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浅谈散文创作(随笔) ——在大连市西岗区作家协会散文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刚才听了刘晶晶主席、韩中桂老师、苑秋老师、尚成武老师、白羽老师和董太锋副主席的依次的精彩发言,受到很大的启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经历,创作成果,创作体会,大家在一起做一下交流和研讨,大有裨益。
我从1973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就是从散文写作开始的。我由大连出版社出版的前五本文学作品集都是散文集。我至今已经创作散文作品422篇,有近200万字。其中包括乡情散文153篇,哲理散文136篇,纪行散文133篇。分别发表于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作家文摘》《中国青年报》《辽宁日报》《大连日报》《深圳日报》以及《散文家》《鸭绿江》《大地文学》《海燕》等报刊。我这些年共获各类文学奖项53项,其中散文作品获奖有39项,有大连文艺创作委员会颁发的散文奖,辽宁省作家协会颁发的十年散文奖,艾青杯全国文学大赛散文奖,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大奖赛散文奖,以及6次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散文征文大赛奖项。
下面谈谈关于散文创作方面的几个问题:
一、谈谈散文在文学体系中的地位
我在长篇小说研讨会上说过,中国文学体系中,诞生最早的是诗歌,其次就是散文。散文要比戏剧、小说、报告文学文体的历史都悠久很多。现在看来,在我国重大文学体裁的排行榜中,散文体裁应该是排在第一的位置上。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有三个理由:一是散文的创作量应该是最大的。虽然长篇小说每一部的容量很大,动辄几十万字,但是它的单个数量比较少,而散文的单篇数量非常的大,大小报刊,各种媒体,散文作品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二是散文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受众特别广泛。由于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读长篇小说、戏剧和报告文学的人不是很多,读散文作品的人却不少,人们几乎每天都能在各种媒体上接触到散文作品。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的作文基本上都是散文,没有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说的。三是参与散文创作的人也比较多。由于散文篇幅短小,写起来相对容易一些,所以作者也比较多。作家们更是信手拈来,几乎没有一个作家没写过散文的。四是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和作家,都是从创作散文起步的。
二、谈谈散文概念的含义
1、广义的散文
广义的散文,是指不讲韵律的文章。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的散文,是针对诗经而言的。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等的大量的著作。到了汉代,就产生了大量的汉赋,主要代表作品如班固的《两都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等,司马迁的《史记》也是散文体。那个时期,除了诗歌,其它的文体,都被归到散文体系之中了。
2、狭义的散文
狭义的散文,就是指现在所说的散文。因为现在有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戏剧、影视、文学评论等文体,散文就变得狭义了。甚至连杂文、随笔、特写、小品文等都要独立门户了,所以散文文体容量就更加狭窄了。但是,杂文、随笔、特写、小品文等再怎么自立门户了,也逃不出散文这个家族的。
三、谈谈散文种类的区分
关于现代散文的种类,一般认为有这样三大类,即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1、记叙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主要是指以记述为主的散文。它的文本特点,就是叙述加议论,就是所谓的夹叙夹议。代表作如峻青的《秋色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等。记叙性散文,是我们每一个人最早接触到的文学题材。我们在学生时代所读到的语文课本,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记叙性散文。老师布置的作文,就是叫你写一篇记叙文,记叙文其实就是散文。记叙性散文,要求以叙事为主,因此作品中要有比较完整生动感人的故事故事情节。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抒情和议论。
2、抒情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主要是指以抒情为主的散文。如杨朔的《雪浪花》《荔枝蜜》,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这里着重谈谈杨朔的《雪浪花》和《荔枝蜜》。杨朔的作品主要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雪浪花》里的那些段落,如“西天上正铺着一片金光灿烂的晚霞,把老泰山的脸映得红彤彤的。老人收起磨刀石,放在独轮车上,跟我道了别,推起小车走了几步,又停下,弯腰从路边掐了枝野菊花,插到车上才又推着车慢慢走了,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荔枝蜜》里的段落,如“我的心不禁一颤,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透过荔枝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杨朔的散文让人们懂得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杨朔的文章,文章中的老泰山、农民、养蜂员、小蜜蜂等,文章中的荔枝园、田野、大海等,让我觉得祖国的山水田园是那样的清新美丽,让我觉得劳动是那样的光荣幸福。
3、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主要是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议论性散文的特点有四个:一个是内容常常不需要完整生动的故事,它不是以叙事和讲故事为主。二是以议论为主(或者是以政论为主),议论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涉及社会和人生方面的重大主题。三是议论性散文常常充满着深刻的哲理,以哲学思辨的方式阐释社会或者人生,给人以哲学的启迪。四是议论性散文篇幅一般都不是太长,但是要做到逻辑清晰,层次清楚。高考语文试卷上要考生写的那篇800字的短文,大都是议论性散文。
我们以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为例,来看看什么是议论性散文。《松树的风格》,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读到的。作者陶铸那时是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他在作品中写道,“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在此基础上,作者就一层一层的对松树产生敬意的原因进行阐释:第一层是不管是在悬崖缝隙,还是在贫瘠的土地,不过是风吹的还是鸟嘴里掉下来的,松树都不择地势茁壮成长;第二层是松树的自我牺牲精神,松树的木材用途广泛,是很好的造纸原料,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脂液可以制松香,枝叶又是很好的燃料。第三层是松树的枝叶夏天如盖,可以为人们遮荫乘凉,黑夜可以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总之,为了人类,它是做到了粉身碎骨。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具有松树那样的崇高品质。我们是从对这篇作品的剖析中,了解一下议论性的散文的基本写法。
说说我写的一篇议论性散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是我在读辽大和辽宁省党政干部大专时的一道作文题。那是1983年年底,我次同时报考四科,其中写作这一科我也没怎么复习,心想凭我文学创作的底子可以冲一下。结果还真冲过去了。我这篇议论文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是肯于攀登,就要树立必胜信心,敢于攀登;二层是肯于攀登,就要掌握过硬本领,善于攀登;三层是肯于攀登,就要持之以恒,不懈地攀登。结果这一科也顺利通过了,四科全过去了。这充分说明,议论性散文,一定要做到,观点明确,层次清楚。
以上对散文种类的区分,应该说这个区分只是相对而言的。这三种类别不是也不可能是截然区分的,它们常常是融合贯通的,在一篇散文中都会有体现的,只是各有侧重而已。我国古代散文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现代散文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就都同时具备这三种特点。
四、谈谈散文文体的特征
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在题材和表现方法上的一些特征,如同写诗歌要懂得比兴、拟人、排比、夸张等等。我认为搞散文创作应该了解到散文的以下几个特征:
1、篇幅短小,题材广泛。
散文的篇幅相对短小。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相比较,散文的篇幅是短小的。我国古代散文都写得很精炼,汉赋大都多则三五千字,少则千八字。宋代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只有368个字。宋代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只有119个字。现代散文,也大都在两三千字的样子,刊物上刊登的散文作品有的字数多些,报纸上刊登的散文作品,大都一两千字,长了版面放不下。有没有长篇散文,也有。前些年我读过罗强烈(中国青年报社的一个编辑,贵州人)的一部长篇散文《故乡之旅》(写他的家乡大娄山的),有20万字。还有原沈阳军区文化部的一个画家李人毅(也是中国作协会员)创作的散文集《一个男人的远村》,写黑龙江农村的,有30万字。
散文的题材相当的广泛。散文可以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可以说是海阔天空。从日月星辰到风雨雷电,从名山大川到江河湖海,从塞北大漠到江南烟雨,从鸡鸭鹅狗到花鸟草虫,从政治经济到柴米油盐,从英雄人物到普通百姓,从婚丧嫁娶到家长里短……总之,没有什么内容不可以写成散文作品的。我的420多篇散文,就包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母亲,永远的阳光》《野菊花》,写的是亲人和村姑;《妈妈肩上的书包》《暴风雨中的一幕》等,写的是如何爱护和教育孩子。《可人的麻雀》《我家的燕子》等,写的是人与鸟的关系。《人生高处在何方》《劳动是道德之源》等,写的是人生感悟。《新疆走笔》《魅力好望角》等写的是国内外打好风光……
2、内容真实,切忌虚假。
散文这个文学题材,与小说完全不同,它是强调真实性的,就是说事要是真事,情要是真情。就是说不能虚构故事,虚构的东西是没有真情实感的,没有真情实感的东西不能感动自己,也一定感动不了读者。
这里谈谈自己完全虚构散文作品失败的教训。我从1973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那时候我在长海县海岛部队政治部宣传科当干事。我写的第一篇散文题目叫《爬山虎》。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的这篇散文是写一个小战士红疆(虚拟的人物)是如何刻苦钻研学习革命理论的。写他出身贫下中农,旧社会如何苦,入伍后如何像爬山虎一样努力攀登理论高峰,反正通篇全是编的。自以为编的挺圆满的。先是投给《解放军文艺》,后又投给《辽宁文艺》(就是现在是《鸭绿江》)。结果,《解放军文艺》的散文组组长王中才(后来做沈阳军区创作室主任),给我回信,写了四条意见,核心说的就是不真实不感人。《辽宁文艺》那个编辑把那篇《爬山虎》给我退稿三次,都说不够真实不够生动,每一次都叫我修改。我当时还特别的感动,感到那些编辑太负任了。经历了8个月的时间,那篇虚假的散文终于胎死腹中。后来,我为此感到特别的自责,甚至有一种犯罪感,我竟然用一篇编造的东西,不仅把自己,而且把人家编辑老师折腾了那么长时间。相反的,我的那篇写母亲的散文《永远的阳光》,是我在母亲去世后含着眼泪写的,有好几个人读后给我打电话,说边读边流泪。
散文是不是完全不能虚构呢?不是的。文学既然叫做创作,创作就有一个虚构的问题。散文在基本事实上是不能虚构的,但是在人物的语言,故事的细节等方面,是允许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提高的。完全的真实,不可能成为艺术作品。连新闻作品都不会是百分百的真实。
3、形聚神凝,意境高远。
这里是否应当澄清多少年来的人们秉持的一个传统的概念或者说是一种说法,即说“散文是形散神不散”。我一直没有找到关于散文可以“形散”的理论依据,以及“形散”究竟是怎么个“散”法。我认为,散文的“形”也是不可以“散”的。散文的“形”也是需要内容紧凑完整,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一篇千八字或几千字的散文作品,你怎么个散法?所以说“散文是形散神不散”,起码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散文创作一定要有意境。意境,其实就是学生时期老师讲的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者叫中心思想。就是文章要通过叙事描写讲故事,让人们懂得一点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文章要有哲理要有高度。一篇作品没有意境,就没有了灵魂,就没有了价值。我们来看看峻青在创作《雄关赋》时,是怎样找到意境的。峻青在他的散文《雄关赋》中写到:“古今中外的大量史实证明,那所谓‘固若金汤’的雄关,是从来就不存在的;而真正坚固的雄关,只存在人们的心中——这,就是信念!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坚固最强大的雄关,是凭什么现代化的武器都不能攻破的雄关!”这就是他的散文《雄关赋的》意境,一下子就把这篇文章的高度提升上来了。再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再比如杨朔《荔枝蜜》中的“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些,一下子就把文章的立意和境界提升了上来,让读者受到醍醐灌顶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