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柳岸】丹江水杯(散文)
在短短的人生历程中,我被无数的人和事感动过,尤其是对电视上、网络上、抖音上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多才多艺的明星,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让我过目不忘。然而,现实生活中,感觉中能够拨动我心弦的没有太多的人和事,可能是太平凡的缘故,总认为习以为常的一切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
有缘和陈宝喜老师结交,并打交道了几次,让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井底之蛙。
对陈老师的评价,最有发言权的是和他有过密切接触的同事,当他们私下议论时,没有人不为陈老师的勤奋态度、温和性格、朴实气质和高尚师德所叹服,人格魅力指数当属标本。
对陈老师,我自然也充满了敬仰,但真正对他人品的了解,却仅限于道听途说的浅层次,因为我和他正面交集的机会不多,从十数年前的初识到现在,算起来也就是两三次。
早几日,上级通知我办退休手续,让我把有关证件带到中心学校交给陈老师。这对我来说,很茫然,毕竟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退休的机会,摸石头过河也摸不着石头在哪里。当我进到陈老师办公室的时候,他正坐在电脑前抠键盘,忙得连头也顾不得抬。也难怪,他是蒲山镇教育口的会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财神爷,教育上各个渠道的收入和支出都要经他的手,一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的失误对他来说都有可能是致命的错误,来不得半点马虎。从另一个角度看,蒲山镇是个大镇,周边三、四个乡镇的人口密度和占地面积加起来也抵不了蒲山镇,可想而知陈老师所承担的工作量有多大。
尽管如此,陈老师依然乐此不疲,凭借着他的能力和耐力,愣是一个人干了几个人的活儿,而且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知情的同事们说,陈老师自接受蒲山镇的财务以来,从未出现过一次纰漏,千年等一回也从他的账目上找不出一点瑕疵来。
陈老师一边忙一边对我说,回到家里随便点,别拘谨,桌上有茶,自己倒,等我忙罢这一宗,就处理你的。听听,他说的多亲切啊,在他眼里,他完全没把他自己当做中心学校重臣,也没把我当做一个普通的办事者,而是看做平起平坐的知己,直来直去的故交,我俩之间的情感距离就这样轻轻松松被拉近了。
陈老师不会分身术,既不能放下忘我的工作状态,又不能一心一意和来访者亲密交流,短短几句随口之言就能让人如沐春风,解除尴尬,摒弃窘迫。我暗暗佩服陈老师很有风格的应酬之道。应该说这是一门学问,是一种灵活多变的交际艺术,是长期实践和经验的积累结果,一般人轻易学不来,即便东施效颦,也会显得生硬俗套,不会像陈老师那么朴实自然。
陈老师的办公室很窄,他办公的区域也就只有转身那么大一点儿,单单几个档案柜就占据了半壁江山。档案柜边上是两张办公桌,一张码的是档案袋,分门别类,琳琅满目;另一张上码着装有各类草叶叶的塑料袋,宛如杏仁堂里的摆设。由这些草叶叶,我特意留意了一下他正在办公的桌子上放的水杯,上面喷有“丹江情怀”的印记,印记不是那么清晰了,是岁月带走了它璀璨夺目的风华。盯着水杯,我若有所思。
陈老师终于忙罢了,只伸了一下懒腰,呷了一口茶,就开始审验我的证件,一样一样,一丝不苟,然后把证件按要求的次序排成一排,拿出手机调好角度一项一项进行拍摄上传。
陈老师又坐到电脑前开始填表,在填我的工作简历一栏时,我洋洋洒洒提供了上千字的材料,陈老师将其扫描到电脑上后,开始做减法,对我提供内容进行大幅度的删减,他一边操作,一边解释说:“你的工作经历应该很朴素,一段时间在南水北调库区,一段时间在蒲山。表格设计很有限,言简意赅填一填,就可以了。”
我暗暗佩服陈老师文字表达功能,做文字编辑是好样的,报刊杂志的编辑在文字压缩方面哪个没有一手?陈老师对文章瘦身的功夫丝毫不弱于经验丰富的编辑。
陈老师说的是实话。我来自淅川县移民搬迁库区,是库区的一位乡村教师。早在十多年前,我响应国家南水北调的号召,随迁到了南阳市卧龙区。新起点、新征程、新气象,一切都是新的,唯一不变的就是我对教育的执着。我服从分配,到移民学校里负责移民孩子的教育,当然也是乡村教师。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但教书育人是有条件的,是得首先保障有“人”,这就是生源。蒲山镇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移民的教育,给每个移民村都建了移民学校,并首先给移民学校分派了教师,教师们早早进入状态,筹备开学各个环节:一方面进村入户,统计适龄儿童的数量,动员辖区内的孩子就近入学;另一方面,清理校园内的杂物,改良教学环境,当然这也是重头戏。
学校刚建成,难免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生入校、老师办公、水、电、路、网、卫生等很多方面还不是很到位,教学基本设施的布局、校园文化的设计、图书仪器的归类都需要老师们的义务工,而且这些都是没影的活儿。
中心学校的领导都分片包校深入移民教育第一线,确保移民学校和当地学校同步开学、争取尽早尽快地实现步调一致。我所在的学校很特殊,是蒲山镇最偏远的一所学校,离镇中心学校有十数里的路程,而且绕道多,陡坡也多,周边都是星星落落的村庄,各类条件都不理想,相对来说,任务比较繁重。
陈老师被派到了这里负责,是教育主管部门委派的钦差大臣。在和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沟通后,他亲自安排各项任务并逐项落实。
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长着国泰民安的脸,顶天立地的身材,一双睿智的大眼恰如其分地镶在黝黑的脸膛上。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平易近人,加上他带有磁性的男中音,很可能让人产生错觉,怀疑他是不是一位资深的歌唱家。
门窗上建筑留下来的水泥锈斑很多,需要背对艳阳将其铲掉。陈老师手拿灰铲,站在建筑梯上,不停地用灰刀对一个个门窗做清理手术,渴了就拧开他随身带的一个水杯喝一口茶。
虽然入秋,但秋老虎依然威风不减,一串串晶莹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淌,汗珠增添了陈老师的疲惫,也衬托出他更帅更酷,晶莹的汗珠闪烁的是他的真善美。
陈老师的随身水杯与普通水杯相差无二,所不同的是他的水杯上面有红漆喷过的“丹江情怀”字样,陈老师解释说,这是他对接移民执勤时的战利品,可见,他服务移民已经不止一天两天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太阳开始发威了,校园内除了能折射光和热的玻璃和水泥地平外,伞大一处的阴凉也没有,哪有适合喘息的立足点?下班时间到了,各个角落里忙忙碌碌的教师们停下了手中的活儿,各自寻找午饭和午休的地方。陈老师最后一个从高梯上跳下来,浑身衣服被汗水侵透,他胡乱洗了一把脸,骑上摩托走了——自然又得绕道和颠簸十多里。
如果说一天这样恪尽职守是一时的热度,一连几天陈老师都是这样,这就绝非偶然了。艰辛让他变得坚毅,同时也彰显了他工作务实的风采。
我和陈老师第二次交集是一次短暂的出差。蒲山镇共有四个移民点,十数位移民教师。移民老师的档案材料、户籍证明、工作关系、工资关系、人事关系等等都需要迁出地与迁入地对接,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着沟通和理顺,这一重任落在陈老师身上,他担心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跑上跑下不放心,就抽调我去给他做帮手。
路程很远,又不在一处,我们分别乘公交车在车站相遇。见到陈老师时,他除了带一个装着材料的公文包外,就是他引以为豪的水杯。他对我说:“一切手续我上前完善,你配合我经管好这个公文包,这可是移民教师方方面面的重要条据啊,不敢有半点闪失。”此时我才明白我的任务是做保镖,以防止公文包遗忘或冷不防被割包的“顺手牵羊。”
所要沟通的部门最远处有数十里,而且各部门又不在一处,有时候找到一个部门,有可能对方在开会,我们等不及,就只好跑罢下一个部门再返程来这里。热烘烘的天,来来回回跑了半天还没跑出个什么名堂。
中午是陈老师买的饭,很简单,每人扯面一大碗。吃饭是享受,饭后是落寞,因为没有让人小憩的地方,我们就找地方蹲墙根儿,哪儿有阴凉就蹲那儿,静等相关部门下午的上班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太阳就会热情过度地光顾我们的阵地,我们不得不重新开辟根据地。我这才体验到了“万事开头难”的含义,同时又对陈老师的不辞辛劳的工作态度由衷地赞叹。但陈老师的话听上去很入耳:“我不会说客套话,只想着你们远离热土奉献了,我们本地教师再熟视无睹,就显得没风格了。”至今这句话我记忆犹新。
我这次回中心学校办手续是第三次和陈老师的交往。陈老师用水笔给我填写退休证,没想到这个表面看上去大手大脚的汉子,却绵里藏针,字迹是那样有情调,隽秀中不乏刚毅,一点一横都显得卓尔不群。难怪人们说字如其人,果不其然。陈老师的字彰显了他的个性,折射着他的为人。
我初识陈老师的水杯还在,水杯上的标记还在,只是从光泽上、茶锈上看,当上“古董”的档次了。见我凝视着水杯入神,陈老师憨厚地笑笑:“这个杯子我使顺手了,舍不得换,更重要的是上面几个字能引起话题,有了话题,就容易和人沟通。”
陈老师用树叶叶、草根根泡茶喝绝不是无缘无故。从闲聊中,得知他血糖高,易疲劳,喝一些自制茶能够缓冲一下偏离健康指数带来的烦恼。原来陈老师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但他干起工作来,却一点儿也不逊色,依然是精益求精。
一切安排就绪,陈老师才长出了一口气,见我心有疑虑,就宽慰我说:“我体谅老同志行动不便,跑手续摸不着门路,就不忍心让您受折腾,善后工作看我的,你静候佳音。”
与人为善,善解人意,我在情感驿站处驻足,还有什么不知足呢?感激之余,邀陈老师一起去吃碗水饺,他却以工作纪律为由婉拒。
陈老师水杯的新旧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兴趣。但陈老师以杯为伴,侧面验证了他的执着;和陈老师交往,体味到了他的爱岗敬业情怀,与陈老师简短的交流,正面见证了他人格魅力的丰满。
移民顾全大局,奉献热土和家园,人们高度赞扬这种精神,但有谁还能体验到移民村近距离的干部群众同样也在付出,对移民付出的是执着、艰辛、坦诚和友爱!陈宝喜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千千万万个这样人中的一员,是新时代大美南阳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