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流年】早春(小说)

精品 【江山·见证】【流年】早春(小说)


作者:秀针河 秀才,2345.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3发表时间:2025-03-21 15:10:50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农历二月份,秀水河畔一片欣欣向荣。河边的老柳树又抽出了黄绿色新条,犹如少女的长发低垂到水面。东风轻轻拂过,触碰到水面的柳枝在河水上划出一道道涟漪,几条小鱼追逐着滑过河面的柳梢游来游去,优美的身姿好像一群舞者在凌空起舞。
   河岸上,一株杏树开满白色花朵,一两片花瓣偶尔飘落,飘落到河水中又成了鱼儿们追逐的目标。间杂在柳树之间的野桃树已是满树花蕾,一两朵已经急不可待舒展开粉艳的花瓣。早醒的小蜜蜂飞舞在杏树、桃树周围,它们要用自己的辛劳,酿造出春的第一滴甜蜜。
   紧靠秀水河的小村杨凡庄,村头的老槐树也拱出点点嫩芽。上午八点过后,生产队长周士青手拿一根小铁棍,敲响了挂在槐树杈上一截很短的铁轨头,铁轨发出清脆响声,这是催促社员们该上工了。铁轨钟敲了一遍、两遍、三遍……差不多过了有四五十分钟,槐树下才走过来第一个懒洋洋的社员。又过了有半个小时,大槐树下才聚集起稀稀拉拉的人群。
   “今天去东洼搂麦子,都回家去拿耙子吧。”周士青给大家分派了农活,大家又各自回到家里,每人肩扛一把小竹耙,磨磨蹭蹭朝东洼走去。
   来到东洼的麦田,大家并没有立即干活,还要抽一会“地头烟”。几个人拿出纸条卷上旱烟叶,烟雾缭绕中,被称为“万事通”的李作军开始摆话:“报纸上说,美国人韩丁一个人种200多英亩土地,换算为咱们中国的亩,有1200多亩,咱们杨凡庄一共才一千多亩土地,如果是在美国,这点地由一个人来种就满可以了。”
   “人家美国种地全部是机械化。”
   “报纸上说,五千亩地一台拖拉机就算实现了机械化,咱们村有链轨拖拉机,有55胶轮拖拉机,各生产队还有手扶拖拉机,按这样说法,咱们不早就实现机械化了吗?”
   杨凡庄这些年搞得确实不错,村里建立了电镀厂、模具厂等几个搞副业的厂子,靠着副业收入村里购买了几台大型拖拉机,给三个生产队每个队购买了手扶拖拉机。尽管拖拉机不少,口粮却没有多分一点,于是大家编出顺口溜:“拖拉机满地跑,肚子照样吃不饱。”
   “用拖拉机翻地、下种都可以,农场里都是这样干的,但是间苗怎么办?我看农场间苗的时候还得用人去拔。”说这话的人叫赵恩申,外号“大逼嘴”,喜欢和人抬杠,而且专门抬那些一句话就把人怼死的“死杠”。
   果然,大逼嘴的一句话就把万事通李作军给怼死了。有人出来打圆场:“美国一定有‘电锄’,坐在地头一按电钮,电锄就会飞起来,乒乒乓乓就把地里的庄稼苗间好了。”
   “要是有‘电锄’,何必来地头按电钮,躺在家里炕头按电钮不就行了吗?”大逼嘴还要继续抬杠,队长周士青发话了:“都起来搂麦子吧。”
   搂麦子是把刚返青的麦苗用小竹耙搂一下,把冬天的枯枝烂叶清理干净,有利于小麦返青后生长,这是一项很简单的农活,干起来也不劳累。
   “工分怎么记?”有人问队长周士青。
   “今天咱们实行三自一包,搂一垄麦子记一分。”
   “才给这么点工分,我不干回家了。”
   “每垄二分行不行?”
   “二分也太少。”
   “每垄五分。”
   “还是太少。”
   “每垄十分。”
   “你说干脆一点,到底给记多少工分?”
   “每条麦垄二十分,这是最高价了。”
   如果干活没有定额的话,男劳力最高工分是每天记十分。这时候,大家已经干到麦地中间,听说搂一垄小麦给记二十分,立刻有人说:“我已经搂到一半,应该给我记十分,一天的工分都挣到手,我不想再干了,工分再多有什么用,也多分不了几粒粮食。”
   一个人停下来,其他人也都不想再干下去,周士青急得满头流汗,照这样下去,生产队还怎么领导?
   这时候,有人指着道路说:“你们看,李作贤赶集回来了。”
   只见进村的土路上,李作贤骑着一辆二八大杠载重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大捆炸油饼。尽管购买米面还要用粮票,但集市上已经出现了不用粮票的食品,炸油饼就是其中一种,价格当然要比在供销社凭粮票购买贵一些。
   李作贤买这么多炸油饼,肯定是当作全家人的午饭。那个年代,炸油饼是普通农户人家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口的高档美食,李作贤买回油饼做午饭,不用说,他赶集又挣到钱了。
   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的李作贤朝地里的社员招了招手,地里的人们喉咙里咽着唾沫,看着他摇摇晃晃骑车进了村。
  
   二
   李作贤是杨凡庄有名的能人,外号“小诸葛”。他老伴儿早年去世了,给他留下了四个儿子,他又当爹又当妈,把四个儿子拉扯成人。四个儿子在他的照料下,个个长得牛犊子一般壮实,他自己也是耕种锄耪都拿得起来的好庄稼把式,爷儿五个都是生产队的壮劳力,被称为生产队里的“五虎上将”,但是爷儿五个都是打着光棍儿没有老婆,又被戏称为“五条大棍”。
   李作贤家五个壮劳力都去生产队参加劳动,每个人都挣最高工分,全生产队数他家工分最多。生产队分口粮按“三七开”,分给社员们的全部口粮七成按人头分配,剩下的三成按工分分配。李作贤家工分最多,人均口粮也最高,但是李作贤一家都是壮劳力,每个人吃得也多。别人家有小孩子,孩子饭量小,全家在一起吃饭,互相搭配着还能凑合个多半饱,而李作贤一家人全是壮劳力,他家人均口粮最高,反而缺粮更多。
   为了不让全家人挨饿,李作贤只好自己想办法,唯一的办法是去黑市上购买高价粮食。买粮食需要钱,生产队的规章是哪些工分不够的人家,分了粮食要按照国家粮食牌价把现金交到生产队,生产队再把这些现金补给工分多的人家。无奈那些工分少的人家都缺少劳力,去哪里弄来现金交给生产队,只好欠着生产队,口粮还要照常分给,总不能把缺少劳力的人家全饿死吧。缺劳力人家欠着生产队的,生产队自然也拿不出钱补给李作贤这些工分多的户,所以尽管李作贤一家每年都有工分剩余款,年年却一分钱也拿不回来,只能在生产队的会计账上落下一笔空数字。
   为了吃饱肚子,李作贤只好自己想办法搞钱去黑市购买高价粮食。李作贤必定还是个大大良民,他不会去偷去抢,他搞钱的办法就是去做生意赚钱。
   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李作贤购买了一辆二八大杠载重自行车,各村社员自留园子的大葱收获了,他去收购大葱,大蒜收获了他去收购大蒜。收购之后,他用自行车驮着这些农产品去集市上售卖。很多时候,还没等他把货物运到集市,路上就会遇到执法小分队的拦截,不但货物被没收,还被拘留过几次,他犯了投机倒把罪。
   受到惩处之后,李作贤并没有放下做生意的想法,他发现道路运输检查严格,集市上因为有很多农户卖自留园子的农产品,管理反倒宽松,只要手里有一张自产证,农产品可以随便卖,而且一张自产证明可以反复使用。于是他不再搞长途贩运,而是去集市上“平地抠饼”。
   所谓“平地抠饼”,就是早晨去赶集什么货物也不带,到了集市上先转悠几圈,发现某种农产品上市较少,就压低价格全部收购过来。那些带着零星农产品来赶集的社员见有人一次性全部购买,也愿意用低一点的价格卖给他,因为赶集的人大部分都还有其他事情要办,早点把货物出手赶紧去办其他事。等到集市上的某种货物全部被李作贤收购到手,他再翻上几倍价格进行售卖。集市上的农产品本来就没有固定价格,一个集日一个样,李作贤抬高价格大家照常购买。
   如果按经济学上的说法,李作贤的做法叫作“市场垄断”。
   李作贤在集市上干得做多的是对鱼的“垄断”。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大型养鱼池,集市上出售的鱼,都是社员们利用业余时间从河里抓捕来的野生鱼,每家出售的鱼都不过三斤五斤,大鱼小鱼混杂在一起。李作贤来到集市上,先把这些鱼都收购过来,然后分门别类放到盛满水的大盆里,不同的鱼卖不同的价格。倒卖鱼的好处是,市场管理人员不会要自产证。
   这就是李作贤“平地抠饼”做生意的门道,他曾吹嘘说:“船破有帮,帮破有底,帮糟底烂,还有三千六百大船钉。能把我人拘留,却拘留不了我的本事,我的本事就是找个门路会挣钱!”
  
   三
   周士青带着一肚子气,从搂麦子地里回到家中,他的两个叔叔已经做好饭。两个叔叔都已经快七十岁了,都是没成过家打了一辈子光棍儿,连周士青自己,全家是“三条大棍”。
   他们家长期吃同一种饭,锅贴玉米面饼子。冬天有大白菜,贴饼子的锅底熬上白菜,春天大白菜吃完了,又没有其他蔬菜,只好每天吃咸菜,或者从自留园子里拔来几棵大葱,好在家里有自己做的大酱。
   麦收后分一点麦子,除去留一些过年三十吃顿饺子,两个叔叔还要讲究一下吃“四大顿”,即吃一顿蒸馒头,吃一顿烙饼,吃一顿面条,再吃一顿韭菜馅素饺子。吃完这四大顿之后,如果分的麦子还有剩余,就要拿去换玉米,一斤小麦能够换一斤三两玉米,这样去补充一下粮食不足。
   两个叔叔把玉米饼子端到炕桌上,然后上炕坐到里面。周士青从来都不喜欢坐着,他蹲到炕沿上,拿起一个玉米饼子,“咔嚓”一口咬下四分之一,又拿起一颗大葱沾上大酱,一下咬下半截,玉米饼子和大葱混合在他嘴里咀嚼着,把两个腮帮子撑得鼓鼓的。
   见他的脸色不好看,二叔问他:“士青,有什么为难事吗?”
   “别提了,上午去搂麦子,大伙都不想干,我把每垄麦子给到二十分,搂了半条垄就全都走了,他们说工分多了也没啥用,挣够十分就算了,下午都不再去。照这样下去,生产队还怎么领导?”
   三叔接过话来:“大家不想干活,你自己着什么急,到时候打不下粮食,挨饿的是全队社员,就是比着挨饿,全都被饿死咱们家也不见得是第一个死,还是想想咱们自己吧。咱们家三条光棍儿,身上穿得和叫花子一样,衣裳破了也没人给缝缝补补。我们两个年岁大了已经没什么指望,你刚五十来岁,还能够找个女人。听说李作贤家领来不少外地女人来这里找对象,你也去看看吧,哪怕是找个模样丑点的,咱们家也算是沾上女人味了。”
   “听说找那些外地媳妇要好几百块钱,咱们家去哪里弄那么多钱?”
   “钱的事找定了媳妇再说,去找你大姐、二姐说说,让她们帮一点,再找其他亲戚借一点,好歹就能凑够了。”
   周士青仔细想想两位叔叔说得也有道理,吃完午饭,他犹犹豫豫、忐忑不安地去了李作贤家里。
  
   四
   李作贤家里是另一番景象。
   周士青家和村里大部分人家一样,住的还是三间土坯房,李作贤家住的却是两所灰砖灰瓦的大瓦房。大瓦房前后两排,每所三间,前排院子临街的院门附近,还有两间小一点的瓦房,李作贤戏称为“指挥部”。
   李作贤家当初也是三间土坯房,儿子们大了,他想给儿子们准备房子娶媳妇,攒够了钱就去大队申请批地基。大队给他批了三间房的地基,他说有四个儿子,起码要盖两所房子,大队干部告诉他,想要两所地基,只能批给他村头的大坑。
   批给大坑做地基李作贤不怕,他带领四个儿子,爷儿五个从生产队借来几辆手推车,每天起早贪黑推土,硬是把大坑给垫平了。盖房子的砖瓦很难买,县里几所砖瓦厂烧出的砖瓦,要有指标批示才能买出来。大坑填好后,李作贤一家人继续推土,在地基旁边培了一座土砖窑,在砖窑附近几个人摔砖坯子、抡瓦模子,然后装到土窑里烧制,硬是凭着自己的力气烧出一窑又一窑灰砖灰瓦,盖起了两所青砖青瓦的大瓦房。
   现在李作贤给每个儿子都找到媳妇,他让两个儿子同住一所房子,一个住东屋一个住西屋,中间的房子当作厨房和通道,两家共用。四个儿子把两所房子住满了,他自己去住前院大门旁的两间屋子。因为还没有分家,家里一切都要听他的,所以他把自己住的那两间房子戏称为“指挥部”。不过现在他正考虑给儿子们分家,“该分不分,柴米遭瘟”,这句老言古语他记得清清楚楚,过日子只有分家单过,才能焕发出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
   周士青来到李作贤家,只见屋子里、院子里热闹异常,男男女女都有,那些女人们说话南腔北调,吱哩哇啦听不明白在说些什么。男人们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本村的周士青认识,都是还没说上媳妇的年轻光棍儿。
   李作贤见周士青来了,忙把他让到“指挥部”,坐下来李作贤问他:“周队长来我家有什么事吗?”
   周士青本想说出自己来的目的,却支支吾吾不好意思说出口,李作贤是何等精明,他替周士青说了出来:“周队长是不是想找个老婆?”周士青只好红着脸点头。
   “哎呀,我家里来的都是些年轻女孩子,你这样大的年龄恐怕不好找。让我想想,哦,这里有个西北来的寡妇,年龄上你们倒是合适,就是这个寡妇有点缺陷,瞎了一只眼还带着一个小男孩儿。不过这个寡妇要的彩礼也少,只要五百块钱,你考虑一下怎么样。”
   周士青听完后说:“我回家和叔叔们商量一下。”

共 16480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说描写了时代变革下的农村新貌,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段滚滚洪流,是一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故事以杨凡庄为缩影,生动展现了分田到户这一重大历史变革在农村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深刻反映了时代转型期农村社会的矛盾冲突、利益调整与发展新貌。小说开篇描绘了杨凡庄在分田到户前的景象,生产队的集体劳作模式下,社员们干活缺乏积极性,“拖拉机满地跑,肚子照样吃不饱”的顺口溜,道出了集体生产模式下农民的困境。李作贤为代表的家庭,虽工分多却因分配制度难以饱腹,只能冒险做生意求生;周士青作为生产队长,面对社员消极怠工束手无策,凸显出旧有体制的弊端。随着分田到户的浪潮席卷而来,杨凡庄陷入了激烈的震荡。社员们对分地的渴望日益强烈,准备抢割麦子,矛盾一触即发。此时,公社胡书记介入,在李作贤的建议下,杨凡庄推行分田到户,土地和生产队财产得以重新分配。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心态与利益诉求。李作贤凭借精明头脑,不仅为自家争取到发展机会,还在分地过程中照顾了赵寡妇等弱势群体;周士青从抵制到无奈接受,体现了传统观念与新制度的碰撞;李作明等干部,因旧有特权受到冲击而面临角色转变。分田到户后,杨凡庄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社员们转变为村民,劳动积极性被极大激发,麦收时热火朝天的场景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李作贤一家凭借劳力优势获得丰收,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村里的副业厂也在变革中继续发展,社员们获得工资报酬,农村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李作贤还抓住商机,开展以麦换瓜的生意,进一步拓宽了致富道路。分田到户这一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打破了旧有生产关系的束缚,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开启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它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更激发了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农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中国农村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一篇力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23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5-03-21 15:16:04
  小说以《早春》为题,就有多重意义。既描绘了自然之景,也象征着社会变革的早春,人物命运转变的的开始,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很是应景,给人诸多思考与想象。一篇好文,感谢大哥分享,祝愉快!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2 楼        文友:秀针河        2025-03-21 20:50:01
  感谢青鸟老师的编辑和点评。这篇作品的情节是几乎是纪实,社员们因为不分地而准备抢麦子的情节就发生在我的故里小村。确实由公社胡书记组织工作组亲自主持分的麦地,而胡书记进村后就住在我们家!不过我父亲不是李作贤那样的人,父亲只是一个能够主持正义的生产队会计,在全公社很有名气,所以胡书记进村后吃住在我们家,分地和分生产队财产很多方案都是父亲提出的。父亲故去后,我把父亲遗留下来的生产队账簿保存了一部分,留作对父亲的纪念和那个年代的历史见证。再次感谢老师,致春天的问候!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3-21 22:36:09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4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3-22 04:42:13
  周末向优秀的老师祝安!愿老师幸福快乐,创作丰盈。仔细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早春》优秀作品,顿然间被文章的优美优秀和细致细腻所吸引,文字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愉悦之美,更是一种源自生活的幸福之光,表达情愫,展现缱绻,唯文字方能企及。感谢老师精彩创作分享!
回复4 楼        文友:秀针河        2025-03-22 06:23:50
  感谢梅林臻老师品鉴拙作,望多多赐教!致春日问候,敬礼!
5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5-03-24 22:18:1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