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夜读无棣埕口文化(散文)

精品 【东篱】夜读无棣埕口文化(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47.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55发表时间:2025-03-14 07:11:37
摘要:被夜色,被大雾,被疲劳,赶到了山东无棣的埕口镇,却有机会夜读一部地方史志——埕口篇。


   先要说说地理,无棣是山东接壤河北的一个县,而埕口是无棣的一个镇,接壤河北省的黄骅市。
   2025年3月4日下午,经秦滨高速,想夜宿山东沾化,但傍晚,薄雾缓起渤海,似要为这流光溢彩的高速来一番缠绵,加上夜晚行车,眼力不济,不敢冒险奔远,于是决定找一个出口下高速,住上一晚。
   无人留我,“迷空步障”(大雾的文学表达)滞我车轮。心中想,莫非这个埕口与我有缘。真的是应了“有缘千里来相会”的诗句,不过,相会的是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镇名邑。
   “棣”和“埕”两个字,就像递给我两张陌生的名片,约我打开一城一镇的古事。
   “棣”字难不住我。年轻时读中文,学《诗·小雅》,知晓一个很文雅的词“棠棣之花”,这是“兄弟情义”的文学表达。而且熟读文学家郭沫若的诗剧《棠棣之花》,但未弄清“棠棣”到底是何种果木。与无棣县接壤的是沾化,但知沾化出冬枣,或许,无棣之“棣”就是冬枣?不确知。这地方没有冬枣(无棣),便得名?(或者我未见,而只能猜测)这是表达遗憾和颓丧?还是羡慕向往?“棣”到底是不是冬枣树,我还是不知,也不敢妄断。
   我这一代人,上初高中,没有正儿八经学过《地理》,曾经读过“史地简易读本”,大量的史地知识,只能靠文学来“旁白”补充,才有了一点观地理形胜而获得美感的可能。
   令我不能不想起江苏的“无锡”。周秦年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期锡又被发现,便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又改为无锡。这有和无,在中华文化中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哲学概念,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生来生去,生出一段段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文化。
   其实,这是些猜测。无棣之名始于周朝,据说,春秋时齐国北境有无棣邑、无棣山、无棣水、无棣城,故得名。但史书就没有说出为何叫“无棣”,至今还是一个谜语。这也不能怪我求解了,但还是只能不求甚解。
   还有一说,这无棣原本写作“舞棣”,如此就好理解了,可能是棠棣摇曳,跟风起舞,如此美感,可借助想象来还原了。更有一说,“无棣”之“无”是一个词头,相当于古汉语里的发语词“哦”“啊”之类的意思,并无实义。看来,无棣和沾化一样,都是冬枣的胜地。
   中华文化,发展至今,真有点扑朔迷离之感,这样一个地名留住我这个喜欢“说文解字”的人,自然顺理成章了。
  
   二
   薄雾弥漫,但能见度几乎不受影响,似有春风缕缕,撕开雾的拼合,“埕口”出现路牌上。妻问我是什么“口”,我不敢来一个“秀才识半边字”,就像我不能把“棣”,读作“隶”,导航解我的围,这“埕”是何义,仍一头雾水。
   埕口,一方灯火,隐约圈出一座古镇,东西则整齐地如刀切一般的规整,宛如两条银河垂落下来,万家灯火,是地上的星辰,撒向原野,朦胧而迷彩。好一番诗意啊,渤海生夜雾,埕口点灯盏。下路口停车,也沉浸在这若真若幻的仙境。埕口,是冀鲁交界处是一个无名小镇,都有着如此让人迷恋的初夜景色,何况广袤的中国大地,这样的繁华无处不在。天上人间,这个说法,我觉得不仅仅是上下空间的表述,在神话里,天上向往人间,人间欲抵天上。理想化的生活状态,让人对夜色有了浪漫的情怀。李煜曾感叹“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那是对生活状态陡转的不适,根本代表不了多数人的情感。
   简单百度,我了解了这处因黄河冲积而成的渤海湾畔的平野之地的历史。它与北海新区比邻,西北与河北省黄骅市隔河相望,自古为齐燕要津。埕口的名字,先后被改来改去,还是用了这个“埕”字。我想起了在江苏浙江境内,看到很多村落名字里有“圩”字一样,圩,是低洼地区为防水护田而围起的堤坝,是中国南方农村形成的地理特色。而“埕”则是筑堤晒盐的田,是围堵的堤坝,逐渐成为村落的形态,和南方的“圩”有着较为相似的特点。可以这样说,这是在渤海滩涂上兴起的村镇,是人们以居住的名义,改造的一块冲积平原,是从古泥淖中挺立的高地。说是高地,完全是我给与的赞美评价。埕口的平均海拔只有0.5-2.5米,但这对于人类而言,就是力量的高度。这不是靠地老天荒、沧海桑田的漫长演变而得到的安居之地,是多少年,人们根据水与田的关系,改造出的一块宝地。埕,表达着筑土之功。这让我想到穿行甘肃所见的“版筑土屋”的壮观。《孟子》就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句子,以木板夹住泥土,夯实,筑起墙壁建起屋舍。据说西域长城三千里,皆是版筑而成。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体现在这些具有古文化色彩的词语上,圩,埕,版筑,都是人们改造自然留下的文化印记,也成为我们的文化骄傲。
   前方的路标指向“碣石”。“碣石”?一个诗句跳将出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是曹操的古言诗《观沧海》的句子。碣石,是在河北省昌黎境内,说来也巧,我就是去了唐山滦州,途径昌黎返回。无棣的“碣石”原来也是一个镇。碣石山,最早见于《禹贡》,讲述了4000年前大禹的故事,认为碣石山是无棣境内的火山孤丘,夏商时称碣石,春秋叫无棣,魏晋称盐山。所以,曹操时代的碣石,一定在昌黎。
   薄雾弥漫,看不见碣石山了,据说,山高海拔不足64米,是无棣境内最高的山。这在别的地方,应该叫“丘”了。真的是应了刘禹锡所言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碣石山的“仙”,不是虚无缥缈的神话,而是确凿的历史。根据《尚书》记载,大禹治水是从甘肃积石山开始,终点是滨州的碣石山,主要是疏导黄河。根据黄河所在的位置看,这是真实的。是不是也可以说,在曹操之前,就有了“东临碣石”的足迹,当然,也“观沧海”(渤海),也观黄河。眼前幻出一幅画——
   身披麻布披风,脚踏羊皮冲舟,一手拄杖,一肩掮镐,弓背登上这碣石山,滔滔洪水,自山脚流过,他目光深邃而坚定,大禹不是诗人,他是治水指挥,没有留下诗词歌赋来表达他的豪情胆气,我只能从后人的诗词中感受他的丰功伟绩了,顾炎武在《龙门》一诗中歌大禹:“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大禹选择的千秋功业,是治水,并非预谋篡权,权力在那时是用来谦让禅让的,多么不可思议,但这是大禹的时代啊。他站立的山,也是一座在今人看来是土丘的地方,这不能不令人想到很多。此山因名人而名,水因大禹而改流。无棣,有着这么丰厚的历史,不能不让我下车走一走这片古老的土地。我试图以鞏音叩响这片埕围之地,衔接古今,让我再次感受中华文化的深远。
   埕口,曾经是无人居住的“黄泛区”,大禹的脚步响彻在这泥沙泽沼里,虽不能踢踏有声,但他让脚印最先刻印在这里,此后的黄河水,再也不能冲洗掉深陷泥土的痕迹。
   齐鲁,是文明礼仪之邦,这文明的最初起端,就有着大禹以及他带领的治水之民的功劳,可以说,碣石是齐鲁文化的开篇之作。我们今天也可以在齐鲁大地找到文明的印记。礼仪,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孔子完善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文化,形成了规范的文化体系。山东,被称为“礼仪之邦”,的确不是妄言,也不是贴个标签。
  
   三
   如此说来,我这一次驱车远步,倒不像是匆匆归家之旅,而是一次文明巡礼。薄雾渐漫,夜色却瑰丽,难以遮挡我回溯历史的思绪,缅怀先贤的情思。
   宾馆商店都闪着迷离的灯光,排布在一条街的两侧。就近选一家“如家宾馆”,宾至如归的文化,让我难有选择症。
   如家,首先是一副笑脸,老板娘接过我的拉杆箱说,睡觉怕声音?我一脸惶惑。她继续说,这条路的夜晚,是“鼓乐路”,一宿到亮是大货车的轰鸣声,我们在这习惯了,没有这声还睡不安稳,怕你们不习惯。
   哦,看看前后院停着的车,全是重型卡车,这是大货车司机之家啊。进入房间,看窗户用了双层铝合金窗,可能是怕住客因声难眠。心中很佩服宾馆老板娘想得周到,似乎一切声音都不再考虑了,根本影响不了我选择她的宾馆住下的打算。
   民风,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我们首先接触的就是民风,淳朴,厚道,没有花言巧语,只有为客人着想的一片诚心,感动人的,往往不是什么条件,而是见面的言语和第一印象。
   看了我登记的身份证,她抬头笑道:“齐鲁一家亲!”这是前几年,山东文旅的口号,听着还不过时。是啊,已经把亲情一般的感情融入了血液,成为基因,那就无法改变。如今,山东文旅文化,在此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好客山东欢迎您”!老板娘也在履行山东文旅文化。从电视相传,到落实每一家商户,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山东人在以实际行动打造这个温馨好客的招牌。
   我想跟老板娘讨个话头,便问她年龄,“你猜?”她一脸笑容。一连几个数字都被她摇头,我说“50?”她说,那是曾经的时光。我说:“莫非你赶得上大禹治水,登碣石山的历史?”老板娘大笑,坚决为我省下20块钱的房费。我不必懂她,但我懂得无棣,懂得埕口。
   诚实,是经营之道,条件可能是次要的东西,我被老板娘的率真打动了,她也乐于跟我闲聊。
   她很懂得“如家”两个字,指着“如家”的商标图说,你看一弯月牙,一座房子,这是曾经的家模样。我们这有大雾,心中有那弯月,家就在。再说了,农耕时的家,与今天的家无法比了,曾经的家,有几间老屋放在山野,明月半照,鸡鸣呼晨,过的也是贫寒的日子;现在的家,是轰轰烈烈的样子,全镇两万多人口,一半都在这埕口大街两侧,熙熙攘攘的,都参与到了时代的进程。如果喜欢这大卡车轰隆隆驶过的声音,就一定睡得好。
   哦,声音并非是一个干扰睡觉的因素,一旦理解了,大声无音啊。如此矛盾,动和静两个极端,我却没有犹豫。我都难以理解自己为何没有挑剔。这大小也是个利益,在利益面前,利益的权重并不是都能战胜人文态度。
   她说,埕口是“鲁北重镇”。我大致了解到,这座重镇是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建村的,名“李家埕子”,埕口有“山东北大门”之称,是通往京津唐的交通要道,全镇靠运输和海滩经济支撑,(浅海滩涂50余万亩)省级十五规划重点项目“鲁北高科技城”已落户于此。
   其实,老板娘的所谓“鲁北重镇”并非说的这个意思,她笑道,全镇有大卡重卡上千,带动了镇经济发展,改善了民生,老百姓赶上了京津唐重工业运输的便利,每三户就有一辆大卡。时代发展的红利,偏向于埕口,让埕口成为负载重物的“重镇”。这一带,受渤海海洋气候的影响,时有大雾,秦滨高速一旦封闭,大货车便扑进埕口走国道,埕口承载了交通大动脉的功能。“备胎”这个词的引申义不好,但着埕口“备道”却不是可有可无,时常充当主干道的角色。
   作为一些地方性的宾馆、饭店服务业的从业者,不一定要读多少更深的书,但一定要有文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站在海边会撑船,摆起路摊会吆喝,对当地的历史,要烂熟于心,无限热爱,再加上一份诚实,一腔热情,再偏僻的地方,也会开出门庭若市的繁华。
   夜深了,窗外的灯光被大雾围裹,昏晕隐约,埕口古镇,沉浸在仙境一般。但并不宁静,大货车的轰鸣声,低沉驶过。但我的心却是很宁静,也许这也是《道德经》里说的“大声希音”?真是奇怪,在我心中,仿佛是一曲音乐,不是摇篮曲,而像一曲无始无终的古筝曲。不知夜里几点睡着,醒来时,有日光穿过雾气投来的光,但雾气并未彻底消散。
   良好的心情,丰富的审美观,常常会让很多使我们不堪的事情发生变化,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会失去品味。
   难忘无棣埕口之夜,仿佛是打开一本沉放在渤海湾畔的古书,满满的文化,让我散却了一身的旅途疲惫。
   不过,想起唐朝诗人刘长卿《晚泊无棣沟》的两句诗“河通星宿海,云近马谷山”,只是未见埕口彩云,也不知这“马谷山”在何处,心中还是遗憾。这里的星星宿于渤海,我如星星眠在埕口。
   雾尽路通,我带着无棣埕口赠与我的文化,再次启程。
  
   2025年3月1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6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怀才老师的这篇文章,脑海里突然闪现出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两句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是一首羁旅诗,怀才老师的文章是羁旅散文。漫长旅途中的一次偶然,怀才老师与埕口“有缘千里来相会”,这一会,竟然幸会了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镇名邑。古镇名邑,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自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探幽访古冲动。夜色阑珊下,怀才老师神游八极、思接千载,将无棣、埕口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无棣原本写作“舞棣”,可能是棠棣摇曳,跟风起舞,这一解读颇具美学色彩。由埕口,怀才老师想起了南方很多村落名字里的“圩”字,由“圩”字,解读了“埕”是筑堤晒盐的田,是围堵的堤坝,逐渐成为村落的形态,进而联想到版筑,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由衷赞叹。值得肯定的是,文章不仅仅停留在探幽访古的求索层面,而且加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如家宾馆老板娘的热情笑脸和体贴关怀,“齐鲁一家亲”的温馨好客,诚实率真的人格魅力,这个并不宁静的埕口古镇,却让怀才老师沉浸在仙境一般,在心灵的宁静中竟不知夜里几点睡着。另外,关于“鲁北重镇”的解读颇有意思,其实它是两层含义,其一是交通显要经济发达,省级重点项目“鲁北高科技城”落户于此;其二是全镇有大卡重卡上千,成为负载重物的“重镇”。偶然一次夜宿,怀才老师信手拈来,成就一篇佳作,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驾驭力值得我们学习。【东篱编辑:佳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14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佳华        2025-03-14 07:13:10
  山东境内,似乎不少地方都与大禹有关系,除了老师文中提到的外,德州的禹城传说大禹曾在此率众治水,大禹文化丰厚,存留遗迹遗址较多。我所在的济宁兖州,传说大禹治水时走遍天下,在此将天下划分为九个州,大禹文化也成了兖州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4 09:01:20
  有个习惯,如果不能抵达目的地,我就半路下高速,随便找一处地方住下。常常获得特别的旅游体验。佳华老师提及的大禹治水所到之地,的确在山东境内很多。我曾在禹城住宿一晚,这个禹城就是用大禹的名字而命名的,是一种最直接的纪念,在兖州,我住过三晚上,白天忙于开会,只知李白杜甫在这个地方逗留时日不浅。山东,即便是一个小镇,都是文化亮点很多。这次宿在埕口,收获了别样的风情,略知一点埕口文化了。谢谢佳华老师的精彩编辑和解读,远握,问候春祺,期待你的作品,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3-14 07:29:57
  怀才老师的羁旅散文,与古镇埕口“有缘相会”。文中探古溯源,解读地名,称赞劳动智慧。对“鲁北重镇”的解读很有趣。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4 09:04:31
  有缘千里来相会,这个词给我这次羁旅非常合适,我到埕口千里,我是从北京昌平的居庸关往回跑的,去了滦州,昌黎,曹妃甸,傍晚到的埕口。老板娘说是鲁北重镇,我觉得她对自己家乡的理解和描述非常有意思,是非常热爱。这是山东人的脾性,千里不改。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远握,期待你的作品,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3-14 09:03:14
  驾车出行就是好,否则,如果没有这次出行,估计无棣埕口这种地方,老师专来一次探游的可能性极小。如此夜宿埕口,给了老师一个解读当地文化独特的氛围,有灯光和星星的照耀,老师的解读别具一格。虽未能深入,但一样收获满满。如同看一本好书,看看封面和目录,也是一种智慧。很棒的散文,拜读学习,顺祝新春吉祥,写作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4 09:24:39
  驾车旅行的便利,让我一再出行,不少文章都是驾车所得。埕口这个地方,不出名,也没有理由停在这里住宿,不是可能性极小,我不可能。埕口,的确有着独特的文化品位。尤其是我觉得,声音可能不是睡觉的障碍,有时候条件退为其次,关键是氛围,是的,如韩老师所言,就像翻阅一本书,我就是看看埕口的封面,目录也看过,第二天出走,还是不能走高速,我把埕口逛个遍,去了滨城、东营的利津,到博兴,桓台,算了读了目录。我想到一个人曾说,走过的任何路,都不能视为弯路,不绕弯,就不能看到异样的风景。每一次出行都是值得的。谢谢韩老师的美评,辛苦了。远握,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武汉廖生斌        2025-03-14 10:12:18
  老师说的好一民风是一种文化。为老师佳作点赞,老师创作辛苦,祝老师春安!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4 10:56:48
  谢谢廖老师留墨。我觉得,一处民俗一个旅店,也应该是文化的据点,老板娘不乏文化色彩,如实相告,大货车吵闹也不妨碍睡觉了,我也觉得奇怪,问候可能就是有魅力吧。期待你的佳作,问候春祺!
5 楼        文友:简柔        2025-03-14 10:39:48
  随着怀才老师的行程,一个个地名如精灵般闪现,如水中的石头凸显,带着历史的渊源,文化的气息而来,这需要知识的渊博,更需要对历史的把握。齐鲁文化,渊源流传,哪怕是街边的“如家”,一个店主,都浸润着文化的色彩。写得精妙之至。简柔不善点评,只会说写得好,值得学习。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4 11:05:35
  谢谢简柔老师的精彩留墨!第一次去这个地方,感觉新鲜吧,但我觉得埕口是个有文化内涵的城镇,包括如家的服务,住宿环境并不算好,但主人的诚实,让我过目,也决定住下。真不敢说知识渊博,好在之前对齐鲁问候有所了解,借助百度,看一看,就被这种文化熏染了。新时代,给埕口带来巨大的变化,人们享受着时代的红利,我觉得这就是发展的力量。简柔老师的文章写得倍倍棒,向你学习。远握,继续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3-14 17:27:34
  怀才老师每到一个地方,都关注人文和历史,都会对一些细节和地名作深入的解读,饶有趣味,引人入胜。与老板娘的对话,很亲切,“如家”,店如其名,人如其店,宾至如归,朋友间闲聊般的话语很是温馨而幽默。作者有缘遇见埕口,这是一个富有历史底蕴的地方,文化气息浓郁。作者娓娓道来相关历史知识,如数家珍。感佩怀才老师的博学,语言凝练,意蕴丰厚,问候怀才老师,春安!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4 17:41:22
  也是啊,走到一个地方,那是缘分,不负这份行缘,记录下行踪,感受美好,可能这是旅游出行的最好状态,我是向这种状态努力靠近吧。这个地方看似是荒滩小镇,却包含着文化不浅。很多东西可以勾起我们对文化的崇敬。真的,生意看是谁做的,同样开店,有的就门可罗雀,有的则是门庭若市,境界决定生意。所谓的不负此行,应该包含着对一个地方文化的深度把握和感知。希望写点平民的东西,让自己出行变得丰富起来。远握,谢谢罗老师拨冗美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3-15 07:05:15
  老师是走到哪里久写到哪里,都是用心感受,并进行深入探讨深刻思考。许多地方文化都是鲜为人知的,老师的这笔无疑给打了广告,真好。学习了,祝老师开心快乐!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5 07:57:31
  真没想给埕口这个陌生的地方打广告,我完全是被这个地方的独特感染了,包括那位朴素而诚实的店主。我也不知为何不挑剔就选择在这里落脚,醒来,觉得此行的故事非常好,就记下吧。谢谢红花草老师留墨鼓励,远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枫桦        2025-03-15 08:13:50
  我喜欢老师这种一路走去,无拘无束的样子。我也喜欢这样,风景如风一样轻柔入怀,被暖成了文字。各地的地域不同,能参透中间的奥妙,其实是让人心情愉悦的。不见得能有多深的解读,而在于温柔遇见。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5 08:35:41
  很喜欢枫桦老师给我小文的点评。风景如风一样轻柔入怀,被暖成文字。这将是我创作的一个动力和原则。我不喜欢老套的东西,我喜欢行走在风景中,去感受风景的独特,是的,不一定什么都是深刻,深刻的尺度,我向来觉得是情感愉悦的程度。谢谢枫桦老师的留墨,远握,问候春祺,期待佳作,问安!
9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3-15 17:23:12
  读怀才老师的这篇散文,我初步对行吟诗人便有了牵强的解读,那便是一边行走,一边解读,一边书写。美文。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5 17:30:12
  金刚指老师才是名副其实的诗人,我只是一个行者吧,行者如果没有文化,不能感受文化,那就是一个忙着赶路的人,我这人不喜欢闷头赶路,喜欢从路上看风景,所以有了这篇纪实小文。谢谢老师的美评,磨目了。期待金刚指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5 17:34:16
  金刚指老师的散文,我在编辑,我认真写编按欣赏,老师莫急哦……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5 17:35:07
  金刚指老师的诗歌散文,尽管提高东篱,东篱对待作品的态度最细腻,你应该相信并感受到了哦。
10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3-15 19:57:24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5 20:04:41
  谢谢纪老师留墨,磨目了,辛苦了!遥握,问候春祺!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