法自救了。从大禹开始,我们的文化就体现出了自强不息,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特质。大禹以后,历朝历代都会把治水当做头等大事,因为我国是农业文明,农业是我们的根,一场大水,毁坏的不仅是当时的生活,甚至是一年的辛劳。有人做过统计,中国有记载以来的两千多年,水患就有一千五百多次,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次水患,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和水患作斗争的历史,就是治水的历史。中国的水利工程,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像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都是自从建成之日直到现在,都还在护佑着一方百姓。所以,这个描写大禹治水场景的玉雕,实际上是治水人的丰碑,更是警示碑,告诫着君王,不可不重视水利。
乾隆帝好大喜功,他这个山子有几个最:1、最大的玉雕。体型如此巨大的和田玉,玉料本身就是无价之宝。专家介绍,和田玉其实不仅仅指和田,而是昆仑山以北的玉统称和田玉,真正产于和田的玉相当稀缺。这块和田玉,肯定产于和田,而且如此庞大,自然举世罕见。而且由于过度开采,现在不管哪的和田玉都很少了。昆仑山以东的玉叫青海玉,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使用的就是青海玉,可能也是因为和田玉稀缺的原因。2、运输里程最长。玉,最终是要进入紫禁城的,但这块玉山到紫禁城前,却先去了扬州,因为当时扬州玉雕工艺甲于天下。所以,这块玉山,从西北昆仑山,到了长江下游,最后才到了北京,游历了大半个中国。3、耗时最长。可想而知,最大的玉山,当然需要最多的玉工,但玉工可以找,就一块玉,雕琢的时候显然是无法同时开工的,所以这块玉雕是耗时最长的,也说明其工艺肯定也是最繁复的。确实,成品玉雕晶莹剔透,处处光滑圆润,大禹形象惟妙惟肖,仅看工艺也是上乘之作。这块玉雕如此珍贵,乾隆帝如获至宝,可能觉得这样的玉雕太难得了,也可能是因为对这山子太满意了,居然赦免了和田地区,停止了贡玉的传统。如果玉有灵,肯定会为自己感到自豪,挽救了太多的兄弟姐妹。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盛世,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但都没根除掉水患。这不是中国人无能,是因为自然的伟力太过强大,很多自然灾害是无法幸免的。当然,中国人无论今古,在水患面前,呈现出了太多的勇气和智慧。抗洪抢险时,我们的工人和解放军,都会义无反顾的手牵手跳进洪水,不畏风险不计生死,用人肉组成大坝,以挽救更多的百姓,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我国从良渚文化时期,就开始修筑水利工程,中国历史上的水利技术也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可见一斑。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然而,这都无法根治水患。也许根治水患只是个梦,就像风调雨顺一样只是个美好的期盼。但是,现在国家水利局建设的水利孪生系统,却足以将水患的危害降到最低。这个系统,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管理,模拟了全国真实的水利状态,将每条河,每个水库等水文信息全部输入系统。这个系统最重要的作用,当然是预警,水利局会实时监测气象资料,哪个地方出现强降雨或连续降雨,当地的水体有了危险,可以第一时间排查处置。预警和处置是联系在一起的,水利专家们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有一年黄河上游几条河接连大雨,水量暴涨,都汇到黄河主干道,流经花园口时,危险就出现了。从花园口向下的黄河,是悬河,高于两岸地面,就是靠大坝拦着,所以一决口就了不得,抗战时期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曾经人为决口,造成了千里黄泛区和河南千万人大饥荒,损失无法计算。专家计算,从花园口开始,大坝的承载量是每秒四千八百立方,而现在黄河流量要高于这个数值,怎么办?只有依靠黄河上游水库的蓄水功能,但每个水库承载量也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小学数学的经典问题:一个水库,一边下雨进水,一边泄洪防水,要达到水库存水量,需要放多少。当然,实际运算要复杂很多,因为几个水库要综合考量,各个水库存多少水,放多少水,还要考虑当地降水量可能的变化,想想都头疼。不过,有了模拟系统,有了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事实上,专家们给出了效果图,经过测算,那段时期,确实黄河流域的水流量始终控制在最大阈值内,成功避免了水患。现代科技,终于解决了中国千百年来从未解决过的难题。
系统还有一个作用,是推算。以前我们要修建水利项目时,只是靠数据评估,事实上总会有不确定性,而水利工程耗费巨大,建成后再要修改,损失自然不可估量。但现在有了模拟系统,简单多了,可以在系统上加上项目成功后的数值,该项目对水利生态有什么影响就一目了然了。实际建设不可更改,但系统中可以无数次推演,项目数值修改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最终能够多次研判,达到最好的效果再进行施工,或者经研判放弃这个项目。这些,都是我们的水利先辈们无法想象的杰作。
人类技术的先进,可以完成千百年先人所无法实现的梦想。但是,先人们流传千百年的逐梦精神和意志,却是我们要永远继承的。
◎兰亭八柱
兰亭八柱,顾名思义似乎就是兰亭的八根柱子。事实上确实是一个亭子的八根柱子,不过不是兰亭,是圆明园的一个亭子,后来圆明园被劫,亭子损毁了,八根柱子还在,就移到北京中山公园,还以这八根柱子为基础,重新修建了亭子,就叫兰亭八柱亭。这八根柱子,都刻有后世书法家临摹兰亭集序的作品,所以叫做兰亭八柱。
王羲之贵为书圣,可惜却没有一幅作品传世。仅靠后人的传颂和临摹,就将其奉为圣人,可见他当时的成就是多么惊人。他最好的作品是兰亭集序,写作时曲水流觞,文人雅集,心情痛快,意兴湍飞,酒肯定喝得正好,微醺,于是提笔而书,形成这篇千古名文。文章有叙事,有感触,文学价值本就不低,更可贵的是书法价值,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恐怕他换了场景,自己也写不出来的。作品一出,天下奉为至宝,到了唐太宗年间,太宗尤其偏爱,让宫廷作家纷纷临摹,于是各种摹本传之天下,而原本,据说随太宗入土,永伴太宗去了。所以,唐早期摹本,如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摹本,均是至宝,后人又有临摹摹本的作品。当然,书法作品和石经拓本不一样,石经拓本当然是越接近原本越好,书法作品,哪怕是摹本,各位大家也自带个人特色,有自己的理解、用笔,有自己的气韵特色。乾隆皇帝时期,将收集到的八幅兰亭集序摹本(含复摹本),刻于圆明园八根柱子上,这就是兰亭八柱,里面就有虞褚等大家,价值非常高,所以是国宝。我甚至在想,建个亭子大概就是为了让柱子免遭雨打日晒,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柱子吧。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可惜现代人办公写文章更多的是依靠电脑,写字不多了,提笔忘字是经常的事。电脑的智能当然有其好处,编辑非常方便,不像写字,写错了就留下涂抹痕迹,甚至有的书家,一个字写错了就要重写。天下第一行书,就有错字涂改痕迹。但是,书法作品传递出来的美感,传递出来的个人特性,传递出来的喜怒哀乐,却是冷冰冰的电脑打印文字所无法比拟的。现在方正公司的电脑专家们,也在尝试将书法作品像图画一样扫描成编码输入电脑,然后依托人工智能编出带有书法特色的字体,好像也很成功,但终究没有人的感情,没有人气。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一个人写的同一个字,都不会完全相同,一个人不同心绪下写的字肯定不一样,这是电脑所无法替代的。电脑,能笔迹鉴定,能证明这个字是谁写的,但能看出这个人写这个字时的心绪吗?
书圣王羲之,晚年居住在浙江嵊州华堂村,村里人王姓居多,他们都是书圣后人。这些人中,没有出现像书圣一样名震全国的书法大家,但村里几乎人人学书法,每年还有书法艺术节,也算不堕先人之风了。他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专业的书法家,最多就是在村子里教教孩童写字,但他们传承了对书法的爱好和敬重,这其实才是最珍贵的。驻村干部介绍,村里一些老年人,字都不认识几个,但有时填单子签名,他们名字签在上面,自己都不好意思签名了,因为人家写的太好看。我还记得工作后有次参加军训,叠被子,我已经尽可能将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可看到旁边真正士兵叠的豆腐块时,才明白什么叫相形见绌,于是默默的把自己的被子挪开了。可以想像,在这个村子里生活,潜移默化的就要练字,不然恐怕就要装文盲了。我们常常说,名师出高徒,而找名师自然代价不菲,可村子里的孩子,从不找名师,就是对照王羲之的字自己练,写得不好就重写,没什么诀窍,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逼着自己把字写好。有一位村民介绍,自己临摹兰亭集序已经不止千遍,甚至哪儿有个小点,哪儿有点涂抹都烂熟于胸。说到底,我们都是普通人,对书法只是爱好,不去成为专业的书法家,自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熟了自然生巧,更何况有第一行书这么一个最好的范本,好好练习确实够了。
书法,对于个人而言,是修身养性的最好方式。希望在办公自动化,书写电脑化的今天,还是能保留这一份文化传承。
◎交泰殿铜壶滴漏
交泰殿,后宫三大殿之一,主要用于皇后庆典时召集群臣,也会用于祭祀,处于北京的中轴线。这个位于交泰殿的滴漏,绝不像我们玩具那样正反倒着流沙计时,那太小儿科了,这个滴漏造型是个巨大的铜壶,是从上到下四个水槽,水从最上面的水槽开始往下滴,汇总到最下面水槽,最下面水槽是有刻度的,水量多少表明时间是多少。原理并不复杂,和流沙差不多意思,但由于体型庞大,存水量众多,所以统计时间也很长,估计一天应该没问题。当然,如果有小太监负责加水,可以循环往复,那就可以持续计时。
滴漏之所以珍贵,首先是器型优美。这种造型,犹如一般景区里经常看到的假山瀑布,还是几层的,水从最上一层流到最下一层,在计时的同时还具有观赏效果。其次,这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国传统计时工具。中国传统的天文学、星象学神奇莫测,蕴含了丰富的天人合一和五行循环的哲学思想,破除掉其中的灵异成分,对星空的观测,对季节的变幻,对时间的流变等科学认知还是很丰富的,设计的计时工具如日晷等还是很科学的。由于中国信奉君权神授,对星象的研究,对时间的把控似乎成了皇家专有,普通人想研究那是窥探天机,难上加难。所以,很多宣示皇家威仪的场所都会设置日晷等计时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位于交泰殿的滴漏不仅仅是计时工具,更体现了皇权。这个滴漏的制造者是乾隆,其实乾隆时期已经有西洋的自鸣钟,但正因为事涉皇权威仪,乾隆还是使用了我们传统的钟漏。最后,这个滴漏,位于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位于国家的心脏,所以,它规定的时间是全国统一的标准时间。作为时间的标准器,其价值可想而知。
时间,对于一般人来说,其实没那么宝贵。年轻求学的时候,都知道要珍惜时间,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无限的知识,记得当时看到朱自清的《匆匆》,还深有感触,觉得时不我待。等到成年以后,已经明白,其实我们只是普通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闲暇时间,可以打打牌,喝喝酒,聊聊天,到野外逛逛,甚至什么也不做,放空大脑,就这样任由时间流走。时刻在珍惜时间的人,肯定不会养生,反而容易英年早逝。所以,我们的时间没那么重要,不需要那么精确的衡量仪器。但是,在有的时候,时间是需要非常精确的。就像太空站和宇宙飞船的对接,要知道,两者都是在高速运转的,别说相差一秒,就是百分之一秒,可能都会相差好几十米,那就别指望对接成功了。这就对时间的精度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像钟漏那样的计时器肯定不顶用了。
我们总以为,时间都是全国统一的,所有的钟表、手机等都一样,可能从没想过,北京时间是从哪来的,最标准的时间是什么?原来国家还有一个授时中心的机构,是专门研究时间的科研院所。正像当年乾隆要用自己的滴漏一样,我们新中国的北京时间自然也要用我们的计时器,而且这个计时器精度要非常高,否则会影响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如果连计时器都不够精确,只能利用别人的工具,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谈何自己的时间?所幸,我们对时间的科学研究,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空间称宇,时间称宙。在广阔的宇宙中,人类太渺小了。在宇宙的时间长河中,人类同样太渺小了。如果把宇宙的诞生到现在视作一年,人类的诞生连一天都没有;如果把人类的诞生视作一年,我们的科技大进步也就几天的事。人生百年,任何一个人在人类的时间长河中连一朵浪花都算不上,更不要说在宇宙的进程中了。百年过后,我们不用说给世界,就说给自己,给后人留下了什么?面对时间,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
滴漏是我们传统的计时工具,现在已经不再用。但是,滴漏的传统并没有离我们远去。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刻钟,其实就是滴漏上的一个刻度的时间,十五分钟。当传统碰撞到现代科学,我们当然毫不犹豫的要拥抱现代科学,因为这才是我们民族的未来。但是,接受现代科学不代表完全抛弃传统,正如现代的我们,使用着最先进的计时工具,还保留着一刻钟的传统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